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语境下数字媒体艺术赋能地域文化发展的新范式

2024-04-30 14:22王小丹奉涛
中国故事 2024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工智能人类

王小丹 奉涛

【导读】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推进,世界正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加速设计体系的方向转型、革新数字媒体艺术赋能地域文化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融合应用变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重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发展范式,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现代艺术发展和艺术创作新路径,引领一场面向未来的艺术革命。

引言

ChatGPT包含两个结构,一个是“对话”,另一个是预训练模型。“Chat”, 是两个人之间的思想碰撞,是人类精神中最复杂、最不可预测的劳动。“GPT”是一种规模化的、标准化的、抽象化的劳动。它解决的是大量的、匿名性的、可被下降到数据的劳动而非個人问题。

近十年,我们迎来了人类目前最后一次指数级的变化。数字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各种劳动的通约,使GPT等大型模型成为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能力和能耗变得可被接受。资本更倾向于利用更高维度的技术,用行星级别的计算能力完成对生产生活的管理,这便是人工智能(AI)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源于人类的标准化劳动和特殊化劳动,两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渗透在每一个时代,更体现在数字媒体的艺术设计中。

一、多维时空交融下的设计选择

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包含的两种劳动其实一直存在,人工智能思考的逻辑也一直存在。它们在人类的进化中不断演进,不断重新分配比例。从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今天的问题并不是当下突然出现的,而是对传统问题的指数级放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重新加以思考和选择才显得尤为必要。

在视觉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中,AI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标志的崭新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它不只是研究和制造的工具,更是感知和思维的工具。AI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我们对人类语言、思维以及人类智能本身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探索人类的思考、学习、分析、推理、规划与想象。它是人类自我认知的镜子,也是反映人类社会意识的镜子。

在万物互联的超级智能计算时代,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将面临人类行为模型的巨大变化。我们要重新思考这一变化,并据此改写人类的算法逻辑。如果放弃参与这场竞争,人类可能会被大数据的语料所控制,从而在个人能力得到加强的同时丧失集体理性。在21世纪,下一个被更新的将是“人”这个概念。自我与存在、永生与虚无、人性和伦理的终极性命题再次被提出。我们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极具颠覆性的技术变革,这种变革正在重塑“人”的形态和“我”的意义。因此,人工智能不仅是大国竞争的武器,也是个人和地域赋能的机会。

与此同时,也不必过分担忧人类将被AI窄化。乔姆斯基指出,人脑不同于chatgpt及其同类产品,后者是一个模式匹配的统计引擎。它们狼吞虎咽地处理数亿兆字节的数据,推断出最为可能的对话回应和问题答案。相反,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极为高效且优雅的系统,它寻求的不是数据支点的粗暴连接,而是创造与解释。凡是可能被替代的创造都不是真正的创造,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是另一个伟大目标的副产品。人类艺术创造的目的在前方引导,欲望在后方推动。人工智能让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变化越来越多,同时也可能限制其变化的可能。如果这两种力量同时增长,就是新一轮出发的开端。

二、数字媒体艺术赋能地域文化创新发展

(一)传统设计的时代价值

传统设计思想是设计创新发展的本源,也是当下设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大量的造物智慧和优秀的设计思维。不但是完善现代设计的重要基础,更是设计创新的文化源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始终依托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和丰厚意涵。例如中华造物观的思维主线“天人合一”。古人据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社会。而未来的设计也更需要重视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不同地域的发展情况,将地域特色的价值最大化,找寻生命、科技、自然之间微妙的关联。又如孔子主张文质彬彬,荀子提倡美善相乐,都强调了器物功能与艺术表现的统一。在生产力和数字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设计不但要满足生活功能的需求,也要满足人的精神情感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成能为人们呈现崭新的视角,使之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感受沉浸式、关怀式的体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必将带来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伟大作品。这些作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社会凝聚,具有潜移默化的传承功能,能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已成为保护与传承传统地域文化的有力工具。借助数字化科技化的手段,可以将珍贵的地域文化遗产完好保存,使其避免岁月和风雨的侵蚀。很多博物馆通过建立数字化档案、虚拟票根等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例如通过VR(虚拟现实)游览历史遗址,通过AR获得互动体验。让更多在地性的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使更多人了解、尊重并参与到地域文化的保护中来。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数字媒体艺术将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和呈现地域文化的内涵。这不仅让地域文化更加生动和有趣,也增强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需要不断进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文化挑战。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出现,它们将继续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贡献,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多元、丰富和充实。

(二)连接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

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成为连接地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一座桥梁。为进一步提升其作用,我们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精益求精,突破性地将更智能的算法融入数字媒体之中。第一,利用生成技术为地域文化注入新活力,例如通过生成绘画、音乐和文学作品,为地域文化创意领域提供新的灵感和素材,以推动其创新和发展。第二,分析大规模的文化数据,识别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模式;帮助文化机构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受众,改进展览和文化活动,以满足社会需求。第三,AI可以帮助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进行地域文化教育和传播。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和虚拟导览系统可以为不同的受众群体定制方案,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教育体验,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地域文化。第四,促进全球文化创意的协作。艺术家和创作者可以借助互联网和AI工具,跨越地域界限,共同创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作品。

综上所述,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新方式,从数字化创新到教育和文化创意,都有潜力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除此之外,也要谨慎应用AI技术,以确保文化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三)生命时代的设计之问

经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后的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更准确地说,是生命时代。数字媒体艺术赋能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创新的变革性手段。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高度的人文自觉,根植乡土,回应时代,观照社会。这种探索艺术民生的智慧模式,将是数字媒体艺术赋能地域文化的破题之道。同时,这也将逐渐培养出一种尊重生命、热爱生活、遵循生态的智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有的设计往往着眼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需求,以自然资源的价值化为导向,以经济增长为终极目标。然而,这种设计模式在满足当代社会的多元地域文化需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要克服这一挑战,就必须借助多种手段,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地域文化发展。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差异巨大,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能够将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与未来科技有机结合的开发模式。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需要持续关注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以地域文化的内生动力为核心,组织社会介入式的创作实践活动。其次,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向而行,融通问题解决与意义建构。在价值引导与艺术设计行为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文化传播的需要。立足地域性,形成现实语境下的艺术创作的传统,贴近现实,感受现实,在现实中重塑艺术,形成观照生命、生活、生态的设计智慧。最后,在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国家需求和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挑战时,需要建构城市更新、绿色设计、乡村振兴、数字生活、文化传承、生命安全六大社会主题。通过价值塑造,综合素养,设计技能三个层次,逐步实现设计通识、专业知识和学科交叉的整合。在价值观念与思维技术上实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创新培育,解决空间规划、生态治理、文化产业复兴、民族认同素质提升等复杂问题。

三、总结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赋能地域文化发展方面,融合审美趣味、功能原理、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于一体。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提升自主自信的创新力,增强推动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塑造国际合作优势的协同力,确保实现自身发展的持续力。此外,更需要在理念、标准、内容、技术、评价、方法和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要素改革。

一是要强化价值引领,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从世界历史演进、当代全球化发展和人类未来命运的宏阔视野出发,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并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动力。坚持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设计生活,以设计为界,以艺术为媒,以此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从而影响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二是要深化交叉融合,瞄準经济社会的新需求、技术变革的新趋势以及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探索与文、理、工、农、医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交叉融合,在创作、科研、服务的全过程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成果转化。三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和深化中外设计领域的联合创作,强化优质资源和高端平台的共建共享。推动设计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切磋互鉴,以优秀设计成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用艺术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吕进,何佳佳. 传承与重塑:文化记忆视角下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探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2] 曹克亮. 人工智能的神话:ChatGPT与超越的数字劳动“主体“之辩[J]. 长白学刊,2023.

[3] 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 浙江社会科学,2008(4).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人工智能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星.云.海》
《花月夜》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