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媒体航天报道中中国形象的国际生态话语对比研究

2024-05-08 20:34关琳丽刘兵
西部学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

关琳丽 刘兵

摘要:以国际生态话语分析路径解读中国形象,选取《中国日报》英文版(CD)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有关中国航天的新闻报道为语料。研究发现:(一)CD构建的中性和有益性中国形象比例相近,偶尔转述其他信息源塑造的破坏性形象,而CNN聚焦中性航天形象,次要构建了有益性形象,较少呈现破坏性形象;(二)中国非人类生命体因子仅在CD新闻报道中出现,CNN新闻报道中未出现此类因子;(三)在中国作为社会非生命体的话语中,CNN往往附带出与美国的比较,试图构建美国地位挑战者的破坏性中国形象。

关键词:中国形象;国际生态话语分析;航天新闻

中图分类号:H315;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8-0068-0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scourse

on Chinas Image in the Aerospace Report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a

Guan LinliLiu B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ng 030600)

Abstract: This study selects news reports about Chinas space from the English version of China Daily (CD) and American Cable News Network (CNN) as the corpus and interprets Chinas image through the mode of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findings are: (1) CD presents similar proportions of neutral and beneficial images of China, occasionally relaying destructive images portrayed by other sources, while CNN focuses on ecologically neutral images, constructs beneficial images secondarily, and occasionally presents destructive images; (2) the non-human living factors of China appear only in CD news, not in the news of CNN; (3) in the discourse of China appearing as social non-living factors, CNN tends to make comparis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rying to construct a destructive image of China as a challenger to the status of the United States.

Keywords: Chinas image;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pace news

航天科技國际传播事关国家形象建构,是新时代科技传播必须重视的战略方向。国内外媒体对中国航天形象的塑造影响着国际社会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认知和评价。在探索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与建设航天强国的背景下,研究中外媒体塑造的中国航天形象及其话语表征,对于把握国际舆论趋势、促进中国太空故事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现状

媒体塑造中国形象研究大多关注外宣媒体的中国形象自塑,以及国外媒体的中国形象他塑,较少涉及中外媒体中国形象塑造的对比研究。在少量关于中外媒体中国形象的对比研究中,研究语料涉及教育[1]和疫情话题[2],鲜有研究涉及中国航天新闻报道。然而,要建设航天强国,就需要与航天技术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3]。本文以国际生态话语分析路径来解读中国航天科技形象,选取《中国日报》英文版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涉及中国航天的报道为语料,比较中外媒体所塑造的中国航天形象以及语言表征的异同。

二、生态化中国形象的及物性分析框架

及物性过程的选择是呈现话语生态观的重要词汇语法资源[4],在建构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魏榕整合学界现有研究,完善了生态化中国形象的及物性分析框架[5]。

该框架基于“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将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交流过程以及存在过程六大及物性过程划分为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过程,用来表征有益性、中性与破坏性中国形象。该框架还赋予表征中国的参与者角色多元生态属性。中国作为生态因子,包括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中国生命体在性质和数量维度上可细分为人类个体参与者、人类群体参与者、非人类个体参与者和非人类群体参与者。中国非生命体在性质维度上可分为物理性参与者与社会性参与者。依据是否有自主行事能力,社会性参与者又可区分为自主性参与者与非自主性参与者。

三、研究设计

研究选取《中国日报》英文版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从2023年4月29日至2023年11月1日涉及中国航天的新闻报道为语料,建立《中国日报》英文版语料库(简称CD)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语料库(简称CNN)。使用语言学语料库工具UAM Corpus Tool 3.0来人工标注参与者因子和过程类型,以比较中外媒体所塑造的中国航天形象异同及其生态化及物性过程表征。

四、结果与分析

(一)中外媒体生态化中国航天形象总体分布特征

CD和CNN关于中国航天的新闻报道中生态化中国形象的分类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CD新闻报道中,有益性形象和中性形象占比分别为46.85%和48.63%,二者比例相近,破坏性形象占比最低为4.36%。CNN呈现的比例为中性形象(55.18%)>有益性形象(35.47%)>破坏性形象(9.36%)。由此可见,CD主要构建了中性和有益性形象,偶尔转述其他信息源塑造的破坏性形象;CNN主要传递中性形象,次要报道有益性形象,偶尔呈现破坏性形象。

从对国际生态系统的影响来看,CD与CNN均呈现中国自信、合作、共享的有益性形象,通过介绍航天员、航天设备以及太空探索动态塑造了中性形象。不过,CD塑造的中国形象更加立体和全面。例如,CD新闻报道中,呈现了中国非人类生命体因子,构建出航天工业强国的有益性形象,而CNN新闻报道中未出现此类因子。此外,CD新闻报道中非自主参与者类型多样化,构建出航天工业强国和航天科技强国的有益性形象。CNN还构建了仍需努力的中性形象和美国霸主地位挑战者的破坏性形象。

(二)中国生命体形象

1.中国人类参与者形象

CD和CNN有关中国航天新闻的报道中,中国作为人类参与者所塑造的形象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CD新闻报道中,中国作为个体参与者包含航天员、航天局官员、中国领导人,中国作为群体参与者主要包括科研团队、航天员团队。个体参与者呈现的有益性中国形象与中性中国形象的比例相同,约为4.05%,未呈现破坏性中国形象。群体参与者主要呈现中性中国形象,约占总数的15.37%,次要报道了有益性中国形象,约为7.12%,极少报道破坏性中国形象,约占0.32%。

(1)Xi summed up the lunar exploration spirit as pursuing dreams, daring to explore, cooperating in tackling difficulties and win-win cooperation.

(1)习近平主席将探月精神概括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2)Scientists are exchanging views on the latest progress, major achievements and frontier trends of space science... calling for deepe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space science.

(2)科学家们正在就空间科学的最新进展、主要成就和前沿趋势交换意见……呼吁在空间科学领域深化国际合作。

例(1)包含sum up心理过程,描述了习近平主席将中国航天精神总结为追求梦想、勇于探索、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呈现了奋斗、合作、共享的有益性中国形象。例(2)包括群体参与者中国科学家。例(2)中涉及exchange和call for两个交流过程:exchange交流过程表达了国内外科学家就空间科学的最新进展、重大成就和前沿趋势交换意见,凸显了中国促进航天经验共享的有益性形象;call for交流过程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呼吁在空间科学领域深化国际合作,显示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航天领域开展合作的有益性形象。

CNN新闻报道侧重于呈现中国航天员个体和群体参与者。个体参与者表征的中性中国航天形象约占总数的4.93%,有益性形象占比1.48%,破坏性形象占比最低,为0.49%。群体参与者塑造的中性形象占比最多,比例是12.81%。有益性中国形象与破坏性中国形象比例接近,分别为1.97%和0.99%。

(3)In them, I see the strength of our reserve force, and the hop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3)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们后备力量的强大,也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希望。

(4)Tiangong has become a symbol of Chinas ambition and capabilities in space, after Chinese astronauts were shut out of the ISS.

(4)在中国宇航员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后,天宫空间站已经成为中国太空雄心和能力的象征。

例(3)涉及人类个体参与者中国航天员,包含see心理过程,描述了感知者航天员杨利伟在新一代航天员身上看到了中国航天强大的后备力量,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希望,塑造出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國航天形象。例(4)涉及人类群体参与者中国航天员,be shut out动作过程中,中国航天员是受事,施事是被隐含的美国国会,描述了历史上美国国会的举措使中国宇航员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在航天领域处于被动地位,构建了破坏性中国形象。然而,例(4)也承认天宫空间站已成为中国太空雄心和能力的象征,表明CNN对中国航天进步的关注和中国自主研发实力的认可。从被动到独立自主的逆袭体现了中国航天形象的历史性转变。

2.中国非人类参与者形象

中国非人类生命体因子仅在CD新闻报道中出现,CNN新闻报道中未出现此类因子。该因子以群体参与者中国新型太空育种品种为主,集中呈现有益性中国形象。

(5)They have stepped into the daily lives of Chinese people, being utilized as food and serving as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curious children interested in science.

(5)它们已经走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既被用作食物,又成为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孩子们的教材。

例(5)涉及群体参与者中国新型太空种子,包含step,utilize和serve三个动作过程:step动作过程描述了数十年来太空种子已经走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utilize和serve动作过程展现了太空种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用途,可用作食物,亦可用作教育材料启发对科学感兴趣的儿童。太空种子走出实验室、走上餐桌、走进课堂,这凸显出中国种业科技应用成就,构建出航天农业大国的有益性形象。

(三)中国非生命体形象

CD和CNN关于中国航天的新闻报道中,中国非生命体形象的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CD新闻报道中,中国作为自主性参与者包括中国政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呈现的中国航天形象比例为:有益性中国形象(11.65%)>中性中国形象(7.77%)>破坏性中国形象(1.13%)。中国作为非自主参与者类型多样化,涵盖科研项目、国际合作、天宫空间站、巡天望远镜、对接技术等,呈现的有益性中国形象与中性形象的比例接近,分别为21.68%和20.39%,较少转述其他信息源塑造的破坏性形象(2.91%)。

(6)Yang made the remarks to rebut NASA Administrator Bill Nelsons recent claim that there already is a space ra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nd that China is likely to dominate the field of lunar exploration and try to keep others out.

(6)杨宇光的言论反驳了美国宇航局局长比尔·尼尔森最近的说法,即美国和中国之间已经存在太空竞赛,中国很可能在月球探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试图将其他国家排除在外。

(7)It has roughly the same spatial resolution as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but its field of view is more than 300 times larger than Hubbles.

(7)巡天望远镜分辨率与哈勃太空望远镜大致相同,但它的视野比哈勃望远镜大300多倍。

例(6)是投射小句的投射内容,呈现投射源的言语、观点,投射源是美国宇航局局长比尔·尼尔森。dominate和try两个动作过程表达了中国很可能在月球探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试图将其他国家拒之门外,把中国描述为月球探测的垄断者,是对中国正常合理的太空事业的构陷和污蔑,构建了破坏性中国形象。话语者对投射小句呈现的偏见报道进行了反驳。这是因为CD偶尔会转述其他信息源塑造的破坏性形象,从而针对性解构他国媒体传播的错误中国形象,让受众客观、准确地了解中国[6]。例(7)中has关系过程客观陈述了中国巡天望远镜分辨率与哈勃望远镜相当,属于中性过程,is关系过程描述了中国巡天望远镜视场是哈勃望远镜的300多倍,凸显出中国光学观测技术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构建出航天科技强国的有益性形象。

CNN新闻报道中,中国作为非自主参与者主要有关中国的航天活动和天宫空间站,聚焦中性中国航天形象,占比约为19.21%,有益性中国形象的比例次之,为14.78%,破坏性形象占比3.94%。中国作为自主性参与者主要涉及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官方媒体、中国政府,呈现的有益性中国形象与中性中国形象的比例接近,分别为17.24%和18.23%,破坏性中国形象占比较低约为3.94%。

(8)“And we have so much experience and know-how on training astronauts on operating in space-and thats where theyre playing catch up,” he said.

(8)他说:“我们在培训宇航员的太空操作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而这正是他们正在追赶的地方。”

(9)Tiangong has become an emblem of Chinas growing clout and confidence in its space endeavors, and a challenger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domain after being isolated from the ISS.

(9)在中国被国际空间站排除在外后,天宫空间站已经成为中国在太空事业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信心的象征,也成为了美国在该领域的挑战者。

例(8)包含play动作过程,描述了中国正在迎头赶上美国领先几十年的丰富经验,以中性过程表现了仍须努力的中性中国形象。例(9)涉及非自主性参与者天宫空间站。需指出,在描述中国空间站时,CNN往往附带出与美国的比较。例(9)包含become关系过程,表达了天宫空间站已经成为中国太空事业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信心的象征,也成为美国在该领域的挑战者,塑造出影响力大和信心十足的有益性形象,同时又把中国置于挑战者的位置,构建了美国地位挑战者的破坏性形象。

五、结束语

本研究以国际生态话语分析路径解读中外媒体塑造的中国航天形象及话语表征异同,拓宽了国际生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应用范围,对探究如何构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航天形象、提高中国航天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太空故事的国际传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魏榕.中外媒体中国形象的生态话语对比研究[J].現代外语,2022(3):318-330.

[2]苏蕾,刘沫彤.中外媒体“双减”报道中的中国教育形象:语义网络与诠释包裹的路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2):20-24.

[3]王润珏,张若溪.故事讲述与体系建构:中国航天事业对外传播的实践与思考[J].对外传播,2021(12):23-26.

[4]GOATLY A.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 on the BBC World Service[J].Text & Talk,2002(1):1-27.

[5]魏榕.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形象的国际生态话语分析[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1):36-44.

[6]胡晓斌.中美媒体对新冠疫情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对比研究:语料库辅助的三维话语分析[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4):74-86,159.

作者简介:关琳丽(1998—),女,汉族,山西晋城人,单位为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生态语言学。

刘兵(1966—),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
解构电影《面纱》里的中国形象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欧美公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误读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新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