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贤梅基于“益气养阴、化痰通络”辨治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经验*

2024-05-01 15:14曹爱玲周贤梅
中医药导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肺络肺纤维化瘀血

曹爱玲,周贤梅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9)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是多种免疫物质共同参与并诱发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与遗传、免疫异常及病毒感染等有一定关系,可伴发热、关节痛、血管炎、血沉增快、γ球蛋白增高等。CTD病程长、病情复杂,表现为多器官、多系统受累。肺间质病变(lung interstitial disease,ILD)是CT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CTD患者肺部受累的主要临床表现。研究[1-2]显示有40%的CTD患者会出现肺间质病变。肺间质病变初起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发病较为隐匿,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咳嗽、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该病发病率高且预后差,早期干预及治疗可及时控制炎症,修复已经受损的肺间质,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至关重要。目前针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connective tissue associated lung interstitial disease,CTD-ILD)的治疗,除肺移植外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药物的选择上临床医师意见不一。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肺间质病变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CTD-IL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因多靶点、经济性和不良反应小而受到患者青睐。

周贤梅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呼吸专业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三十余载,学验俱丰。周贤梅教授认为CTD-ILD为本虚标实之证,肺脾肾气虚或气阴两虚为本虚,痰浊、瘀血为标实,正虚与邪实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者更虚,实者更实的病理特点。病机总以虚、痰、瘀为关键,治法以益气养阴、化痰通络为主。笔者有幸忝列门墙,跟师随诊学习数年,获益匪浅,现将周贤梅教授治疗CTD-ILD的经验梳理和总结如下。

1 理论溯源

中医学将CTD-ILD归属于“肺痹”“肺痿”范畴。“肺痹”即肺络痹阻之意。CTD-ILD除伴发咳嗽、咳痰和气喘等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外,通常还伴有关节痛、皮疹等原发病症状,属于“痹病”范畴[3]。《中华医学大辞典》释肺痹:“此证因肺为浊邪阻闭,失其清肃降令,故痹塞不通。”[4]部分CTD-ILD患者前期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后期才出现风湿系统疾病相关表现,是风寒湿等外邪直接痹阻于肺[5]。周贤梅教授认为,因素体禀赋不足,阴阳气血与五脏机能失常,皮痹、肌痹久而未去,病邪循经内传于肺,加之复感风、寒、湿邪,故而形成肺痹。正如《素问·痹论篇》所言:“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6]又言:“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喘息,痹聚在肺……其入藏者死。”[6]其指出肺痹为“难治之证”,符合CTD-ILD预后差的特点[7]。

肺痿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指肺叶痿弱不用。由于肺脏津气亏虚,肺燥阴竭,肺失濡养,日渐枯萎,可表现为多唾涎沫、短气等[8]。《临证指南医案·肺痿》云:“肺痿一症,概属津枯液燥,多由汗下伤正所致……肺热干萎,则清肃之令不行,水津四布失度,脾气虽散,津液上归于肺,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干,亦不能内洒陈于六腑,外输精于皮毛也。其津液留贮胸中,得热煎熬,变为涎沫。”[9]周贤梅教授强调肺痿的病机是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推动无力,气不布津,津气耗伤,肺络失养,病机由气及血,由肺及肾,络虚则痿。同时,肺纤维化晚期肺脏体积缩小,肺功能严重受损,呈蜂窝肺改变,从形态上与“肺痿”原义相似。

周贤梅教授认为“肺痹”与“肺痿”均为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名。肺痹属实,即肺络痹阻,气血不通;肺痿属虚,即肺叶萎弱不用,气血不充,络虚不荣。两者反映了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阶段,早期当以肺痹为主,晚期当以肺痿为主。久病不愈,气血虚衰,以致气虚血瘀,络脉不通,肺痿中可见肺络痹阻之征。故CTD-ILD病因错综复杂,病情缠绵难愈。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或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肺络虚实夹杂,以肺、肾亏虚为本,痰、瘀为标。

2 病因病机

2.1 病位在肺络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是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之一。肺脏为多气多血之官,久病入络,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周贤梅教授认为肺间质病变部位是肺泡与肺泡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淋巴管等,符合中医络脉的特点。肺络作为肺部气血运行之通路,若络脉不通,则肺络闭塞、气血失达,不能濡养肺叶,内生痰浊、瘀血、热毒等阻滞肺络,或体弱正虚导致气血亏虚、肺络不荣,愈滞愈虚,故肺痹迁延日久多见肺痿诸症。因此,CTD-ILD表现为缠绵难愈、常药难及、病程长、预后差等特点。

2.2 痰、瘀是主要病理产物 周贤梅教授提出痰瘀是CTD-I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病理产物,贯穿疾病始终。痰瘀痹阻肺络,肺络不通,肺失宣降,发为本病。CTD-ILD患者肺气不利,气血受阻,气滞而流缓,郁久则生痰浊。久病及肾,肾主水,肾脏亏虚,蒸腾气化水液能力下降,水湿不化,亦可形成痰饮。《本草述钩元·芳草部》谓:“肺合于心而气化,为血脉之所由始;肺合于脾而血化,为经脉之所由通。”[10]气血阴阳之运行皆与肺络相关,久病肺气亏虚,肺脾两虚,血虚致瘀。或风、寒、湿之邪侵袭,可致肺主气功能失调,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因此,肺间质病变患者临床上常出现低氧血症、口唇和指端青紫、舌质瘀斑或紫黯、脉细涩等明显的瘀血之象。病情日久,痰瘀交结,沉锢肺络,正气愈虚,邪恋难去,缠绵难解。周贤梅教授强调痰瘀既是疾病过程中脏腑功能失调、津血为病的病理产物,又是病情进展的致病因素。痰瘀互结日久,易郁而化热,且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后,可耗伤阴液,郁热更为明显,灼津为痰,导致新的痰浊和瘀血。疾病过程中,可因痰致瘀,因瘀之痰,痰浊、瘀血相因为病、相互胶着,进一步加重病情进展,耗气伤津,因实致虚,出现气虚、阴虚,最终可致痰、瘀、热、虚相互并见、错综复杂的局面。

2.3 本虚为气阴亏虚,标实为痰瘀 周贤梅教授认为CTD-ILD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阴两虚。气阴亏虚,肺失所主,肺络不充,无力鼓动则痹阻,出现血瘀和痰凝等病理产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曰:“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不足病肺痹。”[6]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有言:“肺痹之成于气虚尽人而不知也……肺病则气病……然肺痹即气痹也。”[11]说明肺痹形成与肺肾亏虚尤其与气虚密切相关[12]。肺纤维化多见于老年人,此时人体脏腑机能逐渐减退,肺肾亏虚,正气不足而受邪发病。肺为娇脏,容易感受外邪,年老体弱脏腑机能减退,或因久病耗气、饮食劳倦、情志刺激导致人体正气虚弱时,机体不能抵御毒邪入侵,导致肺部损伤而致病。肺肾不足尤其肺气虚损是肺痹的发病基础,故补益肺气是一个贯穿本病始终的治法。随着病情进展,正气耗损,不能滋养阴液,同时使用某些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易生火热灼津,还有耗伤肾精之弊,进一步耗伤阴液。气阴互相影响,痰瘀等病理产物进一步耗损正气,疾病缠绵难愈。研究[13-14]表明,CTDILD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为多见,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CTDILD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患者运动耐量。综上,气阴亏虚是其发病关键,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瘀、痰、毒互结是其重要病理因素。

3 辨证施治

3.1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为基本治法 周贤梅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气阴不足,痰瘀阻络,只是虚实程度不同。早期痰瘀聚于肺络,肺络痹阻,晚期肺叶痿弱不用为其主要病理过程。清代名医张璐提出肺病治则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散火热”[15],肯定了养阴益气润燥的根本大法。肺为血脏,仰赖气血濡养,痰瘀阻塞络脉,气血运行不畅,肺叶失养,则当用补散之法,益气养血散邪。肺位居上,其体娇嫩,其气清虚,其性为凉,喜清润而恶阳燥,浊邪瘀毒久居化热,损正伤阴,散邪时可加润肺养阴之品。结合肺间质变病的病因病机,周贤梅教授认为针对CTD-ILD的早期或者晚期患者,“通”“补”两字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宜采用平补平攻,不应一味补益或攻伐。《临证指南医案》曰:“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久病当缓攻,不致重损。”[9]通补兼施、寓通于补、通不致虚、补不留邪为CTD-ILD总的施治原则[16-17]。周贤梅教授强调以“养阴益气、止咳平喘”为CTDILD患者的基本治法,并辅以清热、活血、痛络、化痰。《景岳全书》谓:“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18]周贤梅教授在治疗本病时,根据张璐“以通肺之小管”“以复肺之清肃”的思想,注重活血化瘀涤痰药的使用。活血药助化痰药除胶结之顽痰,化痰药助活血药祛瘀生新,相得益彰。以通补兼施,寓通于补为治则,注重调理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益气养阴治其本,清热化痰散瘀通络治其标。

临证时,周贤梅教授喜用古方“人参平肺散”为基本方治疗CTD-ILD。“人参平肺散”出自《症因脉治·肺痹》。其载:“肺痹之症,即皮痹也。烦满喘呕,逆气上冲,右胁刺痛,牵引缺盆,右臂不举,痛引腋下,属气虚上逆者,治以人参平肺散。”[19]人参平肺散主治肺痹,证属肺气受损,气虚上逆。全方组成为:人参、天冬、知母、桑白皮、地骨皮、橘红、甘草。表明人参平肺散可以提高由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肺病理,降低肺系数、羟脯氨酸等,具有抗肺纤维化作用[20]。方中人参、天冬为君药。人参甘温益气生津。现代药理学研究[21]表明人参总皂苷可通过抗氧化损伤抑制大鼠肺纤维化。天冬甘寒,可填补肾阴兼润肺,清金降火。研究发现天冬有较强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22]。人参与天冬相伍,益气养阴而不滋腻。知母、桑白皮、地骨皮为臣药,滋阴清热生津,清透肺中郁火。陈皮为佐药,理气健脾化痰,培土生金,以扶正气。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全方具有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健脾化痰之效。同时酌情加入活血通络化痰药,恰合肺间质病“通补兼施、寓通于补”的基本治则。本方组成针对本虚标实之证,重用补气养阴药以扶正祛邪,补肺益气药与活血药同用,补血兼行气,活血兼理气,可补气行气、活血化瘀;化瘀消积药与祛痰药联用,能够通肺络,给邪以出路,助全方扶正祛邪之力。全方配伍共达虚补、瘀散、痰消之目的。

3.2 分期辨证和用药特色 不同时期,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绝非一法一方所能胜任。在临床应用中,周贤梅教授擅长分期论治,结合疾病在临床中所表现的具体证候,灵活变通,体现了中医法随证变、方以法立的原则。

3.2.1 早期益气养阴为主 CTD-ILD早期多以肺气阴两虚为主,痰瘀阻络症状不甚明显,临床上可表现为干咳、胸闷、乏力、口咽干燥、舌淡或舌红少苔之象,治疗上以益气养阴为主。《类证治裁》云:“肺痿由津液枯燥,至肺管日窒,咳声不扬,动则气喘。治在补气血,生津液,佐以止咳消痰。”[23]肺津亏虚,阴液不足,肺热叶焦,症见咯吐浊唾涎沫,可加用《金匮要略》名方麦门冬汤化裁,养阴润燥祛痰,滋阴而不生痰,祛痰而不伤津,使阴津得复,肺有所濡,痰浊得化,则诸症自除。周贤梅教授认为正气亏虚是肺纤维化发病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因此临床中喜用大量党参、黄芪。黄芪用量常至30 g以上。黄芪味甘微温,气薄味厚,入肺脾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可达扶正、祛邪的目的。中脘痞胀不舒者,加木香、陈皮以行气和中;吞酸、呃逆者,则加吴茱萸、黄连以制酸降气。同时可酌情使用宣肺止咳平喘药物。周贤梅教授临证时喜用杏仁配合桔梗,肺气宣降并举。桔梗用量倍于杏仁,意在以宣肺为主,佐以苦降。

3.2.2 中期益气养阴、化痰通络 CTD-ILD中期患者痰瘀阻络症状加重,见咳嗽喘促,胸闷多痰,舌紫黯或有斑点,舌下脉络迂曲,苔腻,脉弦涩等症,可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重化痰逐瘀药。痰湿者加紫苏子、芥子、前胡化痰降气;痰热郁肺者,加竹茹、黄连、栀子、知母,清泄肺热,降逆平喘;瘀血明显者,加川芎、当归、虎杖、丹参等。周贤梅教授认为,中期患者为有形实邪搏结于胸,亦可用葶苈子、桑白皮、瓜蒌宽胸豁痰,皂角刺、土贝母、盐橘核、荔枝核消散有形实邪。肺与大肠表里相合,肺脏瘀毒内生,积蓄肺腑,后期可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24],此时周贤梅教授喜用大黄、炒桃仁、当归尾等药物。大黄苦寒,能荡涤瘀血,推陈致新;桃仁性平味苦,能通经而行瘀血,破血而化癥瘕;当归尾,血药也,活血之力尤强。此三药脱胎于抵当丸,善除上焦蓄血,且俱有通腑之功。周贤梅教授用三药使大便得通,腑气得降,使痰瘀有退路。因本病病程较长,且缠绵不愈,深入肺络。故周贤梅教授治疗本病时,亦常配“搜剔络邪”之通络药物,如水蛭、地龙、全蝎、蜈蚣等搜剔肺络中败血凝痰[25]。实验表明活血化瘀药对自身抗体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调节机体自由基水平,增加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作用,减少细胞外基质积聚,抑制肺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减轻肺纤维化[26]。《丹溪心法·肺痿篇》曰:“肺痿治法,在乎养血养肺,养气清金。”[27]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随着病情进展,中焦脾土渐败,脾运不利,脾胃俱乏。正如《医学心悟》所言:“久咳不已,必须补脾土以生肺金。”[28]故在治疗CTD-ILD患者时,周贤梅教授注重顾护脾胃,补脾益肺,培土生金。不可见痰祛痰,若攻之太重,则脾胃气虚而痰愈盛。因此,在活血通络同时可加用健脾化痰之品,如浙贝母、苍术、陈皮、茯苓等。

3.2.3 晚期益气滋阴、补肺益肾为主,辅以化痰通络 《类证治裁》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吸,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29]周贤梅教授认为人体一身之气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CTD-ILD慢性期以肺肾亏虚为主要表现。外邪袭肺,肺络受损,痰瘀乃生。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阴精亏虚,精血不足,运行无力,则生瘀血。瘀血影响气机的宣畅,阴津阳气难以布达,肺失濡润使肺痿进一步加重,见咳逆上气、咳嗽、气喘。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久咳不愈,动则加重,干咳少痰,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或薄白,脉细数等症。CTD-ILD晚期患者,人体正气亏虚,肺肾气阴不足最为常见。临证时周贤梅教授常以益气滋阴、补肺益肾为主,辅以化瘀通络,以达到滋阴润肺、补益肾气的目的。偏肺气虚者,常加黄芪、五味子、党参、麦冬等;偏肾气虚者,常加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肉桂等。若患者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可用防风、蝉蜕、僵蚕、苍耳草等祛风止咳;以活动后气促明显为主症者,可用地龙、前胡、紫苏子纳气平喘。周贤梅教授认为临证用药如将用兵,不在多而在独选其能,药不贵繁,量不在大,唯取其功,其常选用质轻平和之药,且为常规剂量,用药当以平和论之,不以大方大量、求速立异。精准、适度地运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痰通络等法,使正气复、肺得养、瘀血消、痰饮化、肺络通。

4 病案举隅

患者,女,67岁,2020年6月26日初诊。主诉:咳嗽气喘间作2年余,加重半年。患者2年前出现咳嗽,手指远端皮损。胸部CT提示两下肺间质性肺炎,外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炎;皮肌炎。曾予强的松和他克莫司口服治疗。近半年自觉咳嗽、气喘加重,咳少量白黏痰,活动后气喘明显,盗汗,口干,无发热恶寒,纳差,寐一般,腹胀,大便秘结,小便正常。查体:口唇紫绀,双下肺可闻及散在Velcro啰音。舌质红,苔薄白,脉细。2020年6月26日肺功能检查。(1)FVC(用力肺活量):64.4%;(2)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67.5%。西医诊断: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肺间质病变;皮肌炎。中医诊断:肺痹;辨证: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治法:益气养阴,止咳平喘,活血化痰。方选人参平肺散加减,处方:党参20 g,黄芪30 g,天冬15 g,知母10 g,桑白皮15 g,地骨皮10 g,杏仁12 g,桔梗6 g,红花10 g,桃仁6 g,大黄6 g,当归尾20 g,陈皮6 g,川贝母粉6 g,紫苏子10 g,炒麦芽15 g,甘草3 g。14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2诊:2020年7月24日,诉咳嗽气喘较前明显好转,口干改善,无盗汗,食欲改善,大便正常。复查肺功能。(1)FVC:71.2%;(2)FEV1:70.9%。胸部CT提示两肺间质性肺炎较前相仿。予上方大黄减至3 g。28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3个月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

按语: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病程日久,肺气亏虚,肺气虚则气短,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患者以气喘为主要表现,西医诊断为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气虚甚,子盗母气,累及脾土,导致中虚失运。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液代谢失常,积水成饮,饮凝成痰。肺朝百脉,肺气亏虚,气为血之帅,推动无力,瘀血内生。病久则血伤入络,痰瘀阻络,肺络痹阻。久病肺阴耗伤,阴虚火化无源,津液运化无主,加之长期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一步耗伤阴液,则口干、咳嗽少痰、脉细。本病中医辨病属“肺痹”范畴,病机为气阴不足,痰瘀阻络。分期属于肺纤维化中期,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需加重活血化痰通络用药。治疗上周贤梅教授以人参平肺散化裁。方中党参、天冬为君药,益气养阴。知母、桑白皮、地骨皮为臣药,滋阴清热生津。陈皮、川贝母、紫苏子、杏仁、桔梗、红花、大黄、当归尾、桃仁、麦芽为佐药。陈皮、川贝母、紫苏子健脾止咳平喘化痰;杏仁、桔梗宣降肺气;红花、大黄、当归尾、桃仁活血通络,润肠通腑,使邪毒有退路、养阴而不滞;麦芽健脾消食开胃。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热润肺、化痰通瘀、止咳平喘之功。2诊时患者咳嗽气喘改善,纳可,大便正常,复查肺功能较前有所改善,且胸部CT提示间质性肺炎未见进展。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减弱泻下通腑之力,大黄减量,收效良好,患者病情稳定。肺与大肠相表里,本案中患者除有咳嗽、气喘等肺病症状,同时伴有腹胀、大便秘结等腑气不通的表现。因此,临证用药时周贤梅教授使用了当归尾、大黄、桃仁。此三药脱胎于抵当丸,善除瘀血,且俱有通腑之功,使大便得通,腑气得降,瘀血有退路。用药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明确。

5 结 语

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中医药通过标本兼治,扶正祛邪,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减轻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副反应,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CTD-ILD的进展,改善预后。周贤梅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气阴不足、痰瘀阻络,益气养阴、活血化痰通络为基本治法。治疗上以人参平肺散化裁作为治疗CTD-ILD的基础方,通补兼施,寓通于补,注重调理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临证时根据疾病分期、虚实程度及在临床中所表现的具体症状,灵活变通,随证加减。

猜你喜欢
肺络肺纤维化瘀血
我国研究人员探索肺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通络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部采血后瘀血减少的影响
“肺络微型癥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重构的相关性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