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社区健康科普传播路径探索

2024-05-01 10:40陈凤万君健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普

陈凤,万君健

1.上海市嘉定区菊园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嘉定 201800;2.上海市嘉定区真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嘉定 2018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了解需求已成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目前社区健康科普工作常常聚焦于固定几个领域和形式展开,在内容、传播等供给上落后于实际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实现内容精准、人群细分的健康科普供给。改变传统任务达成式科普,提高科普服务供给效能,实现知识补课与健康引领双丰收。

1 推广社区健康科普的必要性

1.1 持续深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时代要求

当前大科普理念是指基于科普的社会化属性,强调社会共同参与整合科普资源协同创新[1]。健康科普,是指通过科普的方式将健康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传播给公众[2],旨在帮助公民提高健康素养和学会自我健康管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明确指出,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充分凸显了开展健康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作为最小单元的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承担健康科普工作的现实意义在于,以社区居民的需求实际为出发点宣教健康卫生知识,促进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健康管理,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科学素质。

1.2 不断推动健康科普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要求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供给侧改革是健康科普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最大化、精准地满足公众的健康科普需求的必由之路。公立医疗机构必须顺应新的形势,以社区居民实际健康需求为核心,贴合健康科普需求侧变化,优化和合理布局健康科普供给结构[3],实现发展要素的最优配置,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健康科普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提升科普供给的精准度和获得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健康需求。

1.3 不断满足健康自我管理的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各级教育普及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科技水平的快速进步,社会人群的学历层次整体上升,普遍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上海市嘉定区菊园社区为例,辖区人口数共12.8万,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1.2万人,占9.8%。其中,高血压患者数5445人,平均年龄68.9岁;糖尿病患者数2335人,平均年龄68.7岁。由此可见,常见慢性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该人群对健康自我管理的需求很大,但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发现,该人群对慢性病自我健康管理普遍存在健康认知参差的问题[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医学健康科普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医学知识和倡导科学健康科学生活方式来“治未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足一线,承担“六位一体”社区功能[5],更应及时回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自我管理需求。

1.4 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发展要求

2016年,我国将健康中国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指标,而提升全民健康科学素养是助力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2022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增加全社会健康科普知识高质量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年9月下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更是对高质量科普发展提出新要求,要求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格局,把提升科学素质、掌握和运用科技知识作为终身学习重要内容。

2 目前社区健康科普供给的现状与困境

2.1 健康科普供给的结构机制不完善

从实际看,社区卫生中心普遍缺乏独立运行的科普行政管理部门,无能力建立专职社区健康科普队伍和系统化的人才培训机制。同时社区健康科普的知识内容往往需要跨部门整合,作品的呈现和传播需要跨部门的合作,而社区卫生中心往往内部缺乏明晰的领导部门责任划分,从而不能高效支撑科普作品的完成和推广。另外,由于当前院部对健康科普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更是导致医务人员投身健康科普工作的意愿不高[6]。

2.2 健康科普供给的人才供应不充足

科普能力是区别于临床业务的全新能力体系,需要医务人员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经验、打磨技术,并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究,尤其是在以互联网+医学科普为主要场景的运用下,相关人员不仅仅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储备,同样需要学会如何正确的进行科普,用接受度高的演讲、流畅易懂的文章,行之有效的科普思维模式,以及对互联网形式及操作高度熟悉,才能够制作出广为大众接受的科普内容。《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现阶段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存在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网络伪科普流传等问题。现实来看,社区卫生中心医务人员与二、三级医院的专家相比较,其所提供的健康科普内容往往缺乏权威性、深入性和针对性。

2.3 健康科普供给的成果转化不充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开展健康科普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讲座、宣传日宣传等传统传播载体和形式相对固化。同时单向式的供给,其传播力度和广度非常有限,导致社区居民接受吸收并转化自己实践应用的比例不高。另外,对于健康科普作品的网络运用方面,随着我国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发展,公众在健康科普信息获取方式及内容需求上呈现多元化特点,不同年龄、生命周期及疾病人群需要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科普信息服务[7],而基层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务人员更多的是对官方发布的科普作品进行搬运,内容往往缺乏原创性,导致阅读量不高,受众面小,同时居民对感兴趣的作品缺少后续便捷的咨询和反馈渠道,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2.4 健康科普传播载体供给不充分

目前社区健康科普主要有三种传播模式,一是传统推广模式,一般多以讲座、展板、医学漫画、等传统形式展现;二是情境推广模式,多以宣传日活动、比赛以及情景剧等演出形式出现;三是网络推广模式,普遍以“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多元化自媒体宣传平台运行[8]。现实来看,目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科普存在“固定模式”,即医务人员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和上级安排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工作,宣讲群体相对单一[9]。而居民在过程中常常处在被动接受位置,扮演客体角色。科普内容多聚焦于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和疾病康复等方面,内容相对固化,更新不够及时,从而导致传播效果不显。

3 立足社区卫生,加强健康科普网络化构建

树立大科普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立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阵地,坚持科普供给侧改革立场,引导医务人员从社区百姓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实际出发,回归科学思维进行系统性思考,摒弃静态、点状、短期的科普输出思维模式,将创新理念贯穿于社区健康科普创作和有效传播的全过程。

3.1 加快完善健康科普供给机制建设

3.1.1 注重党建引领,完善健康科普可持续发展机制 作为提供卫生健康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理应肩负起医学健康科普主力军的重要责任[10]。健康科普贯穿整个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社区街镇、医疗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协作,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夯实基层党组织力量,延伸基层党建工作触角,实现区域性医疗中心、党建联建圈、功能社区等之间的有效衔接,为社区常态化开展健康科普打下坚实基础。以党建引领医院文化发展,在科普创作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内涵,通过作品选拔、展示等竞争性活动,激发医务工作者开展医学科普、注入科学人文内涵的积极性。整合资源集中优质力量打造优秀科普作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营造全员参与的健康科普积极氛围[11]。

3.1.2 建全组织架构,完善健康科普队伍保障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提高对社区健康科普的重视,从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健康科普组织框架和实施规范,明确开展健康科普工作的责任分工和条件保障,逐步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在内的科普队伍[12]。院部要从政策制度方面给予激励,赋予科普工作和科研、教学业绩同等重要地位[13],建立恰当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将从事科普工作的业绩作为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健康科普队伍的保障机制。

3.1.3 依托家庭医生,完善健康科普社区嵌入机制 家庭医生作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联系的纽带,与居民“面对面”,对居民关于卫生健康的实际需求最为了解[14]。通过全面覆盖、服务精细的家庭医生队伍,将治病与预防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社区居民对其粘合度和信任感,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健康科普模式,凸显医防融合、医养融合和体医融合的重要性,真正发挥好健康守门人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作用。

3.2 多途径关注健康科普供给人才培养

3.2.1 注重卫生中心内部培养。一方面基于机构现实状况与发展需求,聘请科普专家,通过开展专业化培训等手段,逐步深化单位内部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相关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与技能水平,打造专业科普队伍,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普人才缺乏的困境;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临床工作的特点,把控临床工作与科普工作的平衡,在保证临床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科普作品专业指导,解决科普作品中医务人员工作繁忙而导致的制作粗糙的问题。

3.2.2 注重医学高校源头培养。把健康科普纳入高等教育医学人才培养整体计划,在医疗人才培养的初期,将健康科普技术融入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通过选修或专业课程的形式,在医学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加强医学生健康科普传播的能力培养[15],培养兼具医学背景和科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源头上保障社区健康科普传播的人才供给。

3.2.3 注重服务过程实践培养。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医学科普传播途径,因此,医务人员需培养自身工作场景下的科普意识,提升与患者、居民日常交流互动的能力,有意识地针对患者的疾病穿插健康科普知识。家庭医生可在诊疗过程中即对患者进行简易的健康科普,例如药物副作用的介绍、病情后续的发展变化。并以热情、温暖的态度和简单易懂的词汇去让居民更好地理解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16]。家庭医生团队人员可以积极加入到健康科普工作中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大到癌症等重大疾病,小到抽血、大小便采样等容易忽略的小事,在良好的互动关系下面对面对社区居民进行实用导向的健康科普。在服务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能力。

3.3 有效突出健康科普供给内容质效与成果转化

3.3.1 健康科普供给方面要注重需求实际且生动科学 社区健康科普内容创作与有效传播的背后,最核心的是居民需求立场,但是这一受众普遍缺乏专业医学知识背景,因此医务人员需要有强烈的接受者意识,在选题策划上要摒弃大而全,注重抓特色、抓小点,兼顾内容与形式、技巧的融合,突出科普作品生动易懂、科学严谨、制作精良、形式丰富和互动性等特点。做到与社区居民进行充分对话,不应该仅仅告诉社区居民“是什么”和“为什么”,更应该告诉他们“可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让他们具有深层理解、科学决策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让科普宣教真正地接地气[17]。

3.3.2 健康科普场景方面要注重动态切换且靶向精准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提出场景时代这一概念,每个人每天都穿梭在不同的场景之间彻底打破前台与后台的场景边界。卫生服务中心一般服务于镇域或大型社区,针对其所在的地方部门、中小学、社区、工厂、企事业单位等人群差异化的健康科普需求,应主动联系地建立相应的对接机制;同时根据医学发展和现实需要,不断更新科普素材、科普资源库和宣教形式,形成健康科普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科普形式要因人而异,尤其在社区更是需要注重对“一老一小”人群的关注度,针对于社区老年人,采取其更容易接受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平台形式[18];针对于青少年,可以尝试开发教育游戏,在各类虚拟情景中提高健康科普效率。

3.3.3 健康科普输出方面要注重稳定高效且平台权威 从现实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社区科普工作普遍缺乏规范化,且科普作品间缺乏整合性和系统性,为充分发挥社区健康科普对于公众影响力,需要持续稳定地有科普作品的输出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为有效避免网络虚假信息的肆虐传播,应当设立健康科普工作专项经费以支持科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科普平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科普资源开放和维护带来的成本增加,引入“互联网+”概念[19],打造建立有权威性的医学科普平台。

3.4 创新推动健康科普供给载体的建设运用

3.4.1 实施科普品牌特色化创建。以全国健康宣传日科技活动周等时间节点为契机,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整合、精选已有科普资源,创作公众喜闻乐见的医学科普短视频、漫画等作品,同时组织专家和医务人员走进广场、走进社区和工厂、走进中小学等人流量较高的场所,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义诊、健康小游戏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持续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覆盖面。通过不断打造磨合,探索为医务人员打造工作品牌和个人IP,形成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象的健康科普品牌矩阵[20],在社区居民群体中深入人心。

3.4.2 推动健康科普项目化建设。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充分利用辖区机关团体、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传媒单位、科普场馆等单位为社区健康科普提供志愿服务项目[21],开展科普讲座和特色志愿服务,实现公益反哺社区,推动志愿者服务项目化、多样化、品牌化;另一方面卫生服务中心要主动对接地方部门开展健康科普工作,充分考虑公众需求、教育水平、认知能力的特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微信、微博、短视频、情景剧)相融合的方式[22],向社会公布特色健康科普项目,融入社会各项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3.4.3 探索健康科普功能社区实践。注重社区科普网络的搭建,针对不同社区、不同人群分布的特点以及不同社区卫生中心的科普建设情况, 搭建属于辖区的社区科普网络,通过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精准推送健康科普相关信息,既能开拓社区居民获取健康科普知识的途径和渠道,使更多居民了解社区正在开展或已经开展的健康科普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建立科普教育基地[23],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开展精准化的科普宣传,不断提升健康科普活动的效率,在与社区居民达成良性互动的同时,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普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调解程序知多少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上海看见爱志愿者服务中心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履职尽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曲阜行政服务中心打造为民服务“升级版”
社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