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设计

2024-04-26 08:47李爱馥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信息科技计算思维新课标

李爱馥

摘要: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信息科技学科改变了以往以知识导向为主,课堂当中重实践、重操作的传统模式,开始了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新教学模式。教师在审视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学中利用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手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科技;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信息科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门独立且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这门学科可以让学生掌握信息科技,并有意识地利用信息科技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比如,学生在学习信息科技之后,可以利用信息科技查询相关的学习资源,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利用信息科技辅助生活,从而能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

信息科技教学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目标适当融合,采取有效手段,搭建趣味课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应用信息科技去实践,从而提高信息科技的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网的出现推动着人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由线下到线上、由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和数字空间的逐步遷移,标志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化、智慧社会的一次全球性大迁徙。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造是推动数字时代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信息科技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强调信息社会责任的培育,挖掘信息科技教学的魅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笔者以“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中“互联网及其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些有关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设备,合作意识较强,能够利用互联网在线工具开展合作探究,制作简单作品,已经了解互联网的硬件结构、工作方式等,也初步具备对互联网信息的安全防范意识,但对互联网的影响及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伦理道德规范还需进一步掌握。

同时,七年级学生对信息科技学科的认知还停留在从“应用程序的操作”层面向“互联网形成原理的认知”层面转换的阶段,具备前置课时的相关知识,如互联网协议基础知识和互联网常见应用的体验感知等,但对于整个网络存在及运行的宏观结构没有完整的理解,需要在“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的学习中逐步建立。

(二)确定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具备利用互联网开展交流共享、协同创新的意识,提升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敏感度和辨识能力,形成较强的网络安全意识。

计算思维:能够利用互联网解决各种问题,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反思并优化解决方案,且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迁移运用于解决其他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养成利用互联网开展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习惯,理解三代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主动在互联网中进行创新活动。

信息社会责任: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他人隐私,自觉遵守信息科技领域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不断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互联网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

教学难点:理解“信息茧房”的概念及三代互联网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过程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利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并以此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深入分析学科自身特点,引导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自主完成学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笔者通过展示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各个图片,提问图片中应用的互联网技术能够表现出互联网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会从案例中归纳、总结互联网的特点。

其次,笔者播放视频《互联网的正面影响》,组织学生交流“互联网对我们的正面影响有哪些”。学生通过视频和自身的体验感受,学会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每组派代表发言回答。

再次,笔者以提纲引导学生分享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按照提纲分享自己使用互联网的真实体验,分析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并学会从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笔者简单介绍互联网的三个发展阶段,播放介绍Web 3.0的相关视频,学生观看视频,从视频中提炼出每个发展阶段中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此时,笔者引导学生从两个层面思考:一是技术物质层面,二是道德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分享想法,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共同交流和协同创新精神,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总结。

最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完成学案内容,总结出如下思维导图(见下页图1)。教师设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互联网工具和软件制作简单作品,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每个人都有参与感,发挥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作品完成之后,在班级内对作品进行展示、点评。对作品的点评一般包括小组内汇报、组间展示、小组内点评、师生共同点评、教师总结评价等。

三、教学反思

(一)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该“能采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法界定问题、分析问题、组织数据、制订问题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反思和优化,使用简单算法,

利用计算机实现问题的自动化求解。能有意识地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迁移到其他问题求解中。”因此,典型案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十分重要。

本课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视频和自身的体验感受,学会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提炼、归纳,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出互联网对我们的正面影响。学生总结出互联网的三个正面影响:改善日常生活、改进学习和工作方式、促进交流与分享。另外,笔者展示图表,引导学生分析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又总结出互联网的第四个正面影响: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注重发扬合作精神

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各小组围绕“探索”主题,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充分发挥成员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探究完成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使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三)培养信息社会责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互联网+”情境中开展在线学习、生活和交流时,能够做到正确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自觉维护网络秩序,遵守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责任意识。教师还可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或与“互联网+”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感受互联网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增进对信息科技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精心做好教学内容规划,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案解决问题,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璋,赵健,陆海丰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J].教师教育学报,2022(4).

[2]王洁,吕俊玲.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信息科技单元教学设计:以“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单元教学为例[J].辽宁教育,2023(1).

猜你喜欢
信息科技计算思维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算法的案例教学探析
浅谈艺术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的陈列思考
信息科技中的“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