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CFD 框架的高碳企业转型风险研究

2024-04-30 14:03彭文意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碳钢铁行业钢铁企业

彭文意

(广西财经学院,南宁 530003)

1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过高的能耗和碳排放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我国意识到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施双碳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推动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责任。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并承担了推动《巴黎协定》落实的重要角色。提出双碳目标也是为了进一步履行国际承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通过提出双碳目标,中国希望在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转型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出台许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低碳转型,尤其煤炭发电、石油、天然气、钢铁等高碳排放行业。

高碳行业在迎来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转型风险,若不能有效识别应对转型风险,那么企业难以保持可持续发展。本文先系统分析高碳企业将面临的转型风险及影响,再进一步分析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可能会面临的转型风险,以期能够为钢铁企业和其他高碳排放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2 基于TCFD 框架的转型风险

TCFD (Task Force on Climate -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是由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B)于2015 年底成立的一个工作组,旨在推动全球金融界对气候相关风险因素的披露和管理。TCFD 的目标是通过制定全球共享的气候变化报告框架,让企业更加透明地披露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信息,从而为投资者和金融市场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依据TCFD 为金融界提供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披露的框架,工作组将气候相关风险划分为两大类:与低碳经济转型相关的风险和与气候变化的实体影响相关的风险,本文重点讨论前者即与低碳经济转型相关的风险,工作组将其细分为政策和法律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声誉风险,下面将对转型风险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钢铁行业深入探讨。

2.1 高碳企业面临的政策及法律风险

高碳企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政策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自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加大关注以及各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具体来说,高碳企业可能面临以下政策风险:

各国政府可能会实施碳排放交易系统或者征收碳税,以鼓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高碳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包括能源成本、环保投入。

政府可能会颁布更为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限制高碳企业的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迫使其进行环保设施改造或采取其他措施来降低排放,这意味着高碳企业资产很可能遭遇贬值。

政府对高碳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监管,并可能对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进行处罚。高碳企业如果未能合规运营或违反环保法规,那么就会面临罚款、停产整顿甚至关停的风险。

政府会调整能源补贴政策,向低碳技术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倾斜,同时削减对传统高碳能源产业的支持,导致高碳企业在融资和发展上面临不利局面。随着多边和双边合作加强,一些国家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和贸易条件,对高碳企业的跨境业务和出口造成限制。

2.2 高碳企业面临的技术风险

随着低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高碳企业所采用的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逐渐变得过时。高碳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环保要求,否则将面临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的风险。新技术的涌现可能会迅速改变行业格局,对传统高碳企业形成挑战。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跟进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错失发展机遇,甚至被市场淘汰。

从生产前端来看,高碳企业通常依赖于大量能源消耗,而随着能源价格的波动和环保压力的增加,能源成本的上升可能对企业经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清洁能源技术成为关键,寻找替代传统能源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及其他可持续发展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可能涉及技术成熟度、供应链稳定性、初期投资等风险。

从生产末端来看,为了减少碳排放,高碳企业可能尝试采用碳捕获和储存技术(CCS)来将二氧化碳从排放源中捕获并储存起来。然而,CCS 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面临技术难题和高昂的成本。

2.3 高碳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消费者对可持续性产品的需求增加,市场上出现了更多低碳、环保的替代品。高碳企业如果不能适应绿色消费趋势,可能面临市场份额下降、销售额减少的风险。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低碳领域,竞争日益激烈。高碳企业如果无法与竞争对手相匹敌,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产品或服务,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甚至被淘汰。

各国政府出台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不断变化,对高碳企业的市场准入、运营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高碳企业没有及时了解和适应政策变化,可能会面临市场限制,市场份额锐减,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收入。

2.4 高碳企业面临的信誉风险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共识和趋势,高碳企业通常与较高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相关,容易受到公众和消费者的关注和批评。

高碳企业如果无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利用和社会责任等挑战,缺乏可持续性战略和行动,可能导致品牌价值下降,消费者和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减弱,可能导致销售额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同时,随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考量。高碳企业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可能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资金成本。

3 钢铁企业转型风险识别

钢铁行业是一个碳排放量较大且难以实现碳中和的行业。由于高温冶炼和能源密集型生产过程,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钢铁行业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上面临着转型风险和挑战,钢铁行业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所以分析钢铁行业所面临的转型风险是必要的。

3.1 政策及法律风险

2020 年底,生态环境部正式对外下达发电行业配额预分配工作的通知,表示将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正式着手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工作。2021 年7 月,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未来钢铁行业会正式纳入碳市场。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要求钢铁行业控制温室气体超标准排放,需要编制碳排放数据,清缴碳排放配额,这加大了企业管控温室气体的责任。2021 年5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旨在坚决遏制盲目推进双高项目,禁止钢铁企业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新增产能和增加能耗。同时,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评价管理的统筹融合,实现固定污染源的污染减少和碳排放降低工作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治理,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发展。

3.2 技术风险

我国钢铁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面呈现明显不足。我国钢铁行业长期以来注重规模扩张而忽视技术创新,导致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相对薄弱。尤其是在钢铁循环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此外,在炼钢过程中产生的炉渣和钢渣再加工利用比率较低,钢铁工艺流程能源利用率不高,冶炼余热回收利用率也偏低。尽管低温余热利用的相关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但在实际应用中尚未取得显著成效。大多数钢铁企业的余热余能回收率仍不足50%。

截至2020 年,我国电炉钢产量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仅为10%左右,远低于美国(71%)、欧盟(42%)以及全球平均水平(26%)。同时,我国炼钢废钢比仅为22%,也显著低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30%~70%)。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我国粗钢生产流程结构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2019 年长流程粗钢占比为89.8%。高炉作为炼铁主要工序,其碳排放占高炉-转炉长流程碳排放的67%。因此,若要实现钢铁行业碳中和的目标,必须完善低碳冶金技术,但是低碳冶金技术创新属于原创性技术,没有技术来源、没有模仿对象,创新工作进入“无人区”。如何整合、优化现有体系的创新资源,加快推动原创性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化是摆在中国钢铁企业面前的普遍技术难题。

3.3 市场风险

欧盟将在2027 年正式全面开征碳关税,树立起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政策的出台将削弱钢铁等高排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中信期货参考目前欧盟碳市场碳价,钢铁行业将会被征收6.46 亿美元碳税,钢铁碳税成本将达到出口额的17%。例如,宝钢在其2021 年的公开报告指出,若按照欧盟推出的碳关税标准,公司可能每年将被征收4 000 万~8 000 万欧元的高额碳关税,这将极大增加钢铁产品的出口成本,限制自身企业开拓欧洲国际市场。

同时国内外市场信号不确定,国外俄乌战争的影响持续向全球外溢,原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全球范围内基础能源及粮食价格大幅上涨,通胀压力突显,而随着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步伐加快,全球金融市场必将受到剧烈影响,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国内与钢铁行业紧密联系的基建行业近年也发生了巨大的格局变动。例如,房地产投资由正转负,工程机械产量、汽车产销明显下降,家电订单大幅缩减,下游需求锐减加速了钢铁价格的下滑,钢企普遍亏损,钢铁行业也面临着自2015 年以来最严峻的市场形势。

3.4 信誉风险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对高碳排放的企业形成潜意识的抵制,这种抵制力量如果愈演愈烈,那么将会对企业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如果企业产品被贴上“高污染”和“不环保”的标签,那么广大民众在践行绿色低碳消费的理念下就会降低对高碳产品的需求,这将会限制产品销售。所以钢铁企业需要展现其在气候问题上的责任感,因为各方都希望看到更加透明的气候信息披露。企业在气候治理方面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其声誉和经营环境,维护声誉风险至关重要,因此我国钢铁企业有必要改善碳信息披露项目。如果其他企业或国外钢铁企业的披露比较全面,指标完善,而自身企业的披露相对一般,将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将会对我国钢铁企业开拓市场造成阻碍。

3.5 措施

首先,钢铁企业应当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关注新兴的低碳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提升环保技术和生产工艺,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降低环境影响,增强市场竞争力,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同时,企业还可以考虑寻求政府的支持和补贴,以减轻技术投资的财务压力。

其次,钢铁企业寻求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尽量减少对高碳产品的依赖。通过推出低碳产品、绿色解决方案等,满足市场对环保和可持续性的需求。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引入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这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迎合市场需求。

最后,钢铁企业应当深化社会责任理念,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主动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和合作,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质量,建立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提升投资者信任度。通过这些举措,企业不仅能够提升其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形象,更能够增强品牌的价值和吸引力。

4 结论

温室气体上升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加,如洪水、干旱、海平面上升等,这些自然灾害会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业等领域的损失。

随着全球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社会加大了对化石能源的限制和管制,这使得化石能源价格上涨,进一步提高了高碳企业的能源成本,同时一些政府可能出台环境法规,对高碳排放企业进行限制,企业可能需要承担更高的碳排放费用,碳税和排放配额制度等成本也会增加。不仅如此,消费者对环保和可持续性的关注不断提高,高碳企业如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从而导致销售额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表现。高碳企业面临着众多转型风险,这些转型风险通过影响到公司经营反映在公司财务状况,如果高碳企业不能有效分析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面临的转型风险并积极应对,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不善,不能可持续性发展。

从目前看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模式和绿色技术。这使得一些新兴产业和就业机会涌现,如可再生能源、环保技术、绿色建筑等,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高碳企业可以与之合作,顺利低碳转型。

总的来说,虽然气候变化带来了许多挑战和不利影响,但也孕育了新的商业机会和市场,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猜你喜欢
高碳钢铁行业钢铁企业
经济增长与高碳排放脱钩
长流程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实践与探讨
高碳醇/膨胀石墨复合相变热沉多目标优化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榜
《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解读
关于印发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
钢铁行业PM2.5控制策略分析
钢铁企业设备环保发展趋势探讨
1~5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过硼酸钠对高碳烯烃的环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