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相融的探索

2024-05-09 13:21刘静波孙志新
四川劳动保障 2024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育

文/刘静波 孙志新

为全面掌握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学生群体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相融合路径的探索,此次选取农林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以及地方特色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行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包括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开展情况,以及专创融合课程设置、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学校整体创新创业氛围、地方特色农业发展、需求人才类型等。

根据所得结论,分析归类总结,发现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学生群体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相融合若干问题,并提出发展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融合度不高。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基本是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涉及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创业项目孵化等课程内容,各高校课程设置层次差异较大,没有完全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第一,《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虽然已经在各高校得到普及,但是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配套的教学资源不同,缺乏符合专业特色且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形成统一思想。另外,创新创业基础和源泉是创新,而课程中创新内容占比较轻,有的甚至没有创新内容,应适当增加创新内容的比重,并且增加相应的创新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新的意义,从而提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想要真正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用更多的课时、形式开展。第二,从支撑学生创业的其他相关课程上看,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能仅仅靠一门课程来带动,创业过程必备的相关课程数量不足、形式单一,例如创业过程中必备的《市场营销》《领导力》《演讲与口才》《创新思维训练》等相关课程没有得到广泛普及,而这些正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备课程。第三,实践类课程少,大多数都是停留在理论和文字上的相关课程,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体验的实践类课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第四,从师资力量来看,大多数高校都是由辅导员等兼职创新创业课,师资力量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不懂创业的人去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缺乏说服力,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不涉及创新创业,导致二者割裂,学生不能够从本专业知识中探索创新创业之路,这也是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融合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创新创业热情与实际行动存在差距。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创业型人才,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向社会输送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高适应性的人才资源,更好地传播适应新时代的创新理念和价值观,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优秀人才的驱动力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创新创业情况,对高校大一新生的创业意愿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 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愿,同一批学生毕业后却只有7% 真正地走上了创业之路。84% 的学生因为找不到明确的努力方向,没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加之动力不足,畏难情绪严重,最终选择就业;16%的学生是由于资金不足、经验不足等因素,选择先就业再创业。而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65% 都是选择跟风创业,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差较大,只有35% 的学生将专业特色与创业项目相结合,这些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后无论是在创新创业方法上还是在专业能力上,都存在短板和盲点,学生缺乏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养成。

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没有形成协同发展环境。近年来,校企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由此产生诸多校企合作硕果,高校为企业输送了很多专业型复合人才,企业也为高校提供了实践平台。高校任课教师应该充分掌握经济形势与政策,找到专业技术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在课程中正确引导。同时,区域创新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能及时引导高校按照市场需求更新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创新创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实践场所。而现实情况是部分企业只顾自身经营发展状况,对没有效益的合作不够重视,导致校企需求和供应出现断层。

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融合路径

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建立专创融合教育生态体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正在发展特色化、市场化、品牌化、现代化的新型农业,青年学生群体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返乡创业奠定了基础,但他们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将专业与创业项目相结合,这就需要高校对青年学生群体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建立专创融合教育生态体系,解决大学生返乡创业对农业问题解决能力不足问题。搭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型专业社群,组成跨学科、跨院系、对接产业群(链)的专业组合,紧密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和教育的需要,结合当地文化产业,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聚焦涉及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并通过集体学习、定期聚会讨论、互相观摩等活动,不断进行专业交流,通力合作。制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对基于真实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通过开发真实项目锻炼教师队伍,促使他们对行业企业的项目实施流程有深刻的认识,摆脱传统学科式的知识结构。通过对行业企业的深度了解,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提升,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教师个人认识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青年学生群体创新创业能力。多数青年学生群体不知道如何回馈家乡,如何有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地方经济并利用新知识带动旧产业,因此在校期间应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能够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农林类专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应根据这一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加强实战类选修课在学生课程中的比重,使学生用项目成果代替课程学分,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不足,虽然大学课堂既有专业知识的教授又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但是通过日常课程的学习,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就需要课程以外的其他要素助力,而大学期间的职业能力大赛和创新创业类大赛就是学生很好的锻炼机会,所以高校应大力推动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在大赛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尤其是职业教育,实现“岗课赛证”融通,有利于通过综合育人模式,培养更多升级版的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或大国工匠,为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课堂教学在“岗课赛证”中占有中心位置,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育人机制,在项目引领下的学训结合、学赛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良性发展中,努力在传承中创新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实操水平和实践能力。

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大学生要志存高远、心系社会、回报家乡,作为一名青年学生,要做到知农、爱农、助农,促进农村稳增长、惠民生,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建立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既可合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助力高校转型发展,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的人生梦想,从而达到双赢。青年学生群体在地方、在农村仍然大有可为,在校期间应该注重思创融合、专创融合,让服务地方经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添砖加瓦,实现生态宜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健康乡村建设。

利用地方资源,实现双创教育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或创业孵化基地,让学生参观学习甚至入驻进行项目孵化落地,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在校园中建立对应的模拟训练基地,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学生可以体验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从而得到实践训练。学校可聘用行业专家和优秀创业者作为企业培训导师,实现校内外教师优势互补,深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另外,充分利用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税收、创业开放、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改善创新创业的实践环境,实现双创教育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构建聚集创新创业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机制,多渠道挖掘多种资源,运用行政配置、学术配置、市场配置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势。着力从平台和师资入手,各类平台对地方与学校、研发与育人实行双向互动、双向支持、双向负责,激活校内多学科的创新资源联合攻关,并利用创新平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整合城乡资源,实现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能有效促使高校成为承载并创造新环境、新竞争力的战略性空间,发挥平台作用,吸引带团队、带流量、带资本、带技术的平台型企业开展合作,营造良好的地方经济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