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的路径研究

2024-05-02 16:14王玥琰赵继颍
关键词:新农人新农黑龙江省

王玥琰,赵继颍

(东北农业大学 1.公共管理与法学院;2.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为了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应体系必须树立大食物观,并以此为基础推动设施农业的新发展。大食物观的提出是对传统粮食观的拓展与升级,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便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1]。习近平总书记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2019年在河南考察时提出“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2];2022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性,为“新农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的具体工作提供了依据。

一、“新农人”打造践行黑龙江省大食物观“先行地”的重要意义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大食物观是指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饮食消费需要,按照膳食结构的合理程度,“确保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和经济上都能够获得足够、健康、营养和安全的食物”[3],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观念,也是农业生产顺应“大健康”时代要求的体现。以往的粮食安全观侧重于温饱,核心任务是解决人民“吃得饱”的问题,大食物观则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保障肉蛋奶等食物的数量与品种充足,促进人们的饮食结构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转变。相对于以往的谷物种植,大食物观中的食物生产结构更加完善。过去,提及饮食,只会联想到传统的水稻、小麦等谷物,而如今的大食物观强调优化食物生产结构,不仅关注主粮,还需要利用其他“副食”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如杂粮、土豆类、蔬菜、水果、肉类等多种不同的农产品,大食物观的食物来源更加多元化。过去以粮食为主的食物结构中,解决吃饭问题主要靠有限的耕地资源,食物来源单一,而大食物观则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的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实现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过去对农业资源的开发缺乏合理性,过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用品致使耕地退化、水资源污染严重,非常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而大食物观的食物供给根据持续性,注重对资源的合理性、可持续性利用,依据资源的特点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同时,积极推广科技发展,鼓励依靠科技发展,转变生产方式,减少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影响,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2年,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加快构建食物安全保障体系,让更多人吃上优质、可口、放心、丰富的龙江农产品,为更有底气、更为安全的‘中国粮食’作出更大贡献”[4]。黑龙江省一直致力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践行大食物观,成为国内外乃至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对于黑龙江省乃至全球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其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经济特点决定了其在践行大食物观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地理特点看,黑龙江省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国土资源富集优质,具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寒冷的鲜明地理特点。这种地理特点决定了黑龙江省的农业资源存量和质量非常丰富,同时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如松花江、百湖之城大庆和其他省内的内陆湖泊等,为推行大食物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从农业角度来看,黑龙江省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对于中国乃至全球农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农业劳动力流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收入增长乏力等。践行大食物观,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提出的全新理念,重塑人与土地、人与食物的关系。黑龙江省作为大食物观践行地,将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全球践行大食物观提供重要的经验与启示。黑龙江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气候条件使得农业生产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黑龙江省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有利于推动农业对高质量、美味、安全食品的需求和生产。作为一个食品生产大省,黑龙江省有着广阔的产品市场和消费群体,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食品安全保障责任。践行大食物观将以人为本,致力于提供高品质、安全、健康、绿色的食品,这将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心度,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化和市场化,实现农业与食品行业的共赢。从技术转型层面分析,黑龙江省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对于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和模式具有积极影响。黑龙江省作为中国产粮第一大省,粮食产量稳定,养殖业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居民饮食食物结构相对健全,在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为践行大食物观创造了有利条件。黑龙江省一直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品质,通过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此举将引导农业企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品创新,从而推动农业由传统生产向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可持续化转型升级。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黑龙江农业也已经步入了现代化道路。作为拥有“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东北平原黑土带的中国最北部省份,黑龙江省地广人稠,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些优势为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有力支撑。黑龙江省已经探索实践了多种符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业技术和模式,这些创新的技术和模式为其他农业区域提供了成功的范本,例如着力开发具有文化性、创新性、体验感的农旅产品,深挖农业文化资源,以美景动人、用文化留人,积极推广具有地域特色的龙江大食物观[5]。此外,黑龙江省具有专业涉农院校——东北农业大学,该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能够承担起大食物观普及的艰巨任务、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输送专业人才。

二、“新农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的优势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的出台,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下,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农人”应运而生,为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增添了新活力与新元素,成为助力“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农人”拥有许多特点和优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新农人”具有的优势

首先,“新农人”与传统农民相比更加注重信息化和科技化。“新农人”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更开放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加积极地接受新的管理、技术和创新理念,使其在农业生产中更好地实用化、精准化、节能化和环保化。其次,“新农人”更加注重自我充实和知识更新。“新农人”拥有更好的教育背景和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通常都拥有更加系统和综合的知识视野,这使得他们既能更好地理解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又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大食物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切实了解到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具体诉求。“新农人”作为新型农民的先锋力量,知农事、懂农活、用农具,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创造新的农业模式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饮食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提升,为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新农人”能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他们通常更加自信和敢于尝试,能够及时发现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或投入更多的资源,开拓和优化农业生产与价值的衔接,推动现代农业从粮食生产向营养和健康为导向的多样化农产品生产转变,使之更加贴近市场,更加创新和有竞争力。除此之外,“新农人”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他们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2.“新农人”面对的挑战

当前,农业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农人”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新型农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新农人’要加入农业、生态、人类发展的情怀教育,形成以农为特色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结构,但需要相应的专业课程为基准,需要对传统专业课程进行升级改造”[6]。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农业产业和农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现有的“新农人”培养体系难以与迅猛发展的农业需求相适应,而涉农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也与“新农人”这一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二是农作物生产周期长、农业投资回报率低以及农业的脆弱性等因素使得“新农人”一直处于严重的流失状态,甚至产生“谈农色变”的严重观念,农业人才的流失使得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新农人”的特殊需求,通过政府及社会加强宣传引导,加强社会支持和政策扶持,从思想上转变人们对农业农村的传统观念,给予青年学生农业“大有可为、有利可图”的思想,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合理作用,促使青年学生返乡创业、投身于农村建设中,避免农村只有老幼的“空心化”状态,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新农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的路径研究

1.市场研究:当前市场现状和消费需求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是农业大省之一。当地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卓越、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上备受青睐。然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升级和转变。当前,黑龙江省的市场现状表现为需求多元化、市场挖掘不足。消费者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填饱肚子上,而是更加注重饮食安全、营养健康甚至是环境保护。在这一需求背景下,农产品品牌化、精品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逐渐显现,使得市场摆脱了质量不稳定的局面,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与需求度。大食物观的内涵决定了现代农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涉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例如投入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需要“新农人”号召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实现,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推动中国农业的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新农人”要在践行打造大食物观“先行地”过程中加强对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视,也应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保障消费者权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成为消费者的强烈诉求。在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特色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市场情况,积极与政府沟通协调,加大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公司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方面的支持,紧跟市场需求发展动态,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品牌推广和市场挖掘,实现从增量到优质的转变,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黑龙江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2.产业链研究:主要农产品产业链的空间优化

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其主要农产品涵盖粮食、蔬菜、果品、畜牧业和林业等领域。在这样的产业框架下,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产品产业链也逐渐形成。就粮食产业而言,黑龙江省相比其他省份具有优越的环境优势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新农人”要进一步了解农产品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深入负责种植作物生产的农户中随时了解农作物生产现状。与负责农产品销售的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服务公司等保持紧密关系,了解其销售进度和销售重心与现状。优化农业产业链,提高上下游企业合作和沟通的水平,注重提高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力度以增加收益,强化产业链整体效益和附加值的提升,同时加强粮食品质安全监管,提高加工水平,建立合理的物流体系和销售渠道,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健康的需求,推动黑龙江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3.创新研究: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农业是国家基础性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结构的改革,农业已经逐渐向着现代化和高效化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提高“大食物”供给水平,同时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对农产品科技创新、生产技术升级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投入。总之,在这个过程中,“新农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我们应该鼓励“新农人”创新,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附加值。

鼓励“新农人”创新是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农业朝着更加现代化、更加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新农人”不仅要具备专业素养,更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涉农高校应教导学生担负起“新农人”的重要责任,运用从事农业生产要依据所学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农事作业,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学习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实践,对接农业创新发展新要求,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重点培育创新型“新农人”,推动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其次,涉农高校要通过“新农人”开发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现代化的农业是靠科技发展和创新实现的,“新农人”应该关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及时引入新技术和新模式,为农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新农人”应致力于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新农人”也要将重心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安全和质量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目标,应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最终能够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和人民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4.教育研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新农人”的专业素养和经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加强农业人才培养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覆盖,包括对基层农技人员、科技骨干、创新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等的培养。对“新农人”的培养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新农人”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农人”队伍,必须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支持。其次,涉农高校对“新农人”的专业素养和经营能力的培育需要注重实践性和专业性。只有真正的实践才能够使“新农人”更好地理解农业生产和管理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新农人”的专业素养和经营能力还需要注重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农业是一项基础性的产业,需要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包括知识、技术、资本、市场等,来共同推动农业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措施,加强“新农人”与社会资源之间的对接,实现知识、技术等多种资源的共享。“新农人”自身也应奋进向上,在专业素养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为践行大食物观、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掌握新技术、适应新形势。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注重实践性、专业性、创新性并兼顾社会资源的统筹协调,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素质较高、创新精神强的“新农人”队伍,为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新农人新农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新农人时语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新农人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究
新农人时语
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研究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