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商科会计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2024-05-09 13:21唐蜀湘
四川劳动保障 2024年2期
关键词:商科卓越人才

文/唐蜀湘

如今,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学科不再是以工业经济为背景的传统商科教育,而是以数字经济为背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数字商业价值观、能掌握运用数字商业规律、知识技能跨界复合、多种思维交叉融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等鲜明特征的复合型新商科人才,为日益发展的商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会计教育是一个面向行业开放的专业教育体系,要以符合会计行业要求的职业能力为标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的胜任能力。当前商学院的会计人才培养标准主要偏重于学生的学业测试,即“个体智商”,缺乏对学生心智结构、兴趣等个体因素进行整体考量,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阈值。相较于传统的天赋、智商,关注个体的实践、智能对会计人才的全面培养,构建复合型新商科人才更有实践意义。商学院亟需植入数字经济思维,重构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以适应并满足产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借鉴“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会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重构会计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启动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培养计划以“校、企、证”为着眼点,系统分析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并发挥学生自主性,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双师型”师资建设队伍,完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创新操作训练,建立卓越人才考核机制,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多元化卓越会计人才。

推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要达到新商科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标准,关键要在观念上把数字经济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去,让新的观念和传统的商学知识深度融合。新型融合式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应用于商科教育中,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习新的应用型课程,通过实践给学生思维素质的训练、行为规范的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环境的训练,这是人才培养的途径;采用信息化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人才培养的方式。理论修养是新商科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实践是深化理论知识的捷径。要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创新和变革,增强理论上的实践性,尤其是利用与数字经济前沿企业加强深度合作交流,提升商科教育与企业实践的融合,为教师、学生提供良好的业务场景。

促进会计人才协同培养。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强调“应用型”“高素质”和“国际化”,实行“班中班”的弹性培养方式,推行“双导师制”,采用“班组互补、校企(所)联合”,形成多维互动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人才成长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与实践教学,构建出全面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具体的体系构建中,学校要逐步建立校企联合团队、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发展联合体和发展共同体,分类逐层推进商学院建设,打造集新理论、新实践于一体的协同育人示范基地,不断创新“企业出题、校企解题、学生做题”的“项目制学习”模式,包括选聘企业型老师、开设实践性课程,甚至将实践课前移,尝试实行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模式,让企业同学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培养,不同程度地参与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工程实践,形成无缝衔接、全程协同、完全融入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促进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要加大研究新兴的交叉学科,鼓励跨学系、跨学院乃至跨学校的产教融合与实践融合,不断从用人单位、从企业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培养方案,反推自身的学科创新建设,进一步建设学院治理体系、引进先进的师资力量、提升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以及产学研一体化更精细的设计等。

构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格局。按照人才培养体系规划,要明确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术研究能力等,尤其是进一步明确教师的选用标准,包括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涉及交叉学科等综合能力等,可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导师机制,进行跨界培养。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学校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合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卓越人才计划,如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设立奖励和补贴等;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教师能力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通过方案重构,推动“教师——学生、教学——科研、会计专业——相关学科专业群”的校内“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教科互促、学科融合,尤其是全力增强企业实践项目等实践课程。

推动会计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卓越人才计划培养方案,学院结合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全面推动会计人才培养进度,由商学院成立卓越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卓越人才培养政策的制订、实施等,包括导师的聘任、人才的选拔、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审核、实践的质量监控等相关工作。

逐步落实“卓越计划”的人才选拔。会计专业卓越人才选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逐层筛选,择优录取。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综合第一学年学业成绩。计算公式为:学业成绩=∑(课程成绩 x 课程学分)/ ∑课程总学分,学业成绩不应低于当年会计专业综合平均分,按照不低于1∶2 比例初选后进入面试,面试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其中学业成绩与面试成绩分别占75%和25%,以此计算学生的最终成绩,择优录取。

加强“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改革卓越班的课程设置,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面向数智时代的会计课程。课程设置首先遵循“导学思政”原则,积极落实职业伦理课程和培养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开展各类学风建设活动,大力传承弘扬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专业学术氛围。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分层递进原则。第一层次为会计基本理论课程。例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等。第二层为数字赋能的智能会计类课程。例如: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与智能财务数据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等。第三层为智能会计实验和实训类课程。利用模拟企业环境的软件、财务云平台、财务机器人开展实验和实训教学,也可通过校企合作,将真实的业务引入实训教学。第四层为CPA(中国注册会计师)或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证书考试课程的嵌入式教学。

严格实施“卓越班”的优化管理。在“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卓越班”全面实施导师制,专业课程原则上以小班授课为主,校内导师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担任,原则上每位校内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10 人。同时学院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优秀骨干员工担任校外实训导师,校外实训导师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15。同时,学校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行专业化、实践化深造,鼓励人才继续考研、获取行业高端证书和认证,有力推进“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提高卓越人才的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的格局,拓展了专业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

夯实卓越人才实训实验的全面建设。实验实训室是高校进行实践教学和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在卓越人才培养中,商学院及时优化实验项目、重构实验课程内容,积极夯实实训实验条件;按照新时代会计行业逐渐向智能化发展的变化,学院及时调整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塑造适应行业需求的新人才培养理念;以行业高端人才职业能力标准为框架,将共享服务、商业智能、大数据 、云计算与会计课程相结合,搭建财务共享实训中心等。

强化“卓越班”师资团队的能力不断提升。从源头上看,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又离不开教师,由此设计出教师考核维度,评价高校师资力量。商学院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建立一支视野开阔、内外互通、开放协同、动态优化的会计学专业师资团队,并及时在卓越班推行 “双导师制”,也就是校外实务精英任“事业导师”和校内专职教师任“学业导师”的试点研究。同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课程,形成“教师——学生——企业”闭环式教学和实践,构建一个生态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商科卓越人才
人才云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