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一“花”

2024-05-06 15:22胡晓义
中国社会保障 2024年1期
关键词:劳动部二厂民间工艺

■文/胡晓义

▍30 年回眸 ▍

2023 年12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成立30 周年,印制了一本纪念册《岁月如歌》,收录了我的一篇回忆文章《1997 年:从补花二厂到“小白楼”》。此文也被《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刊载于2023 年第12 期。

我在此文篇尾实话实说:“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补花’补的是什么花,为什么要建专业工厂,而且还不止一个厂。”《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在刊载时,因篇幅所限,略去了此话。但这一无心之语,却在一些读到《岁月如歌》的老友中激荡起追寻的涟漪。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机关服务中心原党委书记李刚专门查询搜索网站,找到了“补花”及建厂的缘起:原来,补花远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是北京特色民间工艺。1973 年,北京市成立抽纱工业公司,下辖抽纱研究所、挑绣补花厂、第二补花厂、朝阳补花厂。出身北京补花贸易世家的张仲实曾任第二补花厂副厂长。1995 年,第二补花厂搬迁转产,后并入京城百工坊。现在,除极少数人自娱自乐外,北京已没有专职的补花从业人员。《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的执行主编刘洪清也查找到了1989 年3 月4 日北京电视台报道的《补花二厂以质量求生存》的视频,我赶紧与老友们分享。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张亚力曾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她看到这一信息后补充道:“当年,补花是我们赠送外宾的礼品之一,很受外国友人喜爱。友谊商店、白孔雀工艺品店曾经有卖。”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原副会长孟昭喜早年是从北京市社保经办机构调到劳动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工作的,后来接替我任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据他回忆:“补花二厂是当时北京第二轻工业局下属的一个企业,因市场萎缩无法继续经营,职工待业,厂房闲置。当时,劳动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首任局长韩良诚同志动员大家为社保局找新的办公地点。我记得那时北京市二轻总公司劳资处的陈晓琦处长推荐了该厂。大家去实地看了,认为位置和条件可以,经过协商确定租金后,社保局就搬到那里办公了。”

经这几位有心人补充,信息资料大大丰富,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北京补花从民间工艺发展到建厂集体生产,又转为民间工艺,完成了一个循环,令人回味遐想。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还原了30 多年前城镇集体企业嬗变的真实背景,充实了劳动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建立初期的草创细节,在社保发展的历史画卷中补上了一朵“花”。

希望更多的有心人,补更多的“花”。■

猜你喜欢
劳动部二厂民间工艺
二厂汽水
打造气田高质量发展样板
从“二厂”的全世界路过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
“劳冻部”?
安徽民间工艺大师:杜平
更正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