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024-04-28 12:05陈秋雷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新文科教学理念课程思政

摘    要:2020年11月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历史使命赋予的新要求,并在“价值重塑、话语指导、交叉融合、研究范式”等方面对人才培养、高教强国、文科教育融合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学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文科视域下、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引下、在新媒体技术冲击下,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反馈、教学方法亟须革新。因此,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以新闻传播理论课——“新闻学概论”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在新文科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传播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87-04

一、引言

“新文科”概念提出后,全国高校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推动文科教育改革。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新文科建设应在教学改革上推出新举措。以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为例,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始终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为主,而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理论中晦涩难懂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缺少一定的认知,导致其对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失去学习兴趣,出现了理论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同时,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缺少对新闻传播学本体论的认知,加之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及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使得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显得陈旧,教学内容落后于前沿发展。鉴于此,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纲要”的基本要求指的是在推动课程及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各环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新闻传播学学科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坚定的政治立场、宽广的国际情怀的复合型传播人才。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理论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手机终端系统的普及与应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态及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互联网及新媒体也影响着传媒业的变革。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也面临着革新的局面。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覆盖的范围较广,在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本科教学目录中,无论是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传统专业,还是网络与新媒体、数字传播、时尚传播等新兴专业,“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等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新文科背景下,随着专业课程内在的逐渐转型,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与变化,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过去的传播媒体以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为传播媒介,现在则是以互联网及手机等载体为传播媒介,因此,教师需要改革新闻传播理論课的授课方式、授课思路、教学案例等。在教育部提出“纲要”后,新闻传播理论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决定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从新闻传播理论课的课程性质而言,无论是传统教学内容中的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还是新媒介话语下中国新闻工作的改革,都要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其中,这是由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的话语机制所决定的。以“新闻学概论”这门专业基础课为例,从学理角度而言,“新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客观存在的新

闻现象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具体而言,“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2]。“新闻学概论”课程研究的中心议题是新闻事业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新闻的概念、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新闻事业坚守的原则等内容。这些内容来源于新闻实践工作。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直接影响着中国新闻工作及新闻体制的确立。这是具有中国话语机制的新闻传播理论的特色。所以,在媒介内外机制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不容忽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新闻学概论”课程,不仅丰富了新闻传播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能力过硬的新闻传播人才。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空间内,只有将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政治认同、职业道德、专业理念等思政元素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才能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人才,才能对中国话语机制的构建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具有现实话语意义,这也是对未来传媒业的要求。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与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改革息息相关。

(二)课程教学改革决定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在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理论课开展课程思政,推动了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对培养中国传媒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纲要”中这样表述,“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1]。可以看出,“纲要”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表述,即课程思政要建立科学的教学改革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高校据此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3]在专业教学中,“新闻学概论”属于专业基础课,因此,在该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有效地推动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使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在提供信息、沟通情况、进行宣传、实施舆论监督、提供知识等方面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体系创新决定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在“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构建中国语境下新闻传播理论教学体系的有益尝试。“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具有政治属性,这决定了其是一门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融入“科学育人”理念,而这也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体现。在“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素养、知识素养、新闻素养、职业素养的培育,也是对学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所必备品格和技能的培养。教师在“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会讲到新闻本体论、新闻事业论、新媒体技术论、新闻传播过程论、新闻活动发展论等相关专题。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有益補充,又是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在新媒介技术变革背景及新文科视域下,一方面,教师应在“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方法论去分析新闻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着重从新闻本源去揭示新闻的属性,如客观性、真实性、党性原则等,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到新媒介技术的变革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新闻传播学理论的根基。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理论的阐述与讲解,揭示中国新闻传播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党性与群众性原则是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的根基,在宣传理念、舆论引导、信息传播上必须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要宣传好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在媒介融合、话语体系、国际传播等方面融入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学科体系间的融合及理论视角的深度构成,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及新闻敏感性,从而实现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性培养,实现知识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三、新闻传播理论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改革路径

文章以“新闻学概论”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以思政元素的融入为切入点,探寻新闻传播理论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路径。

(一)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政元素

“新闻学概论”着重阐述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及发展的逻辑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新闻的本源及与新闻相关的问题,是研究新闻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课程。围绕着这条主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在新闻活动,新闻本源,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的关系,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新闻工作的选择及职业道德,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等方面的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家国情怀、社会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学生善于使用并发挥媒介的基本功能来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将思政元素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新闻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意识到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教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开阔视野,形成职业认知,树立家国情怀。例如,讲到新闻本质论时,教师应着重阐述新闻与信息、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之间的关系,并适时融入党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壮大,中国新闻改革等相关案例,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新闻传播史视角讲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历史沿革及为我党新闻事业做出贡献的记者的事迹,从历史视角梳理中国新闻事业的宣传方针,从媒介技术视角阐述信息传播的过程,从社会价值导向视角分析舆论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从中国现实语境出发,以历史为坐标,在新闻活动的发展中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及方法论去认识、分析当今社会的新问题、新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融入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

案例教学是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新闻传播理论来源于新闻实践活动,即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关的新闻实务技巧,经过实践证明形成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新闻实践活动与新闻传播理论相辅相成,新闻实践活动可以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新闻创造性工作。因此,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要立足新闻实践活动,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对话。以“新闻学概论”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具有时代特色、信息内容有感染力、具有质疑反思性质的案例,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及舆论导向。教师可以选择主流媒体报道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闻事件、对信息的权威解读、专题思考等相关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透彻地分析案例中的新闻传播理论元素、宣传报道理念、舆论引导体系,“寓例于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新闻传播理论中的新视角、新问题、新现象,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例如,各行各业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付出,都是新闻报道选材的丰富案例;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与帮助,彰显大国风范,是国际传播话语的典型例子;生活中的民生新闻呈现出的相关的新闻报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活动,应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融入到教学之中。新闻案例选取的角度需要与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相关,必须要符合新闻传播理论课的相关内容,既可以是国际新闻,也可以是国内新闻,既可以是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也可以是批评性报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挑选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经过思维加工,选取社会辐射面大、大众较为关心的话题,引起大家的讨论。这既锻炼了学生编辑选择的能力,又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案例选择,应做到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视觉效果良好、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在短视频为主的时代,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主流媒体的视频报道,如人民网、央视网、新华网等,实现案例教学与视觉案例相结合,鼓励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同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融入到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中,推动思政元素与新闻传播理论课内容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模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融入多学科的范式教学模式,把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贯穿其中

新文科是一个范式的概念,多种学科的融合是新文科与时俱进的重要特色。新闻传播学是一个交叉融合的学科,社会学、文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在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中均有涉及。在新文科视域下,教师在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汲取多种学科知识,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例如,在“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会讲到《大众传媒的基本属性及相关关系》。在此章节授课时,教师可以把经济学相关理论及社会学相关理论融入到传媒管理中,从社会大形态话语体系出发,探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及社会属性,强调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是由多学科构成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此外,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敏锐的判断力。由于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学生为对象,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构建蕴含思政理念的教学模式。

在时代变迁中,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具备的价值属性及意识形态属性需与国家战略方针相统一。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着力挖掘理论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學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素养的融合,从而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全面落实。从课程体系而言,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课程逻辑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论讲述中使概念性的理论上升到归纳、演绎、推理等认识论层次。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及知识体系的重构。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智力活动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对学生综合分析、价值判断、新闻评述等实务活动的专业化训练,对学生今后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培养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开阔的知识视野、新闻现场活动的认知力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合理采用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具有对新闻事实的批判思维,对新闻采写过程具有反思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及严谨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新闻实务能力。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将新闻传播理论作为推动党的群众性工作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立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人才培养上,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应把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政治观念放在首位,牢牢记住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指导性原则;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应是时代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媒介生态的管理者、人民群众的守望者。在新闻传播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把党的舆论方针政策放在首位,牢牢树立党性原则,在思想上、行动上、观念上与国家保持一致,牢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一批新闻业务本领过硬、理论水平扎实、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EB/OL].(2020-     06-05)[2023-09-01]. http://www.moe.gov.cn/jyb_xw- fb/gzdt_gzdt/s5987/202006/t20200604_462550.html.

[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

[3]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教高〔2018〕7号[A/OL].(2018-10-08)[2023-09-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4]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助材料[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1-3.

编辑∕陈晶

收稿日期:2023-09-07                                                          修回日期:2023-10-07

作者简介:陈秋雷,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学与媒介研究。

基金项目:202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一般项目“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系构建研究”(SJGY20220714)

猜你喜欢
新文科教学理念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