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文学奖小说电视剧改编的叙事策略

2024-04-26 03:42黄芳芳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原著人物形象

黄芳芳

(华南农业大学 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自电视剧诞生以来,文学作品一直是其坚实的支撑,众多文学作品也因此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作为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茅盾文学奖小说,自然成为导演和编剧青睐的对象。据统计,自茅盾文学奖诞生以来,共有48部小说获奖。其中23部被改编为电视剧,包括未上映的《繁花》和三部正在筹备中的作品(《主角》《北上》《应物兄》)。改编比例达到47.91%,表明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改编已成为普遍现象。在改编过程中,电视剧与原著之间的多重互文性显得尤为重要。文学原著与电视剧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它们之间的对话是互相渗透、互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这种对话不仅影响着改编作品的创作,也影响着观众对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同时,这种对话也孕育出可供参考的策略:改编作品可以借鉴原著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元素,同时通过改编形式和风格的创新来展现其独特性。在改编过程中,小说的题材、人物设置、叙事结构等都会进行适当调整与转换中。

一、以符合观众审美体验调整人物设置

人物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杰克·纽曼在《人物在叙事中的作用》一书中,强调了人物在叙事中的核心作用和功能。茅盾文学奖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且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电视剧改编借助视听文化的特点,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如同在银幕上跃然而出。

(一)突出主要人物性格

文学作品未被改编前,读者需要通过作者的文字来想象人物形象。而在电视剧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是文学作品改编成功的关键。电视剧的人物塑造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和技巧,目的是塑造出深入、丰富且具有影响力的角色形象。依据弗拉特尔的理论,一个圆满的角色不应仅具有单一的性格特点或目标,而应展现多元但相互关联的特征,如外在行为、内在价值观、情感欲望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等。这样的多维性使角色更加真实可信,同时赋予其丰富的内在世界。此外,这一理论还强调了心理冲突的重要性。人物的心理冲突可能源自内外矛盾、不同目标或价值观的冲突,或与过往经历相关的内心挣扎。这种复杂的心理冲突丰富人物的性格,提高了观众的共情和情感参与度。

其次,角色表演是人物形象真实呈现给观众的关键。在表演艺术中,演员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和表演技巧来传达角色的特质、情感和动机。演员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情感记忆、角色分析和身体训练等方法,真实地还原角色形象。优秀的演员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声音节奏和语调的变化,使角色更加立体和可信,增强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例如,《人世间》中周秉昆的扮演者雷佳音便体现了这一点。

再次,角色的发展是人物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角色发展理论,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应随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成长而变化。在电视剧连续剧情的发展中,角色应经历内外部的冲突、挑战和成长,以展现更丰富和复杂的人性。角色的发展需要剧本、导演和演员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情节设定、角色冲突和情感转变等手段,让观众见证角色的变化和成长,从而产生更深入的情感共鸣。茅盾文学奖小说通过剧本创作、演员表演、导演指导和剪辑处理等环节的协作,实现人物形象的深入塑造和观众的深度体验。进一步研究可以探讨不同文学作品和电视剧改编中的人物塑造方法,为电视剧创作和研究领域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洞见[1]。

(二)丰富配角人物形象

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适当丰富配角人物形象是为了弥补原著剧情的不足,丰富故事的发展,并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配角形象的丰富化不仅是为了填补情节空白和加强剧情推动,也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冲突和张力。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深化配角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填充故事情节的手段,而是一种关键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创作决策。通过为配角赋予更为丰富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性格特征,创作者能够实现故事的多元发展,构建更立体和复杂的叙述结构。这种形象的丰富化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情感投入,激发了共鸣之情。例如,在《白鹿原》的电视剧改编中,田小娥的戏份补充。配角人物不仅仅是主线故事的补充,他们的存在和发展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细致的背景设定和人物性格构建,配角们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时也丰富了主要人物的情感和冲突。

此外,配角的设置还能够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为主题和故事增添深度。在改编过程中,通过巧妙设计配角的故事线和人物关系,可以有效地拓宽故事的维度,为观众提供更全面的体验。这不仅使电视剧改编更具吸引力,也使原著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达。

因此,对于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来说,人物塑造——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是一个细致且复杂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创作者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也需要他们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基础上,通过电视剧这一媒介的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电视剧的这种艺术改编能够为观众提供与原著不同但同样深刻的艺术体验,从而达到文学与影视艺术互动和提升的目的。

(三)简化人物性格以塑造典型人物

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过程中,简化人物性格的策略对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极为关键,这有助于让故事更加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通过减少角色的复杂性和强调其核心特征,简化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深入人心。

简化人物性格能够降低观众对角色的认知负担。茅盾文学奖作品中的人物通常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性格和深层的内心世界。然而,在电视剧的改编中,受限于时间和叙事结构,观众需在短时间内迅速理解和接纳角色。因此,通过突出人物的核心特质,如勇敢、正直、智慧等,可以简化人物性格,使之更易于观众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通过聚焦于一两个主要特质,创作者能够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易于理解。

其次,简化人物性格有助于创造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通过简化人物性格,创作者可以将人物塑造得更典型,强化其代表性和普遍性,从而促进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将人物简化为特定类型的代表,如慈爱的母亲、勇敢的战士或智慧的领导者,能够使人物形象具有更强的象征意义和普遍性[2]。

再次,简化人物性格还能突出故事的主题和核心信息。茅盾文学奖作品往往探讨深刻的社会和人性问题,通过简化人物性格,创作者可以更有效地聚焦于故事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减少人物性格的复杂度,使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于故事的主题和情节,从而更深刻地领会和思考作品所要传达的意义。例如,在改编过程中,创作者可以通过简化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符合故事的主题要求,更清晰地传达作品的核心价值观和主题。

区块链技术保证在不可信、分布式环境下,所有节点通过一定的共识算法对公共账本达成一致。在区块链中,账本以区块的形式构成,每个合法的区块都以特定的密码学方式链接到前一个块,这也就是区块“链”的内涵。随着区块的不断生成和添加,历史区块内容不能被修改,区块中记录的所有内容能够被网络中所有节点获取。

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人物塑造的精简化不仅是一种叙事的简化手段,而且是一种对原著深层次解读和再创造的艺术表现。简化人物性格的策略,当正确运用时,不仅能够提升故事的传达效率,同时也能够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础上,为观众呈现一个更加集中和聚焦的叙事视角。此外,简化人物性格还可以为电视剧创作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补充,使得电视剧不仅仅是文字的直接转换,而是一种新的艺术创作。通过对人物性格的重新解读和重塑,创作者可以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同时,为电视剧注入新的生命力和视角,使其成为独立于文本的艺术作品。在实践中,简化人物性格的策略需谨慎运用。过度的简化可能会导致人物形象的平面化和刻板化,失去原著的深度和复杂性。因此,创作者在改编过程中应平衡原著的忠实度和电视剧叙事的需求,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合理的简化,创造出既符合电视叙事规律又保持原著特色的人物形象。

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简化人物性格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它不仅有助于减轻观众的认知负担,创造典型人物形象,强化故事主题和核心信息的传达,而且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未来的研究应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人物性格的合理简化,实现电视剧改编的艺术创新和价值提升。[3]

二、根据大众文化需求适当改编情节

(一)情节强化以突出核心矛盾

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电视剧改编过程中,情节的强化是一种重要手段,用以突出作品的核心矛盾并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情节的强化主要通过突出关键事件和转折点、构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加强情感冲突等方式来实现。

首先,通过突出关键事件和转折点,创作者可提升剧情的戏剧性和紧张感。关键事件指故事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场景,而转折点则是影响故事走向的关键时刻。通过强调这些元素,可以增强观众的好奇心和紧张感,从而提升故事的吸引力。例如,在茅盾文学奖作品《白鹿原》的电视剧改编中,黑娃发现鹿三杀了小娥,当晚立即下雨。原著至少一天后白嘉轩和鹿三聊起此事才下雨。电视剧时间更紧凑,冲击更大。鹿三和黑娃的决裂仿佛老天也在哭泣。老天的哭泣也不能弥补黑娃内心的伤痛。

其次,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能使故事更生动和引人入胜。通过深入的人物描绘,创作者可以明确展现人物间的冲突和对立,从而突出故事的矛盾和冲突。茅盾文学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强化人物形象的矛盾性,故事的张力和戏剧性得以提升。

最后,加强情感冲突也是情节强化的关键手段。通过扩展或深化人物间的情感冲突,创作者能使故事更加紧凑和吸引人。情感冲突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并增加剧情的张力。茅盾文学奖作品中的情感冲突多样丰富,强化这些冲突能进一步深化人物间的情感纠葛,使观众更加投入。

情节的强化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强化不仅有助于突出故事的核心矛盾,还能提升故事的戏剧性和观众的观赏体验。通过这一策略,创作者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同时保持作品的艺术完整性和深度。情节的强化策略需谨慎运用,以避免过度戏剧化或简化,保证故事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不受损害。情节强化在改编过程中也需要与原著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保持一致。创作者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和重塑情节,使之更适合视觉叙事的形式。这不仅涉及对原著的深刻理解,也需要对电视剧观众的预期和接受度有充分的把握。通过这样的平衡,创作者能够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一种全新且富有吸引力的艺术体验。

综合来看,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情节的强化是实现艺术表达和传递深刻主题的关键手段。它不仅有助于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还能够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深度。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情节强化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改编中的应用和效果,以促进茅盾文学奖小说在电视剧改编中的艺术创新和表现力的提升。[4]

三、情节删减以适应电视叙事

茅盾文学奖作品在电视剧改编中的情节删减是为了使故事更贴合电视叙事的形式,同时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这一过程通常涉及精简次要情节、简化人物关系以及削减过多的描写和细节。

首先,精简次要情节是实现情节删减的一种有效手段。虽然次要情节在原著中可能用于增添故事的层次和丰富性,但在电视剧改编中,过多的次要情节可能导致剧情冗长,降低观众兴趣。因此,创作者应精心选择和精简次要情节,以保持故事的紧凑性和节奏,提升电视叙事效果。例如,在《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改编中,将删减了非主要人物孙少安妈妈等,可以通过合并或删减某些次要人物的情节,以强化故事的主线,增强观众的专注度和情感投入。

其次,简化复杂的人物关系同样对于电视叙事至关重要。茅盾文学奖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往往错综复杂,但在电视剧改编中,简化这些关系有助于使剧情更加清晰,便于观众理解和跟随。这可以通过合并或削减次要角色,减少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来实现。例如,在《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改编中,创作者通过简化主人公孙少平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网,将小说中的田润生与金波合并成为一个人物形象,使故事焦点更加集中,突出主人公的成长与挑战。此外,削减过多的描写和细节也是适应电视叙事的关键手段。虽然原著小说中的详细描写和展开有助于深化故事细节,但在电视剧中,过多的细节可能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减弱叙事的效果。因此,创作者应适当减少细节描写,专注于强化故事的主线,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紧迫感。

最后,调整和压缩时间线是另一种常见的情节删减方法。原著中的长时间跨度在电视剧中可能需要被缩减,以适应节目长度的限制和增强叙事的连贯性。通过调整时间线,创作者可以使故事更加紧凑,增强剧情的节奏感和观赏性。例如,在《少年天子》的电视剧改编中,宏大的历史叙事将时间线的缩短可以使剧集节奏更加紧凑,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观看习惯。

综上所述,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适当的情节删减是为了适应电视叙事的需要,同时保持故事的核心精神和艺术魅力。这种删减不仅有助于增强故事的节奏感和紧凑性,还能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确保故事的核心内容和信息得到有效传达。在实施情节删减时,创作者应细致考虑原著的主题和风格,确保改编过程中不失去原著的精髓。情节删减的目的应是为了强化故事的中心思想,而非单纯为了适应电视格式的限制。这要求创作者不仅具备对原著深刻的理解,也需要有能力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同时,创造出适应电视媒介的新型叙事结构。此外,情节删减应与人物发展和主题表达相协调。通过合理的删减,创作者可以更加聚焦于人物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从而使观众更容易投入到故事和人物的情感世界中。例如,去除一些较少影响人物发展的情节或细节,可以使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更加突出,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总之,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情节的适当删减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这不仅涉及到剧情的调整和重构,也涉及到对原著精神的保持和再现。通过精心的情节删减,创作者能够在满足电视叙事特点的同时,为观众呈现一个更为集中、紧凑且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不同作品在情节删减方面的策略与实践,以丰富茅盾文学奖小说电视剧改编的理论和实践。

(一)叙事视角变换以适应电视剧艺术

在电视剧改编过程中,叙事视角的调整是实现艺术创新和促进观众共鸣的重要策略。通过采用主观视角、客观视角或多视角等多样化手法,创作者能够展示故事的多角度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加深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共鸣,提升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在电视剧改编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观众接受度具有重大影响。例如,《推拿》一书的原著采用了创意丰富的叙述结构,通过各个人物的视角交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这种网状的“推拿”生活在小说中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然而,这种结构在电视剧改编中可能造成叙事逻辑混乱。因此,在改编为影视文本时,创作者采用了画外音的形式进行逆时叙述,以简明扼要地交代人物的生活经历,有效弥补了叙事逻辑的缺陷。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故事线更清晰,情节更紧凑,同时保持了逻辑的严密性。

(二)叙事时间穿插增添电视艺术审美

茅盾文学奖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中,巧妙地穿插叙事时间能够增强作品的电视艺术审美效果。非线性叙事、倒叙、快闪回等手法的运用,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加深剧情的张力,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观赏体验。

例如,通过倒叙的方式,创作者可以在剧集一开始就展示后续剧情的关键片段,激发观众对故事发展的好奇和期待。快闪回的应用能够带领观众回到过去,揭示人物的成长经历和重要事件,从而增加情感共鸣和戏剧张力。此外,合理的叙事时间穿插也有助于描绘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使故事更具张力和戏剧性。对于茅盾文学奖这类长篇小说的改编,由于无法完全依照时间线逐一叙述,采用多样化的叙事时间变化,可以为电视剧的叙事艺术增添多样性和深度。

(三)叙事空间的真实再现

在电视剧改编中,叙事空间的真实再现对增强作品的观赏力至关重要。通过精心设计场景、慎选取景地点和运用专业摄影技巧,创作者能够使叙事空间更贴近原著的描述,同时满足观众的想象期待,从而提供一个更真实、立体的观赏体验。此外,合理利用摄影语言和视觉效果,如通过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能有效传达作品所希望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促使观众更深入地融入故事世界。

叙事空间的真实再现是电视剧改编的一个关键环节。创作者需要注重场景细节的精细描绘,以确保观众获得真实的观看体验。合理的取景选择和摄影技巧不仅能够为作品带来更佳的视觉效果,还能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沉浸感。创作者还可以运用特殊的摄影手法和视觉效果,例如鱼眼镜头、特写镜头和运动镜头等,以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以《尘埃落定》为例,该作品描述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梭摩乡的壮丽景象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在电视剧改编中,真实再现这些叙事空间成为作品的亮点之一。电视剧不仅展示了官寨的壮观景象,还对土司官寨的内景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5],藏族地区的自然风光的完美呈现,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综上所述,茅盾文学奖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在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核的同时,导演和编剧充分发挥了电视剧艺术的创造性。通过叙事视角的变换、叙事时间的穿插以及叙事空间的真实再现,创作者不仅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还丰富了故事的内涵和角色的深度。这些改编策略有效地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审美和观赏体验,同时满足了观众对视觉和情感体验的期望。电视剧改编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和创新的叙事策略,为茅盾文学奖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这种改编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观看体验,也为电视剧艺术本身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

猜你喜欢
茅盾文学奖原著人物形象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拔牙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水家乡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创作观念
茅盾文学奖评委高海涛盛赞《岭南创作文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