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内涵布展、生成逻辑与实践要求

2024-05-07 16:14尹铁燕
大连干部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斗争时代

尹铁燕

(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新时代伟大斗争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2]“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精神动力,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精神品格,是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协同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品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实践品格和行动方略。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已经成为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实践要求。“敢于斗争”就是要敢于直面新时代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强斗争勇气,培育斗争精神。新时代伟大斗争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应对,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回应。“善于斗争”要求不断增强斗争本领,讲究斗争艺术,精准把握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基本规律。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是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品格和实践要求。

一、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内涵布展

新时代伟大斗争可以从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基本特征、基本构成要素四个方面进行内涵布展。

(一)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科学内涵

何为新时代伟大斗争? 新时代伟大斗争主要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展开,要通过协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分步骤有计划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伟大斗争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化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遭遇的风险挑战。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理论内涵可以从哲学、时间、实践和价值四个维度进行阐释。

从哲学维度看,新时代伟大斗争蕴含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在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中,一方面,斗争具有普遍性,伟大斗争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斗争具有特殊性,新时代伟大斗争具有不同的斗争对象、斗争形式、斗争特点、本质内涵、价值旨归等。从时间维度看,新时代伟大斗争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斗争,贯穿于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全过程。从实践维度看,新时代伟大斗争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与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新时代伟大斗争是新时代解决社会现实矛盾和防范化解国际国内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从价值维度看,新时代伟大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伟大斗争的价值旨归就是为了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大意义

从理论维度看,新时代伟大斗争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伟大斗争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从社会维度看,新时代伟大斗争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积极回应,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动力。从国家维度看,新时代伟大斗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进行伟大斗争,不断清除国家发展中的各种顽瘴痼疾。从世界维度看,新时代伟大斗争是科学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求。新时代伟大斗争面临国际国内环境带来的双重挑战,“风险挑战具有多源性,既有来自国内的风险挑战,也有来自国际的风险挑战,唯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才能做到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具有隐蔽性,需要通过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和全球发展的大变局中加以分析和判别,既要防范 ‘黑天鹅’,又要防范‘灰犀牛’;风险和挑战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见性,要始终保持战略上的主动”[3]。新时代伟大斗争的价值诉求是把斗争转化为激发斗志和鼓舞士气的精神动力。

(三)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基本特征

新时代伟大斗争既具有其他历史时期伟大斗争的一般特征,也具有新时代的鲜明特质。

新时代伟大斗争具有继承性。新时代伟大斗争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总结出来的斗争经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伟大斗争借鉴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有益经验,在新时代伟大斗争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传统,坚持在斗争中求发展。新时代伟大斗争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汲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斗争经验,开创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领域、新内容、新手段和新方法。

新时代伟大斗争具有革命性。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革命性表现为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协同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要求中国共产党协同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必须做到全面深化社会各领域的改革,整肃党内腐败,不断优化政治生态。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就要不断改革和调整不适应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和破解历史周期率的成功密码。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新时代伟大斗争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的敌我斗争,而是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伟大斗争具有时代性。新时代伟大斗争蕴含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新时代伟大斗争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展开。从伟大斗争的实现目标看,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斗争的目标、方法、内容等都必须紧紧围绕复兴的时代主题展开。从斗争主体看,新时代伟大斗争特别强调党的领导,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斗争本领,自觉投入到伟大斗争的社会实践中。从人类共同利益看,新时代伟大斗争是争取国家合作共赢的斗争,对于推动全球发展和维护世界秩序起着关键性作用。

新时代伟大斗争具有复杂性。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局部战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全球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领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面临的问题和情况更为复杂。新时代伟大斗争要准确把握“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受住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考验。

新时代伟大斗争具有长期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将会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将长期存在。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进行长期性的伟大斗争。从经济发展维度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要实现这一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新时代伟大斗争具有创造性。新时代伟大斗争不同于其他任何历史阶段的斗争样态。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客体随着具体任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进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面临的伟大斗争发生了重要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彰显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伟大斗争精神,体现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深切愿望和伟大决心。新时代伟大斗争需要不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组织领导力,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坚信人民群众是旧世界的改造者和新世界的创造者,构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的制度体系。

(四)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基本构成要素

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基本要素包括斗争方向、斗争主体、斗争对象、斗争形式、斗争本质。

第一,新时代伟大斗争是有方向和原则的,这是进行伟大斗争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凡是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都要敢于斗争,始终坚持斗争的正确方向。第二,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斗争主体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党员领导干部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领导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依靠力量。第三,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对象包括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也包括国际环境中存在的霸权主义现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凡是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新风险、新矛盾等都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主要对象。第四,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经济斗争、意识形态斗争、反腐败斗争、反分裂斗争、反霸权斗争等,斗争形式更加复杂。第五,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本质是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生成逻辑

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生成逻辑可以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进行阐释。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进行的斗争,贯穿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成为马克思一生的崇高品格。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终生,斗争成为其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对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英国工人运动经历了破坏机器、罢工和宪章运动三种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形式。他认为,“罢工是工人的军事学校,他们在这里为投入已经不可避免的伟大斗争做好准备;罢工是各个劳动部门关于自己参加伟大的工人运动的宣言。”[5]在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马克思揭示了法国六月起义的世界历史意义,认为法国六月起义对整个欧洲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马克思强调,法国六月事件说明无产阶级需要在革命实践中成长,暂时的挫折和失败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他认为,“无产阶级至少是带着进行过世界历史性的伟大斗争的光荣而失败的。”[6]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只有在没有地主和官吏政权的社会中,才能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最后的伟大斗争,即争取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7],无产阶级必须通过伟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列宁明确提出伟大斗争中的各阶级之间的统一战线问题和斗争对象问题。列宁认为,“俄国的全体工人和全体贫苦农民应该左右开弓进行两个方面的斗争:一方面和全体工人结成联盟同一切资产者作斗争;另一方面和全体农民结成联盟同农村中的官吏、地主-农奴主作斗争。”[8]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对伟大斗争进行了深入剖析,无产阶级采取了破坏机器、罢工、武装斗争等形式,从采取对抗单个资本家的经济斗争发展到对抗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自发行为发展为自觉行为。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史,也是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奋斗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伟大斗争主要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解放全中国。通过28年的革命历程,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了全方位斗争,面对白色恐怖和反动派的围剿,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复杂的斗争环境,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伟大斗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巩固新生政权,与残余反动势力作斗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另一方面,进行经济斗争,把斗争重点转移到经济领域,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果断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开展经济斗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加强人民民主建设,不断与妨碍经济社会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通过斗争不断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

(三)现实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式

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勇担时代责任,敢于直面社会主要矛盾,化解新风险新挑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位一体”战略布局,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伟大斗争是新时代党的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长期以来,党内一直存在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伟大斗争,通过思想斗争、反腐败斗争等方式,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不断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问题、矛盾和挑战。

伟大斗争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斗争。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矛盾。新时代要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伟大斗争是化解新挑战新风险的基本要求。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时刻保持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

伟大斗争是应对国际局势的应然选择。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部战争呈现新态势,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要勇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积极倡导和平理念,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要求

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要求包括:明确斗争方向;强化思想斗争;创新斗争方式;提高斗争本领;建构斗争话语。

(一)明确斗争方向

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9]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伟大斗争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伟大斗争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要主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入伟大斗争中,坚定进行伟大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坚决同各种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作斗争。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伟大斗争中密切联系群众,发挥群众优势,不断提升伟大斗争的群众组织力,构建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的斗争联合体。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10]新时代伟大斗争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等,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坚守人民立场。新时代伟大斗争的价值旨归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1]人民立场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人民群众是进行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依托力量。中国共产党百余年自我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前进中的困难,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二)强化思想斗争

思想斗争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斗争形式。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思想斗争中提高斗争本领。

把科学理论和思想方法论摆在思想理论建设的首位。应着力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科学理论思维方法论,做好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准备”[12]。党员领导干部应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为理想信念和科学真理而斗争。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应对新时代伟大斗争,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新时代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党建等各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和解决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新问题。

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把推动理论创新作为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依托。党员领导干部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做到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一方面,新时代伟大斗争要坚持守正,就是要坚守正道,坚持按照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开展斗争行动。在伟大斗争中要尊重和传承人类社会所积累的优秀道德理念和规范,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在伟大斗争中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信仰坚定,才能做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理想崇高,才能做到奋发图强。党员领导干部要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另一方面,在伟大斗争实践中要不断创新,做到勇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在斗争实践中建构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创新性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呼唤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学习研究中提升自我,使自己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领,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

(三)创新斗争方式

在协同推进 “两个伟大革命”中创新斗争方式。协同推进“两个伟大革命”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渠道,而进行伟大斗争是协同推进“两个伟大革命”的实践要求。当今世界正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协同推进 “两个伟大革命”必须树立世界眼光。

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创新斗争方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机制改革,同仇视和阻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抹黑诋毁中国共产党的外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利用5G 网络、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斗争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新时代伟大斗争提供了新的斗争空间。网络空间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开辟了伟大斗争的新领域、新空间。

(四)提高斗争本领

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斗争本领。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充分调动党员领导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新时代伟大斗争中去,面对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冲突敢于挺身而出,坚决同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

赓续斗争精神。斗争精神就是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志气、骨气、底气。斗争精神是对革命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各种革命精神样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斗争精神。新时代要赓续斗争精神,在斗争中求发展,在伟大斗争中铸就伟大精神。

把握斗争规律。不同场域有不同的斗争规律。新时代伟大斗争要注重斗争的策略和方法,增强斗争的效果,斗争要做到坚持原则和灵活机动相结合,在斗争中要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在斗争中实现团结、合作和共赢。

讲究斗争艺术。新时代伟大斗争必须讲究斗争艺术,注重策略方法。新时代伟大斗争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实效性。从哲学维度看,新时代伟大斗争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坚持实践的观点,把握适度原则。要注意抓住斗争的主要对象和主要内容。在新时代伟大斗争中,要坚持在斗争中学习斗争,开展符合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伟大斗争要掌握好斗争的分寸,防止 “过度”或者 “不及”的现象出现。

(五)建构斗争话语

新时代要建构经济斗争、意识形态斗争、反腐败斗争、反分裂斗争、反霸权斗争的话语体系。

进行新时代经济斗争,就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话语体系,建构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的经济斗争话语。

进行意识形态斗争,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始终坚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话语优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始终坚持意识形态建设在伟大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责任意识,建立“第一责任人” “一岗双责” “责任意识”等话语内容。

进行反腐败斗争,就要加大反腐败力度,坚持一个都不放过,提高反腐效能,建构 “老虎” “苍蝇”一起打的斗争话语,树立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在反腐倡廉的话语建构中取信于民。

进行反分裂斗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反分裂斗争主要针对边疆民族问题和台湾问题等。一方面,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必须进行反分裂斗争;另一方面,针对“台独”势力,必须坚决进行反分裂斗争,维护祖国完整统一。在边疆民族地区,要建构以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为核心目标的话语体系。针对台湾建构以 “一国两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为核心的话语体系。

进行反霸权斗争,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建构中国国际话语力量,突破西方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的阻碍,提升中国国际话语地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

结 语

新时代伟大斗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新时代伟大斗争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目标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目标紧密相连。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实践中正逐步形成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新时代伟大斗争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借鉴世界文明先进成果,完善和发展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伟大斗争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伟大斗争中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伟大斗争中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

猜你喜欢
斗争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与谎言斗争到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