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在中考试题中的体现与落实

2024-04-26 08:47袁青峰张雪莉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法治观念中考试题政治认同

袁青峰 张雪莉

摘要:“政治认同”学科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表现之一。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正确价值取向,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家国情怀,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2023年北京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坚持素养导向,充分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重点阐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在试题中的体现与落实。

关键词:法治观念;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

考试不仅具有检测评价的作用,还具有育人的功能。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在课堂中,更是聚焦在考试评价的环节。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需要在试题中践行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纵观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居于首位。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因此,一份好的试题一定能够很好地落实“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2023年北京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很好地做到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树立浓烈的家国情怀,充分发挥了试题的育人功能。

一、首尾完美呼应,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学生要建立的重要的政治认同。无论是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要求,还是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阐释都非常详尽充分,在考試评价过程中也应该有充分的体现。2023年北京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以党的二十大开篇。第一题以党的二十大的主题作为情境,考查大会高举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道时事政治试题充满了浓浓的时代气息,让考生在考场上直接感受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在学生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从试卷整体来看,以党的二十大开篇,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2023年北京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第20题的第二问,以“路”为情境,为考生描绘了一幅幅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辉煌伟业的奋进之路。

2023年北京道德与法治试题20(2):

材料二 今日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从党的十八大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党的二十大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千年小康”的伟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百年富强”的宏伟目标,前方仍有关山万千重,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中国人民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阔步前行。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如何走好前方的奋进路。(6分)

试题情境首先带领考生回顾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曾经走过的奋斗路,让学生置身于中华民族崛起发展的时代画卷之中。从改革开放到“三步走”战略,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这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也是一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的奋斗史。考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同时,广大考生也能感受到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考生在阅读、审题的过程中充满了道路自信。这种政治认同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学生的内心。

试题没有停留在学生对政治认同的思想认识层面,而是进一步强调“‘千年小康的伟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特别强调党带领人民选择的这条道路,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出来的。一字字、一句句直击考生内心,让学生把政治认同进一步深化、升华,进而指出这条道路的前方仍有关山万千重,历史的重任落在了新时代的青少年身上。面对前方的奋进路,无论是从劳动者的角度,还是从普通公民的角度,亦或者是青少年的角度都有责任去撑起时代的风帆,通过团结奋斗、努力实干去走好这条奋进路。至此,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就从学生的认知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试题也实现了它的育人价值和素养导向。

整个试卷以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篇,也以党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结尾,这种首尾呼应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也让学生对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自信。

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新课标指出,落实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第12题以2022年教育事业成绩单为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理解我国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好地理解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价值取向,强调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示的是国家成就的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数字中蕴含的信息有助于增强考生对国家的认同和自信,也能够更好地增强考生对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认同和信心。

从价值取向层面看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落实,还要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主要体现在第7题。这道题以“雷锋日记”为情境展开,把目光聚焦在一代代国人书写的厚重的“雷锋日记”上,一直书写到2023年。

雷锋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用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审视雷锋,友善、爱国、敬业等均有所体现。试题的厚重感在于把“雷锋日记”写到了2023年,它启迪学生要汲取榜样的力量,在平凡中铸就伟大;它让学生感知在历史的川流不息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代代相传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很容易产生共鸣,从中汲取力量,接续奋斗,用自身的奉献去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照出了考生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也为考生的发展和进步指引方向。

同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积极践行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还有第13题。本题以“五一”假期期间北京开启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为素材,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做出选择。红色的革命文化旅游路线并不新鲜,但是北京卷的这次考查颇具匠心。

例如,2023年北京道德与法治试题第13题:

13.赤红色的忠诚热烈、鲜橙色的温暖活力、琉璃黄的庄重典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漫步北京——‘五一假期七彩缤纷游”线路,部分线路如下。

如果有同学只想体验“赤红色的忠诚热烈”,你应该推荐()。

A. 线路1或线路2 B. 线路1或线路4

C. 线路2或线路3 D. 线路3或线路4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革命文化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五一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给来京旅游的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线路的开发很有历史文化渊源。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线路2从北京大学红楼开始,这里是新文化运动开启的地方,也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的地方,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开端。该线路的结束地是李大钊故居,值得人们深思。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奠基人,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线路3从清华园火车站开启,这里是毛泽东来北京下车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代共产党人梦想的开端。以香山革命纪念馆结束,这里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程。至此,整个红色旅游线路形成了一个历史的闭环,素材本身充满了革命文化的传承,也在告诉新一代的青年人,要注重对传统革命文化的弘扬。本题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够直观感受到浓郁的革命文化气息,能够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和激励。一代青年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的认识会愈发深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考出家乡特色,激发浓烈家国情怀

新课标指出,落实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有家国情怀。“对家乡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本层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学生要爱自己的家乡,然后上升到国家和民族。首都考生理应热爱自己的家乡北京。北京中考试题近年来一直坚持“突出北京特色和首都气象”的立意。这种命题思路旨在激发学生对于家乡的关注,进而上升到对国家和世界的关注。

试卷第18题围绕2023年3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展开,第一问通过在条例制定过程中广泛征集民意,考查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途径。第二问则通过城市更新条例的落实,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基础设施变化、环境变化以及历史文化保护。

例如,2023年北京道德与法治试题18(2):

材料二  近几年,北京市政府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盯上了城市立交桥下面的角落,让“犄角旮旯”变为城市的“金角银边”。桥下空间已有565处“打扫”干净,多处改造提升后,空间美景宜人。

2023年,北京市政府落实城市更新条例,启动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2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新开工300个、完工100个,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1000部、完工600部。

材料三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至今已有700多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桥体东侧自来水管道及通讯管路光缆、遮蔽桥体的绿植、不用的隔离墩等全部拆除或移走,桥体风貌完整展现,解决了长期困扰万宁桥保护与展示的难题。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北京市政府是如何开展城市更新的。(6分)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拥有很多城市固有的顽疾。北京城市更新条例的着眼点就是这些顽疾。例如材料里所提到的对城市“犄角旮旯”的改造提升、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老楼加装电梯等。生活在北京的学生对这些问题大多都是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情境本身让学生充满了熟悉感、亲切感。学生对北京市落实城市更新条例过程中的做法更是充满认同。北京市政府的做法是解决民生难题,政府关注的都是百姓的“急难愁盼”。学生在家乡建设的变化中深刻领悟到了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建设。这种政治认同感油然而生。

城市更新不仅包括物质空间的更新,还包括传承历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更新。北京的城市更新要特别关注历史文物的保护。材料三中呈现的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底蕴深厚的京味文化浸润中长大的北京孩子,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喜爱。当他们看到城市更新中对文物的保护,这种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化的深厚情感,便会被激发出来。对家乡北京的热爱,会上升到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于是,试题的育人功能便得以落实。试题对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也就显而易见了。

展现北京特色、突出首都气象的试题并不仅仅这一道。试卷的第10题以探索社区“微治理”,形成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为情境展开,引导学生感受家乡北京的基层治理。

试题情境取自学生熟知的社区治理。学生对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等较为熟悉,他们的生活经验足以支撑对情境的理解。同时,教材对基层群众自治有较为详尽的阐释。不过题目中的做法是一种创新的机制,通过探索某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协商议事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激发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试题旨在培养学生共建美丽宜居家园的情怀与责任感,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思考北京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增强制度自信。考生在思索的过程中,会加深对这一制度的理解和认同,也会增强对家乡北京的热爱。于是,政治认同中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便得以落实。

2023年的北京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坚持素养导向的命题立意,把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了方方面面。其中,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无论从明确政治方向的角度,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从价值取向层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亦或是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对家乡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等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试题探索素养立意的命题思路,对教育教学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春玲,张创.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析[J].辽宁教育,2023(13).

猜你喜欢
法治观念中考试题政治认同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将“关键少数”法治观念纳入干部考核任用体系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推进高校工会法治化建设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