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电视剧中青年群像的塑造与回归

2024-05-08 10:01陈结莲
视听 2024年3期
关键词:内耗

◎陈结莲

为帮助青年人逃离“自我剥削”的阴影区,电视剧力图建构正能量情感表达与价值传递,期许给受众的精神世界带来治愈。《经山历海》《江山如此多娇》《大山的女儿》等电视剧将情节叙事放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描绘,勾勒了一幅城市青年深入农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挥洒热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青春画卷。近年来,一批表现青年人蜗居城市困难的生存状况、直面社会矛盾问题的电视剧纷至沓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规劝观众正视人生,寻找生活的本质。电视剧《县委大院》《鲜花盛开的山村》《花繁叶茂》等均以人的一生为切入口,关乎生死、工作、学业、梦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直击人心,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在治愈当代青年的焦虑与内耗方面,一些电视剧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扎根基层,拒绝一窝蜂地涌入大城市“内卷”。其中,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深受网友青睐。该剧在热度与口碑上均获丰收,一度被网友热评为中国式第一部“精神内耗治愈剧”,好评如潮,持续霸榜热搜,得到人民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的高度评价。此外,《人生之路》里的人物也给当代青年人做了榜样:身处低谷时仍要奋力挣扎,拒绝自我内耗,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该类电视剧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剧中人物在演绎当下青年群体的生存现状和思想状态的同时,还提供了治愈消极情绪的模板,向观众传达出享受生活、回归本心,人生之路漫漫亦灿灿,拒绝迷茫内耗的理念。

一、现实社会对青年的“向外做工”

(一)绩效社会驱动下:主动“自我剥削”

令人“苦不堪言”的工作模式,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顺服于这一工作机制,究其原因在于绩效社会的推动,人们自愿且乐于“自我剥削”。传统的雇佣关系被打破,人们不停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加班或自我努力获得额外的报酬。比如,一些公司设定了奖励惩戒制度,鼓励早到、全勤和加班,激励“打工人”持续地输出价值和创造内生动力。在绩效社会的驱动下,劳动者从无意识地被资本家剥削转向主动式地“自我剥削”。

当前社会已经由“规训社会”①变成“功绩社会”②。现实中的人不再是“驯化的主体”,而是“功绩主体”③。规训社会重视令行禁止,强调人“应该做什么”;而功绩社会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内在动机和自发行动,推动人们主动思考“我还能做什么”。功绩社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渴望将生产最大化,发挥最大价值作用,渴望“更快、更强、更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功绩主体不断自我“压榨”和剥削。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多数人迫于工作量大、加班等客观压力而过劳,但也有不少人因责任感、晋升要求、工作价值等原因选择主动过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最好的自己”在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有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使人们消沉疲惫,容易产生自我攻击。为了揭露生活中的“正能量”假象,人们首先应正确认识自我、善待自我。

(二)流量为王驱使下:被迫“购买焦虑”

功利性的向导主义促使当代人忘却了生命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和自我的价值。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自身向内的“自我阻断”,二是社会舆论的“向外做工”。当下年轻人对自身的期许与现实社会的需求脱节,大学生在未毕业之前,会事先预设好未来的职业、身份、地位、薪酬及生活方式,但终究逃不过“理想过于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一魔咒。在流量为王的驱使下,短视频传播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有人在“贩卖焦虑”,有人在“购买焦虑”。短视频存活于各类电子产品中,无论你是在上班路上、公交车上,还是在地铁站里,总能看见短视频的影子。现在,许多短视频基于算法推荐,观看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成为计算的基础,导致产生一种幻象,觉得似乎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拥有同样的生活,而只有自己每天在夹缝中求生存,所以无形之中受众就会被迫“购买焦虑”。当贩卖焦虑成为一种经济手段时,大众的关注点不能局限于用来打“情绪牌”,而是更应该思考如何采取措施解决当代青年人的心理亚健康与情绪问题。中国青年研究院发现,在经济社会加快转型、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迷茫和焦虑正成为一种波及全社会青年人的时代症候。而学业、工作、收入、睡眠等种种细节,都有可能给人施加压力与焦虑,长此以往就会使人们产生内耗的不良心理状态。人们的精神健康需求将长期存在,焦虑重压之下,年轻人将玩手机、追剧、刷短视频视为逃离压力、寻求慰藉的重要方式。把握年轻人的痛点,真正化解其焦虑情绪、释放其心理压力,或许才是保持行业持续发展、社会持久稳定的未来之道。

二、电视剧中青年奋斗的群像缩影

(一)角色“自我”:打破社会角色化带来的认知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自我’是人格中意识的一部分,是个体意识的存在与觉醒,其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在‘后天’的反复教育下,形成一定模式的知觉系统,强调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遵从逻辑的理性,做人格的执行者。”④当代青年精神内耗的表征对应了“自我”,“孔乙己的长衫”成了热门话题。在小说里,孔乙己是唯一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人,他拒绝与旁边穿粗麻短衣的人群一起喝酒,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孤傲,但却成了别人眼里的异类。当下,孔乙己被异化为大学生群体的代名词,他们自嘲学历成了他们下不了的高台,哀叹“如果没有上过大学,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进厂拧螺丝”。大学生毕业就应该有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无形之中好像成了一种社会意识或是道德绑架。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讲,受过高等教育,就是捡不来的体面和撕不下的面子。《人生之路》的男主人公从小到大都是村子里公认的“状元郎”,他心高气傲,一心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逃离黄土高坡。当高考放榜时,他却意外落榜,萎靡数天之后,他决定重新寻找人生的方向。当他试图安心做一名教师时,因学生出事故,他被挤出教师队伍行列;好不容易在县里有了份职务,又被投诉撤职;“上海梦”在牵引着他,命运的连番打击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出他的潜能。该剧借剧中人物叙写当代大学生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理性冷静反思自我,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的方向,为处于低谷期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提供了借鉴。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的女主人公原本在一线城市有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但她却毅然地选择回乡,带领村民一起逃出贫困的牢笼。她打破社会寄予的高期待和“刻板印象”,硕士毕业后放弃在北京的高薪工作,回乡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破除文凭教育对“社会身份”进阶的刻板印象,即使不被家里人理解、工作中村民不配合,但还是努力化解村民的矛盾,克服困难,引资入村,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在建设新农村与返乡创业青年的双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返乡创业大学生在乡村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广大当代青年做出了表率。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正是因为角色多变,要完美地实现各类身份的转变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扮演好“自我”角色即是精准定位自己。

(二)人物“本我”:出逃职业化表达下被“圈禁”的灵魂

“本我”强调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作为人格结构的基础,它只受享乐原则的支配,在潜意识的形态下表现为以无逻辑、无理性、感性至上为第一准则,是人类最为原始、最为本能的体现。⑤电视剧中的人物角色追寻自我、释放天性就是“本我”的投射。《欢乐颂》等电视剧里的角色是都市里每个年轻打工人的缩影,重复着机械式的劳动,没有情绪价值的供给,追求世俗价值体系里的成功,为了碎银几两,每天疲于奔命,把最好的状态都献给了工作,错失陪伴家人、友人和爱人的时光,熬过青葱岁月,蓦然回首,兜里多的几两碎银依然买不起大都市几平方米的卫生间。职场里的“打工人”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于工作之间,没有上下班时间,随时24小时待命,对客户的要求有求必应,更像一台时刻转动的钟表,在水泥森林的链条里做一圈稳定的齿轮,保持着城市机器的运作,没有自己的节奏,要想停下,除非齿轮突然坏掉。而标榜女生年龄到了就应该结婚生子、在家做个全职太太相夫教子、用不着在职场打拼等一系列的角色观念,强调禁锢自我。《三十而已》中的三位女性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学历背景和生活环境,她们分别代表着不同阶层、不同婚姻状况和不同的人生际遇:有全职太太;有特立独行的孤勇者,坚信人定胜天;有普罗大众标准化的大多数。该剧主要展现她们如何看待人生,对抗年龄,与充满敌意和危机的社会相抗争。她们打破社会带来的固有认知,用不同的范本寻求人们的心灵共振,追寻自己的人生答案。这些剧中角色即是当代青年的群像缩影,出于“本我”的需要,渴望上演一出没有经济压力的灵魂出逃。这种出逃切合了城市青年的某种心态,都在逃脱现实,冲出庸常机械,找寻短暂放松,慢生活匹配慢节奏,没有钩心斗角的职场,没有紧锣密鼓的时间表,没有工作绩效的追赶,享受平静悠闲的生活,带着放纵的灵魂随风飘荡,打造岁月静好的框架,搭建心灵治愈的港湾,演绎了打工人的诗和远方,按下“生存”的暂停键,开启全新的生活之旅。

(三)社会“镜中我”:解救陷在齿轮里的当代人

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提出:“人对个体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形成的,社会就像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规划和把握自己,形成‘镜中我’。”⑥“镜中我”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善于画地为牢,自我圈禁。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为之努力或逃离的东西,打破“镜中我”,做不被定义的自己。《今生有你》直面病患和死亡的话题,人物角色魔怔般的心理焦虑和过度“拧巴”的性格,像极了当下的年轻人。但通过温情的故事演绎“向死而生”的乐观,这种“活好当下每一天”的生活态度更能呼应观众的呐喊,引发共鸣。《人世间》借古及今,间接反映了现代人的价值追寻,试图拯救人们因生活压力而诱发的身心危机。众多电视剧将故事线编排到不同的人物角色身上,围绕怎样活着和如何面对死亡来叙事,将生死作为重头戏来安排,实际上是将生命作为一条牵引线,道出生活的真谛,在死亡面前,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业,是婚姻还是家庭,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何探寻自我,“镜中我”是否可以定义内心深处的我?职场人想要“躺平”,在面临死亡通告时会苟且偷安;年轻人想要“勇闯天涯”,在面临工作失意时会自暴自弃;大学生想要“学优而仕”,在面临毕业时会心灰意冷……与之相关的电视剧均探讨了关乎生死存亡、创业风险、职场压力、年轻人的迷茫与焦虑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不管是情节内容还是人物设定,都是当下普通人寻找人生意义的群像缩影。剧中的人物在逃离的路上找到自己,明白未来的路应如何走得更好、更稳、更舒服。影视作品聚焦普遍的社会痛点,打破阴影,为现实中的人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三、电视剧当为青年解压解绑

(一)劝离:城市钢筋森林,追寻田园美梦

当“个体记忆”⑦融入时代议题时,当社会现实中的个体在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时,纷繁复杂的关系纠葛于矛盾、焦虑、烦躁和苦闷之中,导致内耗接踵而至。电视剧通过视听化的手段将这些可解的问题温情而又理智地呈现出来。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不堪重负,许多年轻人向往原始的生活,慢慢地出现“返祖”现象,放慢脚步停下来治愈自我。电视剧同时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保护、返乡创业和农村空心化等问题联系起来讨论,鼓励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寄居乡村也能发家致富,缓解年轻人的内心焦虑。如《花开山乡》将人生理想搬到乡村环境下描绘,青年干部从中央机关被下派到贫困村,变身为“新农人”,将贫困村建成新式发展村,利用物流和电商的优势,助销当地农副产品,宣传当地文化特色发展旅游,给村里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向观众传达人生价值也可以在田间地头实现,体会到乡村振兴的真谛。《花繁叶茂》没有刻意营造一种“桃花源”式的安逸与闭塞,而是直面现实,尽力描绘真实的人、情和景,将农村发展的困境暴露出来,讲述梦想在乡村发展中落地生根的故事。电视剧总结出一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聚焦当代青年,将他们面临的精神内耗问题呈现出来,用春风化雨般的手法浸润观众,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切换生活模式的样板。当人物跳出荧屏走入现实时,“新农人”亦如“后浪”唤醒青年人沉睡的意识,将拒绝精神内耗与乡村振兴两个宏大的主题融入故事线中,谱写当代青年扎根基层、争当“新农人”的时代赞歌,共同勾勒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二)重拾:坚守人生信念,摒弃随波逐流

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在社会空间之中存在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⑧在场域视角下,电视剧强调具象的、结构化的空间,“影视场”受到时代因素、政治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多重影响,场域内自治受到价值观念、社会变迁和惯习嬗变的影响。《最美的乡村》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命题,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以一种“小”切口展现“大”图景的方式呈现,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艺术化地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带动农村发展”这一议题进行加工和提炼,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乡村的文化价值、就业前景,以及安居乐业的生活方式。《大山的女儿》以扎根基层的当代青年的理想和行动为主题,谱写当代青年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展现当代青年的时代形象。《那山那海》表达了个人情、乡土情与家国情的纵横交错,以小人物的故事为切入口,上演了一出个人价值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的大戏。寄居农村是年轻人在当下社会环境下的另外一种活法和选择,返乡并不意味着躺平和摆烂,而是重新探索和发掘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青年人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反过来,乡村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市场。

(三)愿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放手搏

“认同”是影视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一次认同表现为观众会认同影片的角色传达的价值观念,其次才会接受荧幕中的角色认同,这是二次认同。”⑨在认同策略下,《幸福到万家》立意深远,呈现出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文明建设的成果,利用鲜活的时代议题和当下普通人无法回避的人生话题,创作出一部兼具时代性和人民性的优秀影视作品。该剧既反映时代要义,又以时代之问紧扣时代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痛点,展现青年人在乡村发展里找寻生命的意义,同时将乡村振兴烙在年轻人的脑海里,号召广大的青年群体回归农村,在家乡的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该剧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⑩,将普通人的情感治愈过程放到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来描绘,注重真实,反映时代命题,展现出乡村振兴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它具备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烟火气,将人物故事与时代发展相融合,观众跟随剧中故事线发展,心理得到纾解,获得身份的二次认同。该剧不仅将乡村振兴的旋律与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归属问题和人生价值探寻融合在一起,还将观众的审美趣味与当下年轻人矛盾着的情感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慢节奏的生活图景与乡村创业相互交融的叙事结构,既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和价值期许,也契合国家政策的倡导。

四、结语

影视作品就像一面镜子,照射现实生活的各个侧面。电视剧聚焦当下青年人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内耗,精准诊断出“内耗”之下年轻人对生活的反思与态度,带领观众逃离世俗的喧嚣,鼓励自我治愈、自我实现和自我追寻所爱。将影视作品制作成内耗人群的一剂“精神良药”,需要挖掘社会生活的本质,了解当代人的思想动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第一,影视作为一门艺术,需要在市场需求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此达到市场与观众的相互成就;第二,影视作品务必将关注现实、关注人性、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感情作为侧重点;第三,影视作品应当具有思想性,给观众以启迪或反思,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担负不同的责任,治愈时代变革下的个体心灵。

猜你喜欢
内耗
如何拯救陷入“精神内耗”的自己
如何摆脱精神内耗
远离“精神内耗”,守护孩子“心灵之门”
公司最大的内耗,就是养了一批伪高管
打破精神内耗,做“无所畏”青年
编辑部内耗研究室
材料作文“精神内耗”导写
如何疗愈“精神内耗”
追求卓越,拒绝内耗
如何走出精神内耗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