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数学实践性活动的探索

2024-05-08 13:22夏利波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数学

夏利波

【摘要】“双减”背景下设计怎样的家庭作业能使家校关系真正和谐,亲子关系真正温馨。在数学教学中,秉持着切实履行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从家校共育模式下设计有效的数学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给予家长适切的指导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数学;实践性活动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明确指出学校要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2021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又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指导意见》,提出要丰富作业类型方式,注意做中学,努力开发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推广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性活动,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为一线教师,要站在培养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上,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模式背景下的实践性活动,努力将“双减”落到实处。

一、家校共育模式下数学实践性活动的缘起

家校双方对数学实践性活动认识存在误区。实践性活动是指学生实际参与的活动,是亲身实践体验的非理论性活动。部分家长和教师忽视实践性活动的功能及育人的作用,认为“书面作业”才是作业,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需要多做多练、熟能生巧提高成绩;认为实践性活动不是作业,纯粹是做做玩玩,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与应考要求关联度不大。实践性活动变得可有可无,在学生的日常作业中存在感较低,使得教师、学生、家长各方劳心劳神、身心俱疲。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然之路。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出台,对数学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掀起新的一轮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课程育人,确立了素养导向,提出了“四基”“四能”。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靠教师灌输,要靠学生自主获取,不能靠死记硬背,而要靠实践探究。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参与实践性活动,在感知体验中理解感悟,才能有效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践性活动是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然之路,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核心素养孕育的生态沃土。

“双减”背景下有效改善家庭亲子关系的需求。以往,学生的书面家庭作业较多,放学之后都在埋头做作业,极少有时间与家长交流沟通。“双减”之后,学生的家庭作业明显减少,大部分学生可以在课后托管时段轻松完成作业,回家之后学生便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家庭业余时间,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度亲子时光,实践性活动无疑是改善家庭亲子关系、促进和谐家校关系的有效桥梁。

二、家校共育模式下推进数学实践性活动的探索

1.教師统整实践性活动内容,形成“家庭实践作业指南”

教师全面梳理小学数学教材,根据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编排特点,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建构趣味性、操作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丰富数学学习方式、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为核心,整理形成《小学低段数学实践性活动指南》。

(1)数与代数领域—“计算口袋书”提高四则运算能力。数与代数领域中计算能力作为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在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的前提条件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以及教学进度安排,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口算天天练作业,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计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等计算单元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制“计算口袋书”,天天口算,随时计算,提高计算的熟练度和正确率。“计算口袋书”是一项家庭实践作业,寓学于乐,融学于做,学生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兴趣浓厚,轻松愉悦,既丰富了家庭生活,又训练了计算能力。

[家长指导建议]此项活动家长只需在卡片打孔环节做好指导,注意动手安全方面的提醒,其他环节无需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在动手做卡片、动手写算式的过程中培养有序思考、专注整理,设计美观等优良品质,享受做数学的乐趣,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图形与几何领域—“小小设计师”提高几何直观能力。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这四大板块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一些几何图形的特征与概念内涵的提炼,小学低年级学生探究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借助观察、想象、操作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象,在感知体验中增强对图形的特征形成深刻的体悟与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让学生回家设计并制作一些几何形体,帮助学生应用和巩固几何知识,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可以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自主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找出图形的对称轴,充分感知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特征。

[家长指导建议]此项活动家长只需提醒孩子使用剪刀的注意事项,适当进行剪纸传统文化渗透。尽可能发挥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放手让孩子自主设计、自主创意、自主动手,培养空间想象、巧手美化、热爱生活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3)统计与概率领域—“我是小小调查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一学段内容要求学生能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在教学该领域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调查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做一名“调查员”,借助相关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方面的统计观念和统计能力。例如,在教学数据收集整理单元时,笔者设计“校门口(小区门口)10分钟内不同车型通行数量的统计”,将数学作业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化身为“小小调查员”,在生活场景中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感受身边数学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指导建议]此项活动也可以安排学生在家庭小区门口进行统计,建议家长进行安全提醒教育,提早准备好所需物品,培养孩子专注观察,有序记录,统计分析等数学素养。

2.家长创设实践性活动氛围,享受“双减”下的亲子时光

家庭是学生的温馨港湾,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家庭教育意义重大,家长作用功不可没。数学实践性活动的有效开展,家庭实践作业的完成,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與帮助。

(1)家庭阅读类活动—拓宽文化与视野。教师通过搜集适合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书目,形成低年龄段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集”,将这些书面推荐给家长,请家长陪伴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数学课外书籍,引导孩子获取数学课本以外的知识,帮助孩子拓宽数学视野,提高数学阅读兴趣。《马小跳玩数学》《李毓佩数学童话集》《数学真奇妙》等成了学生爱不释手的课外读物,成为与家长、同伴津津乐道的主要话题。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使阅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了数学思维。

[家长指导建议]此项活动家长只需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阅读氛围,低段孩子建议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聊阅读话题,营造书香家庭。帮助孩子认识字词,理解句意,明晰道理。

(2)家庭动手类活动—促进感悟与体验。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等特点,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感知体验。因此,教师可以投其所好,设计一些家庭动手类活动,帮助学生灵动双手,灵活大脑。通过七巧板、魔尺、魔方等益智类玩具,在“玩数学”和“做数学”两方面推进家庭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师根据数学教学进度,建议学生在家里参与相应的动手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后布置学生制作钟面,并在钟面上拨动时针和分针,设计不同的时间。在学习了厘米、分米和米等长度单位后,建议学生制作一把米尺,并量一量家中一些物品的长度。教师还布置学生制作杆秤、日历等家庭动手作业,让孩子们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促进感悟。

[家长指导建议]此项活动学生在有困难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帮助指导。目的是通过孩子动手感知钟面上结构、米尺刻度观念等数学知识。培养孩子环保利用、有序安排、设计美化等优良品质。

(3)综合社交类活动—强化运用与交流。 “社会即学校。”社会是学生历练和成长的大舞台,教师应当将学生置于社会环境之中,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学习成长。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社交类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开展小调查、小统计、小购物、小日记等综合社交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运用。关联家庭与社区的交互作用,引导亲子交流,促进同伴合作,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比较综合的、立体的数学思维品质。例如在“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时,通过在家中模拟或是去超市现场购物,在付钱、找钱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家长指导建议]去商场购物时建议家长陪同进行,让孩子列好购物单,提供一定范围的人民币,在实际购物过程中,家长应当充分放手,让学生亲身体验人民币找兑、物体重量的估计等活动,学生在熟悉的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应用数学知识,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

3.家校转变实践性活动评价方式,升级评价育人的功能

(1)立足于多元主体的评价角度。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在认知上对活动中存在的错误得到反思与纠正,因此家校双方都要改变评价的方式,摒弃单纯的师生单向批改评价的渠道,引导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通过自己评、家长评和教师评三者相结合进行立体式评价。重点关注学生是否主动付出活动时间,是否主动投入挑战活动等情感态度。注重沟通式的活动评价有利于交流师生感情,通过生生互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亲子评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立足于实践过程的评价形式。实践性活动的评价不以知识的获取为主要的取向,侧重于对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训练的鼓励,更加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投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性活动是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与感悟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为目标,因此在评价中要立足于实践活动的过程展示,以表现性评价、合作性评价为主,在实地场景中观察学生的表现。

(3)立足于学生感悟的评价功能。实践性活动评价应当指向学生的未来,而不是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过程给一个鉴定、贴一个标签。评价不仅是指向实践性活动最终呈现出来的成果,更加需要重视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时的感悟与收获。学生从实践性活动中获得的思考、感悟与收获,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实践作业评价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家校共育模式下的数学实践性活动带来的成效

1.从“传统”到“创新”提高了教师实践性活动的设计能力

老师通过对人教版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教材内有关实践性活动的素材进行整理优化,对数学实践性活动有了更全面、更本质的认识。我们通过不断地尝试,探讨如何根据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性活动,丰富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提高了自主设计实践活动的能力,促进了教学水平的综合提升。促使教师不断地探究,从原来传统作业的执行者转变了成为实践活动的创生者。

2.从“单一”到“多元”,丰富了学生实践性活动的类型

实践性活动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置于生活情境中分析与解决问题,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有效扭转了当前学习中存在的“大容量”和“应试倾向”。数学实践性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学习场所由课堂单一的书面作业延伸到教室外多元的活动,在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数学知识的运用提供了实践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内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长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从“书面”到“实践”,改善了家庭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减负”背景下,家校协作的实践性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提升,有其独特功能:从显性层面看,实践性活动有别于传统书面作业,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感悟体验,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学生喜欢这样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从隐性层面看,实践性活动因为有了家长的适时参与互助使得家庭气氛轻松而有“活”力,亲子关系在动手实践中更加和谐,家庭时光更加温馨美好,“双减”的作用得到了真正的显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雷玲.名师作业设计新思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

[4]张亚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新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3(20).

[5]陈嘉薇.小学低年段数学实践性作业形式与策略[J].现代教学,2022(21).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小学数学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