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偏好视角下我国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问题研究

2024-05-10 14:29李照月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知识型创造力人性

李照月

(大庆师范学院 学术理论研究部,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6页。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纵观当今世界,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正在推动全球科技与经济重塑性变革,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与激励,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一、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研究的现状及不足

20世纪末,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21世纪最宝贵的资产是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生死存亡和繁荣昌盛的关键(2)参见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朱燕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是第一资本,知识型人才是知识资本的载体,因此,对知识型人才激励的研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知识型人才的激励过程,就是知识资本的开发过程,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组织中的资本性价值。

(一)高校知识型人才特征

彼得·德鲁克最先提出了知识型员工/人才的概念,认为知识型员工/人才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基安托(Kianto)认为“知识型人才”拥有智慧、理性和责任感,涉及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努力和即兴创作。张千强总结了知识型人才的许多特点,认为知识型人才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创新性、流动性和更大的劳动复杂性(3)参见Xiao C,Kangjun R and Yan S,“The effect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the prohibitive voice behavior of knowledgeable talen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Exploring moderating role of the digitalization level,”Frontiers in Psychology,vol.13,no.9(November 2022),pp.129-152.。孔德议总结了我国不同学者对于知识型人才含义的理解,认为知识型人才是指善于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工作有效性的学习型和创新型的脑力劳动者(4)参见孔德议:《基于“三创教育”的高校知识型人才培养机制》,《中国高校科技》2018年第4期,第51页。。高校知识型人才在我国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时代前进的一项重要动力源。纵观高校知识型人才的行为规范与轨迹,可以归纳出其一般性特征:一是拥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和这些专业知识赖以发挥作用的社会知识;二是具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三是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及对社会的贡献;四是在某一专业研究领域能够引领潮流或者成为中流砥柱;五是高校知识型人才才能的发挥不仅需要自我鞭挞,也需要外部激励,需要置于特定的环境。

(二)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研究现状

对于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的研究在我国管理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我国管理学科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杨晓岚(2016)提出通过加强高校内部组织管理、薪酬待遇、绩效考核评估等机制,优化高校知识型人才培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充分调动高校教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5)参见杨晓岚:《高校教师人才激励机制策略》,《中国高校科技》2016年第8期,第50页。。田力(2017)提出更新人才管理理念与构建物质、环境保障,鼓励多样评价方式相结合,解决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机制问题(6)参见田力:《高校人才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人力资源开发》2017年第20期,第15页。。顾志恒(2018)论述了当前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机制存在个税问题、界定不清、贡献度难以确定等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转化认定体系,推动高校研究成果转化(7)参见顾志恒:《如何调动高校教师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激励机制谈起》,《中国高校科技》2018年第3期,第66页。。同样,张希琳等(2018)也总结了当前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如薪酬待遇低、内在激励不足、职场排斥等,提出利用搭建学术平台、营造尊才氛围、保障学术自由等方式,帮助高层次知识型人才发挥作用(8)参见张希琳、张川东、陈希等:《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文教资料》2018年第26期,第93页。。徐晖(2019)基于高校高层次知识型人才不足的问题,认为制定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政策要从薪酬激励与情感激励等方面入手,进而调动高校知识型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9)参见徐晖:《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与激励政策研究》,《产业创业研究》2019年第11期,第274页。。田力(2020)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探讨了高校人才激励系统面临的挑战,提出高校人才激励系统优化路径,从制度、校园文化、薪酬福利建设等方面留住人才(10)参见田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激励系统优化路径探析》,《善天下》2020年第16期,第386页。。景安磊(2020)研究了完善高校科研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需要破解的新问题和新举措(11)参见景安磊:《完善高校科研评价和人才激励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0期,第8—9页。。王炜(2021)等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管理的战略环境、战略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立了以组织战略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管理体系(12)参见王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管理的探求——以组织核心战略为视角》,《中国高校科技》2021年第8期,第16—21页。。曾宪奎(2022)研究了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优化奖励机制,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体系(13)参见曾宪奎:《新发展格局下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激励问题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第75—84页。。夏颖(2023)通过对高校激励机制落实的价值展开分析,提出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优化教师队伍资源配置、科学制定奖惩制度、选择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和定期开展量化考评等五项建议(14)参见夏颖:《高校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路径》,《环渤海经济瞭望》2023年第3期,第114页。。

(三)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研究的不足

现有的研究从组织管理、薪酬待遇、物质保障、情感激励、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探析了高校知识型人才的激励路径,为知识型人才激励实践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借鉴,然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有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忽略了高校知识型人才社会偏好(价值观、公平感、正义感等)对创造行为的影响,也忽略了幸福感和创造力之间的互动关系,脱离了高校知识型人才的现实特征。(2)未能合理地构建高校知识型人才的人性假设,将“理性经济人”的个体偏好作为知识型人才人性假设的主要内容,忽略了高校知识型人才的真实需求。(3)局限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范畴,缺少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关于人性方面有创见的理念和思想,降低了现有研究的应用价值。

人性假设是知识型人才激励的基石,现有的研究局限于管理学科范畴,过多地依赖于“理性经济人”个体偏好,没有注意到高校知识型人才的人性发散性,未能将政治认同、价值观认同、公平性偏好、正义性偏好、幸福感等社会性因素纳入激励研究的理论框架。因此,应在社会学科的宏大视野中寻求高校知识型人才的激励路径,以反映和适应当前的现实社会,从而对高校知识型人才产生持久性的激励效应。

二、社会偏好视角下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的可行性

(一)社会偏好理论对高校知识型人才的驱动价值

社会偏好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为解释经济学实验中观察到的非自利行为,通过拓展微观分析的效用最大化框架以包含公平、互惠、利他等因素发展出来的一个热门研究话题(15)参见王云、张畇彬:《社会偏好理论:争议与未来发展》,《学术月刊》2021年第6期,第72—86页。。社会偏好理论是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新兴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理性经济人”假设对人性的描述,认为人的经济动机不仅包含着自利动机,也包含着利他动机,不仅希望自己获得公平、利益和幸福,也希望他人享受公平、利益和幸福,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成熟,利他性动机逐渐增强,利己性动机逐渐衰减(16)参见Begoa M C,“Social preferences,support for redistribution,and attitudes towards vulnerable groups,”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vol 107,no.9(December 2023),pp.229-252.。在社会偏好理论的支持下,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新兴经济学科获得了快速发展,对主流传统经济学形成了强烈冲击。当然,社会偏好不会取代“理性经济人”的个体偏好,新兴的现代经济学科也不会撼动传统经济学科的根基,但至少可以使人明白,社会偏好对社会和经济生活会产生巨大作用(17)参见Alicia V S,Victor K and Nils K,“Social Preferences Toward Humans and Machines:A Systematic Experiment on the Role of Machine Payoffs,”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vol 22,no.9(September 2023),pp.129-138.。也就是说,社会偏好是对个体偏好的继承和超越,而不是对其摒弃和否定。

社会偏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教育水平与社会偏好存在显著相关性,教育水平越高,社会偏好越大(18)参见Li H Y,Zhang X M and Jin S,et al.,“The Impact of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on Social Preferences:Evidence from the Global Preference Survey,”Behavioral Sciences,vol 13,no.8(2023),pp.79-89.。高校是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也是人才密集地,高校知识型人才不仅整体素质高,专业能力也很强,其社会偏好更加明显。社会偏好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政治认同、价值观认同、社会和组织公平感、正义感、幸福感等,均会对高校知识型人才的经济行为产生正向或负向的驱动作用。知识型人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身处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高校知识型人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应该对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的研究置于整个社会学科的宽广视野,吸收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精华,才能真正发现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的本源性推动力量,而不是仅仅在管理学科中探索。在当今信息时代,高校知识型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源之一,其不仅追求个人的声誉和利益,也心忧天下;不仅重视自身发展,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不仅希望自己幸福,也希望所有的人都幸福;不仅具有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希望世界和平;不仅寻求自身的正义,也企盼着社会正义的普及;不仅在实验室里兢兢业业于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往往抬起头来向窗外好奇地张望,所有这些社会的、政治的、心理的因素,对高校知识型人才的激励或创造力的成长都存在着必然的影响,包括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正向或负向的影响。显然,现有管理学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于这些问题。

由此可见,社会偏好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所必须关注的问题,不能仅仅拘泥于个体假设。知识型人才的人性需求,不仅包括个体性需求,也包括社会性需求,是个体与社会的融合。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型人才的社会性需求存在着明显的成长趋势,逐渐在其行为动机中占支配地位(19)参见董建华、刘铁民:《ERG理论视角下知识型人才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辽宁省就业环境的实证调查》,《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第21页。。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知识型人才的公平感、正义感、幸福感和价值观判断对自身创造力的成长可以产生持久性的驱动作用。

(二)社会偏好理论对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性,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管理学输送养分,同样,知识型人才激励研究的推进也在不断吸纳经济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成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为高校知识型人才社会偏好研究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个体假设不同,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将利他性假设也纳入了人性分析的范畴,崇尚社会偏好的现实性、革命性和发展性,认为带有利他动机的社会偏好更贴近于现代社会的特征,更能够有效地解释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更有助于对复杂经济现象进行解读和阐释。现代经济学的兴起,虽未完全动摇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但也打破了传统经济学长期一统的局面。

同时,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学科的思想与变迁也为社会偏好视角下高校知识型人才人性假设的探讨提供了新素材。人性假设的核心内容是人的需求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其他学科的中外研究文献资料中得到了翔实阐述,可以不断地为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修正提供借鉴。中国古典哲学、古希腊民主思想、古罗马共和制理念、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的早期资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诸多政治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性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性需求都进行了求真务实的探究,呈现出多样态势,存在着许多瑰宝和精华,对于管理学科中高校知识型人才人性需求的分析大有裨益。如儒家文化认为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是有德行修养的人,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等内涵出一种人性的光辉。《习近平用典》一书遴选出的典故中,多次引用儒家经典《论语》《礼记》《孟子》等著作,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20)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页。。高校知识型人才在进行学术研究、科研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不仅要有情怀,讲奉献,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三、社会偏好视角下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研究的深化路径

在社会偏好视角下,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的研究亟待一场革命的到来,才能打破目前研究的藩篱,摆脱学科门类的自我封闭,寻找到行之有效的研究方向。知识型人才激励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或增强知识型人才的创造力。具体而言,在社会偏好视角下,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研究的深化应依循如下路径。

(一)重构高校知识型人才的人性假设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管理理论被引入我国,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在引入西方管理理论的同时,忽略了对西方管理理论前提假设的思考,因而在对其应用中存在着缺失人性研究的现象,进而阻碍了西方管理理论在我国的深度适用(21)参见黄杰威:《“理性经济人”的反思与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论》,《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第13期,第405页。。在这种前提下,理论价值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知识型人才人性假设的内涵,不仅要吸收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人性观念,还要基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尤其要涵纳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才能形成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型人才人性假设。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和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解放问题,他在人的本质学说中指出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事物,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社会偏好理论的人性基础是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的社会性,高校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知识型人才的人性假设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

(二)深化高校知识型人才创造力的心理能力阐析

在传统管理学研究中,并没有赋予创造力清晰的内涵,一方面将出色的工作能力视为创造力,另一方面仅关注了创造力的表象,而没有深入到本源。在现有的研究中,高校知识型人才创造力一般表现为数据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业务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但是,这些仅是创造力的外在特征,并不是创造力的本质。创造力本质上体现为心理能力,可以从心理学视角来探讨创造力的本源。如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有关“成功智力理论”(successful intelligence)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知识型人才创造力的剖析提供平台。斯腾伯格将成功智力分为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三个要素(23)参见林珑、喻平:《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3年第3期,第21页。,可以认为是管理学中创造力的核心元素。智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进行不断地修正,成功智力同样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高校知识型人才的创造能力可以通过对现实世界环境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和改造等心理活动,达成目标实现。

(三)深入解析高校知识型人才政治认同对创造力的激励效应

政治认同是对执政党执政方针与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和政治信念等方面的认同。政治认同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核心要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1年12月10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12/t20211210_586253.html?eqid=d31a8be70008d48b00000006642c4ead,2023年1月6日。。我国高校知识型人才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情感和意识上的依赖与归属感,会极大提高其创造能力的发挥。高校知识型人才是一类富有灵魂的个体,不自觉地对政治方向存在着高度的敏感性,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体现于自身政治认同之中,是催生创造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动力源。如果高校知识型人才具有正确的政治认同,就会内生出越来越炽热的活力,进而使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反之,如果高校知识型人才的政治认同被误导,不仅会抑制自身创造力的发挥,甚至可能形成作茧自缚的危险局面,失去自己的前途。因此,高校知识型人才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认同水平。

(四)深入解析高校知识型人才价值观认同对创造力的激励效应

核心价值观是执政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思想,也是民族精神赖以维系的纽带。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知识型人才在主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无疑会对创造力成长存在着内在的激励作用。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高校知识型人才的创造力才会得到深入挖掘,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可一旦形成,就会呈现出高度稳定的特征。高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25)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页。。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设学校高质量发展环境,将价值观塑造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高校知识型人才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认同,培养和加强高校知识型人才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五)深入解析高校知识型人才公平感对创造力的激励效应

高校知识型人才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发展力量,对社会公平存在着天然的向往,不仅希望自己受到公平对待,也希望他人受到公平对待,更希望整个社会充满公平,公平的环境能使其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在社会公平、组织公平、个人公平的状态下,高校知识型人才的潜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如果其公平感受到挫伤,就会产生愤懑、压抑、逃避,身心疲惫,严重削弱和阻碍创造力的成长。通过遵循高校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科学人才评价体系,建立良好选人用人机制,形成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制度体系,构筑人才事业发展高端平台,建立服务人才工作保障体系,能够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2020年12月18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66/202012/t20201218_506355.html,2023年1月6日。,促进高校知识型人才创造力的充分发挥。管理学科中公平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组织公平的范畴,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三个要素。然而,从社会偏好的视角来看,高校知识型人才公平性偏好的研究仍应包括互惠公平、伦理公平、正义公平等非组织公平的内容。

(六)深入解析高校知识型人才正义感对创造力的激励效应

知识型人才具有高度的社会正义感,对社会各种现象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有时会表达出爱憎分明的情感,也会对创造力的形成产生影响。正义感对高校知识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显著,在影响力度上往往会高于价值观认同和公平感。如果缺乏正义感,高校知识型人才就会失去努力方向,难以产生持久性的进取心和拼搏精神,对其而言,正义性的事业才能体现人生价值,才值得为之付出精力和时间,甚至生命。许多高成就的高校知识型人才都充溢着正义性的理念,不仅不会随波逐流,还会勇于与非正义进行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27)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3页。。在全球化时代,面对世界经济、社会结构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高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使命担当,高校知识型人才需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增强自身科研能力,更需要具有一种内心信念和正义力量。

(七)深入解析高校知识型人才幸福感与创造力的互动效应

英国教育家霍尔摩斯(Elizabeth holmes)在《教师的幸福感》一书中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情绪体验的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28)霍尔摩斯:《教师的幸福感》,闫惠敏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2页。。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幸福程度,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我国,GDP的增长和幸福指数的增长有时并不同步。高校知识型人才的幸福感和创造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即幸福感可以激励创造力的成长,而创造力的成长可以带来幸福感。高校知识型人才的幸福感与其他群体有所不同,独具特征,更多地体现于自身专业价值的实现。知识型人才幸福感的探讨是幸福感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高校知识型人才创造力的挖掘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在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熏陶下,我国知识型人才的幸福感内涵与西方知识型人才幸福感内涵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29)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4页。。在全社会良好氛围下,我国高校知识型人才进行教学科研创造性实践活动,更容易将教学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在价值实现过程中伴随产生价值感与幸福感,内心得到很大满足,这种心理幸福感又会推动创造力不断发展。

(八)深入解析高校知识型团队价值观、公平性文化、正义性偏好、政治认同和团队幸福感对团队创造力的综合性激励效应

高校知识型团队是高校知识型人才的载体,高校知识型人才的价值观、公平感、正义感和幸福感必然合成了高校知识型团队的价值观、公平性文化、正义性偏好、团队政治认同和团队幸福感,高校知识型人才的创造力也形成了高校知识型团队的组织创造力。同时,高校知识型人才价值观、公平感、正义感、幸福感、政治认同对创造力的激励效应也将体现为团队价值观、团队公平性文化、团队正义性文化、团队政治倾向和团队幸福感对团队创造力的激励效应。长期以来,如同知识型人才的人性假设一样,知识型团队创造力的研究也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组织假设,忽略了互惠、公平、利他效应的作用,因而在研究机理上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尤其对于我国高校而言,需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打破学院、学校、学科壁垒,形成交叉融合型知识团队,提高学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高校知识型团队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建设团队幸福感、公平正义感,实现知识整合力。

四、社会偏好视角下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研究的枢纽性问题

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社会偏好视角下,这种激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解决一些枢纽性问题。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研究的优化和改进,不仅约束于现有研究的思维惯性,也会受制于现实的社会形态。如果不能对这些惯性和形态实现超越,就无法释疑高校知识型人才激励研究的本源性困惑,这些枢纽性问题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与高校知识型人才人性假设的融合性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是以德为本、修身重德、贵和持正、仁者爱人,即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发展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等个人修养和道德典范,道家思想中的辩证思维,法家思想中的依法治国理念,兵家思想中讲究实效的军事思想和作风,都是从人性角度出发,探讨达成目标、实现共赢的路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治国之道,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的人性探讨,兵书中的治军之术以及古典小说和史记中的权术谋略,这些都可以为当代中国管理情境下人性假设的剖析提供借鉴。西方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的引入,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样,在高校知识型人才人性剖析中,不能过多依赖于“理性经济人”及其衍生性结论,而应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萃取营养。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阐释的思想与高校知识型人才人性需求的融合性研究

人性观在西方政治思想中被认为是政治建构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立论基础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0)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9页。。高校知识型人才人性需求更加全面具体,使命感更强,对其研究需要更丰富的理论支持。在利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分析我国高校知识型人才人性需求及变化时,不能停留于本本主义,而应深度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探索和实践中所取得的独特经验。

(三)高校知识型人才创造力的心理认知能力解析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创造力是一种心理智力,是多种心理素质的合成,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培育。由于学科单一性的束缚,现有的管理学领域知识型人才创造力的结构解析,仅停留于组织行为,而没有深化到个体心理。智力理论是创造力理论的本源,而智力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在该领域中独树一帜,对智力理论的发展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认为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该解析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三个方面,而以往的智力理论仅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解释智力,因而是不完备的。

(四)高校知识型人才核心价值观认同判断

简单来说,就是高校知识型人才对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思想的认同程度,分为观念认同和行为认同两个方面,价值观影响行为,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31)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页。。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涵盖的范畴,是人内在的信仰体系,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高校知识型人才学习能力强,其价值观往往更加多元化,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更容易与时俱进。因此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推动高校知识型人才在政治大环境下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知识型创造力人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与对策建议
功能与人性
知识型新移民城市生态融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