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侗族大歌的传播策略探析

2024-04-30 12:34李峙仪
艺术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歌侗族受众

□李峙仪 黄 硕

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侗族大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正遭受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和传媒使用的便利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对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遗产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现状入手,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侗族大歌传承与传播的策略。

一、侗族大歌概述

(一)历史背景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

侗族大歌在2005 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成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2006 年,侗族大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该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基本内容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风俗习惯以及当地的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侗族大歌结构严谨,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长、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侗族大歌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侗族大歌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七种。

(三)基本特点

侗族大歌具有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特点。它通过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的音乐,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形式,至少需要三个或更多声部的人合唱。每首歌由若干段组成,包括一个独立的序歌、中间部分以及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

侗族大歌的演唱场合非常讲究,一般只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迎接贵客的时候,在侗族村寨的鼓楼里演唱。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是独唱与合唱相结合,主旋律通常位于低声部,高声部则是对主旋律的发展与衍生。高低声部的随机变化赋予了侗族大歌丰富多样的形式,使其充满生命力。

二、侗族大歌的传播方式

(一)侗族大歌的传统传播

目前,侗族大歌的传统传播方式主要依赖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或媒介,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师徒传播,即当地歌师在歌班中传授侗族大歌的知识。大多数歌班的教师都是由歌班成员转变而来,他们熟悉本民族的传统习俗,被视为智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通过基础学习,在传统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等方面进行创作和改编,为侗族大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家庭传播也是传播侗族大歌基础的方式之一。长辈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教授侗族大歌给晚辈,并根据以往经验逐渐增加学习的难度。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传播了侗族语言文化,还让晚辈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侗族大歌。

此外,相关机构也会举办各种与侗族大歌相关的文化活动,以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如从江侗族大歌节、“侗族大歌·唱游肇兴”田园展示活动、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第七届侗歌百村歌唱大赛、第三届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三江侗族多耶节等活动。这些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侗族文化和侗族大歌。

同时,学校教育也是侗族大歌传统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社会上建立了侗族大歌专业音乐教育学校,以文字书籍的形式辅助口头传授。贵州从江县高增乡的小黄村中的小演员们通过学习侗族文化知识,学唱侗族大歌,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唱响侗族大歌,让世界感受到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另外,侗族大歌艺术团在传播侗族大歌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艺术团的演出和表演,侗族大歌得以传承并传播给广大的观众群体。这些艺术团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了侗族大歌的音乐魅力,更重要的是将侗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艺术团的演出不仅吸引了国内外观众的关注,还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观赏侗族大歌的表演,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艺术团成员的专业培训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能够在艺术团的演出中展现自己的才华,还能借此机会在其他文化活动中发挥作用,为整个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侗族大歌的新媒体传播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传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传播方式。新媒体以网络传播为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支持和广阔的传播空间。侗族大歌可以通过文字解说、视频、音频、纪录片等方式传播,充分利用当代传播工具(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微博等)进行全面解说和推广,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传播。

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再现侗族大歌宏大的场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给新时期侗族大歌的传承带来了新机遇。新媒体传播可以深入挖掘受众的内心,选择符合他们喜好的形式和内容,使他们从过去被动接受关于侗族大歌的信息转变为主动选择相关信息。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有利有弊。新媒体为民众提供了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如何激发受众的兴趣,使他们接受和自发宣传传统文化,成为传统音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侗族大歌的传播现状

新媒体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和活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侗族大歌的传播有了更多传播渠道,使更多人对侗族大歌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一)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概况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侗族大歌”,可以找到与该关键词相关的网页约11 700 000 个,可见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信息数量是不容小觑的。对显示的相关网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侗族大歌网络传播存在普遍性,不仅存在于地方网站,全国性和大型综合网站均有关于侗族大歌的信息。

此外,侗族大歌所流传的地域以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和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主。我们可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贵州省人民政府等网页中看到相关介绍。

(二)侗族大歌网络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双向的信息交互,传统文化能够跟随时代的潮流而不断发展。可见,新媒体传播要求相关人员能够了解当代青年人的需求,在尊重传统文化价值和内涵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拓展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使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信息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同时,新媒体传播强调用户的参与和互动,受众可以积极参与评论、分享和讨论,形成良好的传播氛围,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然而,新媒体传播也存在一些弊端。网络传播中存在着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的问题,可能出现虚假信息、错误解读等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侗族大歌网络内容的筛查和管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受众面临信息过载的困扰。如何吸引受众的关注,让他们选择并关注侗族大歌的传播内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此外,侗族地区的数字鸿沟问题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无法顺利接入互联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侗族大歌网络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

新媒体搭建的是一个共享的平台,受众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分享,在其中甚至有时会出现以恶搞的形式来博取眼球,极大地损害了侗族大歌的价值。因此,如何在当代充分利用新媒体对侗族大歌进行传承与传播还需深思熟虑,应在既不损害其文化价值及内涵的前提下,使其顺应时代潮流,获得受众的喜爱。

四、新媒体环境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传播策略

要想实现对侗族大歌的有效保护,使其适应当代快速变化发展的群众需求,政府、社区组织、学术机构需要共同努力,以提高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一)打造侗族大歌特色网站

从现如今能够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侗族大歌大多是以歌唱视频形式传播,还没有一个专业网站专门宣传侗族大歌。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侗族大歌的传播方式,打造关于侗族大歌的特色网站,根据网站的目标,设计良好的网站架构,将侗族大歌内容划分为合适的分类和页面。相关内容可以采用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呈现。相关人员可收集侗族大歌的演唱和演奏录音、视频,展示侗族大歌的魅力。网站设计中可运用侗族传统元素,打造浓厚的民族风格。此外,相关人员要定期更新网站内容,保持网站的活跃度和吸引力,及时修复网站的技术故障和漏洞,确保网站稳定运行。同时,根据用户反馈和需求,相关人员要及时优化和改进,提升用户体验;要注意与用户进行交流,从而获取反馈信息,以此提高用户黏性。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侗族大歌文化的网络传播要与现实的传播相结合。打造专属网站能极大地助推侗族大歌网络传播,满足用户需求,推广侗族大歌文化。

(二)利用新媒体创新网络传播途径

现今,新媒体传播渠道较多,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多种传播渠道,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各种传播形式,有针对性地给各平台的受众传播分享侗族大歌,扩大传播的覆盖范围,引发群众的自发性转发与分享。

首先,要鼓励受众分享,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与侗族大歌相关的音频和视频,可以是表演现场录像、音乐MV 或纪录片等,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和分享。其次,可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创办专题账号或页面,定期发布侗族大歌的相关内容,如歌曲赏析、传统故事、艺术家采访等,与受众进行互动和分享。此外,还可以与网络直播平台合作,通过直播平台开展侗族大歌的直播演唱会、音乐会等活动,让更多人在线观看、互动和分享,拓展传播范围,亦可以在各大网站发布音频,在音频平台发布与侗族大歌相关的内容,方便受众随时随地收听和学习,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的侗族大歌体验环境,如通过VR 眼镜让用户进入侗族音乐的演出现场,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

新媒体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传播有重要作用。新媒体作为一种辅助传播手段,能够推动侗族文化传播发展。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适合侗族大歌传播的新型方式。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结合新媒体技术,推动侗族大歌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广泛的传播。

猜你喜欢
大歌侗族受众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