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涵、生成理路及实践要求

2024-05-09 17:45陆德香宋小红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陆德香,宋小红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在建立坚实物质基础的现实前提下,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进步的必然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新时代要全面掌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涵、生成理路及实践要求,进而推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意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在精神生活领域对美好社会的理想信念、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并用以指导自身行为的精神状态[2]。

(一)全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特权,而是全体人民都能享受丰富、同等的精神文化资源。实现共同富裕就是维护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全体人民共享精神文化资源,包括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理论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的教育机制等。以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作为衡量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发展的需要,增强人民大众的文化自信。

(二)全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的广袤性决定了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容具有全面性。一是推动精神生活目的实现的全面性。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求知且追求尽善尽美的过程,其要求在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推动精神生活层次结构的全面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层次结构不仅包括个人层面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还包括社会层面的群体意识、民族意识、人类意识,要求个人精神生活与社会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三是推动精神生活类型的全面性。精神生活不再局限于单一内容,与科学、人文、科技、伦理、逻辑和情感等结合在一起,形成多种复合型的精神生活。四是推动精神生活途径的多样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途径更为多样,包括传统的线下文化活动和网上精神文化活动。五是推动精神生活条件的全面性。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却个人努力、自我提升外,也需要国家社会的支持,包括激发个人内在精神动力和健全国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等。

(三)共建共享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共建共享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共建精神生活才能共享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一方面,共同参与精神生活的建设过程。人民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主体、价值主体和建设主体。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发挥能动的主体作用。一切为了人民,应以人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度挖掘人民群众的内在潜能与创造力,引导其自发、主动地投身于精神生活领域的共同富裕建设之中。坚持人民的主体性,确保人民在精神生活领域充分展现自身能力,创造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共享精神生活的发展成果。精神文化资源是人们提高精神文化素养的“食粮”,党和国家要保障人民追求、选择和发展精神生活的自由和权利,为其提供丰富且优质的精神文化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区域内精神文化资源,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立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破解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孤岛”难题,为人民共享精神文化资源提供便利。

(四)渐进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需要分阶段、分时期推进。其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人们在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追求基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衡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单一领域的独立发展,而是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社会氛围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共进、共赢、共享的精神境界。其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发展的工程,需要持续推进。就共同富裕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来看,“十四五”期间,共同富裕将迈出坚定步伐,2035年共同富裕要有实质性进展,2050年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决定了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将是分时期的发展过程。这要求遵循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其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渐进发展的过程。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各个阶段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各不相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能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等发展,而是在尊重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理路

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富有”的论述是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富有的理论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思考方向和价值准则。马克思指出,“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物质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生成中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4],论及了“精神富有”与“精神贫困”。马克思主义虽没有明确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但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展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论述中,蕴含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双重性,既有一种自身的存在方式,也有一种存在于其生存环境的方式。从主体角度来看,人类是作为自己的存在;而从客体角度来看,人类存在于其自然无机条件中。“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5]这表明人既有物质文化需求,也有精神文化需求,物质生活是实现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基础,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后,精神文化需求随之提高。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畅想中,马克思强调,实现人类解放就是保障每个人的所有合理需求在日益扩大的范畴内得以实现和满足。要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全面解放,若现实生活中精神活力匮乏,精神生活缺乏实质内容,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有关精神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构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经验来源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一以贯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同志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6]。这段论述蕴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等发展的合理构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7],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成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实现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发展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关注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文化生活的发展,进一步发展优质且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力求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准确解读,特别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其中包含着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资源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演进史中,中华民族在追求物质富有的同时,始终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创造出许多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其一,中华民族注重精神世界的修养,强调内在精神境界的发展。如“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以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等,纵然物质困顿,亦坚守精神理想,强调了中华民族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其二,强调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满足物质需求后要提升精神境界。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到“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都认为物质生产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应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水平。其三,重视个体内在修炼与发展,关注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例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彰显内在精神和外在世界的和谐与平衡。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体现着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财富,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党在新时代对人民群众新发展新要求的有力回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要求。其一,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需要。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中国式现代化兼顾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经济基础和精神支持,确保其稳步向前。其二,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要求。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精神生活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其类型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国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供给关系已从“够不够”转向“精不精”,人民需要更优质的精神文化资源和更公平的发展机会。其三,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解决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现实需要。基于我国物质文化的发展现状,受区域、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存在差异。解决人民精神生活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使全体人民更加公平享有精神文化资源和精神生活发展机会。

三、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

人若无精神则难立足,国若无精神则难以强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新时代应加强思想引领、激发内生动力、推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精神文化资源配置,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一)增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引领

实现精神生活共享富裕,需遵循正确方向,坚持思想引领。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入理解文化产生和发展要求,准确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认同,对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规范和引领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应加强文化治理,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用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作品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应加大“四德”教育,引导民众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融入精神文化的管理建设中,确保人民精神生活能够呈现均衡的发展态势。

(二)激发全体人民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活力

在“以物为依据”的社会里,人民精神生活物欲化、精神世界单向化和精神信仰危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主动性缺乏,即内生动力不足造成的[10]。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充分发挥人民道德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带领全体人民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升党的领导组织能力,确保所有人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通力合作、各司其职。精准捕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发展方向,及时总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引领人民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不断奋斗。另一方面,注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建、共创和共享,激发人民参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的动力。健全人民参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平台和方法,为其参与精神文化活动提供更多平台和渠道,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对特别贡献者给予利益奖励。进而提高人民自主意识,主动参加到公共精神文化活动中去。

(三)推动公共精神文化产品服务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满足人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高品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要在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一,支持生产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文化创作中,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创作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代风貌、贴近现实生活的公共精神文化产品,从而促进公共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其二,推进公共精神生活数字化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开展精神生活的重要媒介。利用“互联网+文化”、“VR人机+文化”、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发展公共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精神分配、精神消费的协调发展。其三,打造好公共精神文化“云空间”“云平台”。健全数字空间和数字平台,开展好“云服务”,让人民大众摆脱时间、地域和经济等条件限制,更加自由地参与公共精神文化活动。通过增加公共精神文化产品数量,提高其服务质量,推动公共精神生活数字化发展,增强公共文化产业普惠性,符合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新期待。

(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均衡化发展

为了保证精神生活发展的均衡化、包容性,需要牢固底线意识,避免“文化贫困陷阱”,注重统筹兼顾、资源共享,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均衡化发展。一方面,推动区域、城乡之间人民精神生活均衡发展。实施合理的帮扶政策,精神生活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帮扶相对落后地区。鼓励精神文化资源向精神生活相对落后的地区倾斜,实现精神生活均衡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加大精神文化资源投入,解决部分地区文化设施落后、社会文化资源供求不足和文化效能低下等问题,确保区域、城乡、个人更加公平地享有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完善精神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与建设力度,逐步构筑起保基本、促公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艺术馆、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质量和使用率。充分开展各种文化惠民工程,包括乡村理论宣讲、艺术活动下乡、乡村旅游文化等,为人民更加公平地享有精神文化资源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