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的生成逻辑、价值内核与传承向度

2024-05-02 07:46赵迎辉
山东社会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

赵迎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25页。探究红色基因的生成逻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识别红色基因的核心因子,增强赓续红色基因的认识自觉、行动自觉;探究红色基因的传承向度,引导中国共产党放眼长远、继往开来,奋力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答卷,是当代共产党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和根本责任担当。

一、红色基因的概念释义与特征剖析

(一)红色基因概念释义

2013年2月4日,习近平在兰州军区视察时首次提出“红色基因”这一概念,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红色基因由“基因”和“红色”两个关键词组成。“基因”又称遗传因子,是指一段有功能的DNA序列,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基因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过程的全部信息,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生长、合成、进化等重要生理过程,不同生物在种类、性状方面的差异性归根结底是基因的差异性。“红色”本是光的三原色之一,常被用来寓意热情、勇气、斗志等。后来红色在我国逐渐被赋予政治色彩,并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相关联,象征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特色、底色,也象征奋斗、牺牲、创造,预示光明、力量、未来,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2)《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7页。

围绕红色基因的概念,学界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释义。一种是从政治属性的视角解读红色基因,认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锤炼出的彰显和永葆党的性质、宗旨和作风的先进思想、革命精神、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3)王易、田雨晴:《论红色基因的生成条件、核心内容及时代价值》,《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这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特质方面来界定的。另一种是从文化属性的视角解读红色基因,认为红色基因“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我国革命、社会建设过程中带领人民所形成的各类红色精神与文化”(4)万信、乔湘平:《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这是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红色文化内涵方面来界定的。

红色基因是将“基因”一词从生物学语境移植到政治学语境,用来解释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一现象的构造因和始发因。(5)金德楠:《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释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第5期。理解红色基因的概念,需要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从“生物机体”视角释读红色基因,这样才能抓住红色基因的本质和精髓。红色基因作为一个政治概念,用来特指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植根于党的肌体,流淌在全体党员的血脉中,反映党的本质特征并可以传承延续的党的政治特质和价值内核。红色基因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精神谱系,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不是精神谱系和红色文化本身,而是精神谱系和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核和精神实质。无论精神谱系和红色文化如何生成发展、累迭演化,红色基因作为其DNA的核心片段和关键因子都不会更改。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红色基因,并能赓续传承、稳定进化,所以无论时空如何转换、场域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都会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并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不断生成新的精神、造就新的文化,从而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二)红色基因特征剖析

1.物质性。基因的物质性决定着基因的存在方式,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红色基因同样具有物质性,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也不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洞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物质载体和多样的存在方式。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这些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全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科技、生态等各个领域,承载了事件、会议、地域、人物等多个方面,呈现出立体、多维、非线性的谱系结构。这一系列精神谱系和文化谱系,正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物质表达和承载方式,即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DNA。

2.信息性。基因记录并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可以更新组合并向后代传递,影响和决定着生物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等性状,确保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繁衍生息。红色基因的信息性,表现为红色基因记录着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政治品格、优良传统等关键遗传信息,在特定历史时期、活动场域、事件人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红色基因会被激活并进行复制、转录、翻译,以新的精神、新的文化的样貌予以传递再现。正是由于红色基因能够被复制传承,才确保了中国共产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3.稳定性。基因的稳定性取决于基因的分子结构稳定,不易发生改变,并能精确自我复制,从而使后代基本保持祖先的模样。红色基因的稳定性,表现为红色基因在生成演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无论是从历史时序的纵向维度,还是从空间地域的横向维度,抑或是从复制传承的主体维度,无不呈现出多样衍生、多向拓展、多元参与的迭代进化样态,但红色基因的核心片段却高度同源同质,都与党的性质宗旨紧密契合,与党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

4.突变性。基因可以由于细胞内外诱变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突变,正是由于基因的这种突变性,生物的进化才成为可能,并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红色基因同样具有突变性,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遗传基因才能获得正常的表达,当受到来自党的内部或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时,遗传基因就有可能发生突变。这既是红色基因不断迭代进化、中国共产党不断守正创新的生成条件,也是导致红色基因可能被改变的重要风险。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实现平衡,一方面,要保持基因的稳定以保存遗传信息;另一方面,要利用基因的突变性以确保基因具有改变尤其是进化的能力,这是红色基因赓续传承、迭代进化的关键所在。

5.精神性。生物学上的基因具有物质性,这种物质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红色基因则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其中精神性是红色基因最本质的属性,也是红色基因与生物基因的根本区别所在。正是由于具有精神性,红色基因才能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塑造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推动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和迭代进化,并对党的自身建设和社会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红色基因的生成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是偶然生成的,也不是随机进化的,更不是无序排列的,而是有其特定的形成逻辑和演进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实践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构成了红色基因形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红色基因生成进化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红色基因之所以能够生成并以党的使命担当作为基本底色,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引入与确立。毛泽东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29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通过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同盟成立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72页。。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基本特质,即“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9)李海青:《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学习时报》2020年9月28日第3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自觉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标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这一特质不变色,使得这一特质逐渐积淀为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构筑起中国共产党独有的精神高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红色基因生成进化提供历史文化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塑造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特质,同时也成为红色基因生成进化的文化根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灿烂的思想文化,树立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塑造了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形成了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养成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的道德规范,磨炼了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这些理想、情怀、道德、品格,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并为红色基因的生成进化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创造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并且不断将其发扬光大,赋予其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10)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正是由于深深扎根于五千多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积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养分,中国共产党才拥有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特质,(11)金刚、哈正利:《以深化“两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学刊》2022年第2期。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才得以生成复制、赓续传承、迭代进化。

(三)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经验为红色基因生成进化提供革命实践保障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01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标识,本质上就是实践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既源于早期共产党人主观上的理想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契合,更源于新中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的救国方案均告失败的客观实际。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并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长期探索中发展壮大,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实践底色。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可谓风云激荡、波澜壮阔,既有革命战争岁月挽狂澜之既倒、救百姓于水火的浴血奋战,也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筚路蓝缕、曲折发展的艰辛探索,更有改革开放年代破釜沉舟、攻坚克难的大胆尝试。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在实践的熔炉中得到淬炼并不断累积叠加、凝练升华,构筑起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独树一帜的精神谱系,支撑着共产党人始终敢于面对时代的挑战,始终勇于回应实践的诉求,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忠实践行初心使命,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三、红色基因的价值内核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不是一个平面的、线性的、单一的代码堆砌体,而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多元的价值集合体。从其价值谱系的建构主体看,以先进分子和模范人物为代表的党员干部、人民军队、普通群众等不同群体呈现多元共核性;从其价值谱系的纵向发展看,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等不同时期呈现多序同源性;从其价值谱系的横向演化看,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不同领域呈现多面同质性。寻找这一多元、多序、多面价值谱系共同的“核”“源”“质”,识别红色基因的核心因子和关键密码,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基本前提。

(一)坚定信念,不忘初心

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是红色基因的使命要素。党的初心使命集中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是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是我们党始终充满朝气锐气、不断续写不朽传奇的“关键密码”。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75页。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终身的伟大志向。理想信念对人的精神世界起着决定性作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信之愈深,行之愈笃,只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共产党人才能不惧风吹雨打,不畏千难万险,从而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理想信念一旦丧失或者弱化,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不断创造人类战争史和发展史上的奇迹,归根到底是因为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并以革命者的高度自觉,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从而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望。

(二)对党忠诚,矢志不渝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是红色基因的道德要素。“天下至德,莫大乎忠”(14)[东汉]马融:《忠经》,吴守义译,开明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坚定对党的政治忠诚,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和应尽义务。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15)《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55页。“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89页。信仰忠诚是对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对共产主义矢志不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不渝。组织忠诚是对党的组织、党的核心矢志不渝,信赖组织、依靠组织、维护组织,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坚决服从组织决定。理论忠诚是对党的理论和大政方针矢志不渝,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忠诚,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上,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

(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

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是红色基因的价值要素。中国共产党早期入党誓词中就有“牺牲个人”的要求,现行入党誓词更是把“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作为誓词的重要内容,这是共产党人面对党旗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用生命写就的不悔告白。“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共产党人用“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铮铮誓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念和“头颅可断腹可剖”的壮志豪情谱写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篇章。和平建设年代,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应对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哪里有困难和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为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广大共产党员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境界、“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豪迈战胜困难,夺取胜利,创造奇迹。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精神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具号召力和战斗力的根源所在。

(四)艰苦奋斗,百折不挠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是红色基因的品格要素。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39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百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老黄牛”精神,以“革命加拼命”的干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终于战胜了千年来困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时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难免还会遇到不少难题,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9)习近平:《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求是》2022年第19期。,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五)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是红色基因的能力要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立身之本,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事之基。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第2版。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勇于创新就是我们党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危机的制胜法宝。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正是凭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品格,才能在各种政治力量救国的努力和尝试中找出一条不同于既往的新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挽国家狂澜于既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还是凭着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精神,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坚定革故鼎新的意志,突破条条框框和既有模式,推动理论、制度、实践、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前景光明、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能早日实现。

(六)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色基因的立场要素。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征程中,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一大法宝,也是红色基因的核心片段和关键因子,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已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融入党的肌体,浸入党的血脉,淬为党的基因,并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密切联系群众,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又为红色基因的忠实复制和进化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正是由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红色基因才得以血脉永续、薪火相传。

四、红色基因的传承向度

基因信息只有被复制、被转录、被表达、被遗传,生命体才能实现繁衍生息。红色基因记录了共产党人来时之路,指引着共产党人前进的正确方向。习近平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2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12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的不竭动力。

(一)以主体向度为指征,激发红色基因传承自觉,形成红色基因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先决条件。红色基因传承,首先需要明确“由谁传承”“主体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对党员干部、人民军队以及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多次做过强调,从而明确了红色基因传承的责任主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组成元素的广大党员,尤其是先进分子和模范人物,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核心主体和主导力量,在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以外,在党和人民军队的感召下,普通群众和广大青少年也已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主体。这意味着红色基因由最初只是个别主体记录表达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当今广泛主体共同记录表达的燎原之势,从而呈现出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逐渐拓展的基因传承谱序。做好红色基因传承工作,需要各个责任主体形成红色基因身份认同,将自己置身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伟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当中,找准自己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角色和定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主动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主体责任,自觉做红色基因的宣传者和赓续者。

(二)以知识向度为基础,加强党史军史国史学习,增强红色基因历史认同

历史认同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前提基础。古人云:“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24)[战国]鬼谷子:《鬼谷子·决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83页。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5)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8日第2版。党史军史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形成发展史、迭代进化史。加强党史军史国史教育,重温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和人民军队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对于增强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充分汲取党史军史国史的精神力量,形成红色基因的历史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学习党史军史国史,重点是要抓住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两个关键群体。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将党史军史国史学习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党员干部知史明智、知史担责、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中小学校、各类高校要将党史军史国史作为必修课,综合运用课堂讲授、专题研讨、现场体验等方式,积极开展党史军史国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活动,用中华民族历尽艰辛而又自强不息的苦难辉煌警示人,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感召人,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激励人,做到在学史中知兴替,在知史中明得失。同时要完善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严把教材和课外读物的“入校关”,加强对教材和课外读物的审核监管,防止戏说党史军史国史,防止存在科学性错误、有违公序良俗的教材和课外读物进入校园。

(三)以价值向度为引领,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培养红色基因理性认同

理性认同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关键要素。只有各个传承主体对红色基因的价值内核形成共识,并且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红色基因的传承才能水到渠成。传承红色基因,要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作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类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红色资源蕴含着基因,承载着理想,折射着精神;红色文化凝结着历史,映照着现实,昭示着未来。习近平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6)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求是》2021年第10期。要充分利用中国近代史和党的历史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开发革命旧址、历史遗迹、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并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参观祭奠活动,使广大党员和青少年通过特定场景的还原和再现汲取历史经验、坚定必胜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激活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和价值因子。此外,还要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认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总体形势,准确辨别和坚决抵制西方各种强势话语和错误思想,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创新载体手段,不断为红色基因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四)以情感向度为导向,推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增进红色基因感性认同

感性认同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最佳模式。传统说教式、单向灌输式的教育很难引起感情共鸣,要“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27)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求是》2021年第10期。。其中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感染力强,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习近平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2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38页。一直以来,党的百余年历程中重要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生动形象的书写。(29)吴义勤:《百年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光明日报》2021年6月22日第16版。近年来,一大批制作水平高、叙事能力强、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红色影视作品相继推出,引发全民的观剧热潮,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了一场场深刻的红色主题教育。红色影视作品可将红色基因的精神性与物质性、政治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的形象表达,是红色基因复制传承的重要载体。(30)黄细嘉、韩晶晶:《红色基因:生成逻辑、赓续历程与传承机理》,《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2期。新媒体时代,需要结合信息传播的特点,适应当下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多样化表达,创作并推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用一系列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红色文化精品,使我们的红色基因活起来、传下去。

(五)以行为向度为目标,在实际行动中传承红色基因,实现红色基因实践认同

实践认同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具体途径。传承红色基因,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尤其是谁来实践、如何实践,这是决定红色基因能否赓续传承的决定因素。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密码,是以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作为载体的。只有依靠党员干部、人民军队、青少年群体这些生命体,通过付诸实践行动才能转化成为物质力量,实现迭代进化。党员干部、人民军队和青少年要有历史主动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坚持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传承红色基因的忠实实践者。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红色基因的复制和表达。要深刻认识红色基因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有意识地把红色基因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在学习和工作中对标找差、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涵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根脉,守护共产党人历久弥新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防止红色基因的衰退和变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时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革除自身的病症,防止红色基因的自我衰退;又要清醒认识到外部环境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对红色基因传承的不良影响,从容应对来自国际上的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防止红色基因的突变异化,从而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Frog whisperer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色在哪里?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追忆红色浪漫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