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实践*

2024-05-07 18:10孙崇明
关键词:三个务必斗争初心

孙崇明,温 波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务必”的新论断:“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2“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坚韧的使命担当、过硬的作风品格和鲜明的斗争精神,它既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全体党员的引领与塑造,也蕴含着新发展阶段下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思政课面向广大青年,发挥着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要点,深刻认识“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持续优化“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路径,讲明、讲好、讲透、讲深“三个务必”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同心合力共铸强国伟业。

一、以何融入:准确把握“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

“三个务必”内涵丰富、理论深厚、层次鲜明,既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面对的问题,也提供了新征程中实践探索的目标指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产物。对于“三个务必”核心要义的把握,既要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深入理解三者间的相互联系、有机贯通,认识到“三个务必”是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又要从结构性视角出发,探索“三个务必”不同层次的内容、价值与定位,全面理解和深入剖析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效推进“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前提是要找准“融入”的内容要点,回答好“以何融入”的基础问题。

(一)责任担当:“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追求和责任担当,是深刻回答为何奋斗、为何斗争的内在规定和精神支撑。党的十九大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大会主题的开篇词,并明确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二十大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并置于首位,凸显了这一内容在“三个务必”中的统领作用,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初心使命的高度重视。那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如何明确的呢?这里涉及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信仰,并将这一信仰转化为坚定的奋斗信念以及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承诺。由此,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来源,以及明确自身初心使命的最初表达,可以从《共产党宣言》中找到依据和答案,即“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4。这表明,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最大的不同在于,共产党是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最根本的政治属性和目标追求。同时,《共产党宣言》还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作出明确规定,即它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2。这里的两个“绝大多数人”不仅表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区别于历史上一切社会的变革运动,而且体现出共产党人始终维护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共产党宣言》对共产党性质、作用、宗旨的规定,既呈现出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内涵理解,也诠释了共产党人如何实现初心使命的保障规定。中国共产党正是按照这一原则明确自身要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3]面对新征程中的新挑战,“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全党能够顺应民心、顺应时代的责任担当和根本动力。

(二)精神品格:“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党在百年奋斗中总结的宝贵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抵御风险、锐意进取的政治本色,警示全党在成功与胜利面前切勿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而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增强自身本领,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本质上回答了党要以怎样的精神品质实现承诺和目标,因而它在“三个务必”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既是“第一个务必”的必然要求,也是“第三个务必”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论及宝贵的精神品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所以先进、具有革命力量,不仅因为他们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因为他们具有谦虚谨慎的自我批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自我革新品质。马克思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做了比较研究。资产阶级革命是“突飞猛进”“为时短暂”的,因为“革命的戏剧效果一个胜似一个”,“每天都充满极乐狂欢”,导致“社会在还未学会清醒地领略其疾风暴雨时期的成果之前,长期沉溺于消沉状态”[2]474。在马克思眼中,资产阶级革命是缺乏总结、反思和冷静的。相反,无产阶级革命“经常自我批判,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行动的不彻底性、弱点和拙劣”[2]474。无产阶级能够直面困难,从弱小走向强大,因为他们懂得自我反省,懂得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新的斗争当中,在持续不断地反思与总结中探索人类解放之路,正如恩格斯所言:“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4]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接续这种“伟大的阶级”所秉持的精神品质,在成功时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懂得防腐拒变,认真总结得与失,并能在不断提升的物质条件中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不断地发展中适应新挑战,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提醒全党,面对过往成就,“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5]。这正是落实“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目标与要求。

(三)实践本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立足当下我国发展实际所提出的重要命题。“敢于斗争”要求我们具备面对斗争的决心和勇气,以及攻坚克难的胆识和魄力,只有敢于斗争,才能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善于斗争”要求我们掌握斗争的方法和策略,具备灵活化解各种矛盾斗争的智慧和本领,只有善于斗争,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赢得主动。作为“三个务必”的最后一项,它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目标的问题,是实现党的初心使命、永葆革命精神的实践本领和奋进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肯定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然而,在一段时间内,仍有少数党员对矛盾与斗争的认识存有误区,譬如将斗争简单化、敏感化、极端化,认为斗争就必然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而没有对斗争进行发展性认识。实际上,正如没有无矛盾的状态一样,也没有无斗争的状态,斗争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者要始终秉持承认矛盾、正视斗争、敢于斗争的科学认识和态度。对我国而言,面对一直存在的风险挑战,矛盾更加复杂、阻力更加集中、斗争更加多样。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征程下重新激活了“斗争”概念与话语。他指出:“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6]这正是新时代新征程下中国共产党对“敢于斗争”的诠释。党在敢于斗争的同时务必善于斗争,灵活掌握斗争的策略和方法。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7]。可见,斗争策略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要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应时而谋,顺势而为。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把握新的时代特征,认清伟大斗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战略思维综合掌握国内外的发展大局,不断调整斗争策略。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1]66,这更凸显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当下的特殊意义和重要性。

总之,“三个务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精神品格与实践本领的高度统一,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蕴含着新发展阶段下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尽管“三个务必”是对党员提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价值与践行只针对党员。实际上,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学生,更应当践行好“三个务必”重要内容,充分实现“三个务必”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与影响。对此,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系统思维、整体观念、动态意识把握和审视“三个务必”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与实践内容,持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提供思想启迪。

二、为何融入:“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三个务必”的提出,是历史之回响,更是未来之启航。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深入探究“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还要领悟其时代价值,进而在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面前,始终富有使命感、责任感和斗争精神。“三个务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和教育引领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育人使命: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指导思政课发展的价值遵循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要求。作为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牢牢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科学的思想理论。“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将“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进一步发挥思政课讲道理、育新人的主渠道作用,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自觉应对风险与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1]64两个“长期存在”表明了当前风险挑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此,思政课教学要让大学生清晰地感知国家和社会所面对的风险考验,及其自身发展中的困境挑战,用“三个务必”的科学内容指引大学生,使其构筑无坚不摧的思想防线,促进其成长成才发展。以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升华过程为例。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为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与挑战,进一步保持革命本色,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重要思想。在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了“三个务必”的重要号召。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党百余年的“赶考”奋斗史浸润学生,使其深刻领悟党自我革命的精神要义,并把握自我革命的目标追求、精神品质以及实践举措。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可以从党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培育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和人民情怀;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我国发展所呈现的机遇和挑战中引导大学生学会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定力,虚心求教,务实肯学;从剖析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角度激励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提升自身化危为机的能力,进而不断塑造和汇聚大学生建功新时代的奋进力量。

(二)教学之需:挖掘“三个务必”的思想教育资源

“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有助于思政课教师科学把握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挖掘和打造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体系,并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中提升教学成效。第一,探究“三个务必”的历史进程,开展党史溯源启迪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8]这一重要论述为正确理解“三个务必”重要内容、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教育资源提供了科学指引。“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加强挖掘和熔铸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性。以“四史”教学为例。思政课通过呈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总结的历史规律和发展经验探索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度,如何将历史经验应用到未来发展当中等内容,还原“三个务必”形成发展全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党自我革命精神的延续和发展。第二,梳理“三个务必”的理论基础,开展理论教育。高校思政课区别于中小学思政教育课程的关键在于,理论是否深入,道理能否讲明、讲通、讲深。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16这表明,坚持真理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何坚定信仰信念的根本。“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是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为例。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清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并结合现实境遇分析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特征与本质,让学生从哲学层面理解什么是斗争,掌握矛盾与斗争原理的方法论。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突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理论与中国建党实际相结合的相关内容。第三,把握“三个务必”的时代意义,开展思想行为塑造教育。“三个务必”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向其讲清“三个务必”的时代价值,还需结合学生的现实困境与问题进行思想行为的引导。例如,一些刚刚经历高考的大一学生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人生目标和价值,“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针对少数迷失自我的学生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与问题予以纠正、引导,让学生清楚认识到,阶段性胜利后还需脚踏实地、多务实功,明确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并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勇担时代大任,做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和接棒者。

(三)时代诉求:抵御和反对青年学生“躺平”无为

“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引导学生正确辨识和有效抵御“躺平主义”的时代要求。近年来,网络和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躺平”一词,它不仅关涉已经工作的青年群体,而且影响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群体。“躺平”话语源自现代社会的高度竞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根本上表现为我国快速转型和发展下所衍生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躺平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多呈现为一种悲观的心理状态,在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和矛盾中迷失方向。例如,面对大量的高校毕业人数,以及学历的逐渐“贬值”,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因此他们对未来感到失落和焦虑,迫使自己通过“躺平”等方式逃避和缓解压力。然而,即使部分学生在网络上表达着“躺平”意愿,但在现实中他们并未真的随意潇洒、亵渎生活,很多学生在出现短暂的“躺平”情绪后,选择重新找寻自己未来的方向。可见,尽管“躺平主义”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但大学生的矛盾心理和对抗状态也是真实存在的。针对“躺平主义”,高校在关注和重视的同时,还应该思考如何激发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和责任意识。“三个务必”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与如何斗争等内容,能够成为引导学生抵御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价值取向的思想利器。一是以“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初心使命”作为判别错误思想的准绳,有效抵御“未来是渺茫的”“努力是白费的”等错误观点,始终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与使命。二是以“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激励学生实干笃行,拒绝做思想和行为的“躺平者”,培养学生具备“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品质,自觉抵御人为制造的虚假欲望。三是以“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激励学生无惧挑战、迎难而上,培养学生具备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增强自身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以昂扬前进的态势面对机遇与挑战。

三、如何融入:“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

“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还要深刻把握学生思想状况的多样性,并从多方面着手,持续优化教学实践路径,实现“三个务必”铸魂育人效果。

(一)明确“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

“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目标导向,为教学内容开发和教学方法实施提供指向和参考,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使融入目标与融入效果相匹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使其成为能够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将“三个务必”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刻熔铸,避免出现被动强加、表层嵌入的现象,从而损害思政课的教育功能。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个务必”彰显着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党忠诚、人民至上的情怀,秉持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蕴含着忧患意识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是以理想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极佳资源。将“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用“三个务必”不同层次的内容和案例武装学生头脑,引导他们成为具备理想情怀的时代青年。二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在培育大学生具备优良品德的同时,“三个务必”融入教学还要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青年一代。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三个务必”重要内容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好“三个务必”的教育引导功能。具体说来,在理论认知上,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自身学习与生活,培养自身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在情感认同上,培养学生对党忠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怀与担当,激励他们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在意志塑造上,培育学生敢于拼搏、不怕苦、不服输的意志品格;在躬身实践上,引导学生要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促进“三个务必”理论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

教学与科研同步同行,理论研究是“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前提。目前,学界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三个务必”的科学界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个务必”的系列讲话展开了深入探究,成果颇丰,主要涉及理论内涵、内在逻辑、历史生成、时代意蕴、践行路径等方面。将这些理论研究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掌握“三个务必”的实质要义,并在教学工作中正确使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并且“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9]13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将“三个务必”的理论内容有序灵活地转化为教学内容。一是将“三个务必”的内容要点写入高校思政课统编教材,为“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基本依据。同时,把有关“三个务必”的理论研究成果添加到高校思政课配套辅导丛书中,详细介绍“三个务必”的历史演进、内在逻辑、时代价值等内容,为“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二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灵活把握“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切入点,将“三个务必”中不同层次的理论内容和指导意义与统编教材内容有机融合、深入贯通。思政课教师尤其要把握好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差异性特点,从学生在不同课程中所遇到的思想疑点和价值困惑出发,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将“三个务必”的相关内容和故事融入不同的思政课教学,从而发挥“依托教材、联系实际、创新设计”的一体联动式效应,使学生对“三个务必”所蕴含的内容和精神产生价值认同和行为践行。

(三)丰富“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9]12“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力戒生硬套用、照本宣科、自说自话的教学方式,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在运用好传统教学方法之外,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一是运用课堂叙事法开展“三个务必”融入教学。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专题讲述“三个务必”的生成过程、时代意蕴以及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内容的紧密关系,充分挖掘和整理中国共产党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发展中的经典故事,提炼其中“变”与“不变”的知识要点,在课堂上以历史叙事的形式将“三个务必”的内容寓于故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真切性和感染度。二是运用探索启发法开展“三个务必”融入教学。以探索和启发为主的教与学的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体悟与理解,最终将“三个务必”的价值与精神内化于心。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党的初心使命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化中所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启发学生体悟党百余年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如何区别于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能力从哪里来等问题,启发学生理解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探索一个国家自立自强、敢于斗争的重要性。三是运用社会体验法,将“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3]高校要加强同当地政府的交流合作,成立多类型、多主题、多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要带领学生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企业中进行实地参观,接受鲜活的、全景式的现场教育,感受党团结带领人民干事创业的峥嵘岁月以及累累硕果;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在“一问一答”“一走一看”中领悟时代发展,担当时代使命。

(四)提升“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效能

“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落脚点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能。高校应以“优化教育供给”与“对接学生诉求”为核心,不断推进“三个务必”深入熔铸,为“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一是推进“三个务必”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相熔铸。在“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10]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三个务必”为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提供了具有思想性、引导性、创新性的教学资源和选题视角。“三个务必”与思政课的结合,能够通过“讲道理+品故事”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悟党的自我革命及其精神品质。二是推进“三个务必”与教师素养提升相熔铸。“三个务必”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论断,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予以掌握和运用。只有深入理解“三个务必”的实质内涵,才能讲清楚并回答好什么是党的初心使命、什么是青年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什么是面对和抵御风险挑战的真本领的一系列时代之问。三是推进“三个务必”与思政科研创新相熔铸。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关注最新讲话、最新论述、最新著作等,将“三个务必”重要内容与科研项目、调查研究、科研产出等相结合,促使科研与教学同频发力。四是推进“三个务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熔铸。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务必”书屋、举办红色阅读节、张贴党史人物书画和“务必”红色标语等形式,全方位地将“三个务必”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达到“日常嵌入+情感共鸣+行动激发”的实践教学效果,提升“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成效。综上,以上方式构筑起“四个熔铸”一体化的教学格局,将整体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贯彻落实“三个务必”的能力和水平,为探索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三个务必斗争初心
“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三个务必”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让“三个务必”成为新时代的思想引领和行为遵循
极高火险期,阿坝州如何防火?做到“三个务必”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