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价值及遵循

2024-05-07 16:14
大连干部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国式

刘 佳

( 西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文明是时代发展的象征要素,“文明时代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1]。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了我们党对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命题、新论断,是一个 “系统性范畴”的整体工程,需要整体把握、系统谋划、协同推进。系统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3]。为此,坚持系统观念,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遵循,对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系统观念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深邃、体系完整,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系。理解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需要以系统理念、系统思维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核心要义的整体性、生成逻辑的系统性以及本质特征的关联性。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核心要义的整体性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人口、地理环境、生产力、生产关系、价值理念、制度体系等众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结构有机体。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具有系统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形态,立足“现代”社会实践,以“中华民族”为建设主体,是包括多重文明要素在内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文明。以系统观念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根本要求在于从建设主体的共同体性和外延的整体性角度把握人类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主体的共同体性。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融合发展,各族人民互嵌共生,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养精神,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极具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中华文明建设主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华民族”为建设主体,各民族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也是共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核心突破了 “民族”范畴,转向了更具发展指向意义的 “文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坚定力量。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外延的整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包括了新时代的 “五大文明”。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与集中有机统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配合,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物质文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中推动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文明;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重点,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良性平衡自由与秩序中推动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社会文明;统筹兼顾开发与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动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概而言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 “五大文明”协调共生,共同构成了内涵丰富、要素完备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型文明体系。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逻辑的系统性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其衍生的思想脉络和价值延续,而一种文明的生发,也离不开其溯流之“源”与扎根之 “本”。从 “中华文明”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文明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自然延展和必然深化,凸显了“民族”和“现代”这两个关键词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理念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统一,是中华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演进的现代文明。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要从系统观念出发,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溯流于中华传统文明之源,扎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本,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同频共振。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文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形态各异与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仰韶文化、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古蜀文明等都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丰富的哲学思想、治国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火药印刷、纺织冶铁等中国古代科技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史艺术遗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文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赋予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智慧基因。

从现代视角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4]。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大地上自主探索出的现代化道路,超越了工业文明单向度的追求,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推动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国途径、中国方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活动的产物,源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赋予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决条件和时代语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以变革性的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推进,为延续迭代中华文明、推动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巨变土壤和创新根基。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特征的关联性

文明被视为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及其积极成果,“文明的果实就是已经获得的生产力”[5]。相对于中华文明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属于“相对的时间文化范畴”[6],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近现代奋斗、牺牲和拼搏的历史中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过程中的现代发展阶段”[6],不仅具有人类文明共同的普遍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现代意蕴和现代特征。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才能更好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的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基于自己文化的独特优势。

作为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具有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2]。连续性记录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呈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另起炉灶的产物。创新性回答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活力之源。创新是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第一动力,也是其最深层的民族禀赋。统一性镌刻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旨归。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情结,也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大势。包容性揭示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气象万千。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百川汇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塑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独有的品格特质。和平性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处世姿态。和平是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的精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文明形态。这五个特性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色。

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现代文化的生命体,具有“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及新时代的阶段性的显著特征”[7]。人类的一切文明来自实践,文明是“人们物质行为的直接产物”[8]。现代文明是在现代化发展中生成的,这是因为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文明程度提高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赓续历史、创新发展,在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现代”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特征的核心要素,在推动 “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与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9]实践过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二、以系统观念明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意蕴深厚、价值重大,既是一个时代化的创新概念,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命题。在系统观念视域下探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既要基于中国和当代,更要着眼世界和未来,从中华文明史、党的百年奋斗史、人类文明史三个维度出发,以历史与未来的历时性、探索与复兴的整体论、中国与世界的宽视野等多层复合的视角深刻把握其整体的价值意蕴。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勘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转型

文明是历史的产物。中华文明是一个接续发展、贯穿历史与未来的文明体系,源远流长而经久不衰,融合发展而灿若星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呈现,因此要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整体脉络中把握其重要意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不仅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华文明“正在哪里”的时代命题,也从根本上把握了中华文明“向何发展”的时代变革脉动。

第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明确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方位”。回首历史,中华文明在自身的逻辑规律和内在特征的引导下取得了“农牧业文明的最高成就”,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一度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导致国家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0]。面对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华传统农牧业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遭受了先进的西方现代工商业文明的 “降维打击”,陷入了“文明蒙尘”的境地。此时,中西文明处于激烈的碰撞、冲突中,中华民族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华文明何去何从,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时代之问。

从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从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戊戌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革命,众多仁人志士开始探寻拯救民族危亡之道,但这些努力都没有真正把握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彻底解决中国问题。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救亡图存、再造文明的锐利思想武器,洗刷了近代文明被蒙上的厚厚尘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2]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文明探索历程中,始终坚持构建新型文明形态的自信心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力驳斥了西方中心论者、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华文明的偏见、误读,指明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历史方位。

第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把握了中华文明的“时代脉动”。文明是实践范畴,变革和创新是其历史常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主动性、行动自觉性回应中华文明在现代坐标下如何进行时代性转化的首要问题。作为中华文明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承续更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也就是说,这个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并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模板,也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而是在中华文明沃土上开辟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属于自己文明的时代样本。

从历史与未来的历时性视角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中华文明持续、创新、包容、开放等发展特征,体现了大历史观宏阔视野下自觉的中华文明论建构,具有“全域性、根本性的秩序创新,蕴含着鲜明的原创价值”[1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启程于新中国成立,深耕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中,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同向同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定着中华文明现代化的历史走向,塑造了中华文明时代发展的未来构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野之下,中华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跨越了历史的时空阻隔,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互融共进。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和精神自觉不断被激发,中华文明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发展走向也愈加明晰。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和复兴担当

中国共产党基于使命而生、基于使命而在,是具有强烈历史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情怀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正如列宁所言,无产阶级政党是“负有远大使命的政党”,必须“简要、清楚、准确地宣布党所努力争取和为之斗争的一切目标”[12]。推动文化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脉。立足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时代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其所肩负的文化使命的高度自觉,彰显其对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第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锚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文化自觉是一个历史命题,建基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知和理性反思上,包括对文化发展趋向的规律把握与持续指引以及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13]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用共产主义武装工农群众的头脑,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并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描绘了新中国要“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的文化蓝图。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思想领域及时拨乱反正,将精神文明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战略方针,强调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专题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出要创造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认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推动文化领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回顾百年文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开启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篇章,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文化自觉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不仅焕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光辉、引领了中国人民自由解放的革命征程,更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方向。从本质上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文化自信和秉持开放包容的高度统一,彰显了党在文化上的使命担当与历史主动相结合,展示了我们党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奋进姿态和博大胸怀。

第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向了如何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文化总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系列勇于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决心取得了抗战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现代文明的实践探索,是与探索复兴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明立世、文化兴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规定,既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导向结果,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建成的历史标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以民族复兴为基底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实践理性的统一”[14],内生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中,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世界样态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状态的集中体现,本质上就是一个碰撞、交流及融合发展的过程。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东亚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不同文明形态相继出现,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谱系,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遵循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遵照着自身文明历史发展的特殊逻辑,以高远视野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彰显了中华文明 “自成体系”的历史自觉和“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

第一,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探索文明发展的“原创性”成果提炼和价值表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走现代化发展的文明之路,是近代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百年奋斗的鲜明主线。中国的发展壮大,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实践图景。在不懈的奋斗与求索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寻路、探路、筑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极大丰富了现代文明的新内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再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本质上开创了一种超越西方现代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厘清了现代化“单向趋同”的误区,让人类文明的“世界版图”被重新书写。人类文明的重构突破了西方所主导的关于文明叙事的话语体系和实践道路,走向人的自由发展模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民性,坚持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坚定的价值立场,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扬弃。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

第二,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趋势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果提炼和价值表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态。当今世界,风险挑战复杂多变,唯有命运与共、携手同行,才能共创未来。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15]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尊重各文明主体自主地选择文明道路和发展目标为根本点,回应了 “时代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倡导在共商中消弭冲突根源,在共建中破解发展赤字,在共享中凝聚价值共识,重塑均衡、包容的全球化文明交往秩序。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秉持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的精神追求,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昭示着历史演进和文明发展的正确路径,“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16]。和平发展既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共同期盼和持久夙愿,也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公共产品;公平正义既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国际交往的价值规范和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民主自由既是全人类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站在为人类探索共同利益的逻辑高度,摒弃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方法论,将“和而不同”理念拓展到了价值高度,以整体思维、系统观念代替零和思维、对抗思维,对以搞意识形态划线、阵营分割等西方所谓的 “普世价值”理论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

三、以系统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遵循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一个时代化的创新概念,也是一个现实性的重大命题,更是接续 “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之后的时代使命。从实践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处在从应然向实然转化的开放的历史过程中,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以大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准确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若干重大准则,运用全局性谋划、协同性推进、整体性推动的系统思维和辩证方法,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各项要素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增强实践路径的耦合性、关联性、协同性,合力推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全局性谋划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中,这是全面谋划和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时代坐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的使命担当,为破解百年变局下世界各文明纷争和冲突提供了全新思路和应对良方。因此,要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放在 “两个大局”中审视,把中华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紧密联系起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准确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时代变化、实践要求,坚持系统思维,客观认识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

全局性谋划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实践遵循就是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成文化强国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推进了文化强国建设;并把文化建设事业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重点谋划,以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推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行。

(二)以 “两个结合”为基本途径,协同性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属于现代文明范畴,也属于中华文明范畴,其中最鲜明的特色来源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不断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途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随机偶然事件,而是由中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存在,不是单一文明元素机械的拼凑和堆砌,这意味着在文明建设中,需要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各个建设领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的目标。

“两个结合”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一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诞生在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并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自主伟大创新实践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说 “中国话”,在中国呈现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南。“第二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既立足科学社会主义又紧密衔接中华传统文化,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增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及其自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历史跨越,赓续传统之根,建构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传统文化三者间新的互动关系。“两个结合”揭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中国具体国情现实逻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以“两个结合”为基本途径,协同性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反映了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了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目的,整体性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再创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包括的“五个文明”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富有层次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体,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紧密的实践逻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 “五个文明”的全面构建,是全面均衡、宏观谋划、整体发展的新文明形态。整体性推进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和核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整体推进,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17]。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和建设本质上是由其内在各要素的建构与多重动力推动的动态过程,这表明,新时代新征程续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篇章就必须对其内在结构和演进各环节作出全方位的整合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重视多文明形态的协调发展,强调系统和谐、注重整体构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断探索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六大强调,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五个文明建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系统思维、和谐思维的把握与运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逐渐找到了清晰的方向。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体性,切实加强文明研究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就是始终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置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丰富养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目的,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结 语

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方法论的新提升、新概括,为整体性推进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整体视角与维度。从整体视角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系统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变化发展的观点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在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纵横交织的坐标系中审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遵循。面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重任,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18],从而增强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定力和底气。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国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国式民主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