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相融 让文学学习走向深入

2024-04-26 12:32张咏梅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品读审美体验感知

张咏梅

摘要:“言”的能力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意”的能力旨在建构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特级教师姜树华执教的《海上日出》一课,紧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在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同时垒厚“精神的底子”,带领学生经历感知、鉴赏与表达三个完整的文学学习过程,围绕审美体验、审美品位、审美创造三个层级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直指课程总目标中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结合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感知;品读;审美体验;审美品位;审美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设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该任务群的教与学围绕文学作品开展,教学的着力点应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结合学生实际,介绍有效的阅读方法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

《海上日出》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原文出自巴金的《海行杂记》,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特级教师姜树华执教的这节课,紧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目标,带领学生经历了感知、鉴赏与表达三个完整的文学学习过程,围绕审美体验、审美品位、审美创造三个层级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直指课程总目标中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相结合的审美能力的培养,给笔者带来深刻的启发。

一、感知“奇观”,获得审美体验

文学学习的起点在于整体感知、获得审美体验。课堂伊始,姜老师先让学生结合预习,说说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再根据作者的真实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所表达的强烈情感进入文本语境;通过三组词串感受日出印象,概括文本按顺序描写的三种天气下的日出场景,明确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回顾学过的写景课文,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梳理写景文的基本写法,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写天晴时、多云时、黑云时的段落,看看作家巴金是不是随便写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第二、三、四自然段是从云很薄到多云再到黑云密布。

师:原来是以云从少到多的顺序写的。写作文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还要排一排座位呢!孩子们,读课文要静下心来,用眼睛“打量打量”。来,我们继续打量——首和尾呢?

生:第一自然段是引出下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总起”和“总结”,课文被你们看透了,是什么结构?

生:(齐)总—分—总。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尤其要注重整体性。姜老师结合文体特点,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回顾已学,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姜老师带着学生“琢磨”着读字词、“打量”着读文本,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二、品读“奇观”,提高审美品位

文学的学习还是文学的知觉过程、理解过程,必须在整体感知后深入文本。教师需要依照学段要求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文学阅读和审美体验进行深度加工。姜老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读“奇观”,精读“晴天时”的语段。他让学生聚焦“变化”,仔细体会巴金笔下的“奇观”“奇”在何处。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重读第二、三自然段,找找哪些词、哪些字能给你“奇”的感觉?

生:我觉得,这两处“亮光”的描写很奇特。

师:巴金写了好几处“亮光”呢,前面还有一处——

生:(齐)“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师:说得好,前面明明是在“加强它的亮光”,而出来的时候“却没有亮光”,后来又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以至于连身边的云片也——

生:(齐)“突然有了光彩。”

师:不同寻常的变化。还有发现吗?

生:我发现巴金爷爷写出了太阳的位置变化。从一开始露出小半边脸,然后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到了最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写得十分传神。

师:你看看巴金用了哪些词——

生:(大声读)一步一步、上升、冲破、跳出。

师:这个过程写得太细致了!真正的大作家不只是写时段、颜色、形状,那只是“标配”,这样细致地写变化,才是“顶配”。

文学活动是个性色彩很浓的活动,教师只有鼓励学生将文字再三“咀嚼”,评价鉴赏,与阅读对象进行深度对话,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学生方能畅所欲言,实现基于文本的“读者建构”。

通过“晴天时”语段的品读,学生深深体会到大作家写的景物变化与常人不同,抓住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变化,一点一点细致地描写出来。后面“多云时”与“黑云时”的两段文字,姜老师就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读、品味“奇”在何处,此举有助于学生抓住此类文章的表达特色和言语特点,提升审美素养。

三、描写“奇观”,实现审美创造

文学学习的终点是表达创作,实现审美创造。学生要进行审美创造,需要得到内容(写什么)、形式(怎么写)、动机(为什么写)等方面的诸多支撑。姜老师播放了一段“海上月出”的视频,配着轻柔的音乐,创设了一个虚拟情境,学生用文学的眼光目不转睛地观察,生怕漏过丝毫细微的变化。简短讨论后,学生开始写作,刚刚“吃进肚子里”的言语范式清晰地流淌在笔尖,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海上月出”的片段习作,学生的分享以及提出的真诚的修改建议赢得了台下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课上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没想到精彩的教学还在后面。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日出的壮观、月出的柔美,但是仅此还不够。看看巴金爷爷怎么说?

生(齐):“我写文章,因为有话要说。——巴金”

(教师出示第四、五自然段)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然而太陽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师:他有话要说,你读懂了吗?

生:我读出了太阳势不可挡的力量。

生:我读出了太阳十分努力。

师:“太阳十分努力”,孩子,在你眼前的还仅仅是太阳吗?

生:我觉得巴金爷爷想要激励新时代的少年。

生:我认为巴金爷爷不仅是在写太阳,他真正想说的是人不能害怕困难,要有上进心。

师:你们都结合了自己的感受谈体会。其实,巴金爷爷何尝不是在说每一位“负着重荷”的人?读着读着,你眼前已经不再只有太阳了吧?

生:我眼前出现的是努力上进、懂得珍惜时间、善于发现变化、努力吸取经验,变得越来越好的每一个人。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每一位辛苦的人,他们的成功不是在刹那间,而是他们努力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超越自我,才有今天的成功。

师:看黑板,巴金爷爷写景抓住了“奇观、变化”来写,在他眼里,景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景,而是把“景”变成了“人”,这才是最大的——

生:(齐)变化。

师:变化不是眼里简简单单的变化,而是心理感觉的变化。所以,难怪巴金爷爷最后说——“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板书:伟大)伟大的奇观,我们终于读懂了。

师:第一自然段“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这一段很短,请你琢磨着读读,再读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做人想要成功,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生:“常常早起”说明巴金爷爷不止一次看日出,他是好多次看,才总结出了这篇文章。

师:巴金爷爷话里有话,也许是说,要冲破困难,看到光明。也许是说,先苦后甜,要慢慢地努力上升。《海上日出》是他的作品《海行杂记》中的一篇,他想把自己在海上旅行的所见以及感受告诉大家,眼中景源于心中情,让我们再次默读全文,触摸巴金爷爷那颗火热的心。

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语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眼中景源于心中情”,写文章,是因为“有话要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读懂文字的背后作家还有什么话要说,让学生充分思考,进一步提升审美品位。姜老師引导学生透过巴金的文字,看到太阳已不仅仅是太阳,而是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负着重荷、默默奉献、努力向上的人。学生在对“海上月出”的文字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笔下的月亮也就不仅是月亮,还变成了具有美好品质的人。

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其中,文学活动担负着文化传承、语言教育、社会认知的作用,具有育人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无可替代的位置。姜树华老师主张的“言意共生”语文生活着力于“言”与“意”的双向往来。“言”的能力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意”的能力旨在建构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相互关联,相互融合。教学中,他以言语能力为骨架,在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生长的同时垒厚其“精神的底子”,生长语文“学养”(学习能力)与“素养”(学科素养),令听课教师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吴欣歆,管贤强,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姜树华,本刊记者. 过“言意共生”语文生活:访江苏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校长姜树华[J]. 小学语文教学,2022(33).

[3]张沛.多元整合,导之以“序”:以《海上日出》为例刍议小学语文阅读的深度学习[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5).

猜你喜欢
品读审美体验感知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