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中原文化建设研究

2024-05-10 11:38王黎明袁祎昕
关键词:中原中华文化共同体

王黎明,袁祎昕

(河南大学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b.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文化是国家和社会得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涵养民族、凝聚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同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创造民族文化、在各民族交流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区。因此,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河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地域文化角度来说,河南文化一般被称为“中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如岭南文化、徽文化等相比,中原文化有个突出的特征,那就是从夏商周三代以至北宋,它都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或者说就是那个时间段的中华文化。这一特殊性也就决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定的思想保证,并增进民族自豪感。中原文化作为对华夏文明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的构建提供动力源泉,在引导人民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将中原文化乃至华夏文明推广到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中原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形成的民族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为思想动力,并以中华文明孕育的共同体理念为基因,其产生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基础[1]。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日益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凝聚而成的共同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基础,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而中原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功能和作用,对促进共同体意识的运转,增强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深层次认同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也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走向的重要因素。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中原文化自身固有的“祖根性”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的内在动力,其所倡导的团结和谐、和睦相处、爱国统一等民族意识与价值追求,千百年来一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对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和前提,“和而不同,四海一家”的思想理念是一种自发意识,促进着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而“和”文化精神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我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正是在“和”的思想影响下,中原文化通过经济、宗教、人口迁移等方式吸纳融合了许多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自身实现了经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升华,其他文化也得以融合发展。“和合共生”是中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原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居住环境适宜,所以成为炎黄子孙的生存地之一,也同时孕育了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背后所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温和持重的精神也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奠定了方向。中原文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缩影,先贤们的思想精华,为中华民族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土壤。像中原文化所强调的“中国”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大一统”思想促使各代王朝在统一中谋求长治久安,中华民族文化在无形中促成了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儒家所倡导的“中和”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记》中所阐述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赋予这一哲学概念现实意义,也是中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的四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民本”思想包含着人民性的精华,把百姓当作国家的根本,注重民生、民利,体恤民情、民间疾苦等。这些中原文化精神,不仅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提供精神典范,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的构建。

(三)有助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动力

中原文化中不乏独具特色、意蕴丰富,可以象征中原形象的文化符号。中原地区不仅拥有被广泛认可的中国八大古都中的四个,并且盛产历史文化名人。如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其活动范围也主要在中原地带。同时像仰韶文化、牡丹文化、红旗渠精神等,以及嵩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等一大批人、文历史文化遗迹,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基因。其特质已经融入各个民族,逐渐演变为促进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专有标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动力,承载与延续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记忆,使得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牢固的根基意义。文化符号是文化认同的外在体现,也是强化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来源。“根”文化是中原地区独特的一种追溯族源、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是集体意识的体现。在注重保护文化遗存的过程中可以挖掘“根”文化符号,用共同的历史记忆来增强对于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文化符号承载着延续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功能,其所具有的根基性作用能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牢固基石。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中原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为基础。当然传统文化中既有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支撑本民族蓬勃向上的部分,也有消极落后、阻碍民族进步与发展的部分。中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存在类似问题,我们需要去除其中的糟粕部分,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部分,让中原文化兼容现代社会的各种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在此基础之上成为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主导性与区域性

中原文化长期以来在中华文化中具有主导性地位。从夏商周三代到唐宋,中原文化就代表着中华文化,在与中原周边的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通常处于优势地位,潜移默化地影响周边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无形中增强了后者对中原文化的认同。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产生了许多影响至今的至理名言。如孔子提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4]124就是说,有仁德的君子同样可以行、居于“夷狄”,反映了孔子对华夏文化所具有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也反映了春秋末年中原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流增多,孔子要主动宣传、贯彻作为主流的中原文化,让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之根,起到文化上的主导作用、引领作用。

但宋朝之后,元、明、清三朝皆定都北京,政治中心北移,同时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中原大地不再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文化也由中华文化的主流、主导文化变成了区域文化、地方文化。它与今天的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区域文化相比,研究的广度、深度还有研究成果都已经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作用的发挥。

(二)创新性与保守性

中原文化在宋代发展到巅峰以后便逐步开始衰落,究其原因就是以农业文明为主要形态的中原文化思维中一些固步自封的负面因素不能很好地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致使中原文化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由主流文化演变成民间文化,进入文化断层期。如沿海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早于中原地区约30年,主要就是因为中原地区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保持着守旧意识。因此作为孕育中华民族精神深厚土壤的中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就要不断进行批评与筛选,保留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华,丢弃阻碍民族发展的糟粕。

2013年,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5]中原文化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人们主要围绕土地生活,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农业的生产、发展主要依靠经验传递,这种受经验、地域、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的文化,容易滋生小富即安、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思想。这种农耕文明时代思想的保守性与今天处处强调创新产生了一系列矛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全方位创新中原文化,迅速接受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治、竞争、创新等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原文化永葆青春与活力,在新时代能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三)发掘与升华

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构筑起以中原文化为基础的精神家园。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源泉,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共有家园的过程中必须要与时代精神进行对接,深度挖掘其中具有共同价值的思想并不断进行升华,使其成为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成为全民族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精神宝库。

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来说,做好现代的转型与创新,从而更好为中原发展乃至中国发展贡献文化软实力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史,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用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无法救中国。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失去了活力,是一种“死文化”。现在的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6]。例如义利观思想的碰撞。以孔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重义轻利,主张“以义制利”“见利思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4]47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7]孔孟这一思想,到了宋朝时深深影响了二程。二程特别强调维护民族整体利益的“公”“义”,这无论是对当时还是今天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但是,二程又推出“存天理,灭人欲”,空谈“心”“性”,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这种思想直到今天对中原地区也有很深的影响:一方面人们有着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又存在着对商业的歧视,以至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度落伍。因此,就义利观来说,中原文化既要保留发扬其整体主义、集体主义、“见利思义”优点,也要鼓励人们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当时代的弄潮儿。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中原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原文化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激发民族热情有着非凡的意义,通过发挥中原文化的优势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在西方敌对思潮涌入,国内精神文明建设面临冲击的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应该从文化路径出发,在文化向度上寻“根”问“祖”,立“根”守“魂”。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力量,中原文化需发挥超强的凝聚力、强大的吸引力以及广阔的辐射力,以推动文化建设为路径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加强中原文化整合力度

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柱,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有沃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作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以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共同体理念为基础,体现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习近平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强调“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8],“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9],立体而全面地构建起中原文化的内涵体系,对于展现中华文化的底蕴,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战略性意义。

中原文化一直是华夏文化地理坐标的中心,由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发展而来的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构成中原文化的主体,它们一脉相承,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影响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已成为共识。中华文化形成的格局是多元一体的,因为中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影响力为其向外扩张提供了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中原文化要想“走出去”,走向更大更广阔的舞台,就必须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升级,深入挖掘丰富的价值内涵,从物质、精神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和传播,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软实力,切实将中原文化资源物尽其用,发挥最大功效。例如,中原地区作为汉字的发源地,要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汉字文化资源和汉字文化研究基础,将汉字的发展史以文字博物馆、汉字展览馆等形式展现。还有陈家沟的太极文化、开封清明上河园、登封少林寺等,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载体通过对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传播,来促进人们形成对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在游客参观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中原文化的魅力,增进亲近感,提高文化认同感,在共同价值观下力促各民族的凝聚意识,起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整合中原文化资源的优势,挖掘文化的深层底蕴,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叙事作用,用文化路径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二)培育中原文化认同

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是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文化认同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是用集体共同认可的语言和文字符号,遵守集体的共同文化理念,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念,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范。”[10]中原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依靠文化认同,提升中原文化的内涵,吸引更多的受众对中原文化接受并认可。

要想突出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首先就要增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意识。文化是凝聚各民族共同意识的载体,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能突出其核心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中原文化的个性和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关系,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多元一体”的关系。要想让更多的人增加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就必须扩大中原文化的辐射面,可以结合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力量将中原文化推广至新的高度。

同时,中原文化要想在新媒体时代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了解当下人们的兴趣点,用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与受众沟通交流,打造出具有中原文化品牌特色的宣传方式,让人们能在众多网络信息中精准定位识别出中原文化的独特之处,实现对中原文化的自觉认同。河南卫视近年来举办的特色节目,致力于文化传承与传播,注重节目质量,无论是“元宵奇妙夜”还是“端午奇妙游”,用精彩的节目串联起一场视听盛宴,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吸引无数网友的目光并由衷发出赞叹,也不自觉地让大家开始愿意了解中原文化。另外,今年“洛阳汉服有多火”这一词条冲上热搜,掀起了一股“汉服热”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身着汉服,走进古城去感受古都洛阳的历史韵味和文化色彩,无形中认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下的生活中。

(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可一蹴而就,也不能脱离实际。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文化认同感的提高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生态环境的发展都是紧密相连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必然离不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务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努力构建“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形成强大合力,做到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意。

随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不断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展现出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但前提是物质生活水平需要得到有效保障,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达到相协调的阶段,人们才能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文化,在发展中获得归属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同时,文化建设不应该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在社会思潮交错涌入的当下,需要避免文化单纯追求娱乐化的倾向,像网络上出现的对历史人物事迹的歪曲抹黑、为博人眼球私自篡改历史并大肆宣传的行为应该予以抵制并加强教育,对于主流文化要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确保主流文化的领导地位。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且长期的工作,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也与时俱进地和科技相融合,由此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并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在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把握正确导向,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导向,科学创新,完善文化经济体制,才能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现在及未来,是一个需要薪火相传、逐步完善并有总体布局的过程,如何自觉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如何普及并提高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了解度及认同感,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构建主流价值观,这些仍是文化建设道路上的艰巨任务。

(四)加强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华民族和各民族则像是蓬勃生长大树的主干和枝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大树的蓬勃发展来自于中华文化的滋养。党的十七大报告曾强调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以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11]应当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大力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以文化为纽带串联起全国各族人民。在如今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共兴的大背景下,更有必要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深入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推进中华各民族在理想与信念,情感和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焕发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必须正确把握中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克服不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错误倾向,发扬中原文化“和合共生”的思想精髓,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内在的和谐,突出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搭建起各民族共享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功能,发挥短视频作为宣传载体的作用,创建中原文化的创新传播途径,积极发布相关信息,做好舆论导向,使各民族之间可以做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资源共享,推动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以此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信息交流平台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整合,需要发挥立体化渠道与多传播主体的共振效应,使得中原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大放异彩,不仅要发挥新媒体的影响力作用,还要借助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在政府、民间文化组织和企业等多元主体间的配合,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中原文化产业。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发挥中原文化的优势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之举。中原文化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激发民族的创造热情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因此,中原文化所蕴含的闪光之处必须和时代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将中原文化的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中原中华文化共同体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沁园春·赞中原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