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五下)教学设计及评析

2024-05-08 13:28王洁倪凯颜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孔君平杨氏夫子

王洁 倪凯颜

教学目标:

1.大概念:

(1)人们可以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体现了他们的智慧。

(2)幽默表达是有一些方法的。比如,巧用谐音双关、如法回应,可以化解烦恼与矛盾,使人与人关系融洽。

2.知识与能力:

(1)会认、会写生字“梁、聪、诣、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等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通過研读关键语句,感受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杨氏之子应对孔君平对话的巧妙。

(4)背诵课文。

核心探究问题:

1.杨氏之子“甚聪惠”在何处呢?

2.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会怎样把故事讲给杨父听呢?

3.关于“甚聪惠”,你们悟到了些什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读准读通,初讲故事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认识一位古代的孩子,他就是——杨氏之子。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谁?你能用文言文的方式介绍自己吗?

2.指名读课文。关注难读的句子,读准读通。

3.关注难读的两句话,指导读出节奏、韵味。

(1)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要点:①文言文节奏停顿的规律,一般可以在主语后面停顿一下,强调这句话在讲谁干了什么或说了什么。

②在哪里停顿还可以根据意思来判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两位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2)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要点:引导学生发现现代文中的“家禽”指人工驯养的鸟类动物,如鸡、鸭、鹅等。这里的“夫子家禽”指夫子家中养的鸟,禽指鸟。此处的家禽非现代说的家禽,所以要停顿。点拨学生了解古文中有个现象叫古今异义。

指名读出节奏和韵味。(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4.生齐读课文。

5.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6.指名讲故事。

要点:把“乃呼儿出”讲成孔君平就把杨氏之子叫了出来。把“为设果”讲成杨氏之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就是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小学教材中写儿童的文言文,故

事生动、浅显易懂。教学时,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紧扣两句难读的重要对话展开教学。初讲故事的环节看似把文言文的意思讲出来,实则是在师生对话中教会学生可以通过借助注释和把省略的部分讲清楚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板块二    理解故事,感悟“甚聪惠”

1. 课文有五句话,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介绍杨氏之子,是哪句呢?读成一个词是什么?(聪惠)什么意思?聪惠前加了“甚”呢?(十分聪惠)“甚”就表示很、十分。

2.任务一:杨氏之子“甚聪惠”在何处呢?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写批注。

3.交流。

预设一:品读 “为设果”。

要点:孔君平是晋朝的高官,和杨父关系非常好,常去杨家做客。才九岁的孩子就会端来水果替父招待客人,待人接物大方得体,果然“甚聪惠”。

预设二:品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要点:① “未闻”就是没有听说过,他说话委婉,尊重长辈,很有修养,是个“甚聪惠”的孩子。

②“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可以看出他尊重长辈,是个聪惠的孩子。

③他听见孔君平说杨梅是君家果,他就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所以他很聪惠。

A.引导学生把两个人的对话对应起来研读,先引导发现孔君平说的话 “此是君家果”中 的“此”是指杨梅,杨梅是杨家果;(板书 :杨梅——杨家果)再引导发现杨氏之子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孔雀”是孔家禽。(板书:孔雀——孔

家禽)

B.老师把原句拿走,引导学生观察留下来的

词,从中发现杨梅中有个——杨,杨家果中也有个——杨。孔君平的意思是杨梅和杨氏之子是同姓。这里的“杨”既指杨梅,又指杨家。他巧用谐音,一语双关来逗杨氏之子呢。

C.杨氏之子在回答时听懂了吗?

要点: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采用的方式:谐音双关。孔雀有个“孔”字,孔君平的姓也是“孔”,他就也用了谐音双关来回应孔君平。孔君平用了杨梅,它是水果,杨氏之子就想到了孔雀这一动物,对得巧妙。他用孔君平的方式去应答,这样如法应答既幽默风趣又“聪惠”。

D.思辨感悟“甚聪惠”。

出示两种应答的方式,追问:假如杨氏之子这样回答,你觉得怎么样?

A.儿应声答曰:“否,此果贾之。”或“是,此果吾家树结之。”

B.儿应声答曰:“孔雀是夫子家禽。”

引导学生通过思辨发现第一种回答表示他没有听懂孔君平话中有话,一语双关,回答得不智慧;第二种没有了“未闻”,对长辈说话的语气很生硬。这样回答也不够智慧。

(2)出示:应声答曰。

要点:“应声答曰”指反应很快,马上就回应了孔君平的话,说明是个“聪惠”的孩子。

小结:我们通过研读关键的语句,找到了他不仅听懂了孔君平的谐音双关,还能如法应答,应答迅速,答得巧妙,真是“甚聪惠”啊!

(设计意图:感悟杨氏之子“甚聪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一问一答之间的联系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引导他们关注这两句对话,让他们发现孔君平利用了谐音双关在姓氏上做文章。在此基础上追问思辨,再次通过对比深化杨氏之子用谐音双关和如法应答方式的“甚聪惠”。)

板块三    再讲故事,表达“甚聪惠”

出示任务二:化身杨氏之子再讲故事。

要求:此刻,你们都是杨氏之子了,傍晚,父亲回来了,他已经遇到过孔君平了,他一进门就说:“儿子,白天孔叔叔来我们家了……”你会把这个故事讲给父亲听吗?把人物当时内心的想法讲清楚。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师生合作讲故事。

要点:教师扮演杨父,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把杨氏之子尊重长辈、如法应答的“聪惠”之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其把回应孔君平的思考过程讲清楚,让大家看到他内心的想法,深刻感悟他的“甚聪惠”。

(设计意图:创设化身杨氏之子把故事讲给杨父听这一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把理解内化后通过言语输出,从而达到深层的理解。师生互动交流中促使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表达特点进行迁移。)

板块四    由故事及己,走向“甚聪惠”

1.今天我们读了一个小故事,认识了很聪惠的杨氏之子,我们来关注一下以前学过的其他古代孩子。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让梨的孔融、不取道旁李的王戎和称象的曹冲,找找他们的聪惠之处。(待人接物大方得体、勤奋努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2. 在《世说新语》中有好多写聪明小孩的文言文。让一位学生讲有关张吴兴的故事,小组交流:张吴兴和杨氏之子比谁更聪惠呢?你更欣赏谁?(出示)

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 ,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dòu)?”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要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发现两者的微妙差别。两个孩子都是“应声答曰”的,他们思维敏捷,都是聪明的孩子。张吴兴说话很不留余地,不给先辈面子。而杨氏之子尊重长辈、说话委婉、语言风趣幽默。

小结:当你通过阅读、比较、辨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就比之前“聪惠”了。

3. 同学们,课上到这里,你一定也想让自己更“聪惠”。那么,你悟到了些什么呢?

4.老师看到,你们已经初步悟得一个人怎样能走向“甚聪惠”,也看到了你们走向“甚聪惠”的无限可能,为你们点赞!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梳理学过的古代孩子的故事,寻找智慧之处,在他们心中播下变“聪惠”的种子,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勤奋努力、善于观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也成为“甚聪惠”的孩子。对比阅读拓展与之相关联的文章,旨在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文言文之窗,通过辨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最后由故事中的孩子回归到自身,引导学生悟出变“聪惠”的必备品质,不断完善价值观、人生观,成为“甚聪惠”的人。)

教学评析

随着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是当下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与重点。一线教师如何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下调整教学目标与方式,变革课堂教学组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王洁老师在《杨氏之子》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凸显素养导向的课堂构建策略,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鲜明又可迁移的案例。

一、以大概念获得为目标

近年来,理论界和实践界都逐步形成了“大概念是落实素养导向教学的抓手”这一共识。王洁老师的教学设计,开篇呈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目标。能知道的新知识、能做到的新能力,都秉承了传统,最革新之处在于大概念的提出。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她梳理提炼出了两类大概念。一类指向人文素养:人们可以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另一类指向语文学科专业素养:幽默表达是有一些方法的。比如,巧用谐音双关、如法回应,可以化解烦恼与矛盾,使人与人关系融洽。

这样的大概念,无论内容还是表述,既符合教材编者的育人理念与要求,又贴合学生素养发展的实际,是学生经历课堂学习探究后能自我习得的观念,能让学生在遇到生活情境问题时,积极应用而顺利解决,这就是真正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以核心探究问题为抓手

在常态教学设计中,我们很少看到教师会在“教学目标”之后列出“核心探究问题”。王洁老师的这一简单呈现,凸显的是其背后所秉持的追求理解的逆向设计理念。逆向设计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思考如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达到的程度又如何。于是,紧扣以上大概念,王老师设计了引导学生慢慢走向大概念的核心探究问题,指向学生对大概念的自主获得。

这三个问题,分别架构起了后三个板块的学习探究活动。问题一,紧扣对《杨氏之子》这个文言文故事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品读中去推敲、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之处,同时發现杨氏之子应答背后的智慧,即应用同样的谐音双关方式,去巧妙回应一个成年人跟他开的玩笑,且尽显其待人接物的大方得体。问题二,创设了一个讲故事的真实情境,巧妙地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深入理解故事背后体现的大概念:幽默风趣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问题三,引导学生由人及己,在关于“甚聪惠”的价值判断方面,形成自己的思考,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大概念。

三、以主题文本阅读为主线

这一课的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相对简单,虽然是一则文言文故事,但阅读难度不大。如何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帮助学生获得大概念,提升核心素养?王老师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策略,那就是围绕主题,以一带多,通过主题文本阅读探究,获得关于此主题的大概念。

王洁老师敏锐地发现,像杨氏之子那样“聪惠”的小孩,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记录着不少,而且有几位的故事学生已经学过,《世说新语》中也有几位。那么,他们“甚聪惠”在哪里,对于今天的学生,又有怎样的启迪意义呢?于是,王洁老师紧扣“甚聪惠”,引导学生先扣文本读讲《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充分感悟、表达杨氏之子的“甚聪惠”;然后又将学生的视域拓展到司马光、王戎、曹冲等孩子身上,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文本,去触摸、发现这一类“聪惠”孩子背后的共同点;接着,引导学生聚焦《世说新语》中一个有着类似境遇的张吴兴的故事,在阅读、比较中去辨析,张吴兴和杨氏之子都能机智应答,你更喜欢谁;最后回归到课堂上的学生,让他们思考,关于“甚聪惠”,你们悟到了些什么?如此,从“一”始,以“多”辨,归于“己”,大概念的习得浑然天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悄然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孔君平杨氏夫子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巧妙的语言 应对的智慧
杨氏之子
夫子的挑战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语言艺术的魅力
夫子之文章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夫子亦“愚”
改写《杨氏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