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破伤风病的科学防治

2024-05-07 20:32周毛卡
畜禽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病畜梭菌毒素

周毛卡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勒秀镇畜牧兽医站,甘肃 合作 747000

0 引言

破伤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哺乳动物的机会性疾病,由于环境中广泛分布着病原,当动物体表出现面积较大或位置较深的伤口时病原会乘机侵入,利用伤口的厌氧环境和渗出液营养快速增殖,并产生毒素,最终导致动物发病,临床危害较大。

1 病原简介

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形态呈长棒状的梭状菌,通常单在,偶尔见到短链状,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土壤、动物粪便、空气、养殖器具表面等都有存在,专性厌氧,可形成芽孢,芽孢体对不良因素抵抗力非常强,自然界中最长生存时间可达30年以上,常位于菌体的一端[1]。该菌周身有鞭毛,通过鞭毛的蠕动作用进行移动,依据鞭毛抗原的不同该菌可分为10种血清型,我国以第Ⅴ型最为常见。各型菌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耐热性菌体抗原,均可产生抗原性相同的外毒素,该毒素又可被任何一个型的抗毒素所中和。破伤风梭菌表面无荚膜,幼龄时的破伤风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进入老龄阶段后逐渐转变为阴性。体外培养最佳生长温度为37 ℃左右,最佳pH值为7.2~7.4,对营养要求不高,但加入血清等物质后生长速度会加快,固体培养基表面呈扁平样菌落,外观呈交织状、分叶状或小蜘蛛网状。血平板表面能见到轻度溶血环,庖肉培养基中轻度浑浊,肉渣中培养微变黑,同时产生咸臭气体。该菌能水解明胶,但对葡萄糖、乳糖无发酵作用。

2 致病机理

破伤风梭菌在机体和培养基内都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外毒素,该毒素种类较多,但以破伤风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最为常见,前者主要作用于神经,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出现紊乱或障碍,动物表现出强直性症状。该毒素不耐热,具有蛋白质的结构特征,经0.3%浓度甲醛处理后其毒力显著减弱,不会再对机体造成伤害,但很好地保留了抗原性,可作为类毒素对动物进行接种来预防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溶血毒素主要对马、家兔等红细胞具有溶血作用,但这种作用可被免疫血清所中和。一般病例中,溶血素的致病性不如痉挛毒素明显,尽管溶血毒素能影响血细胞功能,导致细胞发生破裂,但相对来讲贫血和黄疸症状临床并不多见,病畜多以肌肉僵直、痉挛等为典型特征。

3 流行病学

该病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哺乳类动物最易感,尤其是牛、羊、猪、马、驴、骡及野生动物,鸟类则表现出较强的抗性。该病虽然为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但一般不传染,临床也以个体发病为主,病畜多为体表有伤口的个体,即该病的发生是有条件的,通常不会出现大面积流行。破伤风梭菌可正常存在于养殖场环境中,病畜康复后体内的病原会被杀灭,不会传染其他健康动物。育肥场、繁殖场以及放牧动物群发病率较高,育肥场公畜在性成熟后容易出现抵架行为,导致体表易出现较深的伤口。繁殖场则多出现在母畜分娩后未及时进行抗感染处理导致破伤风梭菌乘机入侵。放牧动物群则因皮肤容易被灌木丛的植物刺扎伤或划伤,从而为病原的侵染提供机会。除了养殖动物之外,人在出现较大伤口时也可能受到感染而发生该病[2]。

4 临床症状

破伤风毒素有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2种,导致感染后病畜以神经症状和全身症状为主。神经症状方面,病畜在感染早期会出现牙关紧绷,采食量下降,体表局部发痒,喜欢磨蹭栏杆,肌肉僵硬,走路姿势改变,甚至无法稳定行走,即使卧地也全身震颤,口腔肌肉无法控制,张嘴困难,无法采食,同时眼球上翻,瞬膜突出,2只耳朵树立,脖颈伸直。此时毒素仅仅是侵害了部分神经元,对整个神经信号传导还未产生严重影响,病畜清醒,且能听懂主人呼唤,只是在行为上无法通过大脑自主控制。疾病发展至后期时,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紊乱,病畜呼吸急迫,呼吸频率增大,四肢开始僵直,如木马样,浑身震颤,口吐白沫,偶尔空嚼,鼻孔张大,喘粗气,之后完全倒地,角弓反张而亡。临死前机体缺氧,可视黏膜发绀,口唇发紫,眼皮闭合不全。

5 预防措施

5.1 加强动物保护性管理

保护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受伤,放牧动物群应尽量在草质松软的地带放牧,生长带刺荆棘的草区尽量少去,尤其是长时间未有动物活动的灌木丛,防止腿部、腹部皮肤被扎伤。严格控制饲养密度,特别是育肥场,如牛场、羊场、猪场等,养殖密度越大,相互之间因争夺空间、饲料、饮水等而打斗的频率就会越高。这是由动物社群行为决定的,打斗越激烈,产生的体表伤口就越多,该病发生率就会越高。当场地面积有限,养殖密度无下降空间时,也可在饲料中拌入γ-氨基丁酸来使牛群保持安静,该添加剂的使用应严格遵守产品使用方法和剂量,不可违规添加。平时加强日常巡逻,发现可疑病畜第一时间处理,确保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

5.2 做好皮肤黏膜伤口的处理

一般面积超过20 cm2或深度大于5 cm的伤口都要进行特殊处理,可先将伤口用温水进行清洗,之后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苯扎溴铵溶液进行反复清洗消毒,最后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后,局部涂抹碘伏或撒青霉素粉进行抗感染。如果伤口面积过大或深度过深,则务必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来对机体进行保护。母畜分娩后必须做好防感染措施,例如肌注盐酸头孢噻呋或硫酸头孢喹肟,产道中放置缓释性抗生素栓剂等。陈旧性伤口短时间内无法收敛时可先用无菌棉签去除腐肉、渗出液、脓液及血痂等,再涂抹3%双氧水进一步清疮,杀灭伤口处的杂菌,之后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疮面,局部撒青霉素粉。对伤口处理后应至少连续观察3 d,如果仍有渗出液无法收敛,则建议将老疮面彻底清除,暴露出新的再生能力更强的肉芽组织,通常能在48 h内得到收敛。

5.3 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

破伤风类毒素是一种经变性或化学修饰等方法,使毒素的毒力减弱或彻底失去,但其免疫原性得到保留的一种毒素,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3],预防环境中的野毒感染。对于大多数养殖场,破伤风类毒素的免疫不是程序性免疫,而是紧急免疫疫苗的一种,即动物出现严重伤口时,为了防止破伤风梭菌感染而采取的紧急免疫,这样伤口处感染的破伤风梭菌毒素在发挥作用前,类毒素就先于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经血液循环到达伤口处后能及时中和,从而预防该病的发生。药物预防可为程序性预防,也可为紧急性预防,程序性预防多用于发病率较高的养殖场,尤其是初产的母畜,分娩后建议连续使用3 d对破伤风梭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处理。紧急预防则是发现动物体表有伤口后除了使用类毒素免疫外,还要肌注相对应的敏感抗菌药物。

6 治疗方法

6.1 抗菌抗毒素治疗

对破伤风梭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疗该病的首选,例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及部分大环内酯类药物等。青霉素类以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最为常用,头孢类则首选头孢噻吩、头孢噻呋和头孢喹肟,氟喹诺酮类可选用恩诺沙星,大环内酯类药建议选择泰拉霉素、泰地罗新、加米霉素等,因这些药上市时间短,无需担心耐药性问题。除此之外,抗厌氧菌效果较强的甲硝唑也可作为治疗该病的选择。病畜伤口可先用0.1%高锰酸钾水进行冲洗消毒,之后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掉残留的高锰酸钾,最后将青霉素粉直接撒在伤口表面即可。若伤口较深,则需要用无菌纱布塞入疮洞,防止形成局部厌氧环境。伤口处理完毕后还要按体重注射药物,确保抗感染效果得到加强。由于该病的发生主要通过破伤风外毒素来实现,故除了抗感染外,还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以防产生的痉挛毒素和溶血素进一步扩散。

6.2 中药调理治疗

中医认为该病为肌肤破伤后机体发虚,风毒之邪(破伤风梭菌)乘机而入,通过破伤的肌肤传入腠理,通过肌肉沿血脉、经络传布全身而致。经络贯通于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以致营卫不得宣通,气血发生运行不畅,致使经脉失养,内迫心肺,清窍闭塞,心神被扰,阴液逐渐被耗损,最终导致破伤风的发生。依据病程特点,治疗时需结合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发病特征进行辨证施治。

发病初期:发病初期应以解表、祛风和止痉为原则,无论何种动物,按体质量每500 kg取乌蛇90 g、金银花90 g、防风90 g、生黄芪90 g、全蝎90 g、蝉蜕60 g、白菊花60 g、酒当归60 g、酒大黄60 g、麻根60 g、天南星50 g、羌活40 g、荆芥50 g、栀子50 g、桂枝30 g、地龙30 g、甘草30 g,将上述药混合后进行粗粉碎,加入4~5倍重量水,先用武火煮沸,再调至文火煎煮50~60 min,一次量经口灌服,2~3次/d,一般症状可在用药后的48 h内改善。症状表现严重者可按照药液与白酒2:1的比例同时灌入。部分病畜伤口在头部,可在原方中再加入80 g白芷和30 g薄荷以减轻头部器官感染。口腔长时间流涎的可分别加50 g白芍、50 g干姜和40 g半夏。

发病中期:疾病进入中期后动物易出现痉挛和惊厥,须以祛风镇惊、解毒之痉为原则,药用千金散,按体质量每500 kg取当归60 g、川芎60 g、天麻60 g、荆芥60 g、乌蛇60 g、全蝎60 g、羌活60 g、独活60 g、川乌60 g、麻黄30 g、红花30 g、僵蚕50 g、防风50 g、蝉蜕40 g、附子(炮)40 g、蜈蚣10条,研成细末后取黄酒2 000 mL、臭蒲1 k g、生姜60 g,取200 g葱白为药引,用水煎汁后,一次量经口灌服,2次/d,连用2~3 d。

发病后期:该期病畜须以清热祛风、镇惊祛痰、养阴补气和扶正祛邪为原则,按体质量每500 kg取党参60 g、黄芪60 g、当归60 g、玄参60 g、银花60 g、天麻60 g、连翘50 g、乌蛇24 g、胆南星24 g、蝉蜕24 g、全虫20 g、蜈蚣6条,研成细末后用温水调和灌服,或按照常规方法煎煮后取滤液,一次量经口灌服,1次/d,连用3~4 d。

6.3 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顾名思义结合发病动物的具体表现,以改善症状为目的来提升救治率。动物发生破伤风病后会出现全身不自主痉挛,心机能下降,机体碱储消耗过大以及容易继发感染等,须对症用药以防死亡。痉挛的解除最有效药物为硫酸镁,该药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抗惊厥作用,一般体质量100 kg以上的家畜使用100~200 mL/头,体质量小于100 kg者酌情递减,2次/d,发病期间需要连续使用,直至完全康复。症状较重的病畜可配合水合氯醛进行直肠灌注,水合氯醛具有镇静作用,直肠灌注吸收时间延长,且应激更小。心衰病畜建议使用樟脑油进行皮下注射,剂量按体质量0.04~0.08 mL/kg,2次/d,连用5~7 d。体内碱储消耗过大时容易发生酸中毒,体液pH值下降,建议静脉注射5%小苏打进行碱储的补充。

7 结束语

破伤风病尽管传染性不强,临床以个体发病为主,及时药物干预的情况下病畜基本都能得到救治,但笔者还是建议临床应以预防为主,尤其是规模化程度高,动物存栏量大的养殖场,务必将该病的预防纳入程序性方案的范畴。经过治疗最终还是死亡的动物,其尸体必须进行深埋或焚毁处理,以防止对其他动物健康造成威胁。

猜你喜欢
病畜梭菌毒素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What Makes You Tired
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的治疗
一类具有毒素的非均匀chemostat模型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家畜疾病可用蒸气疗法
毒蘑菇中毒素的研究进展
反刍家畜瘤胃积食的中兽医诊治临床研究
严苛标准方能清洗校园“毒素”
猪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生和诊疗方法
牛“青草胀”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