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二年级非纸笔考试评价改革的实践性思考

2024-05-08 13:33马兰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评价改革小学数学

马兰

【摘 要】江苏无锡市新吴区小学数学学科组立足区域学科内涵建设实际,为有效落实一、二年级非纸笔考试学业评价采取了以下措施:基于学科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基于课程学段目标,搭建学业评价框架;基于不同领域内容要求,形成评价内容结构;基于主题学业要求,设定评价水平标准;基于全面动态考量,形成评价操作指南。通过扎实有效的学科评价实践,从课程改革理念认识到系列操作实践,形成了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校一案”,从而切实推进了区域数学学科教育评价的改革。

【关键词】评价改革 非纸笔考试评价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2-26-04

2021年6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要大幅压减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目前一些学校仍存在对学科考试功能认识不准确、不深刻的问题,通过排名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等违背教育规律和考试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考试是学科教育评价的方式之一。学科教育评价既能体现学科教育理念是否真正落地,也能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在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贯彻《通知》精神、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理念,有效制订小学数学一、二年级非纸笔考试的阶段性学业评价方案,并科学合理地实施推进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秋季学期起,为全面贯彻《通知》精神,切实从完善管理监督机制、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完善学习过程评价、合理运用考试结果等方面有效落实一、二年级非纸笔考试学业评价,江苏无锡市新吴区小学数学学科组立足区域学科内涵建设实际,通过自下而上的群策群力、区域层面的专题研讨,以及课程改革视域下的学科评价实践,基于教育素养导向逐步明确了对考试功能的再认识,结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际,将理论层面的认识和要求落实到一、二年级各学期数学学科教学实践中。从学科课程理念出发,对照学段素养目标,构建评价框架、呈现内容结构、确定水平标准、附以操作指南,通过非纸笔考试评价的系列微观操作实践,形成了素养导向下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二年级非纸笔考试评价“一校一案”,切实推进了区域教育评价的改革。

一、基于学科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为切实推进义务教育数学学科教育评价改革,不仅要确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育目标,设计具有结构化特征的教学内容,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而且要积极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强化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数学教育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业质量标准指导下,结合“四基”“四能”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主体来进行判断,不仅可以将其作为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而且可以反向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和评价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也就是说,教育评价应当实现它的双重意义,既能够发挥其检测目标的效度,又应在明确学生知识能力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在小学数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的背景下,可以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学生课堂学习观察、“双减”政策下的分层作业评价、数学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课外访谈等多种方式来监测、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以评促学,多向激励,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获得持续性发展。

二、基于课程学段目标,搭建学业评价框架

传统教育评价多以纸笔考试为主,一般停留在知识考查维度,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负担,而且难以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1]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设定为数学课程学习的第一学段,这是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现。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需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品质、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于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因此,小学数学一、二年级非纸笔考试评价应该在“三会”总目标的统领下,对应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基于课程学段目标,以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具体内容为载体,构建起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的基本框架(见表1)。

三、基于不同领域内容要求,形成评价内容结构

要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一、二年级非纸笔测试评价的框架体系,不仅要适应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贴合学科课程总目标,细化落实学段目标,而且要细化第一学段的两个年级四个学期每个阶段的不同领域内容要求,使课程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紧密联系。通过形成结构化的评价内容体系,将学习目标分化到不同领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方法经验的积累当中,这是深化数学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和评价育人导向的关键。将一、二年级数学课程内容与要求相互对应并进行梳理(见表2),为构建非纸笔考试评价的课堂观察、作业评价、实践评价、学科访谈等提供导引性的依据,为后续的教学改进、学习激励、全面衡量提供多视角和多维度的支持。

四、基于主题学业要求,设定评价水平标准

在充分体现学科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一、二年级非纸笔考试评价应当坚持学科教育评价的全面育人导向[2],基于科学的数学学习学业观和学科教学质量观,将学科育人目标和学段阶段性目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进结果评价导向,强化教学的过程评价,探索有效的增值评价,不断健全多视角的综合评价[3]。通过设定学业评价的水平层次标准,坚持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即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等原则,全面监测学生数学学习的阶段达成度、学业水平层次以及学习品格和态度等,提高学科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全面性、发展性,为后续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家长对学生的辅导培养等提供持续改进、完善和提升的空间,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可持续发展。

五、基于全面动态考量,形成评价操作指南

学生处于发展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也呈现动态发展样态,因此即使只是对于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业评价,教师也应当关注全面、统筹兼顾,进行动态考量,关注同一群体中不同个体的不同学习特质、相同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层次水平等,形成多视角观测、多维度评定、立体化呈现、进程式衡量的一、二年级可供教师和学生参照的操作评价手册,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提供指南,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当前阶段获得一份可观测的、多维动态的学业测评结果。同时,在结果运用上,并非只是单纯地判断学生学习成效的优劣,而是要能够较为精准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思维发展程度,以便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加可靠的内容起点和水平依据,为师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提供坚守和努力的方向,尤其是能够赋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和信心,从而增强一、二年级非纸笔考试评价指南的协同性和发展性。

在当前全面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通知》的内容提醒着每一位教师回首教育来时之路,重新审视学科考试的功能,使之规范丰盈,使小学数学一、二年级非纸笔考试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用全面完善的体系、科学合理的构成、准确动态的评判综合考量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和学业水平,在成就学生现在的同时服务其终身学习,真正发挥学科考试促进学习、改进教学、提升学科育人水平的作用,从而推动学科教育评价改革获得实质性突破。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深化教育評价改革 为“双减”筑基赋能[J].天津教育,2022(24):1.

[2]杨勇诚,朱伟.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学校作为[J].教育视界,2022(13):10-13.

[3]刘云生.论新时代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2):13-24.

猜你喜欢
评价改革小学数学
改革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几点尝试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之我见
高职英语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高中教师职业道德方向存在的问题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