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战台风》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

2024-04-30 12:34池婧妍
艺术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快板乐段中山

□池婧妍

《战台风》原名为《抢险》。王昌元于1965 年创作筝曲《战台风》时,正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该曲的创作灵感来自她在上海港码头一边学习一边体验生活时,目睹了码头工人与肆虐的台风奋勇抗争的经历。回校后,她利用民间音乐素材结合生活经历创作了这首古筝独奏曲。这是一首兼具情感性与技巧性的乐曲,开篇部分展现了码头工人们充满活力的劳动精神,高潮部分传达了码头工人英勇对抗台风的英雄气概,慢板段落表现出码头工人们战胜台风后,重新投入劳动的乐观精神。

一、筝曲《战台风》的创作背景

在创作《战台风》时,王昌元使用的是其父亲王巽之改革后的新型古筝。创新后的古筝弦数从原来的16 根增加到21 根。琴弦的质地也与以往不同,由原先的丝弦或钢弦改为钢丝、铜丝、尼龙丝相结合的混合材料。这样一来,不仅在一定限度内扩大了古筝的音域,丰富了古筝的音色变化,还提高了古筝的表现力,从而获得更好的音响效果,为《战台风》在演奏时所需要的表现力提供了条件。

二、《战台风》的曲式结构分析

(一)第一乐段

该曲的第一乐段为1~33 小节。此段以热情洋溢的旋律开始,将码头繁忙热闹的景象通过充满律动性的旋律音型呈现出来。最开始的两小节以右手大撮和左手小撮演奏的柱式和弦开篇,坚定且有力。为了让这两小节给听众创设出工人们忙碌的工作情境,创作者还将传统乐器锣鼓的演奏方式融入古筝演奏技巧中。到乐曲的第3 小节,右手采用波浪式的抹指演奏方式,将最开始的热闹场面推近,向听众呈现出工人搬运、清点货物的劳动场景,在情绪上是欢快而紧张的。

(二)第二乐段

该曲的第二乐段为一小节的散板段落。作者在此段中加入了柱外刮奏的创新技法,模拟台风来临时的声响效果,在平静中营造出一种紧张感,暗示天气的变化,为后面的乐段模拟台风呼啸的场景作铺垫,使全曲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第三乐段

该曲的第三乐段为35~163 小节。该乐段为乐曲的主体部分,篇幅最长。该段通过拖奏、抹奏、摇指、刮奏、扫弦等演奏手法展现了台风汹涌的气势,以及工人与台风抗争的紧张气氛。

(四)第四乐段

该曲的第四乐段为164~185 小节。该乐段明朗而自由,利用摇指、和弦、轻柔的刮奏展现了雨过天晴一片祥和的景象,与第三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带给听众温暖的感觉。

(五)第五乐段

该曲的第五乐段为第186 小节至全曲结束。该乐段和第一乐段相比多了几分喜悦之情,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欢快的节奏展现了码头工人们战胜台风后,重新投入劳动的热闹场面。

《战台风》的问世和成功演出标志着古筝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能演奏传统注重左手“按”“颤”的慢柔乐曲,还能够结合新的演奏技法,丰富乐曲结构,为筝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两种演奏版本的演奏风格之比较

(一)王昌元版

王昌元的父亲是浙派筝传人王巽之,师从潮州筝派演奏家郭鹰先生,这使她在浙派筝的基础上吸收了潮州筝的演奏技巧。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也是一位拥有诸多作品的作曲家。《战台风》是她在1965 年创作并成功演出的作品。

王昌元演奏的《战台风》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她在演奏过程中虽然没有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但是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饱满的情绪。快板段落在紧张的节奏下,每个音符依然演奏得十分清晰。演奏中大量使用劈托代替摇指,增强了乐曲总体音色的颗粒感,使乐曲主题更加鲜明。相较于以往的古筝曲,王昌元在《战台风》中首创了很多新技法,拓展了古筝演奏的表现手法。

(二)王中山版

王中山,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出生于河南南阳,自幼学习古筝,师从著名筝演奏家赵曼琴先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了赵氏创立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之精髓。1986 年,他凭借一首高难度技法的古筝曲《打虎上山》吸引了海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1988 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古筝教育家李婉芬副教授。

王中山接受过不少民间筝家的指导,演奏的《战台风》吸收了河南筝派的特点。在演奏手法上,他运用河南筝派的大范围扫弦和滑颤音,同时将快速指序的演奏技法体系融入其中,使乐曲的流畅度增加,突出了演奏的难度和水平,尤其在快板段落,将码头工人和台风斗争的画面演绎得淋漓尽致。

四、两种演奏版本的演奏特点之比较

(一)速度处理上的比较

经过对两种版本的比较发现,王昌元的演奏时长较长,总时长为5 分05 秒。王昌元在演奏时运用大量的劈托技巧,使乐曲的颗粒感增强,音乐更富有流动性,音乐主题更鲜明。王昌元各部分的速度处理较均匀,段与段之间连接紧密,基本不留白,使听众置身于一种紧张氛围中。

王中山的演奏版本总时长为4 分55 秒,时长主要集中在快板,利用快速指序等高难度技巧,使快板的旋律更加鲜明,同时扩大了音域范围。王中山版在速度处理上体现了一种轻重缓急,通过呼吸和提腕将慢板与快板之间空出时间,而后再以较平缓的速度进入慢板。

(二)力度处理上的比较

力度上的强弱对比可以突出情绪的起伏,且能够渲染乐曲所要表现的氛围。经过对比,笔者发现两位演奏家在力度的处理上略有差异。

在乐曲的开篇部分,两位演奏家都以强音进入,基本上依据谱面的强弱记号进行处理。不同的是,王中山在演奏时多次以较大的力度强调重音,使乐曲在力度表现上富有层次感。

在快板部分,王昌元版在力度上没有作过多的对比。她认为这首曲子不一定要像以往那样用普遍的方式处理强弱对比。乐曲的主题就是要突出《战台风》的“战”字,所以王昌元演奏的总体力度较强。王中山的演奏版本在力度处理上富于变化,在适当的位置突出重音,乐句和乐段的力度处理层次鲜明,特别是在扫弦与点指的地方作了强弱对比,把听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在慢板部分,王中山版与快板段落的强而有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先是在快板与慢板的连接处作了呼吸与停顿处理,这种段与段之间的留白为后面情绪的转换起铺垫的作用,随后以轻柔的刮奏和摇指进入,结合琶音,整体力度较柔和。王昌元版在力度上相较快板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带给听众明亮的感觉,展现了码头工人战胜台风后的自豪之情。

(三)演奏技法上的比较

两位演奏家在演奏技法方面的比较主要体现在快板段落。该段落在扫摇、扣摇、刮奏、滑音等演奏技法上有不同于以往曲子的创新之处。

1.扣摇

乐曲在第98 小节开始出现“扣摇”这一技法。它的演奏方式是用左手拇指与食指紧捏琴弦,在琴码与右手触弦处之间来回滑动,同时右手做摇指。这个技法具有很强的声音模拟效果,运用于此是模拟台风呼啸时的声音,显示出天气的恶劣。

在演奏过程中,由于每个人脑海中勾画出的台风来临时的状态不同,所以处理强弱的方式也会不一样。王昌元在演奏时只做一次的来回滑动,速度上和前段的演奏相差不大。这种与以往普遍存在的演奏力度从弱渐强、声音效果从小到大的普通处理方式不同,能够体现出台风的来势之快。王中山在演奏时速度比较自由,力度处理上有轻有重,声音随之忽大忽小。这种在擦弦速度上的变化给人一种台风由远及近即将登陆的感觉,增强了听众的画面感。

2.柱外刮奏

柱外刮奏是现代筝曲创作与演奏的一个常见手法。作曲者巧妙地运用了古筝的非弹奏音区,左手在筝码左半边弦位做刮奏,配合右手,两手同时做反方向的刮奏,模仿风声和雨声交加的紧张环境。在这个技法的处理上,演奏者的即兴发挥空间很大,可以根据氛围的变化灵活地处理强弱关系,通过对力度和刮奏次数的把控,演绎出台风当下的状态。

王昌元在演奏时左手只做一次的上下刮奏,更加突出右手的表现力。她曾经强调演奏时不能为了突出台风的暴决,而过于强调左手在筝码左半边弦位的刮奏。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减少了左手非弹奏音区带来的“噪声”,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乐曲要表达的意境。王中山在演奏时则相对随意地处理了左右手刮奏的次数,生动地模仿了台风来临前的雷电声,画面感更强。

3.扫摇

扫摇是这首曲子最大的亮点,即右手中指作跨八度的扫弦,与基础的大指摇相结合,在体现旋律的流动性上有很大的作用。扫摇在《战台风》中的运用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台风来临时的恶劣场面以及码头工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王昌元在演奏时将点指技法与右手中指扫弦结合,使乐曲的旋律起伏不断,增强了旋律的层次感。王中山在演奏中更加突出河南筝派的特点,将大跨度扫弦和滑颤音结合,同时加以快速指序的高难度演奏,提高了乐曲的流畅度,将码头工人与台风抗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两种演奏版本的演奏情感比较

演奏者在表演一首曲子时,会带入自己对曲子的理解,通过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出情感上的差异。对比《战台风》的两个演奏版本可以发现,王昌元和王中山不仅在技法上有明显不同,在肢体语言、情感表达上也有各自的风格。

王昌元演奏的版本在整体上没有配合过多的肢体语言,在快速的乐段中展现出她从容不迫的心境,大多是通过左右手的技法在动态上体现饱满的情绪,为观众留出了更多的想象和理解空间。整首曲子中大量托劈技巧,以及快板段落双手快速交替弹奏“快四点”指法和右手中指扫弦配以双手“快四点”指法。此演奏技法使奏出的旋律线条松紧有序,细腻流畅,层层推进,在视觉上把码头工人与台风搏斗的激烈场面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到了慢板段落,王昌元的面部表情也随着雨过天晴而展现出轻松和喜悦的笑容,此时她抬起头看向观众,和快板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王中山演奏的版本在肢体表现上相对更加自如,随着乐曲力度的不断变化,身体的律动感更强。做渐弱处理时,上半身及右手随着渐弱逐渐向左移,指尖的动作也随之减少。在强调重音时,身体向下用力,头部的动感也更加明显,在肢体语言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在演奏慢板段落时,他的身体随着旋律起伏更大,肢体也更加舒展,视觉上给人带来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呼应了慢板“雨过天晴”的主题。

总体而言,王昌元演奏的版本在肢体语言的表现上较为含蓄内敛,身体只是伴随着旋律和节奏小幅度地律动,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较大。王中山演奏的版本更加张弛有度,肢体上有明显的对比变化,在听觉和视觉上都能感受到码头工人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激烈场面。

通过对比《战台风》的两个演奏版本,我们可以看出王昌元与王中山两位演奏家在不同方面对乐曲的处理之别。王昌元演奏的版本总体流动性强,音乐的颗粒感明显,具有浙江筝派的典型特征,在演奏技法上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为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王中山的演奏具有浓郁的河南筝派的特点,乐曲整体的线条感强,流畅度高,加上对传统指法的改良,能够体现出演奏的技巧和水平。

猜你喜欢
快板乐段中山
有生命力的快板
坚持才能成功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新形势下少儿快板辅导研究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十九大”精神放光芒(快板)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