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协同双创人才培养机制探究

2024-04-25 09:16张颜梅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校地双创协同

张颜梅

(商丘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乡村振兴,须变“输血”为“造血”,人才是关键,“延伸拓展产业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增收致富渠道”,需要培养大量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人才.乡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丰厚,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突出,双创人才比较匮乏,必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走校地协同人才培养的路子,培养大量“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1 深入剖析,“强农”掣肘因素及双创人才匮乏原因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强农”必先“农强”,当前农村表现出的5个特点,成为“强农”“农强”的掣肘因素:一是农业人口较为集中,且大量外流.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人多地少始终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剩余劳动力外流,形成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劳务经济,农民进城变成了“农民工”,农村常住居民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中青年劳动力成为城乡之间、务工城市与户口所在地之间的“候鸟”.二是粮食种植收入低,且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由于粮食种植业的收入同外出务工的劳务收入相比,简直微不足道,粮食种植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农民不愿意在农业机械及耕作技术等方面有大的投入,传统的精耕细作因农民外出务工而被丢弃,农业生产处于机械化的种、收环节,新技术、新种业很难被利用.近年来不少农村开始了新一轮的土地流转,一亩耕地的每年流转承包收入多的达到1000元,少的只有500元左右,农民缺少流转积极性,流转承包土地的大户也缺乏长远谋划的动力,智能农业、智慧农业基本处于纸上谈兵.三是粮食种植业投入越来越多,且农民经营意识较为淡薄.和传统粮食种植业相比,现在各种农作物种植,从人力投入、机械耕作,到种子购买、农药化肥等,成本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大,粮食种植真正成为了家庭开支的补贴,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几十年不变的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使得一些青年农民全家没有承包地,耕种前辈的责任田,责任田数量太少不值得投入太多的精力经营,也没有很好的经营思路和经营理念.四是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且引进力度较小.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升学离开农村的大学生,无论是涉农专业还是非农专业,毕业后很少再回到农村就业;限于环境和待遇等多方面的因素,引进外来专业技术人才的难度较大,引智效果不明显,进而造成农村专业人才缺乏.五是城乡之间要素流动较为困难,且渠道不畅通.城乡一体化建设,重在打破城乡之间的制度政策壁垒,使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生产要素能在城乡之间顺利流动.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金融体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各方面深层次的改革发展,传统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但是由于城乡之间客观条件、思想观念等软硬件差异,各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还存在梗阻现象.

“强农”的5个掣肘因素,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乡村振兴必须从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入手,要培植孵化一批基于农村现实条件的创新创业项目,以项目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由于城乡之间的“虹吸”效应,农村成为了人才洼地,敢闯会创的“双创”人才显得尤为稀缺.农村“双创”人才缺乏,有4个方面的主因:

一是农村学子离乡不返乡.农村现代青年日渐减少,无论是外出务工,成为候鸟的农民工,还是升学扎根城市的高校毕业生,离开家乡后就基本不再考虑返乡创业.对外出务工的乡村青年来说,近年来的土地流转制度,切断了他们和乡村发展链接的一条重要纽带,打工挣钱后在城镇买了婚房,乡村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符号;对升学离开乡村的高校毕业生而言,他们自从进入高校学习的那天起,基本就不再把乡村作为自己就业的选项.

二是打工创业成才难返乡.由于机会成本较低的原因,农村青年具有能吃苦、敢冒险的优点,在城市从事加工、商贸、服务等各行各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聪明才智,抓住机会,成了一个个小有成就的“小老板”.河南东部某县一个小村庄,90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有30余人,在新疆、广东、江浙、福建及一线大城市有自己“生意”(项目)的近20人,谈及自己的经营成功的诀窍,都如数家珍,每年春节后又有一批小青年加入他们的队伍,在工作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市场及人脉,不愿意再回到家乡创业,特别是限于家乡经营环境及现实条件,很少有人有回乡创业创新的想法.

三是农村需求人才不愿来乡.随着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尤其是脱贫攻坚工程在农村取得的伟大成就,成立各种类型的乡村合作社、立足农业基础条件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兴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服务乡村居民,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懂经营、会管理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然而,仅靠农业技术特派员队伍远远满足不了乡村实际发展的需求,土地流转后建立起来的农村合作社,本身也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专门人才,聚集城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双创”人才,因农村不能给下一代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等多种原因,而不愿来乡村创新创业.

四是农村存量人才培养难度大.有关资料表明,中原人口大省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而人口净流出总量高达千万人.引入外来人才不易,充分发挥农村现有存量人才的作用,培养“新农人”,显得重要而迫切.如果能对存量人才进行双创培训培养,也是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子,但是农村高等教育较为落后,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都很稀缺,农民接受培训的机会少,而且渠道不畅.

2 携手联动,发挥校地协同双创人才培养各自主体优势

校地协同育人,是近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一项工作,也是发挥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各自主体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河南省在《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创新电子商务+农村物流模式;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基于此,地方政府要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双创人才,在校地协同育人方面有需求,有优势,主要体现在:

地方政府具有调配整合辖区内教育资源的决定权.农村双创人才培养,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辖区内职业学校师资、场地等各种教育资源,与地方高校相互协同,进行双创人才培养.近年随着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跳出农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多种经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地方政府可以围绕地方发展的主方向,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发挥地方政府的决策影响力,对辖区内的教育资源进行调配整合,这样有利于在协同育人方面和地方高校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

地方政府具有选拔引进培育各类人才的主导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持计划,但是在人才需求的专业、层次,以及选拔、引进、培养等人才成长途径上,地方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具有主导权力.2023年1月4日《经济日报》第8版《河南鹿邑:‘雁归经济’兴起就业创业潮》2020年鹿邑太清宫镇发布发“引才、育才、用才”三项举措,邀请有技术、会经营、懂市场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村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大批实体经济项目落地鹿邑,吸引大量返乡人员家门口创业就业[3].

地方政府具有校地协同育人的组织和保障能力.地方政府在校地协同育人方面的最大优势,表现为具有巨大的组织能力和人财物方面的保障能力.校地合作协同育人,不仅靠政府搭台,而且要地方政府全方位支持,才能做到人才培养上的双赢.地方政府分析清楚双创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与培养标准,可以通过组织方式进行各层级的发动,选择适宜的人才提供方式,组织存量人才参与培养;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励措施、管理制度吸引双创人才;在校地协同育人中,提供足额的人财物各类保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训项目、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这些为地方政府进行双创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坚持协同共育原则,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地方高校在双创人才协同育人方面有责任,有能力,主要表现在:

地方高校具有校地协同育人的职责.高等院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高校必须“走出去”,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对接交流,深度融合,才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积极推进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担农村双创人才的职责.

地方高校具有双创人才培养的经验.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颁发了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高等院校陆续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了比较健全的课程体系,培养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探索开展了双创项目孵化等工作.不少高校推进了专创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二者在教学安排、学生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一体化设计,做到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发展,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应用型高校具有双创人才培养的平台和资源优势.一些地方高校搭建了创新创业文化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及大学生实践项目孵化平台.这些平台的搭建为地方双创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环境,尤其是一些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基本实现了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与多样化学习资源有机统一,开发的“创业基础”“创新思维”等课程不仅系统讲解了双创教育理论,而且深入浅出讲述了双创方法与技巧,创客的实务与实训,既关注学生双创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关注双创孵化项目的开展.有些高校一直在利用双创孵化基地,吸引优秀校友、高科技创业团队、外出打工返乡青年、专业军人进入大学创业园区,把创业项目融入社区发展、通入城市发展、融入地区发展,延伸双创教育链条.

3 走出困境,打造校地协同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围绕乡村双创人才培养的共同任务,同向同行,协同创新,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解决双创人才匮乏难题,破解“农强”掣肘因素,共同打造双创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联合培养机制.校地协同育人,在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责权利平等基础上,围绕目标任务,同向同行,协同创新.联合是手段,培养是过程,目标是解决乡村振兴中乡村双创人才匮乏问题.地方政府通过校地协同育人模式,借助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优势,解决人才不足问题.地方高校通过校地协同育人模式,解决双创人才培养及项目孵化中和产业、企业脱节,“两张皮”问题,同时也打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产生的教学与应用相衔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和地方政府合作协同育人,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更有保障,服务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实现.

分工协作机制.校地协同,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必须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分工,是为了发挥优势,提高效率;协作,是为了相互配合,避免重复.地方政府在供求关系中属于需求侧,在学员组织、动员、选拔,在培养目标的确定、培训内容的侧重、学习成果的标准等方面提出要求,也可以提出订单式培养的目标.地方高校在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课程设置、师资力量配备、教育教学方式、实习实训等环节,承担主要任务.在具体运作中,分工协作体现在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同时,根据项目开展进度,相互配合解决相关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沟通协调机制.乡村双创人才培养,是由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双主体进行,在培训过程中双方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发挥着不同的职能,必须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双方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会议沟通协调,也可以由双方抽出专人成立专门组织负责沟通协调,还可以以项目推进简报的形式,及时总结项目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达到沟通协调效果.高校双创教育和项目孵化基地建设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经验的积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校地协同培养双创人才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日益密切,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对于培养对象、培训方式、课程安排、师资配备、实习实训、项目孵化、考试考核等一系列内容,沟通协调到位,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投入分担机制.乡村双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又是乡村农业发展的新动能,既然乡村双创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那么必须把乡村双创人才培养当作一项长期的任务,扎扎实实开展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都要在乡村双创人才培养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分担机制.地方高校在乡村双创人才培养中,必须发挥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做好师资配备、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学过程等方面工作,根据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反馈意见,适时调整双创人才培养计划;当地政府要做好培训对象的组织遴选、提出培训需求、整合地方行业企业教育资源、发挥地方职教中心等教育教学力量等工作,并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双创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

共建共享机制.校地协同、城乡联动、工学交替、学用一体,从乡村双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到培训实施的每个流程,都要在投入分担机制基础上,建立一个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一致的共建共享机制.双创人才培养上的共建共享机制,本身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工作,选准共建的突破口,找到共享的结合点,调动校地双方共同投入双创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围绕乡村振兴双创人才培养,需要共同搭建信息化基础应用平台、共同开发符合地方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双创人才培养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场地、共同建设双创项目孵化基地、共同组建双师型教育教学团队等,并根据双方投入份额及比例,享有对应的权利,比如地方高校利用双创孵化基地对校内学生的教学安排,使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等.

激励约束机制.激励,以激发调动积极性为重点,使项目开展更有效;约束,以双创人才培训教育行为规范为目的,以防止项目半途而废.任何项目的合作,都需要对合作各方既要正向激励,又要有效约束,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由于乡村双创人才的培养,是由一个个不同的工作环节组成的任务链条,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任何一个工作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对双方的激励约束机制显得更加必要.乡村双创人才培养是双主体或多主体共同协作完成的项目,激励约束要以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对主体的影响来体现.地方高校通过乡村双创人才培养项目,可以得到地方政府对高校办学的全方位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双创人才培养项目,可以和地方高校扩大合作范围,发挥高校人才高地优势,解决人才不足难题.反之,如果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在乡村人才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主体存在工作不到位、拖延应付等消极行为,另一方主体有随时终止合作,并追偿已投入财力智力等多方面的损失的权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可以聚集社会力量投入双创人才培养项目,吸引、汇集更多城市乡村相关智力、技术、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也吸引更多专家学者、行业企业、技能人才等以双创人才培养形式服务乡村振兴,破解专业技能人才、双创人才下乡难的问题.

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在设置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既要科学规范,又要简便易行.考核,既是对培训效果的总体考核,也是对各环节工作开展情况及指标完成情况的阶段性考核;评价,重点是校地协同双创人才培养的各参与方对项目完成情况的支持度、参与度及完成度的综合考量.考核评价机制,既是全面掌握教育教学和项目孵化等运行情况,同时考核评价又是对校地双创人才培养参与方激励约束的基础性工作.校地协同乡村双创人才培养,要本着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对每个教育教学环节开展情况,如课程安排、资源建设、平台应用、项目孵化、师资配备、教学质量等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是内部管理的一种手段 ,而评价要多元参与,把指标考核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同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的形式,听取参与培训对象的意见.考核评价机制,要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得到落实,同时整个项目推进情况以及教育教学情况,待一期培训完成后以社会第三方的形式进行.

效果反馈机制.在考核评价工作基础上,为使校地协同双创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可持续开展,需要适时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现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需要对每一期培训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对教学培训效果进行一个总体评价,并及时向各参与主体进行情况反馈.要把考核评价结果或者评价报告,反馈到教学一线,对课程、教师、资源、孵化项目等进行适时调整,查漏补缺,接受合理化建议.通过效果反馈机制的建立,达到考核评价促进教学、促进项目健康发展、促进培训效果提高的目的.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配合,打造双创人才培养新流程,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开展双创,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鼓励乡村存量人才参加双创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大量的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立足乡村开展第二第三产业,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创造精神的新一代乡村劳动者,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猜你喜欢
校地双创协同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