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4-30 14:03任子涵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管理制度制度生产

任子涵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 102627)

1 引言

现阶段,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是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破解安全生产难题对员工健康、企业发展乃至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整体来看,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平稳,但中小企业普遍受管理基础不牢固、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能力不足、管理手段不完善等现存问题制约,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以及施工安全事故等各类事故仍时有发生。对此,中小企业应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从实际问题入手,把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到位,有效提升安全事故防控成效。

2 基本概念

2.1 中小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人员规模、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中小企业通常具有组织结构简单、运营机制灵活等特征,并且普遍存在资源不足、思维固化、运营管理主观化经验化等问题,极易使管理者在致力于做大做强主营业务的同时,忽视安全管理等无法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管理环节,安全隐患排查、安全风险防控的应有作用因此无法充分发挥。

2.2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指国家或企事业单位安全部门的基本职能,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等,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安全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安全方面的要求,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科研活动顺利进行、有效发展[1]。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安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定安全规划与制度、配置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实施风险评估与防控、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采取安全控制措施与管理手段、落实安全监督与评估等。可以说,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中小企业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原则,协调安全管理的各个要素以取得工作实效。

3 中小企业开展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3.1 响应政策要求

近年来,安全生产问题受到高度关注,针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政策性、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2022 年4 月,国务院安委会印发《“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对“十四五”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当月,国务院安委会制定了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十五条措施,部署发动各方面力量全力抓好安全防范工作[2]。与此同时,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水利、邮政、采矿等行业出台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或对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因此,面对日趋严格的政策要求和行业标准,中小企业有必要及时了解政策、响应政策,并比照政策要求规范自身安全管理行为,守住安全生产“红线”。

3.2 保障企业发展

安全管理是企业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保障企业发展意义重大。第一,通过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企业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小企业可以为员工筑牢安全屏障,全力保障各岗位员工的身体健康,从而为员工干事创业消除顾虑、扫清障碍,以此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第二,通过落实安全管控举措、规范安全生产流程,中小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生产延误或停滞,在保证产品、服务品质达标的同时确保流程效率符合预期,为企业业务的推进奠定基础;第三,通过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中小企业可以树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声誉和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信任度,广泛吸引优秀人才,最终实现拓展市场、增加收益的目标。

4 中小企业开展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管理基础不牢固

安全管理氛围不浓、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不足等限制性因素造成安全管理基础不牢固、不稳定,对中小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第一,安全管理氛围不浓。一方面,企业领导层在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管理。在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较大事故均保持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部分中小企业领导者存在侥幸心理和盲目乐观心态,对安全生产违章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错误地审视宏观安全形势和企业自身情况,片面地将完成任务视作唯一目标,助长了“轻安全重生产”氛围的蔓延渗透。另一方面,员工安全意识不强。在管理者影响、绩效压力、自身认识偏差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中小企业员工极易出现漠视安全管理与风险隐患的思想与行为,将安全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看作工作负担,即使在操作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仍坚持旧思想、老经验,可谓“明知故犯”。第二,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不足。《安全生产法》对需要设置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行业企业作出了明确规定,但企业在落实方面仍有欠缺。一方面,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与其他部门合并设置、部门职责边界划分不清晰甚至未按要求设置专门机构等问题,导致该职能部门的功能与作用无法发挥。另一方面,漠视强制性规定,未配备数量、职业资格等符合要求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中小企业,既面对安全管理低效的困境,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具体实践中,陆玉梅等[3]对建筑、化工、非煤矿山、机电4 个行业的100 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得出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率普遍不高的结论。

4.2 管理制度不健全

安全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准则以及指导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依据,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安全生产例检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风险管控制度等,如有涉及可针对危险作业和技术装备制定保障制度。从现实情况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制度缺失、执行不力等问题。第一,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失。部分中小企业生搬硬套大企业或先进中小企业的制度与流程,或盲目随意地编制安全管理规划与制度,不仅无法发挥制度的实际效用,而且极易干扰正常工作秩序。具体表现为安全生产职责交叉模糊、制度要求与企业实际业务工作不相匹配、制度内容笼统粗糙不具可操作性、随意调整难以长效执行和统筹安排等。第二,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部分中小企业构建了相对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但之后便被束之高阁,仅作应付检查之用。一方面,部分员工面对侧重不同、内容各异的安全管理制度不了解、不掌握甚至不执行,将规章制度抛诸脑后,走形式、走过场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针对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绩效考核、监督管控存在漏洞,管理者不愿监管的“老好人”心理及员工抵触自我监督的思想缺位使得制度制定与执行“两张皮”问题长期存在。

4.3 管理者能力不足

根据Heinrich et al.[4]的事故统计,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10%的事故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仅有2%的事故是由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人这一关键主体的作用不言而喻。联系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事故类型多样化、风险根源复杂化的背景下,部分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尽如人意。例如,部分管理者虽具有与安全管理相关的教育背景、知识储备或已考取职业资格,但其空有理论素养并无实践经验与技能,无法针对规划安排、制度编写与实际工作提出可落地实操的安全建议。又如,部分管理者沟通协调能力不足、主动学习意识薄弱,既无法深入现场与一线员工沟通交流,对操作风险识别、业务隐患排查等安全管理实际需求知之甚少,又屏蔽外界信息,对最新政策法规、先进理论与工具置若罔闻,这类“闭门造车式”安全管理使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4.4 管理手段不完善

安全管理手段是否有效、适用,能够直接影响中小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但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手段普遍完善性不足,如风险防控措施的实效性较差、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水平偏低等,这导致企业在实施安全管理时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职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第一,风险防控措施的实效性较差。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对危险源实行微观控制要求,事故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和整改,因而风险控制水平低,风险隐患易演变为事故[5]。具体来说,未对安全风险辨识的标准、频次、范围进行明确,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强;风险分类和评估不准确或未针对所发现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估,未意识到安全风险会随着企业业务调整、外部环境变化而出现新的类型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人员风险、设备风险、环境风险、消防风险等不同安全风险采取相同策略予以“一刀切”解决,未根据风险可接受程度进行风险优先级划分。第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水平偏低。一方面,囿于资金人才短缺,中小企业搭建运行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实现智能化的风险感知评估、监测预警和响应处置;另一方面,针对员工开展的安全培训仍局限于传统手段,集中授课形式辅以陈旧教学内容,限制了员工参与积极性和培训效果。

5 中小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

5.1 营造安全管理氛围,做好机构人员配置

第一,多渠道营造浓厚安全管理氛围。一方面,中小企业可以将安全管理目标与领导者绩效考核挂钩,明确其职责任务,对做出失责失职行为的管理者要坚决追究其责任。领导者自身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安全制度和规划的制定实施,对上报问题及时分析处理,并做好部门、员工、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调服务工作,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中小企业可鼓励员工参加由政府部门组织或自行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活动,通过知识宣讲、有奖竞答、宣传品派发等方式,切实增强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养,为安全管理贡献集体力量。第二,合规配置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中小企业应参考自身规模与所属行业,按照法规要求与行业标准,统筹规划人员、机构框架,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相关工作。中小企业需要确保该部门独立于生产、运营、销售等直线部门,可作为一级机构或者具备一级机构的职权开展工作,以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工作具有权威性、专业性。

5.2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制度落地执行

第一,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应基于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开展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调整工作。具体来说,在制度内容的设置与修订过程中,切实增强安全事故研判、行业市场预测、技术应用分析的前瞻性,消除制度“盲区”,并对安全管理趋势有所洞察,提出关于安全管理制度的补充建议;应注重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性、系统性,避免制度要求之间发生冲突或存在遗漏,形成制度合力以保障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遵守法律法规、承接主管部门要求,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尊重员工建议,并且明确责任的内涵与外延、安全事故的处理程序、应急预案的实施要点等可执行可操作的内容。第二,强化制度落地执行。具体来说,中小企业可基于制度实施与调整情况对相关员工开展针对性解读,使员工明确关键问题和执行要点,并考虑员工关于制度体系执行的难点对资源调配、制度安排进行优化调整;针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中小企业可采取全面监督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问题高发节点进行重点监管,以发现制度执行不力、偏力、乏力等问题,并对问题及时通报,辅助相关部门与人员提高制度执行力。

5.3 打造专业安全队伍,增强管理人员能力

第一,中小企业可通过提供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薪资待遇、晋升通道,从外部招聘有经验有能力的安全管理人员,同时,通过开展专家专题讲座、安全管理人员经验交流、外派学习培训,从内部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打造专业化安全队伍;第二,安全管理人员应树立勤勉尽责、努力进取的工作态度,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掌握与安全管理相关的政策文件、技能技巧,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管理要求和挑战;第三,中小企业应激发并赋予安全管理人员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明确并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对被管理人员实施针对性管理,真抓实干,做好企业整体的安全管理工作。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重视人的主体作用,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安全生产被管理人员这两大主体,通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6]。

5.4 优化安全管理手段,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中小企业应系统梳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化解的全部流程和各个环节,根据行业要求和企业实际合理选用HAZOP、FMEA 等风险评估方法或NOSA、OSHMS 等安全管理模式,尽可能识别各种类型的风险,并根据风险类型、影响匹配恰当的防控措施,对企业运营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化的风险分析与事故防范。同时,企业可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协助企业完成安全管理手段的综合评估和系统优化。第二,中小企业应基于自身资源储备情况,合理选择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搭建流程、功能配置及服务提供商,探索相对最优的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整合档案资料、动态资讯、监测参数、检查计划、应急预案等内容,实现智能化、可视化安全管理。此外,中小企业可借助信息化技术与网络化资源,完成安全培训“线上+线下”全覆盖,在满足员工移动化、碎片化学习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安全教育“无死角”的目标。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制度生产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