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的中国精神与时代价值

2024-05-09 17:45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情怀诗词中华民族

王 永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大气雄的诗人。他一生创作诗词数量虽不算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共收录了67首,其中正式发表的39首,未发表的28首),但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且流传广远。大诗人郭沫若在其诗词中赞誉毛泽东“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即在治理军国大事之余的诗词创作,就足以支撑毛泽东成为文坛泰斗,这无疑是对毛泽东诗词的充分肯定与赞赏——事实上,这也并非阿谀与过誉之论。毛泽东的诗词境界阔大,气势恢宏,感情充沛,而且具有诗史合一的艺术特点,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一场社会变革,囊括了自武装割据到解放全中国再到新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同时还蕴含着珍贵的中国精神。虽然社会环境和历史语境几经变化,但贯穿毛泽东诗词的中国精神却不曾过时,且历久弥醇,成为鞭策中国人民前进的不竭动力。在当代社会重新发现毛泽东诗词的文化价值,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并将其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诗词蕴含的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近代以来,在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砥砺前行,且越挫越勇,中国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精神,就是在中华民族抗争、奋斗历程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凝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当下,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有了新的历史内涵和价值意蕴,它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毛泽东诗词是追求民族独立、建设新中国进程中的文学经典,是树立文化自信的诗化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具体表现为如下多样的形态。

(一)爱国情怀

爱国之情古已有之,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最有凝聚力的历史情感。屈原笔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烛照千载,感铭后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爱国情怀生生不息,深深融入每一个中华儿女流淌的血液之中,孕育成为一种民族心、民族魂。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爱国情怀首先表现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在湘江中的橘子洲头极目眺望,山川映秀,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幅壮美的秋江图跃然纸上(《沁园春·长沙》);“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黄鹤楼》),青年毛泽东登临长江畔的黄鹤楼,旷远辽阔之景映入眼帘,一片苍茫;“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在他的眼中也“分外妖娆”(《沁园春·雪》);北戴河边“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辽阔无际,“一片汪洋都不见”(《浪淘沙·北戴河》);三上北高峰,“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五律·看山》)的杭州美景让人留恋。毛泽东笔下的中国河山,辽远壮美,大气磅礴,宛如一幅幅瑰丽动人的画卷。

毛泽东诗词中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挂怀以及对于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的褒扬。毛泽东毕生牵挂的就是祖国和人民,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是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近代以来,国家主权遭到践踏,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时刻,面对侵略,军民奋起抗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毛泽东用诗词记录下这些不屈不挠的抗争,并颂扬了从中体现的不朽的精神。“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西江月·井冈山》),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即使黑云压城、敌众我寡,井冈山的将士们也同仇敌忾、迎难而上;“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在回顾万里长征的胜利过程中,毛泽东强调了只要是保卫人民的利益和争取独立,就不怕远征难,天涯望断,并葆有必胜的信念;“暴虎入门,懦夫奋臂”(《四言诗·致高桂滋》),当残暴的侵略者闯入家门,保卫祖国,匹夫有责,必须奋起全力反击;“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这是为参加国庆阅兵仪式的女民兵所作的诗,对于无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中华儿女,毛泽东也有着无限的热爱,他毕生所追求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压迫,过上幸福生活。

(二)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认识,是一个国家在危难之际得以生存下来的精神力量。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鲁迅先生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驳斥当时消极的“抗日悲观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2]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恶劣,中国始终都有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人们,而这些“中国脊梁”,都具有骨子里的民族自信。毛泽东在行军路上写到,“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虽是在极度恶劣的气候中行军,但红军蔑视重重困难,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喷薄而出;“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长征途中,战士们在炮火中前进,怀抱着“缚住苍龙”的信心,翻山越岭,这是战斗的进行曲。正是有这样的民族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如火如荼开展,前途一片光明。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便以雄壮的气魄唱响了创造新世界的颂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畅游长江,面对山河改变和祖国建设的大好形势,设想着长江三峡工程的美好愿景,发出“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的慨叹。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无处不透露出的这种民族自信心,成为中华儿女战胜风险挑战、开创美好未来的源泉。“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正是有了这种民族自信心,共产党人才能在动荡的大变局中保持定力,自我完善,抓住发展机遇;也正是一代代的“风流人物”,怀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与自信心,志在变革社会和改造世界,终于让中华民族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

(三)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精神是华夏儿女在几千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发愤图强、锐意进取的优良品质,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长屹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源头。早在战国时期,《列子·汤问》中就有《愚公移山》的寓言,说明古代的劳动人民深知要想克服困难必须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孟子》中也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3]的训诫,可见,只有经过困难的磨炼才能担当重任。李商隐的《咏史》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告诫人们要以史为镜,吸取教训,克勤克俭,自强不息,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新中国的国歌一直没有变更《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就是时时提醒人们不忘曾经的危难时刻,保持“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艰苦奋斗精神。而毛泽东诗词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赋予“艰苦奋斗”崭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他的奋斗精神经过了时代的洗礼和考验,是毛泽东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首1917-1918年写于日记中的四言诗,可窥得青年毛泽东昂扬的奋斗精神。在硝烟四起、战火连天的年代,不仅要面对反动武装的猛烈进攻,也要迎接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这自然少不了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行军路上,“路隘林深苔滑”(《如梦令·元旦》),“山高路远坑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红军战士的生命时时刻刻都受到威胁,作为中外战争史上仅见的、可称奇迹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是历时久、规模大、行程远、困难巨,但是这些困难险阻最终都被英勇的红军战士们克服战胜。毛泽东《长征》中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现的正是工农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玉汝于成,只有经受过翻山越岭、横渡天堑的磨炼,才能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欢欣与畅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中华民族也正是秉承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巨大成就。

(四)为公为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古人对于奉献精神的赞颂。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为公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4]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论是“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艰苦过去,还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辉煌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出生于韶山冲农家的毛泽东对广大群众的生存境况有着深刻清晰的了解,对百姓的苦难有着切身的体验,无论身处何地,他都深深地牵挂着劳苦大众,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他的诗词中也流露出为公为民的深切情怀。“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七律·忆重庆谈判》),这诗句无疑是毛泽东赤诚的宣言。的确,在阅读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豪迈奔放的雄心壮志,也能领受到他深埋于心底的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为题,报道了当地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当年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身心健康、阻碍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人民群众把这种血吸虫病叫“瘟神”,其骇人程度可见一斑。毛泽东听到消灭“瘟神”的报道后激动不已,欣然提笔,一气呵成两首七律《送瘟神》,其中的诗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可读出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于人民的一片纯粹与赤诚,这里有着喜人民之所喜的兴奋与快乐,有着“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胸怀。

二、毛泽东诗词的时代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表达了对于高洁精神的不懈追求,在个人的人生漫漫长路上需要精神的加持与支撑。而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精神是其举足轻重的“软实力”,有着重要的功能,对内凝聚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因此,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尤其是信息技术极其发达的当下,在群众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日益多元的同时,也容易出现信仰松动、人心松散的情况。而毛泽东诗词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中,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以积极振奋的内容引领着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可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支撑。据统计,迄今为止,习近平同志曾20多次引用或化用毛泽东诗词来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复兴之路指示方向。由此可见,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散于历史的尘烟之中,它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代伟人的胸怀气度、意志品质、理想信念穿越历史的云烟成为滋养人们精神的一脉清流。

爱国情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国家受到欺辱压迫,会有无数青年、革命烈士不畏强权,奋战在一线,扛起复兴中国的大旗,奏响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身体力行,为祖国发展洒下满腔热血。习近平同志曾经高度肯定具有爱国情怀的文学作品的感召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5]因此,诵读充满着爱国情怀的毛泽东诗词,能够领略老一辈革命人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带领国家独立,引领民族富强。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句,希望青年学生在“书生意气”的年纪将个人理想融入复兴伟业,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今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局势,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挑战也随之而来,而爱国主义就是保持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新时代更要弘扬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筑坚固的精神城墙。

中华民族历经艰险,但从未屈服,没有被打倒,反而勇往直前,在磨炼中不断成长。民族自信贯穿于中华民族为争取国家独立的抗争中,联结着千万中华儿女对于祖国美好未来的展望。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树立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需要指出的是,前两个诗句都是对毛泽东诗词的引用。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坚实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民族自信作为支撑前行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了信念支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艰苦奋斗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的艰苦奋斗精神要求戒骄戒奢,克勤克俭,在身处艰难困苦时,不气馁,不放弃,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英勇向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6]毛泽东诗词中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奋斗的奉献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2013年,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7]“我自岿然不动”出自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此处引用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建党根基始终植根于人民,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得以大步向前、稳如磐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致力于人民解放的无产阶级政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而艰苦奋斗精神是每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需要具备的政治素质。

三、结语

著名诗人贺敬之曾说:“读着毛泽东诗词,中国人常会想到自己在精神上被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那种从百年屈辱中终于站起来了的解放感和尊严感,被诗人熔铸成了一个崇高纯净,伟美多娇的诗境,集中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8]毛泽东诗词谱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诗,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里,闪耀着中国精神的灿烂光辉,亦跳动着当今时代的激烈脉搏。“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诗意表达,记录特定时代的艰难探索和光辉历程,反映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丰富情感,抒发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毛泽东诗词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启示人们以人民为本位,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秉持艰苦奋斗的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始终勇往直前,它是开创中华民族伟大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与动力。

猜你喜欢
情怀诗词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