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深远意义和实践指引*

2024-05-07 18:10
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

李 佳

(1.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2.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山西 晋中 030619)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2]。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3],文化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4]202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它“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5]。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容,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方向,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概述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

在古代,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强调“仁爱”“以和为贵”“忠诚”“诚信”“睦邻友邦”“礼仪”“天下大同”等,这些思想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经据典谈问题,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宋明理学也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引用朱熹的“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在谈到当前的家风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古人家风的精华:“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7]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党和人民在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伟大历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如“‘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8];“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9]。又如,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10]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数代领袖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积累了宝贵的集体智慧,形成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这一先进文化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习近平文化思想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突出的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和“文化自信”,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指导思想,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政策举措,这些都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概览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丰富,其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实现文化的全面振兴;其主要特征则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对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领导一切,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因此要坚持党管文化原则,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可以增强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提升乡村文化的软实力。再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对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乡村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以此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在文化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

(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驱动乡村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2]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能止步于简单的传承,而应当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这也契合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对传统文化赋予的新意义和新价值的理念,进一步提升了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首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内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文化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城市化对乡村生活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等。这些因素导致乡村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活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再创造“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13],为乡村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和活力,使乡村文化更加具有包容性和时代性。其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文化创新,乡村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出更多适合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形式。这些新文化形式不仅可以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回流乡村,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乡村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而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又需要乡村这样的土壤来孕育和滋养。因此,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促进乡村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习近平文化思想传输乡村文化持久动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4]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坚定传统文化自信,自觉加强乡村文化主体意识。这一思想的提出,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文化自信意味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持和笃定。“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15]“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16],“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13]。因此,只有对自身文化深刻的理解和肯定,乡村才能在振兴进程中焕发出更加持久的动力。同时,文化自信也意味着对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的重视和保护,这有利于唤起村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在乡村建设中注入浓厚的文化氛围。首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文化自信是更高层次的文化认同,只有让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保持自信,才能够赋予乡村文化振兴更多内在的活力和动力。这种自信能够激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文化自觉则意味着乡村居民应当有意识地去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保护乡村传统,不断挖掘、整理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以此唤起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其次,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能够对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文化自觉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利于挖掘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引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正是在文化自觉的推动下,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产业才得以突围重生,文创产品层出不穷,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发展焕发勃勃生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是推动者和引领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乡村文化振兴更需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引领,唤醒当地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构建具有现代精神和传统韵味的文化新高地

(三)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夯实乡村文化振兴之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17]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乡村的风土人情、乡土情怀和人文精神。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振兴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延续,而且是对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有力支撑。首先,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乡土民俗。乡村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其中的乡土风情、节庆习俗、民族传统等元素都是值得珍视与传承的。通过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这些乡土民俗可以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让新一代人能够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增强文化自信,增进对家乡的归属感,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内在振兴。其次,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有助于提升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乡村发展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还需要文化内涵和软实力的提升。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精神资源,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有利于提升乡村的软实力和文化品位。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可以塑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为乡村发展注入独特的文化活力,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最后,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有助于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是乡村的文化基因,是乡村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还是构建乡村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通过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一方面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可以得到增强,更多的人回归乡村,投身乡村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乡村的凝聚力也可以得到大大提升,促进乡村文化的自觉传承和发展。

(四)人民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关键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面貌”[18],“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23。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首先,体现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层面。人民群众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土地、乡愁、乡俗等文化元素拥有更为深厚的情感和认同。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参与,这些文化传统才能真正融入当代生活,实现乡村文化的生生不息。人民群众通过举办文化节庆、传统技艺培训、故乡文化教育等形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其次,彰显在凝聚共识和激发创造力的层面。人民群众是乡村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他们对乡村文化振兴有着最直接的利益关注。只有让人民群众高度参与,才能形成最广泛的共识,并激发更多的力量和创意。这就需要“推动文化下乡”[19]92,通过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乡村书屋、文化艺术表演等形式充分发掘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为乡村文化振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最后,显现在凝聚社会共识和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层面。人民群众的参与不仅仅是对乡村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对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和升华。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这种精神文化的提升将影响和引领整个乡村社会,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改善乡村文化环境,提高他们的文化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形成文明素质的共同提升。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文化思想导航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0]这一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代社会中承载着历史文化积淀和价值传承的责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引。

首先,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与乡村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相互契合,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激发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弘扬乡村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非凡的文化韵味,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和传统习俗,具有独特的乡土情怀和地方特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尊重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促进乡村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的特色相互交融,有利于激发乡村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滋养。最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升乡村综合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培育乡村居民的良好道德风尚和文明行为习惯,促进乡村文化的优化升级。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乡村文化的发展朝着科学、民主、平等、公正的方向前进,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人文支撑。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指引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促进农村文化复兴不仅对日常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是解决中国乡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21]。从现实意义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2]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没有乡村文化的振兴,就无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历史意义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脉。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对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一)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组织领导:从领导力到执行力的全面提升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组织领导不力、村务管理不规范、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因此,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23]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要求之一。乡村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肩负“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4]的重大历史使命。一要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指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得到贯彻落实。党的相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干部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二要加大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任务和目标,提供资源保障,推动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三要增进与其他政策的协同,形成合力,推动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其次,加强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工作考核评估,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和成效。就是说,要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舆论监督,促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范和良好运行。最后,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必须着力抓好基层党建工作”[25],增强党在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力量。一要加强党支部在乡村地区文化宣传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同时鼓励各类文化组织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工作。党要注重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守纪律、富有责任感的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品德作风正派、处事公正公平、勇于创新、能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人选进班子”[26],打造一支懂农业、懂文化、懂生态的文化干部队伍,推动干部下乡,采取“选派机关干部到农村基层工作”[27],“生活在乡亲们中间,生产在乡亲们中间,整天同乡亲们打交道”[28],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实和提升基层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乡村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从传统习俗到现代文明的跨越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乡风文明是尤为重要的一环,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灵魂部分,反映了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现了乡村社会的文化传承和良好风尚的培育。只有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迈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前,农村部分村民在生病时选择不就医,而寄希望于祈求神明或者拜佛;一些村民在婚丧嫁娶等事务上追求攀比;一些地区法律观念薄弱,宗族势力、本土势力甚至黑恶势力影响农村事务。这些不正之风背离了乡村文明的核心理念,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严重障碍。若根除这些瑕疵,促进乡村文明发展,就需“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19]92;“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约束村民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的行为,引导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19]93。具体说来,乡村社会的风气改善,应该从村民的日常生活入手,如通过民间组织劝导服务队伍、乡风文明评议活动、村规民约等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摒弃陈规陋习,重拾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传统美德,倡导健康的思想观念。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能推动乡村不良风俗的矫正,促进乡村总体风尚的优化与向善,提升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还可以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促使农村实现和谐发展。

(三)重视乡村文化教育:从资源优化到人才投入的显著增强

当前,我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乡村文化教育设施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缺乏与乡村需求相匹配的教育内容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也影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大力举办农民夜校,开办文化、技术培训班”[29],“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30],“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19]92。具体说来,一是加强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熟悉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引导乡村孝贤主体、精英典范返乡,培育富有乡村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例如,邀请文化专家、学者深入乡村举办讲座、培训班等,提高乡村文化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乡村文化产业管理与文化创意策划、营销推广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建立相关奖学金和经费支持体系,设立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鼓励乡村文化人才参加学术交流和进修深造,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31]。职业教育需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可以开设与乡土文化相关的专业或课程,通过组织乡土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和乡土情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专业人才。三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乡村文化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32],可以为乡村文化人才提供资金支持,激发乡村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完善乡村文化教育设施,包括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教育设施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从文化传承到现代价值的创新

乡村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33]。弘扬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强化传统建筑、古迹、民俗等的修复与保护,以保存乡村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色彩。一是深入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包括民间艺术、历史建筑、民俗活动等。就是说,建立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保护措施,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二是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关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例如,当地政府可以联合相关社团和专家学者,开展关于传统民间艺术的调研工作,整合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发掘具有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乡村文化元素,并在现代工艺与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民间艺术作品走向现代市场,实现文化传统与现代价值的有机结合;推出相应的文创产品和旅游项目,提高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吸引力,“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34]。其次,设立文化艺术馆,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传统民俗活动展示、文化讲座等,激发乡村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传统工艺品制作、民俗文化旅游等,不仅能创造经济收益,还能增加传统文化的曝光度和认同感,增强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热情。最后,结合现代技术和新媒体,采用新颖、多样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例如,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和展示民间艺术,通过抖音、快闪等网络平台传播民俗文化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村落建筑,让观众置身其中,深入感受古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移动应用程序设计互动式的文化体验,让用户通过AR技术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进行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年轻人也能更加轻松愉悦地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开展线上知识竞赛,举办网络直播的非遗传统技艺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猜你喜欢
传统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