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四链”同构模式研究

2024-05-02 16:14丁永红郝驰原
关键词:中华育人思政

杨 丽,丁永红,郝驰原

(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还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指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这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两者是互相促进,紧密相关[1]。两者关系既有共性又有一定区别。共同之处在于高度关注个体的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以文化人功效,而思政教育注重提升个体的思想道德素养、规范个体的言行,两者在实践中不断融合、相伴而生,形成其独特的逻辑关系,并衍生出其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育人实践不断创新,为新时代培育英才、培养高质量人才。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功效和思政育人实践来说,以人为体和以育为用运行机制的客观存在,不仅使两者之间具有了相融相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在现实性上推动两者基于实践的统一,以实现其在新时代的契合,有效推进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时代的责任。了解两者的融合链、逻辑链、价值链与创新链,将更加有助于培养出担当时代重任的新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育人两者关联且互为补充,是两个既相似也有差异的实践活动。文化自信在新时代被提到一个显著的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实效是相当明显的。因此,要挖掘其巨大的潜能,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思政教育的育人主要成效就是培养德才兼备、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与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协同情境下,两者的目标、方向、方法皆有相同之处。因此,在内容、功能等层面,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了第一个“链”——融合链,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1.内容融合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若一个方面可以科学运用另一方面的内容,则两者可以发生内容融合。对两者内容融合的理解主要表现在:在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自我主义等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等无疑是思政教育最好的“教科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思政教育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拿来运用于思政课堂,让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气节、技艺精神、匠心精神及中华精神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并在实践中产生获得感。大学生内心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内化于心,将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2]。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可以考虑加入思政内容,强化思政育人效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逐步增添课程思政内容,发挥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作用[3]。通过两者内容上的联系与融合,高校在思政教育中逐步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氛围,促使更多年轻人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事业中来。可见两者内容上具备融合的可能性,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理念,又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硕果累累。

2.功能融合

根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更加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目前,在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发生变化甚至扭曲,一部分大学生过度关注个人利益,忽略社会价值而强调个人价值,精致的利己主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在少数。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现象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冲击颇大,甚至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也因此发生变化。高校思政教育有时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授课,课堂气氛容易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教育的实效性不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则贴近人民的生活,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接地气,更具吸引力,能被大众欣然接受。在思政教育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两者功能融合,能够使大学生在轻松的教育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在这一提升的过程中,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人文素养等也随之养成,从而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逻辑链

历经时代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其孕育地的民族精神,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与思政育人的目标、宗旨与方法具有相似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加上实践教育的培养,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全过程。甚至从某种角度而言,两者育人的基本路径也大相径庭。两者均由知而行,进而知行合一,践行常规意义上的育人路径。落实到“知”,就是理论教育育人过程。着眼到“行”,就是实践育人的过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两者育人的对象均是“人”,这也厘清了育人实践的逻辑思路。从本质、时代与实践层面看,其逻辑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本质逻辑

新时代的人才培育,就是培育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教育的元素包含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元素,也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教育层面培育新人的重要环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某一地域的社会文化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又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与典型案例。从时代发展脉络而言,源于社会生产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代际传承与保护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特质逐步突显出来,体现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从地理空间而言,我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拥有各自的本土文化,各民族文化在社会历史变革中融合凝练成具有时代与地域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大学生常见的诸如语言、服饰、建筑、艺术、文学等文化因素。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各民族区域的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民族人物、建筑工艺、服饰语言、音乐舞蹈、美术设计与民俗习俗等融入思政教育,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油然而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脑海中也是将思政教育深植于心的过程,以此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2.创新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时代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提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将非遗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与时俱进、动态传承与发展,不应高高在上,束之高阁,应主动融入到民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坚持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以此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要运用新思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智能技术相结合,运用多元现代技术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思政教育传统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互动交流不足,导致亲和力与吸引力不够,这需要思政教育改进方法,创新教育模式。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1],为思政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如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育人的思路与方式进行创新创造,既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取得更好的教育实效,又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色彩,谱写新时代强音,使得育人效果达到“双赢”[5]。

3.调查考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实践逻辑

历史上为了践行每个朝代的思政教育的功能,我国自古就有考察民间风土人情的传统。当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育人主要表现在两个实践层面。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教学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诸如体现刺绣、文房四宝、茶艺、剪纸等百姓熟悉的文化形式,借助调查考察,将其渗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使得思政教育单一理论教学生动起来,方法有所改进,教学效果有所提升。大学生能够在自然、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寓教于乐”的思政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俗、节日庆典传播多通过仪式活动展示,能够实景感人。相关实地调查考察,将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有助于大学生自觉自愿接受思政教育[6]。在调查考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观、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特别是民间传说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逐渐呈现出来,同时也将思政教育的价值与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进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价值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与文化长期积淀与发展逐步形成的。某一区域的民众群体的社会孕育着本地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力量与国家精神也蕴含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匠心精神渗透着爱国主义色彩,这强烈体现了思政教育的价值。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也具有共性。这种共性清晰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旨在推动个体的发展进步。从人的成长成才层面看,两者均以人为对象,旨在培养人才,实施育人功效。在育人的过程中,逐步塑造出荣辱美丑等文化人格,同时也孕育了思想政治意识和个人的道德品质,实现两者育人的价值诉求。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着共同价值特质,最终致力于培养高质量人才。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聚焦点各有侧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侧重于优秀文化的代际传承与社会传播,思政教育则注重于思想引领,规范个体言行。总体来说,两者的思想观念在价值评判上是相通的。

1.丰富知识储备与培养钻研精神是其现实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着某一地域滋养的民族精神与力量,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达到文化传播的功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也涉及思政教育方面的知识点与知识储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赋能思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民族文明、习俗与精神。如诸子百家思想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与传统习俗等,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展示给当代大学生,赋予新时代特色[7]。在思政教育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某种意义上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框架,扩大了其视野,使得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长,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传承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认同感,对于当代大学生丰富知识文化储备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大学生培养的角度看,培养大学生钻研专注的精神,钻研专注与精益求精是关键,细节打磨做到极致才能将钻研专注发扬光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下,培养大学生钻研专注的精神,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发挥个人能动性,钻研专注做一颗“螺丝钉”,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总之,对于当代大学生,钻研专注与精益求精是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品质,这也是两者的现实价值。

2.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强烈的责任感是其实践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在这一延续过程中,匠心精神凝练为“中国制造”,进而展现为“中国精神”,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的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内涵与精神品格,帮助当代大学生明确价值取向,树立正确“三观”[8]。在促进大学生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品质,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原因与推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教育课程中,关键要培养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以中华非物质文化传承为例,受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传承与发展,部分传承人虽没有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但是在文化代代传承中保留了淳朴自然的责任意识与职业责任感。传统制作工艺与手法的优化传承,特别是传统技艺类绿色环保材料的创新使用,彰显了地域文化中的独特优势[9]。而身处这一地域的传承人耳濡目染,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将当地悠久历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因此,才有了今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要有社会责任意识,通过了解传承人的成长背景,学习他们身上的责任感。只有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够自觉自愿、全身心地自发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事业中来。

3.培养时代民族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其使命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力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生动展示了中华传统民族人文风貌的动态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活态文化,蕴含着诸多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些精神转化成力量,将强有力地指引当代大学生,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勤勉努力的品格;培养他们攻坚克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塑造出担当担责的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彰显出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的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勇于担当、奋勇前行等时代民族精神,正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育人的使命价值是明确的,两者统一服务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10]。

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育人的直接体现,培养大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能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多元化信息时代,“碎片”与“快餐”成为当代文化流行特征的代名词。反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则需要一代代人坚持不懈将其传承下去,生生不息。专一与执着,要求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时必须保持本心。教师要专一执着地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习与创作。同时,应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不断提高与完善自身技术和水平。思政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具有“以国为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大我情怀,始终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如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下去[11]。可以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两者育人的使命价值。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创新链

从创新视角看,一定程度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互为补充。为充分发挥两者合力,思政教育渗透在人才培育的全过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以文化人的社会功效。思政教育作为育人的主渠道,有必要适当辅助其他类型的育人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进行文化教育,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两者在各自的优势领域里有序融合,同向同行,必将发挥良好的育人功效。从创新育人全过程看,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更加明显,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外显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思政课堂,渗透在社会文化里。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其理念创新

为提升育人的针对性,满足个体全方位的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理论上要同行,同向发力,最大可能地发挥协同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关注育人创新,关注创新理念的运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导引到思政教育教学中将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一导入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与文化实践相关的环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具体制作,边操作边讲解,宣讲项目的制作工艺与发展现状。大学生感同身受,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制作工艺环节,并可以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参与简单制作,以此更好地体验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一定要用中华文化作为教育蓝本,将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等融入其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魅力,为思政教育实践锦上添花。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展示活动、调查活动与主题征文等活动,将其纳入到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去,让大学生亲自见证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另外,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扶持项目,思政教育工作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开展积极的合作,以生动的项目体验加深思政教育实践效果,同时又在传承与推广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借助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教育理念的创新。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思政课堂是其方式创新

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育人路径,主渠道无疑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不仅要充分挖掘,而且要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当代媒体日渐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全新载体。网络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学习与娱乐方式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思政教育教学课堂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料,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慕课等方式的兴起,高校思政课堂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取材当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资源,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思政课堂中[13],让大学生们产生强烈的熟悉感与认同感,使得大学生对身边熟悉的文化产生学习与探究热情,并乐于动手参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有众多的校外教学资源,思政课堂可充分利用文化博物馆、传习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基地等资源,将其纳入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也可以将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资源库引入思政课堂,在思政课堂中引入项目实践操作体验,让大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14]。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育人平台是其手段创新

文化传承人通常关注个人在文化领域的专研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而思政教育工作者侧重于传授思政教育。现实操作中,两者在各自领域的交叉点并不算多。因此,打造多元化育人交流合作平台,即搭建两者育人的教育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育人平台的搭建首先要组建一支成员,主要为文化人士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团队。

育人平台围绕立德树人,共同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首先,设立教育教学融合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师与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相互进入对方的教学过程,体验与感知交叉课程体系,同时共同加入到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中。鼓励指导大学生开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各类型社团,弘扬儒学、汉服、围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科研项目的平台整合。设立交叉专项课题,鼓励合作申报,聚焦课题理论成果的提炼,并在育人的实践中予以广泛运用。再次,打造研讨交流平台。就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以及相关育人的举措[15],进一步深化研讨,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本着共享理念,在经过一定时期的育人建设成果的积淀之后,整合资源建立资源库,深度有效地利用育人平台资源库。

结语

综合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功效表现为以文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传递文化,激发出思想火花,进而形成保护与传承意识,感知深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态中的文化主题,这是一种自发的、自然流露出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可与理解及践行。思政教育活动基本属性表明其教育目的明确、依据计划开展活动、层次步骤清晰、方案详实,教育内容生动,思政教育实践由外而内地渗透,以此教育和引导个体在思政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三观”与道德观念。

立德树人育人实践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效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也不应该被忽视,两种方式功效互为促进,达成合力能够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实现对个体的全方位培养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育人关联中存在的“四链”——融合链、逻辑链、价值链与创新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育人紧密联系的正相关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思政教育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的深厚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表达出思政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可以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优质教育资源,思政教育的部分内容也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