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知此事要躬行

2024-05-08 07:23张铁荣
博览群书 2024年3期
关键词:语言

张铁荣

谭汝为先生是一位勤奋的学者,他知识全面、功底扎实,为人幽默善良,对学问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数十年来教书育人、笔耕不辍、紧接地气,成果斐然。近年来,他老骥伏枥、勤勉不懈、与时俱进、硕果累累。其重要的学术著作《汉语修辞学指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版)出版后,即得到了学界的首肯与好评,这本书是他学术著作中的代表作,必将成为我国修辞学著作中为数不多的好书。此书既有很深的理论基础及学术造诣,同时也是非常适合教学与阅读的教科书,又因其文笔稳健、风趣诙谐,使之成为一本举例生动、轻松活泼、适合各层次读者阅读的好书。

通读此书,以下三个特色,很值得称道。

扎实的理论阐释和学术造诣

作者谭汝为教授早年主攻汉语修辞学,取得丰硕成果,曾先后得到徐中玉、胡裕树、宗廷虎、刘叔新等前辈语言学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为学界所瞩目。这部《汉语修辞学指要》即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在汉语修辞学方面的理论贡献是新颖而独特的。

“修辞学”的概念何为、怎样为它定义、修辞的本质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修辞学”按通常说法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及表现方式,使得语言文字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大家都知道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如果说得再具体、细致一些,就各抒己见、人云亦云了。针对这些问题,汝为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总结出在研究界在定义理论上存在着的共同缺憾。如:定义指向侧重于文辞忽视语辞,使得修辞学研究对象趋于狭窄;把修辞过程局限于特定佳句,而不是着眼于策略实施的全过程;使用和研究对象局限于语言、词句本身,而未能注重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大背景;此外他还拓展思维定式,提倡利用得体的话语和书写体式激发接受者,使之达到互动互文和交往的目的意图。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总结,更贴近了修辞概念和定义本身,并给这个固定的概念注入了新的生机。

众所周知,修辞学属于语言运用方面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它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盘根错节,包罗万象,一直为学界所重视。自古以来,关于修辞的理论与实践就在各类典籍中出现,前辈学人也是论述颇多。究竟怎样追根寻源、抽丝剥茧、答疑解惑、进而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它阐释清楚,确实是需要下大功夫的。

作者在厘清古今中外修辞学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于五四以来修辞学研究十分重视。他非常推崇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一书,重视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巨大影响。严格说来,中国修辞学研究真正走向科学,是从《修辞学发凡》开始的。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而完整的修辞学体系,回答了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使修辞学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已经走向成熟。作者指出陈望道的这部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修辞手法规律体系,成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一座丰碑,对中国修辞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其重要性还在于为中国修辞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学者,谭汝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汉语修辞学指要》关注到语音、词汇、语法的三要素作用,同时强调修辞是对语言学三要素的综合艺术加工,是语言三要素在语用中的体现。没有修辞,语言即会寡淡无味。故而该书特别注意到修辞学理论建设的薄弱部分,如整体上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研究者关注点还在描写语言学阶段而对于修辞学重视不够、修辞学和多种新思潮新理论关系密切、规模宏大、概括困难等。他認为:“世界是多元的,是丰富多彩的;语言也是多属性的,自然也应是绚丽多姿的”,所以应该“把语言的人文面貌,把语言的民俗文化面貌,在语言研究中反映出来”。作者的研究是继往开来又与时俱进的,他认为进入21世纪“修辞学应该有一个大发展”,并且“应该成为一门显学”。这便是理论的力量,同时也是一个资深研究者的底气。

适合教学与阅读的教科书

谭汝为先生是执教45年的中文教授,他知识全面、备课认真,在三尺讲台授业解惑、举一反三,致力于学以致用。这部书既是他的备课笔记,同时又是他的科研成果。展读《汉语修辞学指要》,在爱不释手之余,我们犹如走进了作者的课堂,听到他对修辞学由浅入深、细致入微的条分缕析;还不时为他那诙谐风趣语言而发出会心大笑……

全书共12章。结构严整,布局层递,逻辑性强。每一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例如第一、二、十章都是四节,这部分讲述的是修辞学的性质和词语修辞选择的要求和原则,每章用四个节段将问题剖析清楚即可;第五、七章各分五节,内容是文字应用修辞和侧重于形式的修辞,稍微扩充,即点到为止,使之恰到好处;而第三、六、八、九、十一、十二章则是六至十节,因为这几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需要学生们认真掌握,同时也是作者研究的出彩部分。

第三章介绍《语法应用修辞》共六节,对各种句式的修辞分析,从长短句、整散句、常变式句、肯定否定句、主被动句、直陈与拟问句等,通过例句分析进行指要,令人印象深刻,茅塞顿开。第四章《语音应用修辞》用六节来表述,介绍语音、节奏、声调、韵脚和双声叠韵,尤其是“人名的语音修辞”一节,读来别有情致,也颇为有用。第八章《修辞学与语言文化》也是六节,这一章的文化色彩颇为浓重,先后介绍了修辞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对汉文化的影响、人名用典和地名虚指,还有汉文化中的崇玉、崇龙、辱狗现象,开拓了研究视野,将修辞学和文化研究冶于一炉,别具一格。

第十一章《韵文的修辞》总计七节,主要讲的是诗词曲的格式与修辞艺术。这一章对于诗词爱好者来说可谓开卷有益,特别是论及词曲中的“鼎足对”部分,作者纠正了王季思在《元散曲选注〈前言〉》中关于“像鼎足对,就是诗词中没有的”之主观论断。作者说:“我们在研读唐宋词作品时,发现并札录了大量的鼎足对例证。”他列举出《行香子》《柳梢青》《醉蓬莱》《国门东》《水调歌头》《眼儿媚》《水龙吟》等词牌中的句格,仅《行香子》中就列举了张先、黄升、苏轼、李清照等人的经典句式,这样的鼎足对例句就有23处之多。正可谓有理有据,令人叹服,不然岂能给王季思先生纠错正讹。汝为先生讲过多年诗词鉴赏课,他尚有《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诗歌修辞与鉴赏》《诗词读赏心解五十讲》等专著,昭示他多年来孜孜矻矻,熟读诗书的丰厚积累和扎实功底,令人钦羡叹服。

第六章《侧重于内容的修辞》共为八节,主要讲的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反语、層递、互文等修辞手法。辞格是语言中提高表达效果的特殊的修辞方法,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修辞格中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修辞中的互文现象尽人皆知,但作为专门章节在教材中非常罕见,但这一章节的分类阐释,使人眼界大开,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第九章《汉语语汇的修辞特质》也是分为八节讲述,主要从修辞角度入手探究词语的比喻性、具象性、骈偶化、象征义、夸饰感、韵律美、比喻型成语的修辞阐释以及“虎”字成语的文化剖析等。作者的修辞学讲授是接地气的,该章第八节对“虎”的文化解释,他先从褒义和贬义说“虎”字,然后以四种语义论述民族心理,再介绍汉语语汇中以“虎”命名的英雄人物、与之有关的事务、地名等不一而足。他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就语言讲语言,而擅长于将修辞和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因而无论课堂讲授还是文章写作,都活力满满、生机勃勃、引人入胜。

第十二章《多角度研究修辞》内容丰富,是全书的收官之作,从模糊、变异、接受、社会心理、理据、阐释、心理学、得体、话语、语用等十个领域,集中介绍了当代中国修辞学界主要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的成果。读后使人眼界大开,耳目一新。作者对这十个方面的介绍绝非泛泛而谈,每一节中都有相当多的典型例句来支撑,讲解这些方面的修辞概念条理清晰,论点突出,既有他人的成果,也有自身的体会,每有不足之处,定有补充和纠正。在这部书中,除了介绍有关修辞学著作以外,作者还站在学术前沿,对新近发表的修辞学研究论文进行分析与品评。

记得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谈到过他对北京大学学者的看法:

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这里指出他们的处事方式各不相同。人们常说讲稿不可轻易示人,学院派的学者最重视的是研究著作、论文,轻视教材建设。说穿了也就是自己的家底不愿轻易示人。谭汝为先生是一个对任何人都敞开心扉的人,他尽心尽力、全心全意为了学生和读者,将一个真实的自己,将全部学术家当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对此我们除了钦佩之外,尚复何言?

举例生动、适合自学的绝好读本

这部书的突出个性还体现在知识性和趣味性上。语言类著述本人收藏不少,但像谭汝为先生这样写得生动活泼的却实在不多见。这部书收录的参考文献著作类就有65部,各类学术论文达数十篇,各章之中所举的例句更是排山倒海、不胜枚举。

该书引用例句,作者属于古今中外派。他饱读诗书、娓娓道来、为我所用,使得章节之间高潮迭起、亮点突出。比如在《语音应用修辞》一章中,就列举了姓名谐音从古至今的切身利害。举例说道光年间的殿试一甲名曰“史求”(死囚),因名字不好而被皇帝朱笔勾去,改为第九名的“戴兰芳”(代代兰芳)。进而还举出了现代人因起名不好带来的尴尬无奈,如:纪丹(鸡蛋)、章欣(脏心)、尤炳(油饼)、朱逸群(猪一群)、夏建仁(下贱人)等,这些细细罗列起来定会令人哄堂大笑、忍俊不禁。他举出几个朝代的“测字”,既巧妙讲述了文人的机智,又象征性地指出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如在第五章《文字应用修辞》中,用史料说话,给我们陈述了清末林纾《畏庐琐记》中的福建讥讽楹联;《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的汉献帝时期京都童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中关于“苏黄迁谪”的故事;伊士珍《琅嬛记》中记载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夫婿赵明诚的天作姻缘;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七里面的政治笑话等等,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文脉清晰,情节生动,文字耐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论及汉文化对修辞的影响时,作者常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甚至不避俗套引用报章上发表的新闻稿,比如标题:《上午是包公、中午是关公、晚上是济公——浙江两干部结伴嫖娼》,谈到三个时间段和三个人物,作者进而说:“上午是包公(道貌岸然),中午是关公(酒酣面红),晚上是济公(丑态百出)”;作者还说:“对于这种采用特殊修辞手法而形成的语义内涵,如果仅从语言学角度入手,恐怕无法进行透彻的分析,但如果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阐释,原来的疑惑就可能迎刃而解。”当然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作者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解释。此外,关于“吃豆腐”来龙去脉的解析也很有意思,这是结合民俗文化背景对具体词语的说明,使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析字与文艺创作”一节中,从诗词、小说、戏曲中的析字入手,使我们诗兴大发,许多名诗名句名唱词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沁人心扉。此外还引申出了“取名用字的讲究”。在这里,作者从利用字体变化、人名与偏旁、追求字的形体美、用字忌冷僻等几个方面如数家珍,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读后使人受益匪浅。在《修辞与语言文化》一章中,作者还特别增加了“人名用典修辞”一节,详细列举出源于《诗经》、《楚辞》、孔孟老庄、史书典籍、唐诗宋词和成语中的名字,使读者获益匪浅。

当论及“变异修辞学”的研究时,作者认为在生活中有一些偶发性的词语,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他给我们讲述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桃色事件,一时间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期间所产生的舆论余波,许多国家商人借势制造销售商机,中国也出现过相关的情况。据报载,广西的一家饭店老板在店门口竖起了一个大的广告牌,号称新开发出来一道特色菜,名曰:“克林炖莱温斯鸡”。路人见之无不掩口而笑,有好事者一打听,原来就是普通的炖鸡块而已,然而真正去品尝的人却很少。通过这个戏谑的方式,给商家制造了轰动的卖点效应,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时代记忆,语言学在这里与国际政治学相结合,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形象地解析了变异修辞学的原理。

此外,书中还举出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所谓“新新人类”惯用的谐音词语,比如“特困生”(白天特别犯困、昏昏欲睡的学生)、“精英”(神经质的苍蝇)、“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柴可夫斯基”(经常用自行车接送女友的司机)、“偶像”(令人作呕的形象)等。如果没有长期的大学校园生活、不去接近当代大学生、没有进行过问卷调查的话,又怎么能够得到这么多年轻人专用的、谐音别解的变异修辞语言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汉语修辞学指要》是谭汝为先生出版的一部力作,是他潜心数十年苦心孤诣研究修辞学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他教学四十余年给学生们授课的真实记录。捧读此书在获益良多的同时,会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幽默性格和人文情怀。

(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语言
诗之新,以语言创造为基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我有我语言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