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析解

2024-04-30 14:22谢明洋贾玉芳
中国故事 2024年3期
关键词:参观者博物馆革命

谢明洋 贾玉芳

【导读】科学界定革命博物馆的内涵与分类,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实地调研,分析观众对革命博物馆的满意度与关注度、探究教育后续效果、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综合运用五感协同设计理念,对革命博物馆的场景、远程联动系统、红色研修室进行沉浸式体验设计,为革命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提出策略与建议。

当前,革命博物馆需要打造线上线下平台相结合、优势互补,线上资源有效解决线下单一性、展馆不连贯、交通成本高等瓶颈问题;线下可达性、真实场景有效弥补线上平台,使线上线下相得益彰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阵地。

一、革命博物馆的内涵与类型

革命博物馆是中国特有博物馆类型之一,其核心内容是以我党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程,具有鲜明的历史和红色文化特征,是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革命先烈英勇事迹以及培养青年一代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革命博物馆的建设对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强化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江苏省张家港市革命博物馆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了解革命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同时,革命博物馆也可以成为红色主题旅游的重要支撑。如福建永安市毛泽东旧居革命博物馆,作为永安市的重要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成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效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革命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革命博物馆类型,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教育、 研究、传承等多重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革命博物馆实证分析

(一)问卷调查分析

对于革命博物馆的调研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方式,选取用户体验评价、观展满意度、展览方式、互动程度、后续教育效应等重要指标设计问卷问题,对目标对象展开调研并获得一手数据,基于数据分析,挖掘革命博物馆体验设计方面的新需求,发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调查人群设定为大、中、小学学生群体,将革命博物馆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限定,以便更好地进行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观众对场景复原的观展满意度最高,为革命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

调查问卷通过对观展后受教育程度、是否反馈观展感受、是否参与展后评价等问题进行调查,设置分值从1-10,让被调查者进行打分,纵轴是调查者的打分人数占比,通过数据显示,目前占比人数较多的观众打分为4-5分,革命博物馆的后续效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观众按照从1-10的分值进行打分,调研数据显示占比最多的观众对互动性评分仅为5分,可见在沉浸体验设计方面要加强观众参与性互动,进一步明确设计思路。

通过对观众的期望值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群体对展览设计的趣味性要求最高,占62%,期望革命博物馆能够改善交互体验环境的占19%。

(二)革命博物馆实地调研分析

我们以江苏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六合区桂子山烈士陵园、辛亥革命博物馆等。

除了革命博物馆,我们还前往河南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优秀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拓展借鉴参考的范围。

(三)革命博物馆思政教育现状实证分析

1.革命博物馆的呈现数量

按照时间线索,对百年党史的重要节点进行梳理,标示出有相对应革命博物馆的重要党史节点。从阶段看,百年党史重要事件与已建成线下革命博物馆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分布不均的。根据《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三部曲,百年党史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发生重要事件相对较多,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博物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历程为展示内容。为纪念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建立的革命博物馆数量最多,且形成相对完善的线下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与之相对应的线下革命博物馆数量较少。

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百年党史重要事件与线下革命博物馆数据与分布地域存在差异。革命博物馆的建立与当地历史条件息息相关,例如特定的革命事件与革命运动。有关的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建筑、革命文物都是革命博物馆依赖的物质基础。因此发生众多红色革命事件、有着浓郁革命氛围、作为抗日主战场的省份革命博物馆较多,如河南、江苏、湖南等。

从革命博物馆规模看,根据展览内容和展览容量可区分为大型革命博物馆和小型革命博物馆。以江苏省为例,大型革命博物馆如人们所熟知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難同胞纪念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而小型革命博物馆则以人物纪念馆和人物故居为代表,例如拉贝故居等。

大型革命博物馆虽然数量较少但是知名度高,相较小型革命博物馆,大型革命博物馆展品更为丰富、覆盖面更广,地理位置也更为优越,选择去参观的游客比重较大;小型革命博物馆数量多,散布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其规模较小、地理位置较偏、交通不便,选择去参观的游客比重较小,参观次数也较少。以南京为例,小型革命博物馆与大型革命博物馆在数量和熟识程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对照百年党史,目前依然缺失部分与之对应的革命博物馆。从我党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来看,尚未广泛宣传的资源主要分布在改革开放时期;从已有革命博物馆的规模来看,一些历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与展示。

2.革命博物馆的教育环境与展览方式

现有革命博物馆的展览方式主要以实物陈列、挂图、信件、场景复原、视频采访、数字媒体等形式为主。实物陈列的形式,增加真实感和可信度,是革命博物馆最重要的展览方式;挂图展览方式是革命博物馆的常规展览方式,几乎出现在每一所革命博物馆,挂图的形式具有成本低、方便布展、简洁明了、能够便捷地更新不同展示内容的优点;场景复原展览形式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非常受参观者的喜爱,这一展览形式能够呈现出历史复杂、多面的特征,是思政教育的有效展览方式;视频采访展览方式包含图像、音频、视频等,它能够以故事性、画面感的直观生动呈现展览内容;数字媒体的展览方式,具有增强现实的效果,提升展品的视觉效果、展馆的品牌形象,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

例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运用丰富的设计语言,塑造个性化空间情感体验。按照序曲、铺垫、高潮、尾声进行结构化情感逐级递进设计理念,分为纪念广场、灾难之庭、祭庭、和平公园四大主题展馆,每个展馆之间紧密连接,通过调动观众情感节奏,切身感受大屠杀纪念馆传达历史真相、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升华为对世界和平的热爱。

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青少年体验展馆,馆方设计了“运河迷踪”密室逃脱游戏,参观者扫码预约之后,分配不同的游戏角色,使参观者以运河押运使者的身份参与游戏活动,接下来参观者要完成一个个闯关任务,每完成一个任务才能顺利晋级下一个环节。游戏场景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让参与者在互动中感受古运河文化,领略自然运河风光,“穿越”到古代运河漕运,见证运河历史变迁。只有顺利完成押运粮草抵达京城,并能在押运途中寻找蛛丝马迹,侦破悬疑案件,找出贪污皇粮的罪犯,每个任务都有打卡评分,游戏最后游客有小纪念品和伴手礼,在游玩后感到“意犹未尽”,期待再次游玩。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江苏省大部分革命博物馆,尤其是小型革命博物馆中,缺少空间情感体验设计,只是单纯地对党史进行静态陈列展示。空间情感体验设计作为一种高效能的沉浸式体验学习,如果在革命博物馆中全方位得到应用,不仅仅是游览中的一种乐趣和享受,还可以提升参访后的体验和后续教育效果。革命博物馆的环境相当于一个真实学习环境,利用空间情感体验设计可以增强学习功能,营造互动参与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效果。

3.革命博物馆观展效果提升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如今江苏省现存的革命博物馆展览效果与教育接受程度较为一般,大多通过实物展示、场景还原等传统方式,这种以讲解为主的单向宣讲方式,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不强。参观者不能深入了解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无法在体验真实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感染、激励。

通过记录现场调研数据、复盘分析参观过程中的感受,我们发现,只有当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过才能触动心灵,反思其背后的意义,寄托对革命先辈的崇敬。革命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不应该仅仅是科普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成为中国新青年的情感寄托。在革命博物馆中真正能打动每个参观者的,不是华丽的辞藻、精美的展板,而是质朴真实、有血有肉的表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巨大變化,个性化、碎片化、定制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革命博物馆的布展方式也需要随之变革。互联网时代下的红色文化传承应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引入融媒体传播路径,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广度和力度,让革命博物馆的思政教育“活”起来。

4.革命博物馆的教育后续效应

革命博物馆的红色文化体验并不局限于观展的时间与频次,后续效果体现在参观后继续回忆和反思。这也是体验过程的组成部分,参观结束并不意味体验过程的结束。访后体验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参观者的满意度,还可以增加回访次数和口碑评价。根据调研发现,当前江苏省多数革命博物馆不具有主动提供后续效应的功能板块,更多地依赖于媒体宣传、自媒体、社交平台等,无法最大程度发挥其后续效应。

通过完善革命博物馆的访后设计,可以形成完整动态的教育链条,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构建长效教育效果反馈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政教育体系,完善终身教育模式。终身教育更具有辐射性和延续性,筑牢全社会、全员参与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三、革命博物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潜力

(一)革命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1.线下建设潜力发掘不够

对比百年党史,线下革命博物馆仅表现了其中一部分党史史实,无论从阶段性考察还是从地域分布考察、从革命博物馆的规模考察、从类别考察,百年党史的丰富内容并未全面以线下革命博物馆的形式进行展示,尚有相当的发掘潜力。

2.小型革命博物馆宣传渠道不广

参观者的首选往往是大型革命博物馆,大量小型革命博物馆由于宣传渠道有限,较少获得人们的重视,很难成为参观者访问的对象,这同样影响了人们对红色素材理解的全面性。

3.线下展览方式创新度不足

现有的革命博物馆虽然大多数具备专业的展览馆和展示空间,但囿于展览方式,展览形式普遍采用挂图、实物、信件、场景复原、视频采访等方式,总体来说,目前以一种单向静态的交流方式为主,较少采用互动的方式,缺乏参与感。

(二)革命博物馆发展潜力分析

革命博物馆影像资料、数字展品、虚拟场景等多媒体信息的展示对参观者的吸引力远比文字材料信息要大,观众更希望通过多种体验形式来接受革命博物馆信息,且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还原纪念性革命博物馆空间中的人、物、事,使参观者更易融入场景空间,加深体验感。因此,纪念性革命博物馆的发展也应增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丰富的展陈形式为参观者创造全新的交互体验,打造多媒体的情感交互。

在新媒体时代,革命博物馆有可能突破场馆的空间维度,实现云端互联,能够使观众在观展的过程中,既能听到专业、有趣的讲解,还能通过线上数字交互平台互动,增强代入感,解锁游逛革命博物馆的新模式,这样,江苏省线下革命博物馆就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跨区域连横。

四、革命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

革命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利用空间情感设计以及访后设计的方式手段,将参观者带入革命历史的磅礴画卷。它以革命故事为核心,构建了线下展馆的奇妙世界。根据各地区的红色革命历史,每个博物馆都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讲述了革命历程中的人、事、物。

在这个沉浸式体验中,参观者可以穿越时空,重走革命之路。观众将扮演革命者的角色,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亲身体验那段峥嵘岁月。在互动过程中,他们将接触到丰富的红色教育主题。这些主题通过生动的互动游戏、深入的角色扮演和虚拟现实技术得以呈现,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当时的革命氛围和情感。

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参观者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他们对红色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参观者真正感受到革命历史的厚重与价值。

革命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为参观者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思政教育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了解革命历史,还能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与坚韧。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入脑,更入心,让参观者在享受历史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到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一)交互体验空间设计

还原革命历史故事场景。体验空间设计是营造氛围的关键。体验空间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展览内容、观众感受等因素,合理规划空间布局,营造出与展览主题相符的氛围。例如,可以利用灯光、音效、道具等手段,重现革命时期的场景和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期。理想状态下的整体展馆建设,应当选择有革命历史故事的地点进行整体化、多层次交互沉浸体验设计,设计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叙事深度从线性到开放。革命博物馆主要通过时间顺序来叙述革命发展历史。将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组合,以清晰时空脉络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视觉感受展品在时空中的历史位置。虽然时间逻辑清晰,但是像“革命历史教科书”,显得枯燥乏味,观众无法探索展品的特点和背后的历史真相。而沉浸式体验叙事空间设计,采用“开放型”流动结构,留出思索空间,增添神秘色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参观路线,探索不同的历史奥秘。

从参观到代入。革命博物馆能够打破传统时空限制,观众可以多维度进行红色文化交流,以真正的角色扮演代入到真实的历史故事当中,主导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面对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以独立的视角审视发展历程,理解革命故事中角色的性格与动机,沉浸式体验是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依赖参与者是否能够在博物馆场景中完成“角色代入”。而“角色代入”的实现要在情景中构建感知循环和场景的时空重构。“红色剧本杀”“革命博物馆密室逃脱”都是受到年青一代喜爱的活动设计。

(二)五感融通设计法

通过科技手段突破单一感官表现,多感官沉浸式体验设计,打通视觉 、听觉、触觉、 嗅觉、味觉五个官能之间的界限,使其相互融通,让视觉有温度、气味有厚度、声音有形状,融通五感共同生成体验意境,例如复原攻占敌军堡垒的巷战场景。

1.视觉为体。通过光电和VR(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全景,让参观者通过眼睛这个视觉器官接收博物馆真实的外部世界带来的信息。如敌军堡垒的内部设计不同主题的房间,通过全息影像技术,让参观者通过视觉行为体验到在白色恐怖下革命者所带来的压迫与窒息。尤其是可以模拟黑暗夜色笼罩下阴森可怖的敌人堡垒。密闭的空间内可以开设谍战主题密室逃脱游戏,“视觉所及之处,心灵必能到达 ”,让观众亲身参与到血雨腥风的战斗故事当中。视觉是五种感官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在博物馆中的沉浸式体验设计中做到可停留 、可观赏 、可穿越 、可居住,使参与者从游览到沉浸的多维解读红色革命历史故事。

2.听觉延伸。听觉是除视觉外第二重要的感官系统,帮助观众与外界建立联系。声音可以有效触发人们的想象力,是时光列车的快速按键。数字革命博物馆设计中,同样可以引入声音的设计,战斗场景有枪炮的轰鸣声、伴随场景的变化有自然界的雷鸣雨声,将观众的记忆从现实世界拉扯到博物馆的异质空间。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有效满足用户的感官功能需求。

3.嗅觉调控。嗅觉是人类感官中最神秘的一种,是设计中容易被忽略的要素。视觉记忆消退非常快,有时候仅仅持续几个小时,但是嗅觉记忆具有持久性的特征,这一点应引起设计者的足够重视。视觉或听觉具有认知性,但是气味是具有感情的,辨识度较高。医院消毒水的味道会使人紧张,花园里的花香让人心旷神怡,母亲身上的味道可以使哭闹的孩子安静下来。在展览中,放置在博物馆剧院后面的特定装置可以根据场景散发出浓浓的火药味道,模拟硝烟纷飞的战场,阴森的牢房散发着潮湿发霉的气味,这些都成为追溯革命历史的“最佳线索”。通过调动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形成的体验,记忆留存时间会更长。

4.味觉刺激。对于设计者来说,味觉一直比较难以体现,开发博物馆文创冰激凌、文创特色食品伴手礼等形式,刺激不同的味蕾,体验革命酸、甜、苦、辣的艰辛历程,这是舌尖上的展览。当然也可以利用传感器、投影仪和计算机程序,达到成语“望梅止渴”的意境,通过其他感官的刺激有效调动味觉体验。

5.觸觉感知。触觉是指皮肤接触机械刺激所产生的感觉体验 。它同样具有传递信息的强大功能, 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感官系统。温柔拂面的微风使人惬意,地震的震动摇晃使人感到惊恐,触觉是观众感知革命博物馆的另一种心理感受,带来的直接性和真实性会影响观众对展览内容的认知判断。外部世界是由实体构成,是可以触及的物体表面,在革命博物馆体验设计中加入触觉感知,通过触控装置,使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存在感。图5设计的红色情感小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按动不同的开关装置,灯带显示不同的色彩、革命者的名言警句和内心独白,使观众产生仿佛与革命先烈促膝谈心的感觉。

五感设计通过调动多感官,协同发挥深度体验效果,复原再现真实的场景,跨越时间空间,增强冲击力,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全方位感受,激发情感引发共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引领、从书本知识到亲身体验、从间接了解到共同参与的转变。通过“重走革命路”的方式,观众可以体会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三)建立远程联动方式

革命博物馆还可以通过远程联动方式,在交互体验中增强全国各馆的统筹性和连贯性,在交互体验过程中,根据革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线索,设置网络通信方式,各地场馆互相联动,实现线下联动打卡,进行跨地域系列展览。各分场馆完成辅助工作,协助推动下一步剧情发展,最终完成历史大事件。在此过程中,各地方场馆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历史事件得以相互串联、环环相扣的情节推动,有助于观众形成连贯的红色革命历史进程脉络,构建完整的红色革命历史发展历程。

(四)红色主题研习室视觉设计

伴随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科技与艺术碰撞交融,观众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和途径观展,红色文化的传承突破单一感官接受模式,实现周边环境视觉包裹的效果。如,设计红色研习室,通过典雅庄重的红色基调,借助声光表现,使整个空间流光溢彩,墙壁、屋顶、地面每个角落都成为红色文化的载体。宽敞开放的公共空间,减少观众的空间压迫感,座位之间留有一定的私域空间,每位研修者桌上摆放的烛台,也是烘托“秉烛夜读”的探索精神。墙壁设计是展开的红色书卷,通过电子屏实现滚动播放,观众也可以触屏点播需要的内容。高清激光屏从不同角度打造出 360 度环绕式沉浸红色研习空间场景。

在红色研习室的空闲区域,设计个人情感体验室、私人研修室、团队研讨室等更为私密的小空间,但仍然与整体保持一致,以红色为主色调,摆放一些怀旧的老物件,如人力三轮车、老式电话亭、留声机等,将观众带入到旧时光。

革命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设计,还需要与社会宣教目标紧密结合。在设计理念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优化沉浸式体验环境、活化红色文化、凝炼核心精神,切准时代脉搏,达到革命博物馆社会宣教工作“润物细无声”的自然融入效果。

参考文献

[1] 练洁,李娉,赵星宇. 革命文物元数据标准研究[J]. 中国博物馆,2021.

[2] (加)戴维·埃利奥特,(美)玛丽莎·西尔弗曼. 关注音乐实践—音乐教育哲学[M]. 刘沛,译.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4] 刘天博.当代沉浸式剧场的空间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1.

[5] 邓素兰. “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政”研究[J]. 陕西教育(教学版),2022.

猜你喜欢
参观者博物馆革命
和名画“撞衫”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博物馆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露天博物馆
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