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

2024-05-08 13:28林志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课标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林志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标”)立足课程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部分均提出了文化育人的明确要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把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其中,文化自信排在了首位。课标指出: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落实课标精神,把握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核心价值追求,要求我们认识文化教育的正当性,理解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遵循语文教育相对价值秩序并在实践中处理好相关关系,切实实现语文课程文化育人的功能。

一、明确价值观教育的正当性,破解文化教育的认同难题

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文化育人的价值取向,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将文化教育看作政治教化,并对其怀着一种雅思贝尔斯所言的“对教化的敌意”的现象仍然存在。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教育的實质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当前,价值观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遭遇着正当性的诘难。一方面,在全球范围的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和理性在破除宗教封建等迷信之后,以高歌猛进的态势为社会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所追求的确定性、事实性逐渐成了价值的唯一主宰。它不仅仅在世俗中排挤了上帝和信仰,而且已经成为新的上帝和信仰。人们将追求科学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人生意义的导引、生活价值的建构、生命终极目的的关怀不再被认为是教育的重要司职。另一方面,当旧的封建或宗教的统一价值被打破之后,出现了“诸神冲突”的社会文化局面,“价值无涉”“价值中立”等看似客观的价值相对主义态度诱惑着教育的价值立场,使教育者对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产生质疑,认为价值形成应该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教育不应干预。

破解文化教育的认同难题,理解文化教育的意义,就必须为价值观教育的正当性做出辩护。这其中,不难认识科学主义的弊端。科学技术的理性主要属于工具理性,是非终极的。而教育必须在对人们的现实关切中祈向一种超越性的关怀,最终目的一定是引导人们拥有幸福的人生体验,而这离不开丰盈的精神力量。离开价值引导的理性是不完整的。因此,价值性是教育的本性,“价值观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起点”(叶澜语)。对于价值相对主义,我们应该认清,所有行为都带有一定的价值偏向,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价值中立”“价值无涉”行为,或者说,“价值中立”“价值无涉”本身也是一种有所偏向的价值立场。价值相对主义承认所有价值的合理合法,最终只会带来巴比伦塔式的混乱和颠覆,把人们抛入一种价值标准模糊的不确定状态——价值虚无。

二、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树立语文课程的文化自觉

语文课程与文化有着独特的天然联系,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主要源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符号系统或简单的交际工具,而是人们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文化心理特征,具有民族文化和民族社会的共同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汉语言文字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象形表意的汉字与西方表音的文字有很大区别,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与诗意,记录着属于我们国家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无论是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反映中国现当代革命历史和传统的革命文化,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和伟大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进入语文教科书,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儿童。可以说,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与建构的过程。

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建构课程内容(三大文化主题作为语文教科书编排的主要内容,相关篇目将占课文总数的60%~70%),同时,对三大文化的主题与载体形式

做出了具体详细的厘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课标指出:“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对于载体形式,则列举了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

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具体多样的形式。

在学段要求部分,课标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对每个学段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别提出明确要求。可以想象,随着2022年版课标的实施及统编语文教科书的修订,语文课程必将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三、建立相对价值秩序,解决语文教学目标价值权衡的困境

在当代语文教育史中,语文教学在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时一直存在着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权衡选择的困境。有人认为,语文教育的主体功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该主要关注文章的“言语形式”,带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语文课程中过度强调文化教育会干扰其教学重点,损害语文教育的“语文味”。

将“言语形式”从“言语内容”中抽离出来,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才是语文的本体价值追求,其他价值都处于从属地位的观点,反映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工具理性至上的倾向,说明人们对语文教育内部的价值秩序尚未有清醒的认知。在现代语文教育百十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工具性”长期被认为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工具理性长期占据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虽然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张也在不同的时期与之较量、抗衡与融合,但并没有成为真正主导的价值。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爆发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正是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长期占据中心地位造成价值理性缺失而表达的不满与纠偏,作为论争的结果,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科课程性质描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课标这种表述仍无法一劳永逸地撑起价值的天平,也不可能彻底解决语文教师面对不同文本时价值选择的困境。

走出语文教育价值秩序绝对化的认识误区,还原语文教育价值的均衡生态,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工具与人文两种价值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会因文、因时、因境而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学段、不同篇目间存在不同的语文教育价值秩序。因此,语文课程的价值序列应该是多元包容、彼此渗透、随机而化、互为支撑的动态体系。就当前的现实而言,我国几十年来社会发展注重的是速度和效益,伴随着对利益最大化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追求,物质类的显性价值得到彰显,而隐性的精神价值在一定层面上被忽视。可以说,“比起以往任何时候,价值理性的培育都更加紧迫,是当代价值教育所应该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1期)。就文化认同类文本而言,它们当然具有语言文字训练的价值,但更不容忽视的是它们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引领、历史见证、文化传承价值。以强调突出“语文味”而否认语文课程中的文化教育价值是狭隘的,短视的,形而上学的。

四、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实现语文课程文化育人功能

正确认识语文课程中文化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就能以建设性的姿态和视角,自觉超越认识危机并积极寻求实践的路径。在实践中,我们须处理好社会与个人、历史与当下、文化目标与其他目标、知与行等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文化育人的功能。

第一,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教育的价值可以分为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个人发展两个维度,人的价值的实现也表现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方面。语文教育中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指向学生个体与国家社会两个层面,它既观照个体生命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又通过对“个人”“小我”的超越,指向公共利益的维护。在个人主义泛滥的今天,它具有引导人们超越现实,渡向高远的精神彼岸的力量。但如果其中的社会价值被无限夸大,甚至要求人们完全放弃个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文化教育就会滑向“伪圣”,在空洞的话语中沦为心照不宣的说辞,其结果只能带来教育失真,形成人们对教化的敌意,最终形成精神家园、价值世界的荒芜。

第二,做好现代化转换,实现视域融合与文化创新。文化不是凝固的历史存在,而是开放的发展空间。在当今语境中的文化传统必须经由现代化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价值。一方面,师生在阅读文化传统类文本时必会将已有的生活经验投射到文本背后的时间与空间里,形成新的“视域空间”。在视域融合的空间里,文化的现代意义得以转换。例如革命战争时期的救亡图存、敢于牺牲、艰苦奋斗等品质在和平建设时期就可以理解为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等等。另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当代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与广阔的教学设计空间。新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还原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统类课文,还为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融合创新创造了条件。

第三,处理好文化教育与语文教育中其他目标的关系。语文课程中的文化教育不同于政治、历史等学科中的文化教育,它是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自然进行的,也是在理解言语内容与学习言语形式的统一中进行的。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与语文教育中知识、思维、审美等其他目标的实现绝不是互相掣肘的关系,而是互相成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语文教育实践,不仅不会损伤课文的人文价值,还会起到帮助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课文的作用,从而实现语文教育整体功能目标的达成。

最后,语文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文化教育不是知识教育,它不是外在于师生生命的事实与逻辑,而是指向师生内在世界的道德与精神。语文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目标不在“知”,而在“行”。以革命文化为例,我们不仅希望学生通过对相关课文的学习,了解文本背后的历史事件,理性认同革命文化,崇敬为民族与国家独立、发展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感激与珍惜当下和平安定的生活,更希望他们内化于心而后外化于行,在此引导下树立远大理想,在日常的学习中勤奋刻苦、敢于探索,在生活遭遇困境时能乐观面对、坚韧不屈,在是非面前能清醒判断,敢于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文化教育最终要唤醒的是学生内心精神的力量,形成自己的秩序,从而拥有更纯粹、更丰富、更高远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失去传统,精神便会荒芜;忘记历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家的路。语文课程通过语言这一符号系统传递文化、建构文化,当我们树立起语文课程的文化自觉与价值担当,浸润在祖国语言文字中的文化教育,必将成为青少年精神的血脉,内化为其自觉的道德与精神,沉淀为永久且深沉的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責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课标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