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河旧事

2024-05-08 00:26相裕亭
飞天 2024年5期
关键词:盐区毛头狗子

相裕亭

赶 春

大海中捕捞鱼虾,与陆地上种植庄稼,同样是赶着季节来的。但在收获的时间上,却大不相同。陆地上种植高粱、玉米、大豆时,选在清明前后。有道是“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说的是每年春风吹绿柳芽的时节,家家户户,要忙着春耕春种,以待夏秋时,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可那段时间,农家人称为青黄不接,也就是忍饥挨饿的一段时光。而在那一段时光内,恰恰是海上“鱼虾肥美蟹脚痒”的好时辰,可谓是渔家人一年当中,最获丰收的好时节。

早年间,渔民们只晓得捕获,不太懂得保护海洋生物的繁殖。春风乍起时,各类鱼虾前往近海的温暖水域抛籽,渔民们偏偏就在那个时候下网拦截捕获它们。譬如开春的大铜蟹(梭子蟹),个个都是满壳黄,渔民们一网捕获上百只、上千只,一网便能暴富呢。

可以想到,鱼虾抛籽的肥美时期,有点像孕妇待产时那样水灵、笨拙、滋润。苦等了一个冬天的渔民,面对唾手可得的肥美鱼虾,哪个不是铆足了劲儿,扑向大海中去拦截它们。

城里的有钱人,尤其像大盐商吴三才那样,镇街里有商号,盐区那边又有上百顷白花花盐田的商界大佬,每年都要赶在春风拂面时,到他下面的各个盐场商埠去走走,透透旷野里的新鲜空气,观赏一下春光春景,盘一盘当年的“盐租”,是一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品尝当年那带籽的梭子蟹、大对虾,过几天逍遥快活的日子,也是不可错失的。

“走吧,跟我到七道沟那边去看看。”

每当吴老爷跟管家那样打招呼,说明他想到七道沟那边去吃海鲜了。

那样的时候,管家一面询问吴老爷起程的准确日期,一面还要派人前去报信儿,告诉下面各个盐场商埠的大小盐商们,吴老爷将会在某天某日,到达他们那边,以便让下面各个盐场的股东,做好当年收成的估算,當面向吴老爷说个明白。当然,吴老爷所要了解的,也只是一些大面上的事儿。各个盐场的具体事务,还是由管家带着账房与下面的人去纠缠。吴老爷象征性地了解一下,走个过场,也就罢了。吴老爷的本意,还是到各处走走转转玩玩。

开春了嘛,吴老爷在城里闲着也是闲着,沉到下面的沟沟岔岔去转转看看,也是挺开心的。

盐区这边的地名,不像内陆的张家庄、陈家楼、三十里铺那样,依据村庄中居住的张姓人家多,就叫张家庄,王姓人家多,就叫王家楼。再就是二里汪、三里河、三十里铺,那些都是根据村庄的居住地,到某一个大一点的城镇距离来命名的。而盐区这边的一道沟、二道沟,同样是村庄的名字。只不过,盐区这边的村庄命名,不是根据里程与姓氏,而是以沟沟岔岔河河来起的名字——

“三姑娘的婆家是哪里?”

“四道沟的。”

“女婿呢?”

“上船的。”

“不孬不孬!”

……

这是盐区这边最为普通的地名对话了。

盐区人说的一道沟、二道沟,是大海潮汐赐予的礼物。

最初,一道沟、二道沟,包括当今正在向大海中延伸的七道沟,都曾是波涛翻滚的大海。只因为盐区这边的海水每年都在东退,陆地随之抬升,形成了现在这样一道一道的沟壑。

不过,大海形成陆地的那个过程很缓慢。从最初的海平面的升起,到盐滩凸起,少说也要几十年、上百年。而生生不息的海边人家,偏偏就有那样的耐心,一代又一代地固守在海岸边,守望着大海恩赐给他们流金淌银的盐滩。

期间,每形成一片海滩,便会有晒盐人家在此栖息居住,他们或兄弟联手,或父子相伴,在海滩上挖沟、蓄水、平滩、晒盐。先是三五家,后是十几家,慢慢地形成一个一个小小的村落,这便有了后来的一道沟、二道沟、三道沟。而今,最接近海岸线的一个村落,那就是七道沟了。或许,再有五百年,后面的海滩,还将形成八道沟、九道沟呢。

目前,从一道沟至七道沟,沟沟都有村落人家,尤其是三道沟、四道沟那边,还形成了集市,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渔民在那边赶大集。

管家给吴老爷安排“下沟”的日子,极有可能就是三道沟逢大集的日子,以便让下面的人好购买些尚好的食物招待吴老爷。同时,也好让吴老爷了解一下集市上各种货物的行情。

吴老爷常年居住在城里,别说是青菜萝卜多少钱一斤他不晓得,就连餐桌上的铜蟹、对虾是论斤称,还是论个儿卖,他都不会知道呢。

海边人所说的对虾,并非两个捆扎在一起卖的大虾,而是指两只虾子称一斤的大虾为对虾。不过,那是很难遇到的。偶尔,下远洋的大船上能捕捞到几只亮晶晶的对虾,数量却是极少的,价格反而会很高。海边的有钱人,常常以吃到对虾为荣耀。好在,海边的人常把大一点的虾子,统称为对虾,好像是一种美好的寓意与向往。

“你这对虾怎么卖?”

“七个头的,你看着给吧!”

听对话,你就知道,一斤称七只的虾子,也叫对虾了。不过,那已经是很像样的虾子了,个头都如小孩子的大拇指那样粗呢。

吴府里的管家带着吴老爷“下沟”来,不能不说他们是冲着开春的大铜蟹、大对虾来的。

铜蟹、对虾,包括海上捕捞来的各种珍奇的鱼类,如同农家的婆媳在菜园子里拔下的小青菜一样,同样是“起水鲜”。菜园子里那翠生生的小青菜,一旦离开了园子,摆到了集市的街头出售,就吃不出那种含泥带露的“起水鲜”味道了。大海中捕捞来的跳鱼、蹦虾、张牙舞爪的八爪蟹,更是不能落地儿,就在码头上烹饪着吃,或者是在渔船上吃,那才能真正地吃出海鲜的味道来。一旦将欢蹦乱跳的虾蟹运送到城里,再过斤走磅,蒸煮炖炸到人们的餐桌上,十分的鲜味,已经自消了三分。

所以,每年开春的时候,吴老爷都会到七道沟那边去吃“起水鲜”。

吴老爷好吃、会吃、懂吃。

吴老爷知道七道沟那边有原汁原味的海鲜,不惜把身边一个贴心靠背、外号四毛头的小跟班,打发到七道沟去出任盐场的头头。

现如今,那个人五人六的四毛头,也学起了吴老爷的做派,同样是妻妾缠身,是坐守一方的大掌柜呢。

吴府里提前四五天,就把吴老爷要到他四毛头那里留宿的行程,告诉了四毛头。

四毛头那个重视呀,当路的烧鸡、板浦的鹅、花果山的冻梨子、七道沟的甜泥螺,全都给吴老爷备下了。至于说,海中两斤以上的大黄鱼、巴掌宽的乌贼儿,两个称一斤的大对虾、沸水中由青变红的梭子蟹,更是不在话下呢。

四毛头在吴老爷身边伺候过多年,那点事情他还做不周全嘛。

吴老爷此行,前前后后,在四毛头那里过了四天三夜,铜蟹、黄鱼、八爪的乌贼,海中顶级的美味,他都品尝了一遍。还有蒜瓣大的仙人贝、女人耳针似的小香螺,吴老爷也都品尝过了。

临了,也就是吴老爷带了些海鲜要离开七道沟时,四毛头的正妻,几天来一直陪伴在吴老爷与四毛头身边的那个话语很少的女人,忽而提醒四毛头,说网箱里备下的大对虾,还没有给吴老爷品尝呢。吴老爷来七道沟几次了,始终都没有吃上那样大的对虾。此番,一艘远洋船上捕获到几只,被四毛头手下的人给弄来了,本该拿出来孝敬主子,或是给吴老爷装到马车上,让他带到城里给他的家人们吃,四毛头怎么就给忘了呢。

女人那样嘀咕时,四毛头正神情专注地观望着吴老爷远去的马车。

末了,吴老爷的马车消失在远处的烟尘中,望不见了。四毛头这才转过身来,跟女人说:“那么顶级的对虾,这次让吴老爷吃上了。以后呢,以后吴老爷再来了吃不到怎么办?”

说完,四毛头胳膊一抡,冲着女人,说:“走,咱们回家吃对虾去!”

老 拴

老拴,海边小码头帮助人家渔船上择鱼的。

老拴年岁不小了,脸上的褶子就像榆树皮一样,沟沟坎坎的。他有一条腿不听使唤了,走道时需要一只手抚弄着膝盖,身体还要往前一倾一歪的。如同海上一波一波涌来的波浪。

在盐区,像老拴那样体格不是太好的人,就不能出海打鱼了,只能跟着村上的一帮大姑娘、小媳妇在码头上帮着船家补渔网子、择鱼。

择鱼,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但很繁琐。要把在海上捕捞时缠绕到渔网上的鱼虾,一条一条地从网扣上顺势撸弄下来。

每天清晨,老拴骑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如同乡间“赶鲜”卖瓜、售菜的大爷大妈一样,一大早出门,两条一长一短的腿,蹬踏着他的三轮车,赶到盐河口的小码头那边以后,与一帮骚嘴的婆娘们聚集在一起,听她们谈论夜晚男人睡觉时磨牙、打呼噜,手脚很不老实的那些丑事,等着渔船上的人下来,喊呼他们去择鱼、补渔网子。

午间,或傍晚,老拴要往家走时,渔船主会根据老拴当天所择的鱼虾斤重,现场付给他当天的报酬。

就那,老拴还不是天天都去择鱼弄虾呢。

老拴说城里人都有星期天,他自个儿也要给自己放个假。

老拴给自己放假的日子里,他会换下择鱼时穿的那身腥歪歪的破旧衣服,找一身干净的外套穿上,到村上供销社门口去抽香烟卷儿。有时,他还会闷一缸子茶水,拿个小马扎,端坐在自家巷口,看着过往的行人,半天喝一口浓乎乎的茶水,很悠闲,也很享受的样子,观望着街口的风景。

眼下,老拴是一个人生活。

但老拴的屋子里,有女人穿过的红拖鞋、用过的小镜子、长柄的木梳子,还有女人的花枕头、长围巾呢。

老拴先前是有过女人的。

那女人,是一个外乡来卖小鸡的男人从关外带来的。说她在东北失了家口(死了男人),想到关内来换个环境。老拴请那卖小鸡的男人喝了两场酒,送给他三斤多咸鱼干子,便把那女人给领回家了。后期,那女人给老拴生下一个男孩后,说是在盐区不服水土,海水弄到身上,老是会起痒、冒小红疙瘩。老拴无奈,便答应她领上儿子,到东北娘家去过上一段。

岂不知,那女人回到东北以后,就再也不想回盐区来了。

前些年,老拴常去东北看望那娘俩。有时,春节前去了,一直到麦口(收麦)再回来。老拴惦记家里的两间老屋和院子里的树。

老拴家院子里有两棵高大的老杨树,隔老远就能看到。徐州新沂、邳州那边的杨树贩子,时常上门来打探。

“你家的杨树卖不卖?”

刚开始,老拴看对方开辆“突突突”的小四轮停在小巷口,不知道他们是干啥的,等他弄明白对方是西乡那边过来买树的,当即摇头、摆手。

“不卖!”

对方听老拴的回话,那么坚定、彻底,后面许多讨价还价的话语,就如同奔突而来的河水,一下子流到了堤坝的堵口处,再也无法往下游流淌了,只好把刚才已经熄火的“小四轮”,再“突突突”地发动起来,开到别处去购买杨树。

杨树,并非什么可以成材的树木,它本身不能锯成板子打家具。若是用杨树打家具,很容易弯曲变形。所以,盐区这地方的木匠,向来把杨树视为烧火柴。但西乡那边来的杨树贩子,偏偏就看上了此地价格低廉的“烧火柴”,他们开着拖拉机、小四轮,三五成群地来到盐区,看到哪家院子里有杨树,就上门打价购买。然后,拉到他们家乡,去皮、晾干,再用旋刀机如同小学生旋转铅笔那样,把那白生生的杨树段子,旋成一片片芦席、牛羊皮一样的木片片。随后,再层层叠加(中间夹杂些锯末、生胶,甚至是麦秸、稻草),做成一块块像木板,又不是木板的“三合板”或“四合板”“五合板”,卖给城里做装修的人家,从中捞到一大笔高额的费用。

所以,西乡那边来的一拨一拨杨树贩子,一进村就奔着有杨树的人家去了。像老拴家那两棵高高的大楊树,隔三差五地就有人上门来询问。

“你家的杨树卖不卖?”

刚开始,老拴还摇头、摆手,甚至是接过对方扔到他怀里的香烟卷儿。后期,老拴一听到小街上拖拉机、小四轮“突突突”的响声,他干脆就把院门给关上,不见那些杨树贩子。

岂不知,那些外乡来的杨树贩子,很有一套买树的办法,他们找到当地某位熟悉老拴的“领路”人,再来敲老拴家的院门。

这一回,老拴自然不能再把院门紧关着了。对方瞄着老拴院子里的那两棵合搂粗的大杨树,很有诚意地跟老拴说。

“开个价呗吧?”

言下之意,就眼前那两棵大杨树,你老拴说多少钱吧?俨然是愿意出高价钱购买的。

那个时候,老拴不好像先前那样,把脑袋摇成拨浪鼓一样连声说“不卖不卖”喽。老拴会变一个人一样,很是温和地回对方。

“那树,不是我的。”

“谁的?”

“狗子的。”

狗子,是老拴的儿子。

只是,这些年来,狗子一直跟着他娘在东北生活。说得具体一点,他们娘俩生活在东北四平那边的一个小镇上。

随后,老拴还会自言自语地说:“那树,是留给狗子娶亲用的。”

老拴不止一次地想过,狗子结婚时,要摆酒席。舅家、姑家、姨家的亲戚要来很多。到那时,家中要提前两三天,支锅台、杀鸡、炖肉、炸圆子(丸子),那是要用很多柴禾的。他想在狗子的喜日子定下來以后,就把院子里的那两棵大杨树放倒,树枝子用来烧火,树段子卖给西乡的杨树贩子,换些钱来,贴补到狗子的喜事上买鱼、割肉,或者是给新娘子进门时做压腰钱。

所以,这些年来,不管什么人上门来买他老拴那两棵大杨树,老拴都咬住牙根儿不卖。他一门心思地要把那两棵大杨树,留给他生活在东北的儿子狗子。

可时间久了,西院里的邻居大奶奶发话了,问老拴:“你没算算你家狗子今年该多大啦?”

言下之意,你那狗子,都三十几岁了,人家在东北那疙瘩,没准儿早就娶妻生子了。哪里还用得着你院子里的那两棵大杨树去支锅台、炖鸡鸭、迎娶新媳妇进门呢?

当然,西院里的大奶奶,也是深受老拴家那两棵大杨树的祸害,不得已才那样说老拴的。

每年,春夏时节,那两棵大杨树上的巴拉虫子,就像飞蛾、落叶一样,“噼里啪啦”地往下掉,好多次都掉进人家的饭盆里、菜筐里了,有时还直接落进行人的脖颈里,好痒好痛的!

老拴听邻居大奶奶那样一说,当天虽然没有把那两棵大杨树卖掉,但他当夜就病倒了!

邻居大奶奶挑明了老拴窝在胸口多年的心事。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下子击垮了老拴,让他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中。老拴先前的那个女人,自从回了东北以后,就已经不是他老拴的女人了。老拴中途去找过人家几次,对方没有与他照面,连儿子都没让他见。

有人猜测,那女人先前来老拴家生下的那个儿子,可能不是他老拴的种,而是那个女人在东北怀上崽儿以后,故意来内地“甩包袱”呢。

至于,老拴说他每年都去东北看望他们娘俩。那应该是他自己给自己讨的脸面。多数时候,老拴是跑到外面躲上一段时间,再回到村上以后,就谎说他到东北那边团圆去了。其实呢,鬼了!

猜你喜欢
盐区毛头狗子
赶脚
阴谋
简明乡村饮料史
黄河尾闾河道及河口区水体与悬浮颗粒物重金属和砷沿程分布及生态风险
赶脚
清乾隆朝改划盐区探析
送礼
梦游
狗子的爱情
我和毛头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