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树红毡的传统工艺及保护研究

2024-05-07 05:21宋红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保护传承

宋红

【摘 要】红毡制作技艺是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承载着当地老百姓多年来生活技能和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研究价值。由于世界文化环境的变化,马树红毡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传承发展问题和困难,致使这一珍贵文化艺术宝藏的发展有些滞后。根据马树红毡所面临的一系列传承发展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希望马树红毡制作技艺在现代化社会环境中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马树红毡;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TS10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039—03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柱,积极加强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增强民族自信力,实现文化强国。马树红毡是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创造和深化发展的结果,在发展历程中凝聚云南省巧家县马树镇老百姓文化智慧。保护传承马树红毡传统制作工艺,积极探索研究马树红毡的发展途经,有利于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使非遗当代价值进一步彰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促进非遗保护传承进入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

一、巧家马树红毡概况

(一)历史渊源

巧家马树红毡制作历史悠久。据民间传说,擀毡工艺的祖师是苏武,他在流亡匈奴20余年中,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严酷环境里,为了气节和生存,苏武摸索出了擀毡工艺,才在天寒地冻中幸免于难。从历史资料推断,擀毡工艺是从新疆、宁夏一带传入中原的。据考古发现,幹毡工艺在滇东北最早出现于东晋。1963年昭通后海子发掘清理的东晋霍承嗣墓壁画,该壁画上就绘有二十多位身披毡衫的武士,这些毡衫有的装饰有小圆圈花纹图案;有的无花纹,涂成淡红或淡土黄色几种。在其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擀毡艺术代代相传,不断创新,毡制品的种类和形式也日渐丰富,最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民间艺术样式——红毡。明代洪武年间,由于平乱、充军、贬谪、屯田等原因,百万移民从六朝古都的南京来到云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中原文化和当地的土著文化碰撞、交流,共同促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红毡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传统工艺

马树红毡主要以天然的半细纯羊毛为原材料,先分别擀制出毡包、毡褂等,然后绘制上图案,再用特制颜料煮染而成。其制作过程大致分为三部分:擀毡、绘毡和染毡。

(1)擀毡。擀毡的工序有:选羊毛、弹羊毛、铺羊毛、踩帘子、清洗毡子半成品、搓揉半成品等。擀毡过程中需要用到弹弓、竹帘、木槌、绳子、木板、杆秤等工具,其中,弹弓、珠帘是最重要的擀毡工具。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有:“木棉弹弓,以竹为之,长可四尺许,上一截颇长而弯,下一截稍短而劲。控以绳弦,用弹棉英,如弹毡法。务使结者开,实者虚,假其功用,非弓不可。”

(2)绘毡。在绘毡过程中,主要应用陀螺笔在成形的羊毛毡上勾勒图案,并且根据当地审美需求填充色块。由于每只陀螺笔只能沾取一种颜色,因而其绘制过程需要用到多支陀螺笔。

(3)染毡。将绘制有图案的毡品晾干后,放到溶有染料的大铁锅里加温煮染。红毡成色的好坏全在于对火候的把握,有经验的艺人煮染出的红毡色泽鲜艳,不易褪色。在染毡过程中,调制植物颜料是关键。

(三)工艺特色

马树红毡色彩对比强烈、图案造型古朴生动,床毡、毡褂、毡衫等冬暖夏凉,以较高的实用性和独特的审美性享誉四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红毡制品多样化。历史上记载只有床毡、毡褂和披毡,如今发展到桌毡、毡包、车毡、地毡、装饰毡等。

(2)红毡尺寸。历史记载最大只有2.2平方米的床毡,如今可以手工扩展到10平方米以上的地毡。

(3)图案符号自成体系。历史上的红毡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图案符号单一;如今的红毡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拙,画面热烈喜庆,诠释着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幸福的渴望。在上面绘就各种民间审美趣味的吉祥图案,如“五股万字”“寿扣万字”“松鹤同寿”“坠子”“狮子滚绣球”“喜鹊探梅”“鹿望金钟”“十二生肖”等传统题材。这些图案造型生动、古拙简约、寓意吉祥,体现了红毡艺人独特的美学追求;寄托着这片土地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采用植物颜料煮染。优点是对风濕等疾病有明显疗效,跟化纤材料相比,绿色环保,有利健康。

马树红毡采用手绘和植物颜料溶液染色的方式,增强其操作过程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红毡艺人采用陀螺笔能够自由绘制出明艳生动且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图案,同时,由于采用手工绘图和植物颜料染色,在制作过程中极大程度避免颜色互相串染的问题。

(四)保护传承及发展现状

(1)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2013年11月,《毛毡制作技艺(马树红毡)》被云南省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2014年9月,洪顺章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赵久金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截止2023年3月,云南省级非遗项目《马树红毡》共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洪顺章、赵久金),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赵书庆、洪翠莲、洪开林)。2022年,巧家县开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状况调查,拟推荐赵书庆申报昭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昭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正处评审阶段。

(2)非遗传习馆(所)建立。2017年,巧家县投入20余万元,在马树镇孔家营村建立了马树红毡传习所,由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洪顺章负责定期开展红毡制作技艺传承培训活动。2021年,巧家县在马树镇草皮村建立了马树红毡传习所,由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久金负责定期开展红毡制作技艺传承培训活动。目前,通过传承培训,能熟练掌握红毡制作技艺的大约有20余人。

(3)发展现状。历年来,红毡制作、销售一直是马树镇孔家营村、八皮村等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当地党委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保护和扶持其发展,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通过文博会、抖音、快手等各种途径的宣传推介,马树红毡远销曲靖、昆明、西昌、广州等地。

二、马树红毡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困境

伴随时代的变迁,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发生极大变化,在多元的文化艺术环境中,马树红毡传统的文化风格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更趋多元化的审美追求。当前,马树红毡的传承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自身发展缺陷

从马树红毡自身发展情况看:一是产品样式单一。马树红毡以生产床毡、桌毡、毡包、毡褂、毡衫等为主,以红色或绿色为主调,与现代家居装修风格不搭,难以满足当前大众审美需求。二是产品制作周期长。马树红毡属纯手工制品,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三是市场销售价格高。马树红毡制作耗时耗力,生产成本高,价格居高不下,消费者购买多用于收藏。

(二)技艺传承断层

马树红毡制作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规模小,传承方式单一。作为一项“手艺活”,红毡制作工艺复杂,习艺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目前,当地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专心学习红毡制作技艺,为了生存和发展,选择外出务工。现在从事红毡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愿意坚持传承、弘扬马树红毡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更是凤毛麟角。

(三)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马树红毡的传播推广力度不大。马树镇八皮村地理位置偏远,不方便消费者前往红毡制作技艺传习所了解、选购红毡;在巧家县城也还没有建立销售点。马树红毡线下销售通道不畅,线上缺乏专业销售团队运营,宣传推广途经还不够广。

三、马树红毡传承发展策略探讨

(一)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一是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红毡艺人可以进行样式、图案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例如,研发婚庆礼品,将新人的肖像、名字和祝福语绘制在床毡上;研发红毡小样,将其包装成伴手礼、旅游纪念品等,推动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拓展。二是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注册商标,树立品牌、提高马树红毡知名度,打造成巧家传统手工艺品专属名片。三是拓宽销售渠道。建立线上线下宣传机制,为消费者提供了解、购买马树红毡的平台。例如,马树镇八皮村交通不便,可在巧家县城设立马树红毡专卖店。

(二)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保障机制

一是積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成立专门的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明确其职能职责,合理增加机构编制,配齐配强人才队伍,促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用好用活国家和省、市各类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多渠道解决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引进专业人才。从传承弘扬马树红毡的角度出发,引进美术类、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人才,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智力支持,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大对基层非遗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力度。三是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主收徒传艺。大力培养喜欢红毡制作技艺的年轻人,壮大红毡制作技艺传承群体。四是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邀请马树红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对当地年轻人进行培训,扩大红毡制作技艺从业人员队伍。五是举办非遗项目技艺交流活动,促进红毡艺人之间开展经验分享、文化交流,共同提升技艺水平。六是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接触、了解马树红毡,培养孩子了解学习马树红毡制作技艺的兴趣。

(四)深入挖掘马树红毡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马树红毡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积累和创新积淀,是人民对世界认知的缩影,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文化价值。县级文化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田野调查,加强非遗学术研究。作为非遗保护工作者,我们应充分挖掘马树红毡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做好马树红毡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逐级申报工作,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鼓励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艺,同时,创作出更多更好、市场认可度较高的红毡制品,让马树红毡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五)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项目档案和非遗数据库建设。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档案和数据库建设至关重要。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为以后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研究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二是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夯实项目保护责任,加强非遗项目绩效评估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三是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签订非遗保护传承协议,督促其按质按量完成技艺传承义务。

(六)加强宣传推介

一是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办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二是邀请红毡艺人参加各级各部门组织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三是开展非遗“五进”活动。组织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等,让更多优秀的红毡制品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四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开展移动媒体等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的广泛传播与推介。

(七)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实现文旅融合大发展

在产品展示、开展传承培训的基础上,马树红毡传习所可以增加红毡绘画体验等功能,跟当地草莓、蓝莓基地采摘和马树湿地、大白露杜鹃花等景区游览结合起来,将非遗保护传承和乡村旅游发展融为一体,成为新的旅游打卡地,推动产品向服务转变、单一产业向产业链衍生。

四、结语

马树红毡历经世代艺人的苦心探索,融合各个时代的文化、民俗、理想、愿望为一体,最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创作出了一系列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红毡艺术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马树红毡是我国重要文化瑰宝之一,在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当代价值等的同时,树立创新发展的文化观念,为马树红毡传统工艺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前进轨道,是当代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尹晓华.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东南文化,2006(3).

[3]王颖.评析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意义及途径[J].艺术与设计,2011(6).

[4]赵农.关于民间手工艺的生态现状[J].文艺研究,2003(3).

[5]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工艺的蜕变与再生[J].装饰,2003(4).

[6]张建世,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7]赵仁秀.如何保护民族文化资源[J].中国民族,2002(5).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保护传承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