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母猪繁殖能力的关键技术

2024-05-07 20:32
畜禽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后备发情养殖场

周 蔓

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中枢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贵州 仁怀 564500

0 引言

母猪的生产繁殖能力是生猪养殖的基础,其决定了养殖场的生产效率。母猪的繁殖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品种选择、饲养管理、应激反应以及疾病防控等方面,均可能导致母猪的繁殖能力下降,影响年生产力。因此,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并且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猪种,选留出优良的后备母猪,经过精细的饲养管理,提高母猪的健康水平,进而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

1 影响母猪繁殖能力的因素

1.1 后备母猪及配种

后备母猪的品种直接关系到其后续生产性能的高低,这种生产力差异往往无法后天改变。例如杜洛克、皮特兰等品种的母猪产仔猪量少,且繁育性能相对较低,在选种时应尽量避免。其次是部分养殖场无具体的配种计划,没有充分考虑公母猪的生产水平,甚至发生近亲杂交的问题,将父母系的不良基因遗传给子代,最终影响母猪的生产力[1]。

1.2 疾病因素

能够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的疾病较多,包括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2类。常见的能够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传染性疾病有猪瘟、猪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等,会导致母猪出现流产、死胎、不孕等情况,最终影响母猪正常的繁殖性能。

1.3 饲养管理

如果母猪的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母猪体内的雌性激素分泌异常生产性能下降,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时会出现瘫痪或关节畸形,缩短母猪的使用年限,降低母猪的繁殖能力。母猪不同生理阶段所需的营养水平也各异,空怀期缺乏蛋白质,会降低母猪的发情率,窝产仔猪会降低;饲喂的能量过高,导致母猪脂肪堆积过剩,影响受精卵着床,过于肥胖还会增加母猪流产的概率。

温度、湿度等养殖环境对母猪生产性能至关重要。环境温度过高,母猪会发生热应激反应,此时排卵数量大大降低,出现发情推迟,最终影响繁殖性能;环境温度过低,导致机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同时机体会调动大量的能量御寒,不利于母猪受孕。

1.4 群体稳定性

如果母猪的淘汰率不足,老龄化母猪过多,会拉低整个母猪群体的生产水平;此外,返情母猪的大量淘汰,也会导致母猪群体中一、二胎母猪存量过大,最终导致母猪群体的结构不合理,使群体生产力降低。

2 提高母猪繁殖能力的关键技术

2.1 母猪的选留与交配

2.1.1 选择优良的后备母猪

后备母猪是整个养殖场繁育坚实的后备力量,确定好选留的母猪品种后,应加强对后备母猪的个体选择。通常后备母猪选择4~5月龄的,体质量在50~75 kg的个体为宜,这一阶段的母猪其体型、外貌以及各生殖器官等基本已经定型,可以更为直观地进行个体选择。一般挑选品种明显、体格健壮、体型较好,腰背平直且面目较好的母猪,同时留作后备母猪的乳头必须排列整齐、均匀,有效乳头最好能达到6对以上,没有瞎乳头或者副乳头。最后观察其生殖器官是否发育良好,应选择外阴大且明显下垂,腿蹄无病的母猪[3]。可结合母猪父母系的生产性能进行选育,一般情况下,种猪母系的产仔率较低,其后代的生产繁育能力也较低。

2.1.2 做好配种工作

养殖场在选留优良的母猪后,要做好母猪的配种工作,防止近亲繁殖,增强后代的良好性状。当前以大约克母猪与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的长白公猪杂交为宜,可产出性能良好的“二元杂交”长大的母猪,并且平均的窝仔数量可以达到12头左右,并且该类母猪具有良好的泌乳性能,更耐粗饲,适应性更强,用于育肥的母猪瘦肉率可以达到65%以上[2]。

把握好母猪的配种时间,这是母猪受胎成功率高低的关键。一般选在母猪出现“呆立反射”后12~24 h进行第1次配种,经过8~12 h后可再进行第2次,如有必要,可在间隔8~12 h进行第3次配种。配种时间尽量选在清晨或者傍晚。配种须选择技术熟练的人员进行操作,保证授精成功率,避免造成母猪生殖系统损伤,影响母猪后续的繁殖性能。

2.2 做好合理分群

一般母猪的繁殖能力在3~6胎,产胎数量与饲养条件有密切关系。养殖场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每年对部分老弱病残或低产的母猪进行淘汰,同时更新补充一些优良品种。每年对母猪进行25%的淘汰,补充一定的后备母猪,确保母猪的群体结构维持在合理的范围。正常情况下养殖场内中老、中、青年的母猪数量分别控制在20%、60%和20%[3]。

2.3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2.3.1 后备母猪

后备母猪饲喂需要使用专门的饲料,可以采取先高后低的饲喂方法,前期为后备母猪提供较高的营养水平,当母猪体重达到90 kg以上时,可以令其自由采食,随后进行限饲,直到配种前2周左右须停止限饲,改为短期优饲法,这种饲喂方式有助于母猪的发情排卵,还可以提高卵子质量。但对于长势过于瘦弱的后备母猪,须加强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的供应,以便顺利进入配种阶段;若后备母猪过肥,则要控制饲粮中能量饲料的比例,同时提高饲粮中青绿饲料的比例,控制好母猪的体重。后备母猪通常为群养,后期需要进行合理分群,增加每天的光照时间和运动量,以增强母猪体质。

2.3.2 空怀母猪

养殖过程中应保持好空怀母猪良好的体况,才能保证其正常的发情排卵和配种工作。首先需要为其提供适宜的营养,保持合适的膘情,可以根据母猪的实际体况进行合理调整,最好为空怀期母猪提供优质蛋白比例较高的饲料,可以多添加一些鱼粉和豆粕等原料。可以多提供胡萝卜、青绿饲料等菜叶类饲料,但要严格控制能量饲料的用量,防止空怀期母猪的体型过胖。对体况较差的母猪可以适当加强饲喂,以促进其发情排卵,最好在配种的前2周进行短期优饲。每天使其保持适量的运动,并合理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可以增加骨粉和蛋壳粉等含钙高的物质。减少饲养过程中的应激刺激,促进母猪的健康发育。此外,须做好空怀期母猪的发情鉴定以及配种工作,这是保证母猪较高受胎率的关键。

2.3.3 妊娠母猪

妊娠期母猪的饲养管理对窝产仔数和仔猪成活率均有较大的影响。母猪发育过肥或者过瘦均会诱发流产。母猪刚配种成功后的1个月为配种前期,此时饲喂可保持在低营养水平,每天每头猪的饲料投喂量维持在1.8~2.2 kg为宜,每天每头猪的蛋白质的供应量为13%~14%。到母猪妊娠2~3个月时,母猪的食欲和自身代谢显著增加,此时饲喂量应保持中等水平,每天每头猪的饲喂量保持在2.5 kg,饲料蛋白含量应为14%~15%。当母猪妊娠80~107 d时,进入妊娠后期,这一阶段的胚胎生长发育迅速,体重能够达到出生时体重的2/3左右,母猪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水平更高,每天每头猪的饲喂量应达到3 kg,饲料粗蛋白的含量维持在16%~18%,以保证母猪的营养供应充足均衡。

另外,在妊娠前期和妊娠后期母猪容易发生流产,特别是妊娠后的1个月后,胚胎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而发生流产,需要为母猪提供适宜的环境,同时保持合适的运动量和光照时间,以提高母猪的体质。妊娠母猪在饲养过程中还需注意避免拥挤,抢食而诱发胚胎死亡的情况。

2.3.4 分娩和哺乳母猪

母猪在临近分娩前一定要提前将产房做好消毒,并将母猪转到产房使其熟悉产房环境,并做好接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尽量让母猪自行分娩,养殖人员在密切关注母猪分娩动态,一旦发现母猪难产,需要及时助产,确保仔猪能够顺利产出。分娩前后的母猪饲喂要十分注意,不宜饲喂过量,特别是在刚分娩结束后母猪的消化功能比较弱,不能急于饲喂,可以先给母猪提供一些温热的麸皮盐水,或者红糖水,待母猪的食欲和消化能力恢复后,再进行正常饲喂。

母猪分娩结束后,即进入哺乳阶段,此时母猪需要大量的营养以保证正常泌乳,必须为母猪提供全面的营养,养殖户须根据饲养营养标准合理搭配饲料,对于体质较差的母猪可以适当添加维生素、黄芪多糖等提高母猪的免疫能力,促进母猪健康恢复。也可以在饲粮中添加当归、生地、白芍各30 g,黄芪、党参、白术各25 g,川芎、炙甘草各20 g,给每头母猪拌料服用,1次/d,以促进母猪产后恢复健康,改善母猪泌乳能力和初乳品质,同时可以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1%的黄芪、铁棍淮山、地骨皮、茯苓、虎杖、栀子根等中草药复合制剂,可以有效帮助产后母猪恢复产道,促进母猪产后恢复,提高母猪自身免疫能力,改善乳品质,还可以缩短母猪的发情间隔[4]。同时,要为母猪提供充足的洁净水源,在冬季寒冷季节,可为哺乳母猪提供温水,避免对母猪胃肠道产生刺激。圈舍内的环境温度需要控制在25 ℃以上,夏季则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2.4 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和成活率

首先,需要控制好初配母猪的配种年龄,母猪初次配种时间应在7~8月龄,且母猪的体重必须达到110 kg左右,可以保证母猪的受胎率和仔猪成活率。其次,精准把握母猪的配种时机,一般在母猪发情后的24 h内可进行第1次配种,待经过10~12 h后,可以进行第2次配种,配种时选择优质的精液,选择精子活力超过0.7的精子进行配种,使用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母猪的受胎率,并增加仔猪的窝产数量。

2.5 增加母猪的年产胎次

母猪产后断奶时间和断奶后的发情期等因素均可能影响母猪的年产胎次,一般将母猪的哺乳期控制在28~35 d,并且在母猪断奶后的5~7 d发情配种,能够有效提高母猪的年产胎次。将母猪分娩前与断奶后的体重差控制在10~15 kg,能够促进母猪快速发情,可以保证90%以上的母猪受胎,如此就可以保证母猪的年产胎次在2~2.5胎。同时还需给予断奶母猪全价优质饲料,指导配种结束,能够有效增加母猪的排卵数量和受胎数。

母猪断奶后需要及时与公猪进行混养,以促进母猪尽快发情,还可以使用促性腺激素,刺激母猪发情。这一阶段增加对母猪的光照时间,也可以增加母猪的排卵数量,促进母猪发情。

2.6 加强疾病防控工作

母猪或者种公猪发生疾病后会严重影响其繁育能力,尤其是母猪患有子宫炎、阴道炎等生殖系统疾病,公猪患有睾丸炎、睾丸发育不良等疾病,即使配种成功后产仔率和仔猪成功率也不高。对于这类猪只需要及时进行淘汰处理,同时加强该类疾病的预防即可。需要加强母猪的疫苗预防管理,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疫苗接种计划,特别是猪瘟、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可以引发母猪流产的疫病预防,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提前选择优质的弱毒疫苗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常见的免疫流程为:后备母猪配种前30 d,肌内注射猪瘟疫苗2头份;经产母猪可在仔猪断奶时肌内注射2头份猪瘟疫苗,每年免疫2次为宜。在母猪配种前的半个月和1个月左右可以分别注射1次猪细小病毒病疫苗,预防母猪流产、死胎;后备母猪可在196日龄时接种猪伪狂犬疫苗2头份,青年母猪1~2胎时,特别在夏秋等蚊虫较多的季节,可以接种乙型脑炎疫苗,预防胚胎死亡或者流产。

另外,还需要加强养殖场内外的消毒管理工作,确保养殖场内的消毒设备全面,及时清除场内的废弃物,可使用2%的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等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可准备2~3种毒性较低的消毒制剂,更换使用,以确保消毒效果。同时,定期开展灭鼠、灭蚊虫等工作,防止这类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进入,导致母猪感染疫病,影响防治效率[5]。

3 结束语

影响母猪繁殖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母猪自身因素和饲养管理因素,养殖场需要加强后备母猪的选种、留种,做好母猪的分群管理、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工作,提高母猪的健康水平,以确保母猪良好的繁殖性能。同时科学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年产胎次和仔猪成活率,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

猜你喜欢
后备发情养殖场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母牛的发情鉴定和配种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牛发情的鉴定方法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
母驴配种注意啥
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
养羊何时配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