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5-09 13:21倪海琼
四川劳动保障 2024年2期
关键词:医养校企实训

文/倪海琼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医养护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备受关注。医养结合的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是推进该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基于此,就医养结合背景下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索。

医疗卫生、养老机构护理人才岗位分析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20 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470.9 万人,年龄多为21—40 岁,职称结构主要以护士和主管护士为主,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各类机构对于护理人才的需求在学历层次方面主要以大专和大专以上学历为主,用人单位在招聘护理人员时主要考虑的三大要素为学历、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其中,护理人才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主要因素是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熟练度、服务意识、服务态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需求能力评价囊括了自我调控的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洞察与决策的能力、确定工作方法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与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内容也是医疗卫生养老机构对于护理人才能力的一个总体评价标准。

构建医养结合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构建实用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必须构建实用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原有课程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融入人文社会学内容,以岗位需求和护理专业素养为主要切入点优化课程体系。其次,构建独立实训教学体系也是医养结合背景下培养护理人才的一种新方式。在实训教学体系的助力下,可以使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岗位需求。最后,完善实习基地也可丰富实训教学体系内容。

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培养“双师型”教师,组成校企合作教学团队,丰富实训基地师资建设工作。要想构建起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团队,就必须借助校企结合的方式满足医养结合护理的教学目标。通过构建教师双向流动制度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可以让“双师型”专职教师分批进入临床工作进行实地培训,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前沿的知识和信息。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也能够在此基础上增强实训基地的师资力量。

医养结合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路径

结合市场需求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合理优化课程内容,确定核心课程。在优化护理人才培养课程的过程当中,确定核心课程内容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执行过程当中应当从医养结合机构单位的岗位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并以此为切入点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当中还要充分地结合行业相关要求,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为指标,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持续性发展能力,并注重开展老年护理职业基础培训工作,同时确定岗位能力核心课程,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相应课程标准。构建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专业化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转变传统培养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进而构建“123”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1”是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护理知识,还应该在每一学期分批次到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帮扶活动,通过让学生与被护理人员接触,深入了解被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需求,切实感受被护理人员的护理需求。通过帮扶活动,学生还能够帮助部分慢性患者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与被护理人员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这也为顺利进入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医院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定期“开讲”,内容可以涵盖人文关怀、护理心得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一方面让未来的护理人员感受到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清醒的认知。“2”是在第二学年的护理教学中必须主抓三个环节,分别是实训课程、临床见习、岗前培训。在具体的落实过程当中要将实训课程进行独立授课,同时以学分制为标准,在达到35% 以上的学分之后让学生进入第一环节。该环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递进学习护理专业技能。在第二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核心课程,并让学生在学满18 学时的核心课程后到合作的医养结合机构进行见习,从而将所学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地应用。这种校企结合的形式能够将学生的所学知识快速地转化为实践经验,从而使理论与知识、技能培训与工作需求进行高效对接。“3”是让学生在第三学年进行临床顶岗实习,这一环节着重强调学生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实习时间为40 周,可以将这40 周分三个阶段进行落实。在第一阶段中前期的20 个周需要学生在医养结合机构的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实习,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护理技能和一些常见的疾病护理方式。第二阶段是第21 周到第32 周,在这一阶段中,让学生去医养结合机构的康复护理部门进行实习,主要了解一些老年慢性病的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并且熟悉中医养护知识,学会与被护理人员进行沟通。第三阶段是第33 周到第40 周,该阶段学生能够在医养机构中实践居家养老的所学知识,并且能够通过之前的实践和学习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护理服务。

强化校企合作式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通过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起一支专业技能突出和教学水平高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并且强化实训基地师资力量。同时,可以借助“外送内培”的方式建设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外送”主要指的是通过外出学习、国际化培训等多种方式拓宽专职教师的国际护理职业,培养专业带头人;“内培”主要指的是在学校中建立起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常年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让教师到合作的医院去学习和锻炼,进而提升其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在教研工作中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总结教学要点,以讲座、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策略,之后再借助教学和查房等方式方法把护理课程“活化”。在教学技能方面引导学生常规化开展一些实训操作,借助仿真实训等方式学习基本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借助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等多种方式方法影响学生和教师,进而使得更多的学生投身于护理工作中。

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在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与优化的过程当中,许多现代化的新型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行业中。通过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其能够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教学空间以及教学效率上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授课满意度。这种混合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在专业课程理论方面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之余拓宽知识面,进而弥补实践学习中的一些不足。具体而言,相关院校可以通过职教云平台、智慧课堂、腾讯课堂等多种网络教学方式结合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工作。除此之外,相关院校还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力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借助进社区和进养老院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提前储备相关工作经验。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职业特性和岗位职能,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医养结合的技能。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行业的发展,医养结合背景下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因此,需要结合行业发展需求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校企合作式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并且积极构建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推动护理行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医养校企实训
医养当兴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