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走势及改善路径

2024-05-06 15:22黄冠
中国社会保障 2024年1期
关键词:床位社会化区块

■文/黄冠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还确立了“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工作导向和“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工作目标,社会各界对社会化养老的关注和投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早在2013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倡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养老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结合多年来各地的社会化养老实践经验,要调动各方力量,打造以社区为平台、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

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架构尚需创新

截至2022 年,全国共建有老年人与残疾人服务机构4 万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共计34.1 万个,我国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推广社会化养老服务,尝试培育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相关的社会组织。“时间银行”更是作为可借鉴项目,尝试在政府主导、公共资源支持之外,发动社会志愿力量主动参与互助养老,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化建设。由此,在我国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架构设计中,形成了由民政部门主导实施,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参与,民政和福利资金承担主要支出,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参与,以“三社联动”为主要模式,其他新兴项目辅助的整体产业发展图景。

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制度设计仍处于调整之中,制度一体化程度不高,制度架构也处在不断完善中,还有巨大的改进和创新空间。在巩固和强化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支柱的“三社联动”的主体架构基础上,更要着力设计切实可行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探索可行的实施路径。尤其是在智能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借助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对业已成型的包括“时间银行”在内的互助养老、社区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进行改造,在技术依托层面实现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架构的升级,从而推动其产业化,这也是下一阶段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

养老工作是社会服务工作的重心

梳理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架构建设现状之后,笔者就社会化养老服务运营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进行具体分析。通过查阅《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动社会化养老相关事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事业费,其总额始终处于持续增长中。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从2000 年至今,社会服务事业费的支出总量和增速开始显著提高,社会化养老相关支出占社会服务事业费的比重也呈不断上升的走势。虽然历年养老相关支出所占比重有所波动,但其总体发展趋势仍保持小幅上涨。换言之,自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支撑社会化养老的财政基础资源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与养老相关的老年服务工作也是政府社会服务工作的重心。

从反映社会公众对养老产业重要性认知的角度来看,在养老产业从业人员方面,自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2009 年开始,每年取得专业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人数持续上升。即使从2012 年起取得社会服务职业技能资格的人数开始大幅下降,但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总人数还在持续上涨。每年新增的拥有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人员占社会服务职业技能资格总人数比重呈飞跃式上涨,并在2016 年超过了总人数的70%,上升趋势尤为显著。养老护理员成为社会服务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中最受青睐的门类,这也意味着养老产业受到了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视。

在社会化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能够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数量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快速增长,且在2000 年后迎来了第二轮增长。在这些社会服务机构发展早期,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都是面向老年人和残疾人的,但是在2000 年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面向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比重却出现了显著下降,即便有过短暂反弹,也迅速走低,近年来已经下降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低点,且形成了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不仅意味着目前我国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发展养老产业、推动社会化养老的政策导向相背离,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显示出在我国的社会化养老中,机构养老并不是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实施路径。

在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中,不但老年抚育机构所占比重呈现下行趋势,面向老年人及残疾人提供的床位数量走势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后,所有用途的床位数量和面向老年人及残疾人的床位总量均持续上涨。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的2012 年前后,床位数量反而出现下跌情况,同时面向老年人及残疾人的床位数量占总床位数量的比重也形成了下行趋势。这意味着我国社会化养老资源供给存在严重缺口,难以满足后续养老需求。

此外,在我国社会养老支出不断上涨,在无论老年抚育机构还是相关床位设施均呈现下降趋势的形势下,老年人及残疾人占我国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收养总人数的比重却呈现上扬趋势,仅在某一时间段短暂下跌后就重新大幅上涨,多数时间维持在90%以上。由此可见,一方面养老事业占据了我国民政服务工作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尽管社会养老支出持续增长,老年抚育机构和床位的比重却持续下行,收养的老人比重还不断上升。这种情况不仅凸显了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间的错位,也意味着居家养老始终是当下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在当前我国民政部门主导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显然不足的情况下,亟需一条可以联通各级民政部门、各类养老机构、家庭、老年人乃至全社会的养老服务产业化路径,以期统合各方资源,实现养老产业的社会财富生产型转化。

依托区块链技术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

随着我国逐渐迈入深度人口老龄化社会,一方面,养老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是民政服务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缓慢,存在设施建设和服务需求倒挂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需要探索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找寻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合理途径。

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在架构设计和运营操作方面存在各种短板和问题,缺乏可持续性,难以为我国社会化养老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因此,为解决这些难题,可以借鉴共享经济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来改造和升级现有的各种养老服务模式,即对养老服务过程中的双方互动行为进行不可篡改的记录,计算养老服务的供给和消费行为的信用规模,并按照设定的标准折算为对应的社会财富,并以数字人民币、供销社体系和社区食堂,以及政府财政每年划拨的养老服务资金等能够与社会化养老挂钩的公共和私人资源系统为兑换出口。

具体来说,除了可计量的养老服务劳动外,当有任何外部资金和资源流入该养老系统时,区块链网络将按比例对其进行计价,将其转化为该养老系统信用的资金和实物支撑,并在系统中对其进行信用放大后,为其增发代币或者与这些信用等值的数字人民币。此外,纳入该养老系统的各种养老机构已有的养老设施,包括社区实物资源,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食堂等,以及供销社体系可以提供的用于信用兑换的实物资源等,也全部被计入该养老系统的信用,并通过区块链系统进行放大,将其转化成该养老体系中增发的代币。简言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助养老服务系统的信用衍生于劳动和实物。通过区块链网络对投入其中的物资和资金规模进行放大,并将其中发生的无差别劳动转化为新的信用,再将这些新的信用转化为代币投入系统中,形成信用生产的循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融通和激活各方已有的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还可以有效解决互助养老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筹集和可持续性问题。

该系统不仅可以处理养老信息管理、医疗护理信息共享、多方参与和社区养老系统建设等多种问题,还可以推动社会化养老真正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产业系统。未来,随着养老服务产业的扩张和用户的增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系统将变得更加充实,不仅稳定性和产出会显著提升,更将调动社会各界投入养老产业的积极性,开启养老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床位社会化区块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上海市医疗机构床位分类研究: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医院何以床位论英雄?
区域养老床位预测方法探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