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能力的内生路径探究

2024-05-02 16:14高萍美王肖雨
关键词:职业道德思政职业

高萍美,王肖雨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1],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高质量转型跃升中,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处于龙头地位,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做好育人工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只有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做好本职工作,深入探寻主体职业发展的动力,锲而不舍地追求完善自身,持续激励自我提升职业道德能力,才能以精湛能力提高教师供给侧水平,夯实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助推支撑民族复兴的教育强国建设。

一、激发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职业价值实现的内发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内发的职业需要是提升职业道德能力的生发源头。内因是事物最终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提升职业道德能力这种长期性、坚持性的任务最为重要的是要找到并激起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动发挥能动性、提升自我职业道德能力的内发力量。而需要是人寻求对某种匮乏的利益目标得到满足的欲望与追求,与人的行为表现存在着动力的因果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需要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能力存在紧密关联,职业需要是教师提升职业道德能力的原动力,提升职业道德能力是满足职业需要的必要路径;职业需要影响教师职业道德能力的高低水平,职业道德能力水平的高低反过来影响其职业需要;积极正当的职业需要引起、促生、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职业道德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反过来取舍、调节、控制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需要。依据马斯洛对需要层次的剖析,人的需要由低到高被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最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继续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已能够很好地通过外部条件得到保障,更多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觉提升职业道德能力,解决具有主观倾向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1.坚定职业信仰,获取职业认同与职业归属

高校思政课教师从事职业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在事实和观念上隶属于思政课教师大队伍之中,在从事职业活动中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并从联系中享有地位的职业需要。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论述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职业是社会关系的外在表现,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寻求职业归属和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现实的人”的理所当然的社会性存在的需要。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若要获得这份职业归属与爱,满足这种需要,必须从社会价值意义上深究职业的本质,确认职业信仰并由衷产生赞同,以对职业本身的认同感趋向提升自身职业道德能力,继而才有可能在岗位上有归属感,在事业上有满足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

坚定职业信仰,提升职业道德能力,获得职业认同感。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信仰是其职业认同内在生发的逻辑起点,职业信仰促进职业认同,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信仰增强了,对于职业的态度才能更端正,对于职业的意义才能更清晰。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所坚定的职业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看家本领。坚定的职业政治信仰是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攻克重重困难的灯塔,它能够极大地保持高校思政课教师头脑的清醒,增强教师心灵的力量,推动教师职业的认同,促使教师提升职业道德能力、做好本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3]传道者先明其道、信其道,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师自己首先要在职业信仰上不掉队、不落伍,要具有坚不可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主动提升职业道德政治能力,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紧紧站稳政治立场。

坚定职业信仰,提升职业道德能力,获得职业归属与爱。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所坚定的职业信仰能够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庞大队伍的凝聚力,而单个教师也能够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中获得行业的归属与爱。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归属既有从踏入岗位之始即激活的身份事实的归属,也有伴随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观念的归属。高校思政课教师期待满足的职业归属与爱的需要,更多的是指在观念上的从属与爱。高校思政课教师学历背景不同,职业经历多样,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师行业的原因不尽相同,而要找到彼此相通根源的相同支点就在于共同的职业信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汇聚了一群具有坚定职业信仰的人,他们为奔赴共同的目标而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教育强国建设下,个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融入归属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1]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集体之中,获得思政行业真正的归属与爱,必然需要个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与队伍一致的职业信仰,并持续发力提升职业道德能力,充分展现自己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功夫本事,如此才能得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集体的认可,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满足自身职业归属与爱的需要。

2.学会自律束己,提升职业示范能力

人们扮演某种职业角色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获得心理的自我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师身处社会之中,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理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上级领导、所教学生、教师同行、社会大众一般以职业道德能力作为标准看待教师的职业,并以此得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褒贬的态度评价。尤其高校思政课教师常年面对的是有理想志向和活跃想法的青年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渴望获得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并不排斥思政课,但也未表现出足够的兴趣”[4]。这种情况下,只有教师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并充分展现自身的教师魅力,才能让所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听课学习,心服首肯地尊师重道。教育强国建设下,“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1],成为政策大力支持的外界风向,高校思政课教师若要从这推崇的东风中得到借力,获得领导的信任、学生的爱戴、同事的钦佩、社会的敬重,就必须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念努力在教坛耕耘。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懈提升职业道德能力,自尊自爱、行为有度、严于律己是获取他人尊重的前提,这也意味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用职业道德能力的标准来取舍不适需要、约束自身行为。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束心,精心从教,少私寡欲,树立职业形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约束自身不当欲望,心无旁骛地工作,专心致志于教书育人和科研探索。在教学方面,应专注育人,用心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相关内容上深入钻研并反思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在为学方面,应严守科研规矩,诚信科研,坚决反对抄袭、篡改、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绝不踏入学术造假禁区,勤于科研,躬耕不辍,按质按量达到所在高校的科研要求。在修身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淡泊名利,修身养性,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道貌岸然地口若悬河、能说会道,向学生传授为人处世的大道理,私下却利欲熏心、不成体统。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此为戒,防止自己成为“两面人”,在除追求自身合理的需求之外,看淡是非名利,提升个人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坚持表里如一,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牢记自身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不断反省体察,达到内心完美境界,真正树立起令人尊重的、内外一致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束行,抵挡诱惑,洁身自好,做好职业示范。面对纷繁交杂、物欲横流的世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止住错误行为的足够定力,爱惜羽毛,廉洁从教,保持自身高洁。在中共中央反腐倡廉力度的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反腐行动向高校开刀,相继查出并严格惩治了多起发生在高校内部的腐败现象,其中也牵涉了一些因欲壑难填而放弃职业操守的高校教师。这也警醒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做到行为世范,保持高尚人格,立身行己、廉洁自律,绝不以岗位之便牟取私利。因为当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有着极度功利性的目的趋向,当师生、同行、上下级关系附加了利益、掺杂了交易,也就表明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职业道德操守的丢弃,面临思政课教师职业尊严的丧失与职业形象的垮塌。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自尊自爱,方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职业尊重,虽外界并无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高尚无我的职业道德能力的强制要求,但教师本人应清楚明白决不能拉低职业道德下线,闯破职业道德底线,并应有在此职业道德之线的基础上追求更高职业道德水平的自觉。

2) 再制造在中国始于2005年,经过12年的高速发展,已在汽车和机电领域崭露头角。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 ,提出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化标准制定以及升级核心技术的指导方针。

3.打开认知视野,树立远大职业抱负

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1],立志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明确回答了人的自我价值如何在职业选择上得到实现的问题,“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5],那么获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5]。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职业,职业本身就具有为广大人民群众而劳动的高尚价值。踏入高校思政课教师行列的教师已是做出了对职业理想选择的正确决断,之后就需教师本人追寻并满足在职业岗位上自我实现的终极需要。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深化认知,开阔自身视野,意识到自我实现的职业价值需要。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表明,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并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而那部分意识到并追求自我实现需要的人,通常能够聚精会神地、潜心贯注地、一心一意地不断提升自我。这部分人具有长远的深邃目光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锲而不舍的追求,为了满足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职业价值需要的认知能力不能等同于常人,不能将自身职业矮化为混饭谋生的教书匠,不能满足于安稳编制的现实,不能碌碌无为、无所事事地坐等退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目光应长远如炬,深思自我职业存在的缘由、职业工作的能力、职业发展的前途、职业劳动的贡献等重要问题,深刻意识到人存于世的最高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抱负不凡,不坠青云之志,在岗位上追求提升职业道德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找到自己的职业价值意义,离不开树立远大志向,拥有宏伟的职业抱负。需要激发抱负,抱负激励提升。满足终极需要、实现职业抱负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能力的源泉动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实现的职业抱负与人生追求最现实、最直接地体现在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行为、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能力上。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矫正“躺平”“摆烂”的思想,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升级规划,要“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6],联系职业道德内容准则和自身工作实际,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准则内容,自觉践行行为规范,如此,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才近在咫尺。

二、振发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职业理想奋进的导向力

责任与担当是有效振奋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职业道德能力、致力实现职业理想的旗帜导向。责任与担当两者密不可分,是应然与实然、知与行、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责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身在岗位上所应做之事内容的理性认知,而担当是对其所应做之事实践行为的选择方式,表现出一种正向行为活动的实然状态,内在的责任感与担当的行为选择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踔厉奋发提升职业道德能力、砥砺追求职业理想的关键导向。在庆祝第三十九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祝福,高度赞扬了教师群体的社会性贡献,重点强调了广大教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7]。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师送来了职业付出的莫大肯定,带来了职业工作的巨大鼓舞,提供了职业发展的方向指南。学习教育家榜样,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做好思政课教师职责,主动肩负起高水平服务强国建设与复兴伟业的使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以责任与担当为导向奋力提升自我职业道德能力的重要指引。

1.增强政治能力,无愧职业重任

“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8]人所处的社会中的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应尽的责任,不同的社会角色与不同的职业分工所担当的责任是不同的,并且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与社会场域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责任形态与担当路径。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是向高校学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主体,是在高校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讲好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中流砥柱。没有清晰职责定位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无法称职,没有厚重责任意识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则失去了教育工作的灵魂。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认清职业工作,厘清自身所在岗位的职责任务,清楚职业道德能力规章准则,心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现实责任感,回答好“我是谁,我要做什么”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的核心问题,才能以工作职责导引提升职业道德能力。

注重增强政治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以责任意识振奋自身提升的可靠路径。特殊的职业特性、功能地位以及所属学科的特有属性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政治能力二者存在着紧密相关性,具有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意识的强化,有利于自身政治能力的稳固;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能力的增强反过来促发自身责任意识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政治能力,必须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成果,打好坚固的理论基础;必须在现实研究层面上提高国内外时事政治关注度,具有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保持清醒坚定的政治头脑,增强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好政治立场;必须在教育教学层面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用科学理论思想帮助学生成长,重视学生的价值选择与行为倾向,认真对待并热情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及时以自身强大的政治能力扼制并扭转部分学生的不正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弘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积极传播者。

2.扛起职业大旗,不负使命担当

担当是衡量一个人责任意识的重要标准。坚定的信仰信念与强烈的责任意识都反映在人的思想意识上,但最终是通过人的实际行动即担当践行体现出来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主动担当、善于担当中找到担当责任的着力点,奋力提升职业道德能力。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乐为敢为,勇于担当,强化主动担当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浩荡广场上回响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年誓词中呈现出一群人强烈的主动担当精神。在教师节的关心问候中,“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亲切话语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师队伍挑起担当的殷殷期许。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强国之路上肩扛重任,必须在面对铸魂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探求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提振担当精神,主动担当职责,积极主动作为,乐于在岗位上奉献付出,发挥自身关键作用,以本职力量点燃教育强国希望,助力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其次,处于“两个大局”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处于严峻形势、面临艰难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在面对工作中的风险挑战与暗礁险滩时,要敢于迎难而上,勇敢担当职责,发扬斗争精神,灵活应变与积极调整,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能力,化风险挑战为难得机遇。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为、善为,勤于担当,不断加强实践锻炼。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主动担当,也要学会勤于担当,以实践的来回磨砺提升担当能力,要做到善于担当,以实践的反复淬炼增强担当本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内心对于“教育家精神”的渴求与向往要通过不停的实践追逐来弘扬,内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的困惑与疑问要通过多次的实践探求来解决,内心对于铸魂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要通过持续的实践践行来展现。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勤于做好育人实践,扮演好学生成长路上引路人的角色,在课上课下积极同学生交流,及时且高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使可塑之才在未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顶梁之柱。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在做好基本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多加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进行校内外的理论宣讲、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加入爱心支教团队等,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发挥自身本领,贡献一己之力,在长期实践历练中提升职业道德能力。

三、焕发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职业效能提升的内驱力

饱满高涨的自我职业效能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蓄能增效提升职业道德能力的强劲动力。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把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工作、行为的预期感受称之为自我效能感,教师作为一种教书育人的社会职业工作也具有自我效能感,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所进行的教育工作能够以怎样的程度完成所具有的主观判断与感受能力。长期以来,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果证明,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工作的关键支撑点,是影响教师工作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投入度以及行为表现。教师自我效能的高低影响教师在工作时的情绪倾向,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在工作时情绪高涨、精神饱满、自信不疑、干劲十足,在遇到困难时具有攻坚克难的不懈坚持度,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则在工作时难以排解职业压力,热情与激情容易耗尽,易产生自我怀疑与挫败击溃的悲观无助感,致使教师在工作时死气沉沉、疲惫力竭、效率低下,进而容易出现“自我效能感低——工作业绩不佳——自我效能感低”的负向循环,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心理,严重影响教师职业发展与身心健康。为避免高校思政课教师出现这种负面情形,有必要以自我职业效能感为中心焕发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提升的内驱力。

1.热衷教育事业,满怀育人之心

对于思政教育事业的热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自我职业效能感的源动力。在教师职业倦怠理论中,马勒诗将教师的职业倦怠分为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低三个维度,其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表现。情绪衰竭通常是由于教师在工作中累积的压力无所释放,致使对工作失去热情与活力,工作上感到无趣,身体上感到疲劳,心灵上感到枯竭。在现实中,这部分职业自我效能感低、存在情绪衰竭情况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往往存在“摆烂”的情况,在岗位上对领导、同行逃避交往,对教学、科研态度消极,到点甩手走人或无故提前下课,忽视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尤其对学生无情冷漠或嗤之以鼻,对学生的思想疑问与表现状况漠然置之,缺乏对学生的关怀体恤、沟通交流。可以理解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长久工作于学校场域,所进行的工作日复一日,时间消磨人的热情与精力,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难免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然而,在扎实建设教育强国的号召下,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型标志着质变,意味着超越,更需高校思政课教师爬险坡、过艰坎、闯难关,提质增效破解自身职业发展困境。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摒弃倦怠心理,以昂扬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职业道德能力,必须生发职业热爱,怀揣育人之心。一是对党、国家、人民要具有热爱之心,拥有高度的家国情怀。这种情要深厚,要在心里始终装着党和国家。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清晰明确自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党和国家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不负人民的教育而贡献,要培养自身的情感能力,在职业工作中厚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7]的家国情怀。二是对学科专业要具有热爱之心,拥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俗语有言,干一行,爱一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对本专业的内容深学细悟,研机析理,持续不懈地热切追求与热情研究。三是对学生要具有热爱之心,拥有高度的爱生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捧着一颗育人真心而来,杜绝对学生产生鄙夷不屑的畸形心理,要多同学生亲切交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做学生启智润心的良师益友。

2.坚持终身学习,发挥职业潜能

坚持终身学习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自我职业效能感的助推力。现今人类的信息知识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进入爆炸性增长的时代,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更多的是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他们的思维认知与辩证能力;科学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概括地总结,更多的是要革故创新、发展真理,如此就越有“更上一层楼”的艰难;教育强国建设下需要的不仅仅是粗略灌输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更需要的是具有高水平职业道德能力人才的优质适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获得胜任本职的自我效能感,只有始终坚持终身学习,涵养扎实学识,拓展知识视野,扩充知识储备,丰富知识技能,持续自我驱动式学习深造、挖掘潜力提升职业道德能力,才能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科研日益艰难的探索需要、教育强国建设日益迫切的人才需要。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面对工作时,要克服经验主义的错误认识,破除僵化守旧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切意识到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紧跟时代”的重要性。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要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注意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学好、悟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如此才能将深奥道理弄得清楚明白、讲得深入人心。再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争做学识渊博之师。除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注重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逻辑学、法学等知识的学习涉猎,了解与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多方面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构建系统完整、充实多样的知识体系,助力自身职业道德能力的提升。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存在的情况是,许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年龄偏大,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战经验,但是他们在利用新媒体方面存在短板。”[9]对于“家住互联网”的多数大学生而言,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新媒体应用技术薄弱,只会传统授课的教育方式而不为课堂增添一些流行新颖的色彩,那么思政课就难以具有让他们“抬头”的吸引力。

3.获取成就之感,加强职业自信

成就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自我职业效能感的催化剂。每一位劳动者都希望自身的碌碌耕耘能够有所收获,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身的职业劳动能够硕果累累、桃李芳香。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同其他劳动者普遍追求事业成功一样,也希望自己的育人劳动、科研劳动能对社会具有贡献,能获得大众的认可与赞美,能获得无愧于使命与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这种职业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立足底气,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持续提升职业道德能力的良好驱动力。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职业认同基础上加强职业成就自信。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虽对自身职业角色、理想信仰、使命任务具有一定程度的大致认知与基本认同,也做出了一些职业业绩,但在公开的场合上、在大众的目光下却存有难以启齿的羞怯而不敢公示自己的专业与身份,甚至有个别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其他高校专业教师面前会产生“低人一等”的感受。这种对职业成就的不坚定、不确信,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政课教师职业力量的不自信、不确证,进而容易导致教师在职业中产生落差感和挫折感,严重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生发与职业能力的发挥。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提升职业成就自信,深刻意识到自己身处高校思政课教师之位,为党为国为民真情实感地铸魂育人、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深耕研究、为强国建设人才栋梁的默默奉献都是自己所应自信自豪的无上光荣之举。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提升职业道德能力基础上获得职业能力自信。成就是给人撑腰的底气,能力是干出一番成就的基础。事业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空口白话得来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想获得的成就感、自信心是需要自己以优秀的职业道德能力踏踏实实干出来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肯下功夫提升职业道德能力,才有可能取得一些成绩、做出一番事业,进而获得职业劳动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产生自信自强、继复工作的自我效能,从而形成自我职业效能感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思政职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职业写作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我爱的职业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