打造“双主体”培养模式,构建“一横多纵”实践育人体系
——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2024-04-19 09:28朱韶茹杨丽平何桥敏
科学咨询 2024年3期
关键词:双主体毕业设计育人

朱韶茹,杨丽平,何桥敏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223)

高校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教育供应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重大结构性矛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及时调整了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的理念,聚焦于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围绕传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发展为定位,积极构建了“双主体”培养模式,并建立了“一横多纵”实践育人体系。

一、“双主体”培养模式的概念

“双主体”培养模式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培养。这包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基于实际工程案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基于实际工程案例的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信息。学校教师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互补,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尽早认识和接受企业文化,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企业合格的后备力量[1-3]。“双主体”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与发展的趋势,也是适应和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一横多纵”实践育人体系

(一)“一横”即搭建横向实践育人平台

为响应国家相关战略要求,并落实《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的指导精神,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与相关专业企业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2021年6月联合成立了建筑信息化产业学院。

该产业学院主要围绕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和城乡规划三个专业,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坚持市场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提升办学活力,通过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机制,建立了新型的信息、人才、技术和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了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了企业兼职教师的评聘机制,并构建了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的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二)“多纵”即多专业纵向协同发展

建筑信息化产业学院通过引企入校模式,建立了校内实训中心,并整合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六个产学研名师工作室。这形成了以“华夏建规工作室”为龙头、以“BIM工作室”和“华夏土木工程检测工作室”作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融合试点、以“测绘工作室”“筑业工作室”和“华夏道路工程设计工作室”带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实践育人体系。这些产学研名师工作室覆盖了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规划、设计、BIM技术、测绘、施工、检测、咨询等多个专业领域,为学生实习和实训提供了全方位、多专业的纵向协同发展格局。学院通过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将行业环境融入学校,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反哺教学。

“一横多纵”实践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一横多纵”实践育人体系

三、“一横多纵”实践育人体系优势

(一)强大的资源整合

该实训平台极大地整合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1.学校通过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开展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的生产式教学,能够发挥实践育人的前瞻性优势,使学生掌握与市场对接的知识和技能。

2.企业通过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紧跟国家政策和市场供需变化,进行生产开发,能够在课程设置、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上发挥关键作用。企业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组织机构运行规律,减少运营成本和不必要的行政环节,充分发挥产业学院企业属性的优势。

3.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室,共同开发课程,彻底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程度地与市场接轨。这有助于缩短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距离,改变企业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匹配的现状。

(二)高效的育人手段

围绕专业融合、通专融合和产教融合这三大战略,学院开展了产学研建设,充分发挥了这三大战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终使人才培养模式辐射到各个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华夏建规工作室打造的“1+4”综合育人平台中,“1”代表华夏建规工作室,而“4”包括美丽乡村平台、学术中心平台、华夏建规论坛平台和教学研究平台。这一平台探索了一套以美丽乡村设计平台为支点,融通产学实践的育人模式。工程检测工作室建立了第三课堂平台和教师自身发展平台,从多方位出发,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BIM工作室构建了多产业链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个以BIM模型深化设计、装配式深化设计、钢结构深化设计与数智造价咨询为一体,独立运营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工程项目带动专业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了多学科联动和多专业协作,高效地将专业知识融入实践,反哺教学,实现了校企生三方的共赢[4-5]。测绘工作室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紧密结合了施工现场对人才的需求。道路设计工作室和筑业工作室结合了专业学习,从真实项目出发,旨在培养设计和工程现场管理等应用型人才。

(三)高质量教师团队

校企实现双向互补和共同参与,共同培养高质量的实践应用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基于学科专业特点组建教学团队,鼓励和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工程项目。这不仅弥补了教师实战经验不足,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够,而且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和工程经验,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挖掘技术骨干和政策专家等作为企业导师,采取柔性引进、特聘专家、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基于共赢发展的原则,对课程规划、设计、BIM技术、测绘、施工管理、检测和造价咨询等方面进行专业补充。这能够指导学生学习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及时提供企业需求信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6-8]。

(四)独特的专业集群

学校通过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统筹优化专业领域和学科分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这促进了系部间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提高了专业能力设置的实用性,实质性地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实现了专业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对接,以校内实践和工程项目为载体,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五)科学的应用成果

1.通过实践检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科学且有效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与市场保持紧密联系,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2.学校的育人体系具备直接开展科技项目对接、随时调整科研方案等优势。这些优势有利于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技术创新,产生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成果,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于社会经济。

四、实施举措及成果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成立了课程改革研究中心,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并引入了项目植入式教学模式。此外,我院增设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积极推动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

1.实践环节调整

我院对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调整,减少了设计类课程设计的数量,增加了综合性实践课程,加强了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相关练习,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将“土木工程制图实训”和“建筑工程CAD(上机)”课程改名为“综合实践(识图制图模块)”,“房屋建筑学设计”更名为“综合实践(建筑设计模块)”,“基础工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和“钢结构设计”课程合并更名为“综合实践(结构设计模块)”,“建筑工程估价课程设计I”更名为“综合实践(造价模块)”。工程造价专业增加了1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实践环节。城乡规划专业优化了集中实践环节的内容,如“学科前沿实践”增加至4周,新增“规划创新设计实践”课程等。

2.增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和城乡规划专业积极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引入企业专家进课堂,建设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发展”为定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依托各产学研名师工作室,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毕业即上岗,上岗即上手”的“准员工”培养特色,并与企业共同研发了课程,如表1所示。

表1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二)实施实践环节学分置换方案

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工作室项目,以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参与工作室项目的学生,我们实施了实践环节学分置换,具体方案如下:1.学生在工程项目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用于抵扣课程设计成果的学分;2.工作室经历置换为选修课学分;3.学生在工作室完成毕业实习,实行双导师指导制。通过这三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锻炼专业技能,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学业学分。

(三)毕业设计项目式管理

毕业设计是评估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标志着他们从学生身份向职场人过渡。如果毕业设计能够根据工作室的实际工程项目来选题,或者由企业导师参与实际工程的指导,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到工作内容,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对企业来说,则可以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培养周期,促进企业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9-10]。2023届毕业生毕业设计项目式选题见表2。

表2 2023 届毕业生毕业设计项目式选题表

(四)第三课堂推广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我们依托工作室平台并结合自身专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第三课堂的建设。第三课堂主要通过工程项目技术交底、项目总结交流、企业专家讲座、学生学习分享等形式来进行,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等。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第三课堂

(五)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很多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专业知识储备、实践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近两年内,我院共有300余名学生参与了产业学院科研项目。

近两年内,我院针对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举办了五场“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考试,培训人次近200人,参考人数超过100人,考试通过率在近两年均达到了100%。由此,我院被中国建筑产业化研究中心评为全国通过率领先考点。此外,学院还根据考试科目和内容,在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BIM相关课程增设了与考试科目相关的内容。

我们依托产业学院,通过建设赛事平台,以科研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得了更多学科竞赛奖项。近两年,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得国家特等奖3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9项,师生参与人数达到400余人,获奖人数超过100人。其中,在第二届“品茗杯”全国高校BIM应用毕业设计大赛中斩获特等奖一项,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大赛获特等奖两项,一等奖六项,同时,还在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均实现奖项突破。

猜你喜欢
双主体毕业设计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课程考评模式研究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