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主题班会课让德育“活”起来

2024-05-10 11:09张洪清卫秀红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知行合一

张洪清 卫秀红

[摘要] 主题班会是德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可以更好地解决班级内存在的问题,促进班风建设,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本文分析了主题班会课的作用,从依托文化资源,激活实践育德功能;依托本土资源,发掘实践育德功能;依托特色资源,强化实践育德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了主题班会课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与新实践,以期为班主任育人工作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 主题班会课;班级德育;实践育人;知行合一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班会课则是班主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人格、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探索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好的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的人,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

探索如何将地方教学资源融入主题班会课的优化路径与可行性方案,使主题班会课“灵动”起来,是主题班会课改革理应聚焦和亟须破解的实践难题。而牢牢抓住实践性这一突破口,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性要素,倾力打造“行走的班会课”“以有组织的实践推动‘主题班会课综合改革”,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感、沉浸感和互动感,将班会课的道理讲准、讲透、讲深、讲活,可以让主题班会课真正“活”起来。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做法,谈谈主题班会课的实践教学

探索。

一、依托文化资源,激活实践育人功能

主题班会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一所有灵魂的学校,临沂青河实验学校在起步之初就确立了“君子之风 美哉青河”的学校精神,高度重视主题班会课建设。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突破传统办学模式,勇于创新、努力发展,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通过开展实践体验式君子教育,塑造君子人格,培养“家国天下 立己达人”的君子少年。

怎样才能构建校内外和谐的主题班会课教育网络,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呢?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一条“实践体验育人”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一个贯通学校内外的班会主题教育大平台,兼顾社会、社区和家庭,形成“接续融通,多方互动”的育人网络。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德育运行机制,开展共建、共管、共育活动,形成育人合力,并努力将主题班会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把主题班会课堂搬到不同的育人场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电影课程”打开别样世界——情节育德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成长为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及喜好,班主任创造性地将电影引入课堂,研发校本电影课程,期望通过电影文化教育的力量,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学校每周开设一次电影课程,地点设在音乐报告厅。借助电影中丰富生动的素材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向学生进行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品德、心灵、生命及情感价值观教育。《寻梦环游记》《海洋天堂》《地球上的星星》……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学生在影片情节中受到思想的洗礼,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身心。

(二)游学曲阜,感悟儒家文化——研学养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零距离体验儒家文化,我们在家委会的配合下,组织部分师生抵达文化名城曲阜,开展为期两天的研学活动,学习儒学经典中的君子文化,体验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师生们参观曲阜孔庙,领略每一座建筑背后孔子的思想,感受每一间厅堂所彰显的儒家文化的庄严与厚重;游览孔府,品味在房檐屋廊間传承的家风,聆听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故事;拜访孔林,瞻仰孔家贤者,致上崇高的敬意;在尼山圣境孔子像下参加拜师礼,亲手体验制作线装书,感受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动手学习金石传拓,感受纸和墨将模具上的文字或图案拓印下来的艺术美……

在游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学生既开阔了视野,也丰富了知识。学生们在孔子故里触摸着历史的痕迹,置身于儒家文化历史的长廊中,领略儒家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亲近感,提升了文化自豪感,身体与灵魂都得到了洗礼,收获颇丰。

二、依托本土资源,发掘实践育人功能

(一)“小长征 大精神”——远足润德

学校充分利用紧傍沂河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每年春、秋季节都要组织师生走出校园,亲近沂河,进行70里远足拉练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

精神。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确定远足路线,实行错时出发。师生们徜徉沂河边,驻足橡胶坝,游览雕塑园,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赋予生命的美好。70里要用5万多步来丈量。对学生们来说,坚持是困难的,每前行一小步,都代表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一个挑战极限的过程。漫长的拉练途中,有的学生脚上起泡,贴上创口贴又继续前进;有的学生腿脚拉伤,但他们谁也不愿意掉队,毅然放弃乘校方安排的车辆,咬紧牙关继续前行;护旗手再苦再累,手中高擎的队旗却始终迎风飘扬……他们用脚步丈量遥远的距离,用毅力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午饭后的拉歌活动,使青春的活力、青河的魅力在凤凰广场尽情彰显。不管是休息时,还是在行走中,学生们都及时捡拾垃圾,装袋带走,还自然一份清洁,用实际行动彰显青河学子美好的品德。顺利返回时,校园门口,凯旋门前,领导、家长们夹道欢迎孩子们凯旋。

远足,磨砺的是意志,收获的是励志,对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正如校长所说:“青河师生的拉练要成为传统和传奇,这是君子之风的青之始,也是美哉青河的永恒典范。担当大任必从磨砺意志开始,成就梦想要从搏击风雨启程。拉练和远足,不仅是青春岁月的华丽旅行,更是圆梦青河路上的坚忍和守望!”

(二)放飞梦想 “筝筝”日上——风筝寓德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学生快乐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激发创造力。每年4月,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在各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悉心呵护下,学生们手捧亲手制作或精心挑选的风筝,有序来到沂河岸边的青啤广场参加一年一届的风筝节。迎着和煦的春风,伴着阵阵欢呼声,一只只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风筝在空中上下翻飞,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师生们一起追逐风筝,享受欢乐。远处一群环保小卫士的美丽身影,再现青河志愿者勇于担当的君子精神,成为沂河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们在放飞风筝的同时,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

(三)徜徉自然 体验别样生活——民俗悟德

为引领学生们亲近自然,在家委会的组织下,学生们走进具有独特之美的兰陵压油沟、竹泉村等地,开展游学活动。美丽的兰陵压油沟、古典朴拙的竹泉村、浓郁的乡村气息、充满风味的传统民俗,深深吸引着学生们,他们采摘瓜果、观赏秋景、体验农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家风情,玩得不亦乐乎。

活动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们亲身体验、了解祖辈们曾经生活的环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与学生、家长近距离的接触中,教师也了解了学生们生活中的另一面。总之,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环保意识和协作意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依托特色资源,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一)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沂蒙精神——清明弘德

为使学生接受意义深刻的爱国主题教育,继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每年的清明节,我校都要组织部分师生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举行清明节谒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沂蒙精神。

学生们通过向烈士默哀、敬献花圈、鞠躬,瞻仰先烈们的遗像、遗物,宣誓等,向长眠于此的先烈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瞻仰完人民烈士纪念碑,师生们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堂,学习并弘扬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此项活动使早已远离战争、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们接受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纪念、学习活动中,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深切体会到新时代青少年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为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绿色“军营”别样“红”——军训励德

每年9月初,新生都会经历初中生涯的主题班会第一课——军训。为期10天的军训,学生们经历了骄阳暴晒、大雨淋漓,但是他们不怕苦、不叫累,从柔弱少年,变成口号响亮、步伐有力的军人。他们不但学会了基本队列行走技能,体会到解放军战士训练的艰苦,还磨砺出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对于身处幸福环境中的学生来说,这将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三)文明采摘节 共享幸福果——收获融德

为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幸福、品味劳动的甘甜,培养热爱劳动、热爱校园的情感,我们开辟了青河农场,并划分成若干责任田由各班级负责管理。各班种植各种花木果蔬,倡导学生亲近自然,学习种植技术。

学生面对身边的累累硕果却从不乱摘,自觉守护责任田的身影,构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春季杏子采摘节,夏季樱桃采摘节,秋季山楂、柿子、石榴等采摘节,学生们或手捧小筐,或提着小桶,体验采摘的

乐趣。

每年的采摘活动旨在引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践行文明理念。采摘活动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果实,更收获了一份快乐与成长。学生们在采摘与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与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独立操作与相互合作的意识。采摘活动中,学生们呈现出的有序、合作、礼让等优秀品质,让我们欣喜地看到“青河君子”身上青河文明的烙印。

实践证明,行走的主题班会课,突出发挥地域优势,系统梳理各类德育资源,开发相应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在开展主题班会课的基础上融入实践、体验和研究等多种方式,真正让德育课程“活”起来。行走的主题班会课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不是时髦的口号或组织开展的几项活动,而是贯穿未成年人成长全过程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做到时时有体验、处处有体验、事事有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体验活动,为学生创设了道德情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

习惯。

主题班会课是德育的关键课程,贯穿青少年学习的全过程。要想实现班会教育开放化,通过“学思践悟”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成效,就要不斷顺应时代发展,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性要素,着力打造新的班会课程模式,从而使主题班会课堂中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心中的价值观,落实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促进主题班会课不断创新,提高主题班会课的育人成效。

张洪清 卫秀红   山东省临沂青河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知行合一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与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