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研究

2024-05-07 14:14段会利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2期
关键词:河南黄河河南省

段会利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在中华文化5 000 多年历史长河中,河南的黄河流域文化悠久,旧石器时代有“郑州老奶奶庙”“李家沟”古文明遗址,新石器时代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父系氏族晚期,河南又称为“三皇五帝”活动的核心区;封建王朝先后有20 余个朝代建都河南。河南的黄河流域文化是经受住历史的大浪淘沙遗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更是中华文明追溯起源的根植要地。

河南省位于我国腹地,境内黄河流经8 个地级市,黄河文化历史悠久,以郑州的殷商文化、开封的汴梁文化、洛阳的河洛文化为核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含了始祖、名人、山水、红色、工业、武术等多元化的文化内容,形成了内容丰饶且资源集中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位于河南省境内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各种资源丰富且数量较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为河南省国际化文化旅游产业及项目建设提供了高价值平台。

1 河南省黄河文旅融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1.1 协调机制不完善,产业体系不健全

河南省境内黄河流经地区有8 个地级市,但流经地区各地级市间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管理和利益共享机制,各行政区域相对独立,各自为政,行政部门管理本位主义突出,使得流经地区各地级市间难以进行有效协作,无法实现协同治理,不能充分发挥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整体优势[1]。依据河南省的规划,对黄河主题公园建设、文旅文化建设、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等相关的规划是有的,但缺乏对整体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发展规划和清晰勾画,且在责任划分和职能履行中存在重叠,就导致可能出现职权重复与交叉,造成管理混乱。

此外,具体而言,很多地方或是景区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具体的行政规章、扶持政策、人才技术和资金支持,旅游产业链未能拓展。

此外,在长期的历史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一直以来跨行政管理导致的管理本位问题以及责任划分不明等原因,人们欠缺对黄河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流域境内的生态问题严峻,特别是水土流失问题。因此,为了黄河文化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在将其开发为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始终应遵循“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原则,坚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沿黄旅游线路为例,虽然口号提得多,但是落地的旅游线路少,归根到底,还是黄河生态与文化开发设计不合理,导致产品缺少活力。

另外,虽然省内的宣传部门近几年在文旅方面的力度明显增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针对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宣传却较少,还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以上都严重制约了黄河生态与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工作。

1.2 旅游资源利用,旅游景区开发不充分

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而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又来源于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河南省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以人文、文物等历史遗产资源为主,但这些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过程相对缓慢。黄河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是沿河城市的开发,并没有充分调动区域景区内海量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

此外,尽管河南省黄河主题景区开发较早,但是景区市场反馈并不理想。目前,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还处于重点开发阶段,尚未在河南省各地实现完整的项目开发利用。特别是5A 级景区、4A 级景区的建设有待跟进和提升。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在基础设施、宣传营销、景区间文化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的问题。如基础设施没有突出当地黄河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景区缺乏黄河文化的符号设计;国际营销手段和投入不足,而国内宣传手段陈旧,覆盖面差。目前,黄河景区的重点宣传以节假日旅游为主,客源以周边县市区和旅游团为主。景区间协调和调动的资源和旅游线路有限,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1.3 产品开发缺深度,文旅融合、文化落地待加强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当地政府对于景区开发的效益认知存在误区,对“全域旅游”和“目的地旅游”存在模糊认知,因此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游客流失严重,对于黄河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社会也缺乏信心和勇气。地方政府在宣传与开发过程中存在守旧、保守等一系列问题。

区域旅游项目的开发战略单一,大多数旅游项目主要侧重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重点配套项目建设滞后甚至刚刚起步。

此外,随着90 后、00 后等新一代旅游消费者的成熟,他们更加注重在自身精神层面上对旅游目的地的个性化消费,这也迫使旅游市场在内容上不断创新。在此背景下,“文化+旅游”开始尝试融合。文化创意也成为旅游目的地提高产品含金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在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在这方面的思路还比较狭隘。项目区厚重的文物、传承、民俗、美食等元素,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没有充分介入,需要解决文化定位和文化实施的问题。

1.4 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融合难度大

目前,河南省黄河旅游产业发展已进入全员参与阶段。在这种发展机制的背景下,游客对旅游体验的丰富性、质量和精神满意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欠发达地区传统旅游业的竞争压力。黄河文化元素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拓展,正成为旅游产业创新、加强市场竞争、获取多区域客源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河南省在推进黄河沿线文化旅游项目的生产一体化和提高设计水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一方面,河南省黄河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相对薄弱,旅游产品开发中缺乏差异化旅游产品,再加上传统旅游产业内生动力不足,地方旅游产业竞争力量相互交织,旅游长期被政府忽视等原因,导致在河南黄河旅游景区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方面缺乏统筹规划,只能进行现阶段的细分和管理。另一方面,黄河沿岸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各行业发展水平较低,导致该地区相关文化产业与其旅游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相关文化虽种类繁多,但未能形成规范化、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特别是沿黄县市区,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文旅融合的各种落地实践,都存在缺乏统筹规划的情况,比如在顶层设计、黄河标志设计、线路设计、文化产品等方面,没有科学地做好规划设计。应当握紧拳头、统一发力,共同推动黄河流域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1.5 文旅融合产品宣传不足,未形成有效品牌

如果想实现高质量地发展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沿线城市旅游管理部门、黄河管理与治理部门要精准认知黄河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并非简单的“1+1”,而是两者要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发展联系。虽然国家出台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的相关文件,但是许多地区并不太了解其中的深意,参与和创新文物管理的想法和意愿不是很强,也没有调动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宣传工作不到位。因此,现阶段河南省的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产业发展、文旅产品开发等比较片面单一,千篇一律,缺乏内容创新,文旅产品模式化,未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未能形成有效的文化产品和品牌资源。尽管近些年来基于黄河文化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但依旧未能让黄河文化品牌活起来、动起来。

2 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优化路径

2.1 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顶层设计

要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科学规划是必不可少的[2]。根据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要求,将黄河中上游、下游沿线及其两岸发展成为科学规划、综合布局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郑州、开封、洛阳、焦作等文化核心区域建设一批博物馆、旅游企业、优质旅游线路,实现整体协调、整体推进。

“中华源·黄河魂”是对黄河流域河南段区域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高度概况,特色鲜明,准确地传达了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形成缘由。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2.2 创设一个完整且富有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首先,基于黄河文化开展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带年票“一卡通”活动,通过对旅游带沿线指定景区的资源整合,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对接。其次,巧搭黄河文化便车,借助黄河文化大品牌,植入各地景区元素。再次,以政府以及市场为主导,搭建多元化主体参与平台。政府以及相关管理单位进行宏观调控指导[3],行业协会旅游单位等合力开发旅游项目,加快郑州、开封、洛阳三地旅游产业建设,带动地区景观开放式、跨越式建设。最后,强化郑州、开封、洛阳三地旅游资源联动建设,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以及河南省颁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政策基础,加速各地政府旅游资源政策对接,为三地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政策保障。

“十四五”时期,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集中发展,在此节点正是积极融合黄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实现黄河文化旅游带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站在地理角度,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上游;而空间走向上黄河又在下游与大运河相交,通过河南自身区位优势,可将包括河南自身在内的三大战略区彼此对接,构建一条全球最长、潜力最大的文化经济走廊。站在文化遗产角度,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便是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注重申遗工作的完整性与科学性。站在文化旅游角度,要站在“中华源·黄河魂”角度上创新河南黄河文化精品旅游项目,如创设黄河生态廊道、湿地公园等。同时,还要在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将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意识的保护与整合,并形成资源串联效应,创设一个完整且富有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2.3 创新黄河文化旅游带文化产业新业态

河南省黄河文化旅游带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是创新发展模式[4]。在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紧扣“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治黄史诗”三大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发展路线,打造以河南黄河文化为导向,郑州、开封、洛阳为核心的“三座城、七百里、五千年”的国际文化与旅游大省形象,在此大背景下开发以歌舞、马戏、杂技、曲艺等多种艺曲形式为载体的黄河文化艺术呈现形式,目前河南省已经创设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黄帝千古情》《千回大宋》等5 个旅游演艺项目,其中《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2021 年累计演出182 场,《大宋·东京梦华》2021年累计演出234 场。此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021 年接待游客50 万人次。

根据黄河文化资源的地区特色与联动情况,可将河南沿黄一带城市旅游项目整合为五大特色文化旅游区,如龙文化地上悬河景区、宋文化景区、拳文化景区、河洛景区、战国景区。各种特色旅游区的整合发展举措如下:龙文化地上悬河旅游区、宋文化旅游区、两拳文化旅游区、河洛文化旅游区、自然山水-战国文化旅游区。

2.4 夯实黄河文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一方面,不断加大河南省黄河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规模,与政府、企业、景区紧密联系,加快黄河文化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创新。通过整合黄河文化旅游产业,挖掘文化产业潜力,深度开发文化市场,激发市场消费潜力,强化黄河文化旅游经济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产业支撑,培育壮大黄河文化产业的制度能力,促进黄河文化多元化创新投入[5]。

2.5 增强多渠道海外宣传形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品牌

一方面,拓宽黄河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渠道。例如,基于互联网的丝绸之路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它可以带动黄河文化沿线的高质量交流[6]。除了互联网,发展陆、海、空等交通运输产业也能有效带动河南省内外的人口流动,从而讲述新时代的黄河故事,创新黄河文化旅游带资源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借助多元媒介讲好中国、黄河、河南的故事,传达热爱和平、促进中原发展的民族情结,塑造高水平、深度的黄河文化旅游内涵,将上述“四条丝绸之路”打造成为黄河文化高质量对外传播的新空间载体。黄河上下有说不完的历史、讲不完的故事、看不尽的景色,要讲好河南故事、宣传好河南之美,就要在生态保护基础上高质量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打造有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让黄河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继而展现出河南独特魅力。

河南必须打造黄河文化专题展示窗口,不断扩大黄河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搭建一个能全面展示河南黄河流域城市文化的综合平台。按照“聚焦一条线(黄河)、突出两城(开封、洛阳)”的黄河文化发展思路,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中心的专题调研旅游项目,不断去打磨河南、世界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的名片,提升河南的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河南省作为文化大省,必须紧跟中共河南省委的要求,把文创融合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旅新业态,以黄河文化为创新点,打造中国文化旅游胜地,甚至成为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3 结束语

黄河文化是河南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最大天然优势,河南作为中原大省,其本身的文化资源厚重。应不断深化黄河引导制度开发,辅以积极的政策制度宣讲,从而为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基础、政治基础,如此才能为河南黄河旅游带建设打通国际化道路。

“中华源·黄河魂”是对黄河流域河南段区域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高度概况,也是对其开发文化旅游的形象说明。继续沿用和提升“老家河南”的旅游品牌形象,深入开发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文旅融合,用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围将“老家河南”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猜你喜欢
河南黄河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