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舞蹈的表演特性浅析

2024-04-29 05:02李昕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幼儿舞蹈小朋友

李昕

[ 关键词] 幼儿舞蹈;艺术气息;小朋友

一、引言

好的幼儿舞蹈就像一个有趣的玩具一样,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在参与舞蹈的过程中不仅会受到熏陶和启迪,还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艺术审美。但是目前我国对幼儿舞蹈表演特性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在实践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因此,需要对幼儿舞蹈表演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幼儿舞蹈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一)幼儿舞蹈的分类

幼儿舞蹈如果按照教学的类型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成表演型舞蹈和自娱型舞蹈。其中,表演型舞蹈是指幼儿通过专业的培训,在表演过程中注重技巧和舞台表现的舞蹈形式。由于这种舞蹈往往难度较高,通常适合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幼儿,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进行系统的舞蹈训练,并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这种类型的舞蹈侧重于展示和表演,在音乐、服装、灯光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自娱型舞蹈则更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情感表达能力,不受技巧的约束,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激情进行自主舞蹈创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1]。

按照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划分,幼儿舞蹈可以分为简单的律动舞蹈、集体舞蹈、歌伴舞、即兴舞蹈和音乐游戏。其中,简单的律动舞蹈主要适合3 ~ 4 岁的幼儿群体,这种舞蹈形式以简单的律动为主,通过生动活泼的舞蹈方式,激发幼儿对音乐和舞蹈的兴趣。集体舞蹈则是多个幼儿一起进行的舞蹈形式,强调团队协作和配合能力。歌伴舞是幼儿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舞蹈表演,通过对歌曲情感的表达来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在幼儿舞蹈中,即兴舞蹈主要是让幼儿在音乐的带动下,由幼儿自主发挥的舞蹈形式,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幼儿的天性和创造力。而音乐游戏就是在活动中将游戏和音乐元素进行结合,通过音乐启发幼儿的表演才能,寓教于乐。

(二)幼儿舞蹈的基本特性

由于幼儿的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还处于成长阶段,所以幼儿时期的舞蹈通常都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直观,主要是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为主。这种简单的舞蹈形式能够使幼儿直观了解、认知和模仿,促进他们对舞蹈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幼儿舞蹈要与幼儿的兴趣和特征相符,一般是较为单纯、简洁和短小的舞蹈内容。这是因为幼儿的认知能力和专注力有限,因此幼儿舞蹈的内容通常以单纯、简洁、短小为主,以适应幼儿的特点。这种简短的舞蹈形式不会过于复杂,能够更好地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更容易投入学习和表现。同时,单纯而简洁的舞蹈内容也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舞蹈情趣,促进幼儿对舞蹈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喜爱[2]。

三、不同类型舞蹈的编创分析

(一)不同舞蹈的编创特征

1.简单的律动舞蹈

在律动舞蹈编创过程中,教师一般通过律动感较强的音乐对舞蹈动作进行编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明确舞蹈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幼儿的模仿能力,还是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抑或提高幼儿的整体协调性。在明确目标之后,教师首先需要以音乐的律动为特点,设计间接、节奏感强烈的舞蹈动作,让幼儿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将动作生动地呈现出来,引导幼儿流畅、舒展地跟随音乐的律动。其次,在律动舞蹈中需要着重体现幼儿的天性和自然表现。所以在动作编创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幼儿喜闻乐见的元素,如动物、自然景观等,从而激发其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此外,为了有效提升幼儿的肢体协调性,教师需要在编创过程中鼓励幼儿在舞蹈中互相配合、交流。

2.集体舞蹈

教师在进行集体舞蹈教学时需要对创编内容和形式进行确定,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选取邀请舞、双圈舞和单圈舞等。在编创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动作的整体协调性,为幼儿设计统一的舞步,让所有参与的幼儿能够协调一致地完成舞蹈动作,形成整体的舞蹈效果[3]。同时,教师在编创舞蹈内容时,要考虑幼儿是否需要进行表演,如果要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则需要关注舞台空间分配和动作布局。设计舞蹈动作时,要充分考虑舞台上的空间利用,合理安排幼儿的站位和移动路线,以体现整体舞蹈的美感和舞台效果。此外,动作布局要求简单明了,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确保幼儿在演出时可以呈现出舒展、有序、和谐的整体画面。在集体舞蹈的编创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空间,以鼓励他们展示个性、发挥想象,创造出更具个人特色的舞蹈表演。这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促进其在集体舞蹈中的积极参与和全面发展。

3.歌伴舞

在歌伴舞的编创过程中,教師需要精心挑选幼儿喜爱、易于理解的儿歌或音乐,并通过舞蹈动作来诠释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同时,在舞蹈动作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舞蹈动作对歌曲情感的表达,引导幼儿通过舞蹈动作展现歌曲的情感内涵,增强幼儿的艺术表现力。此外,歌伴舞在编创过程中还需要利用舞蹈动作展现故事性和形象性内容,让幼儿能够在表演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4.即兴舞蹈

即兴舞蹈作为一种灵活、自由的舞蹈形式,其在编创过程中需要鼓励幼儿展现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所以,教师不用对舞蹈动作进行过多设计,在歌曲播放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教师只需要指导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注重音乐的节奏和歌曲情感即可,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这种舞蹈将动作内容的编创交给幼儿,让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的发挥空间,进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同时,教师在即兴舞蹈编创中需要思考如何让幼儿保持动作的连贯性,这需要教师提前为幼儿打下一定的舞蹈基础,让幼儿能够在舞蹈过程中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舞蹈情感和内涵,同时也培养幼儿对舞蹈的整体把握和表现能力[4]。

5.音乐游戏

在音乐游戏编创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游戏材料的选择,最好在满足幼儿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音乐的节奏感选择相应的材料。而且,幼儿这种形式是舞蹈与游戏的结合,所以在编创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舞蹈的互动性,要让幼儿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6.舞蹈的舞美设计

在幼儿舞蹈编创过程中,无论是何种舞蹈类型,教师都需要注重幼儿的服装、灯光、背景、化妆等方面,做到简明形象、色彩明快,并且具有鲜明的幼儿特点。

(二)幼儿舞蹈编创队形及构图

常见的舞蹈队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弧形等。不同的队形往往具备不同的构图效果。一是三角形队形。这种舞蹈队形由两条直线和一条斜线构成,具有稳定感和力量感。在舞蹈表演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队形展现出团队的凝聚力和整体性,具有统一协作的美感,同时也能突出队伍的中心和重点。二是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种队形都具有刚直、凝重的特点,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能展现出整齐划一的美感,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给人以秩序和力量的感觉。三是圆形和圆弧形队形。其能带来强烈的空间感和画面紧凑感。这种队形呈现出一种流动而连续的美感,适合表现出柔美和流畅的舞蹈动作,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舞蹈中的韵律和动感。四是S 形队形。其能给人以深远的感觉,能够在舞蹈表演中营造出一种曲线美感,展示出舞蹈动作的变化和丰富性,以及队形的变化与转移。

四、教师进行幼儿舞蹈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要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

不同的舞蹈类型往往有着不同的编创特点,所以教师想要进行幼儿舞蹈教学,还需要掌握专业的舞蹈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跳舞的过程中更好地表达舞蹈思想,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在设计舞蹈动作时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设计出切合实际的编创作品。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在舞蹈表达上的潜力和限制,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创的探索和实践。同时,教师还要对不同的舞蹈风格有所了解,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同舞蹈类型的元素和技巧。

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幼儿心理认知和教育经验。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和情感需求,能够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激发幼儿对舞蹈编创的热情和创造力。教师需要注重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自信心的培养,引导他们在编创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创新精神与探索精神。

最后,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由于幼儿的表达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同幼儿进行交流,还需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需求和意愿,并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促使幼儿舞蹈创编工作的顺利实施[5]。

(二)教师要深入幼儿的生活

幼儿的性格较为活泼,所以他们对周边的事物通常充满好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让幼儿能够在学习舞蹈时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幼儿的生活情况和心理需求进行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在编创舞蹈时创造出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舞蹈动作。同时,由于幼儿与成年人不同,其心理特征还处于模仿阶段,如果教师在选择舞蹈形式时没有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就无法保证舞蹈动作被幼儿喜欢,进而也就无法发挥幼儿舞蹈的真正作用。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活动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比如他们喜欢的游戏、玩具、故事、动画片等,以及他们的家庭环境和日常习惯。这样一来,教师在创编舞蹈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让幼儿能够体会到舞蹈的特色,并利用幼儿的童趣来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三)做好幼儿舞蹈动作设计

教师在进行舞蹈动作设计时,要充分发掘幼儿生活中的各种素材,确保舞蹈教学能够提高幼儿的活泼性。第一,为了保证舞蹈动作的有效连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完整的舞蹈进行拆分,进行片段式表演。在演绎的过程中将这些表演片段进行连接,从而使整个舞蹈剧目更加完整。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舞蹈动作的印象,进而保证教师的舞蹈动作设计能够完美展现。第二,教师在设计舞蹈动作时需要保证每个舞蹈片段有一定的关联,如果在舞蹈编创的过程中不将这些片段进行串联,就会导致整个剧情有割裂感。因此,教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和片段之间的串联性,保证舞蹈作品的整体连贯性。第三,注重个性化教学。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舞蹈表达特点,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和个性化的指导。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进行自由的舞蹈创作和动作设计。

(四)做好舞蹈音乐的选择

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出舞蹈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舞蹈教学质量,还需要做好舞蹈音乐的选择。第一,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音乐的接受程度和喜好也有所差异,年龄较小的幼儿可能更喜欢旋律欢快、律动感较强的音乐,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而年龄较大的幼儿可能喜欢更加丰富有趣的音乐,比如《挖呀挖呀挖》等歌曲。所以,教师在选择舞蹈音乐时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他们兴趣的舞蹈音乐。第二,考虑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契合度。舞蹈音乐需要与舞蹈动作相呼应,这样才能让幼儿在跳舞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舞蹈的情感表达。所以,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节拍应与舞蹈的动作设计相符合,同时也要考虑到幼儿的舞蹈能力和学习水平,以便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学习和表达的音乐环境。第三,重视音乐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的教育意义。幼儿舞蹈的本质还是教学,因此教师在选择舞蹈音乐时要考虑到音乐本身所表达的情感。而且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载体,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并对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起到积极影响。所以,教师要选择饱含人文关怀和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的表达,引导幼儿真實地感受人生和生活,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

五、结语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艺术教育,而幼儿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幼儿舞蹈的表演特性,并结合这些特性对舞蹈进行科学编创。科学的舞蹈编创离不开幼儿的生活,也离不开教师的细心钻研。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推动我国幼儿舞蹈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幼儿舞蹈小朋友
小朋友们都哭了(三)
小朋友们都哭了(二)
幼儿舞蹈教学环节间的过渡策略
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启蒙意义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幼儿舞蹈教育对教师能力的特殊要求研究
幼儿舞蹈编创教学技法及应用
如何培养幼儿舞蹈学习兴趣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