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法

  • 古代环保那事儿
    意义。最早的环保律法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环保律法叫《田律》,制定于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它规定了人们不可以堵塞河道,不是夏天不可以焚烧草木当肥料等。这部《田律》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被誉为“世界第一部环保律法”。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不仅对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还用行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保护环境靠大家,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小雪花·成长指南 2022年3期2022-04-09

  • 新科明法科的兴废及其影响
    ,使士子能专心于律法且能运用于实践。在中选待遇上,由于新科明法设立之本意在于使诸科举人变革旧业,趋与新习,对中第之人往往给予优待。一方面,在注官上,“至于黄甲拟官,俾先进士注诸州司法”[3]21。相比于中进士第之人,得中新科明法科之人在注诸州司法上有优先权。另一方面,新科明法及第出身之人,即可于当年秋参加试刑法考试,其间中第者,最高可循两资者。因推恩过厚,熙宁十年四月,中书门下提出异议,神宗方略削优恩,令“今欲应新科明法及第,入试明法科,除入第一等第合差充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12-06

  • 论钢琴调律的“调律法”等几个基本问题(上)
    、钢琴调律的“调律法”问题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钢琴技师在研究“简化钢琴调音(Simplifying Piano Tuning)”“半自动钢琴调音系统中的信号处理”等钢琴调律技术前沿与边缘学科课题之时,我们国内有些人却不去研究钢琴调律技术与基础理论深层次的问题,而是挖空心思编排所谓自己的“调律法”或称“分律法”,还“羞滴滴地”说这是“我的首创”和“我的发明”。殊不知当今“十二平均律调律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已经成熟到根本就没有“创新”的空间了,更谈不上还

    乐器 2021年1期2021-09-10

  • 论道德选择中的境遇论方法 ——弗莱彻境遇伦理思想探析
    境遇论方法。一、律法主义、反律法主义与境遇论道德的人必定要按道德原则行事,但人对于道德原则的遵从与践履并非是无条件的,遵从道德原则与履行道德义务应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黑格尔对这个话题有着这样的表述:“要是只按照一个准则行动,他就是一个迂阔的人,不论对自己和对别人都会把事情搞坏”[1]。其实,绝大多数的思想家持此种观点与方法。这种观点与方法在中国古人那里被称为权变思想,在当代西方学者弗莱彻那里被称为境遇主义方法。尽管前人有不少关于境遇主义思想的论述,但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2-01

  • 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旧伦理 冲突问题研究述评
    如此。就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旧伦理冲突问题来说,通过前辈的深入研究及探讨,从描述清末民初的律法“变”与“不变”的问题发轫,学者们分析了“法理派”与“伦理派”的具体观点,总结了刑事、民商事等部门法律的伦理冲突内容。这些研究对于理清“特定伦理精神的法律化趋势”和“法律文本及司法实践的伦理化倾向”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及意义。关键词:清末民初;律法;伦理冲突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当代哲学发展趋向与人类文明形态的哲学自觉”(17JJD720003)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10期2020-11-06

  • 当投宿。可是当今律法——说着,不禁目色惊惧。按照当今律法,我要是容留了你们,没有关文通牒之类,若是官家知道,不但我命休矣,连我的妻儿老小,都要砍头的!他一震,脸色更加灰白。恻隐之心,恻隐之心,那孟轲小儿的话,都传到了这里!丁走近了一步,老丈,这里荒野无人,何人会知道呢,不如行个方便吧!主人连连摇头,年轻人,你哪里知道,连坐之法的厉害!连坐!你又哪里知道,到处都有告密之人!丁盯着紧闭的大门高喊,老丈!里面再没有任何应答。罢了,他沉声说。丁回头看他,那脸色神色

    小小说月刊 2020年10期2020-10-26

  • 钢琴调律检验法的比较及应用(三)
    运用来看,多数调律法已不再是循环生律和单一检验方法了,已经进入一个对照检验的时期,在一些调律法中,既有简单的对照检验又有精细的对照检验,既看到传统调律法的影子又可以看到三六度调律法的影子,展现了检验法的多样性设计和灵活性,尤其检验技术的传播和运用,让普通调律法也有了精确检验的机会,使越来越多的调律师有了提高调律精度的可能。所谓检验手段的灵活运用,是指无论哪一种调律法,每个生律步骤都有多种检验的可能性,然后调律师根据自身能力或习惯,尽可能选择相对把握的、精度

    乐器 2020年3期2020-04-24

  • 从立法的角度论证正义高于律法
    在苏格拉底那里,律法是高于正义的。文章从立法的两个不同层面探讨在苏格拉底心里正义高于律法的理由。【关键词】苏格拉底 正义 律法一、立法者的正义在《回忆苏格拉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希皮阿斯”,苏格拉底问道,“你知道什么是不成文法吗?”“那是到处都一致遵守的律法。”“那末”,苏格拉底问道,“你能说这些律法是人类为自己制定的吗?”“那怎么能呢?”希皮阿斯回答道,“因为人类是不可能都聚集到一起的,而且也不是都说同一种语言啊”。“那末,你想这些律法是谁制定的呢?”

    商情 2020年9期2020-04-13

  • 匡正德性以回归正义
    榜样,他借由神的律法激发人类通过遵法守法走向正义的动力。对律法的遵守不仅包括对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城邦的律法”的遵守,更在于对内心律法——心灵德性的遵守。据此强调,匡正内在德性成为实现正义的关键,其不仅在于外化的正义行为的履行,更在于内心对正义价值的一致认同。践行正义只是实现正义的中间阶段,内心正义的实现才是真正的正义,亦是对“守法”的外延解释。对以德性为核心的内心律法的遵循才是抵达正义彼岸的根本途径。【关键词】德性 正义 律法一、德性是内心的律法苏格拉底

    商情 2020年6期2020-04-08

  • 钢琴调律检验法的比较及应用(二)
    一律,在常用的调律法中由于F3在最下方,导致该律用常规的检验法不能精确的检验(著名钢琴技师李陆霈老师曾经关注过这个问题),经过研究,笔者将A3向下方调出D3,形成纯净的五度音程,这种情况下F3-A3和下方D3-F3拍频是相同的。▲例:已知F3为174.617Hz,A3为220.003Hz,求纯净音程的D3频率是多少?D3=A3÷3×2=220.003÷3×2=146.6678Hz求D3-F3的拍频是多少?(F3×5)-(D3×6)=(174.617×5)-

    乐器 2020年2期2020-03-04

  • 从秦始皇到秦二世:律法的工具化
    嬴政与秦二世时期律法的工具化。一、具体的事例(一)逐客令中的郑国案秦国从秦穆公时求贤若渴,到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前来秦国,得孝公重用在全国开始变法,秦国逐渐强大,从各国来秦国的人逐渐增多。到秦王嬴政时期突然颁布逐客令,非秦国本国人士一律驱逐,这里面包括当时秦国的客卿李斯。这场逐客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当时秦国内政大部分都是由外来人员掌控,秦国的赢氏宗亲所掌握的权力甚小。在秦国赢氏宗亲的心中,这些外来人员掌握了本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力,因而开始准备赶走这些外

    文化学刊 2020年10期2020-01-01

  • 浅论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的范围
    进行。律是一国的律法,是统治者对于一国国家的管理,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拘束臣民达成统一安定的效果,这便是律的作用。中国无数朝代的兴衰与存亡离不开中国律法,但中国律法如何发挥其作用,维护社会治安及公共秩序,创造一个和平统一的时代。此时刑罚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在笔者看来,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就应该集中在各时代法律制度的订立与废除。基于书面的法律与相关的刑罚共同铸就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治理国家的体系。庞大的人民组织有了追究是非与对错的砝码,建设和平有序的中国也就指日

    法制博览 2019年13期2019-12-14

  • 十二平均律三四度循环分律法
    合理切实可行的分律法。这些分律手段尽管方式不一,其目的也较为一致,每种分律法都有其合理性,在实践中也可行,但也各有不足之处。在以往的有关钢琴调律方面的文献中有所记载,这些方法经常会不同程度出现音高和音程关系上混乱的现象。长期的调律实践中,我发现采用十二平均律三四度循环分律法更为科学、合理,会有效避免音程交叉进行时,听觉混乱现象的产生。在此我提出个人看法,供同行参考,请大家指正。1.以往对音高的标注:如:(33F、45F、37A、43D)等,其中阿拉伯数字表

    乐器 2019年3期2019-04-10

  • 钢琴听觉调律法辨析(下)
    上期)4.美式调律法之二(美,克里斯丁·劳费格伦调律法)?调律法分析:①调律程序该分律法的程序基础是传统上四下五度生律与上五下四度生律交叉式进行,程序均由A3出发合拢于♯A3(♭B3),这里用音名字体的粗细明示生律走向:A3-D4-G3-C4-F3,A3-E4-B3,♭B3,♯F3-♯C4-♯G3-♯D4-(♯A3)。②检验手法程序中,每一律都随时运用了多重检验,主导检验法是小三和弦原位(或六和弦)移动三音的对照检验,与之配合的主要是纯四、五、八度检验以及

    乐器 2019年1期2019-01-15

  • 解读《判决》:卡夫卡对犹太教的质疑
    ,只要犹太人遵守律法,怀着虔诚和敬畏的心来遵守律法,就能蒙恩,上帝就会赦免他们的罪,让他们得到救赎。犹太教的救赎之路就是试图通过遵守律法规范,来得到上帝的赦免,让自己得到救赎。2、《判决》的深层原型模式与犹太教“因行称义”的冲突上文分析中,卡夫卡《判决》中父子冲突的表层结构背后隐藏着“原罪—惩罚—救赎”的深层宗教原型结构模式。从整个故事来看,文中的格奥尔格身上存在着一种深深的原罪意识,而他的父亲在文中就好比圣父的象征。格奥尔格从一开始到结尾都怀着无比虔诚和

    丝路艺术 2018年4期2018-09-10

  • 试论我国的法治与德治
    年的文明演进中,律法和道德始终相互依存,交替显现。古代思想家由德教到善治,把国家兴衰与道德弘扬紧密联系,形成了德法互补、互用,共同作用的治国方略。在现代高度文明发展的社会,我国已实现了法治——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同时紧抓德治,以德治国,注重道德建设,在二者相互依存的同时,相互补充矫正,形成中国特色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相联系治国的方略。关键词:律法;道德;法治;德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阐述了律法和道德的互补、

    西部论丛 2018年6期2018-08-31

  •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
    中国 法律制度 律法在中国古代君权神授,律法条文成为了统治者统治下层百姓的工具。一、法律制度的产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号大夏,都阳城。禹死后传位于启,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使中国社会在当时有了质的变化,而夏朝法律制度作为奴隶主阶级实施阶级统治的工具,便随着夏王朝的发展变化,由原先的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夏王朝建立初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原始社会的某些特征,新氏族习惯以习惯法的形式保留下来,从而继续发挥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2期2018-06-11

  • 《七宗罪》的超我化暴力:拉康精神分析的诠释
    连环杀手却对社会律法与社会规约产生了“过度认同”(over-identification)[2]。如戴尔所言,影片中杀手“对上帝律法的认同过剩可被视为他对一般性律法过度认同的一个面向”[2]。戴尔的诠释点出了《七宗罪》与《电锯惊魂》中当代连续杀人狂的深刻之处,亦即一般状况下被视为对立两面的“律法规约”与“暴力快感”在影片中相互混生的离奇景象,但这一诠释却有几个问题:第一,这一诠释忽略了影片中连环杀人的快感因素,而这一因素却是影片中最为难解,与最具吸引力的核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2-24

  • 钢琴律制及其应用的研究
    史上钢琴律制与调律法,对于增强和拓展钢琴乐器表现手段,进一步丰富音乐文化表现方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任何乐器在演变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美妙缤纷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始终与其每个历史阶段所应用的律制密切相关。钢琴也不例外,在600年(包括1709年现代钢琴诞生前古钢琴的发展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中,创作和演奏所呈现的绚丽风格和无穷魅力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人类音乐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这其中钢琴采用的律制一直伴随着钢琴艺术的发展而呈现出从自然律到

    乐府新声 2018年4期2018-01-24

  • 巴丢的“事件”导向的普遍性 ——以《圣保罗》为中心
    :第一,对事件与律法的关系的质疑,究竟事件和律法何者代表普遍性?第二,对事件的真理性的质疑,为什么事件的发生定会引发诸众宣称并进入普遍性当中?第三,对于事件所导致的应是普遍还是剩余的质疑,通过宣称进入事件中的人到底是普遍的(多数的)还是剩余的(少数的)?后两点质疑主要是从齐泽克、阿甘本与巴丢的论战中产生。事件 圣保罗 普遍主义西方后现代的解构思想使其陷入一种无根的虚无状态中,导致了一种意识形态单一与文化价值多元论并行及由资本计数的虚假的普遍性。因此,形成一

    名作欣赏 2017年15期2017-06-08

  • 身体的物质性与权力话语的述行性 ——评朱迪斯·巴特勒对身体述行叙事策略的揭示
    84通过对规范、律法、权力等的征引而达成目的。叙事则是通过对“叙事声音”和“叙事权威”的反复征引,从而形成一系列“貌似合理的”(plausible)①前后相继的事件,即形成一个故事,以达到劝说(persuasion)读者的目的。[4]12而“叙事声音”和“叙事权威”来自那些先在的规范、律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权力。显然,叙事与述行具有一致性。[5]在巴特勒的理论谱系中,身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主体、性别的物质基础,也是它们的述行中介。身体是生产主体的场域,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3-10

  • 古代希伯来人的学校教育
    慢慢地它成了讲述律法知识,在安息日和周末举行礼拜祷神的地方。由异邦返归故土以后,这种宗教会堂也便迁移而来。随着人们对律法的重视,传授律法变得愈发重要。祭司和文士在会堂中实行免费教育,开始只限于青年或成人,后来逐渐扩大到儿童。后来儿童日众,教务日繁,会堂不得不在会堂内外建立房舍,由专人负责教学工作,这就是希伯来人最早的初级学校。[1](P37)对于会堂的教育功能,斯坦博格曾有过概况:“会堂是一种学习的场所,是一座犹太教的学校,为犹太儿童和成人提供教育;或者可

    文学教育 2017年35期2017-02-08

  • 拉康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与超越 ——一种基督教进路的解读
    ,一是其本质上的律法主义,二是因在原则上未把“爱”确立为与实践质料关系的导向性情感所致的形式主义,而本身具有内在关联的这两个方面使得康德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悖论性地倒向萨德的危险。通过对基督教的相关学说进行匠心独运的阐发,拉康点明了康德伦理学给其自身乃至整个西方近代伦理学造成的困境,同时指出精神分析伦理学对此困境的超越在于借助“对邻人的爱”的升华而实现的对冷酷律法的扬弃。拉康;康德;伦理学;基督教;精神分析一、引 言在拉康对其精神分析伦理学进行阐发的过程中,康

    现代哲学 2017年6期2017-01-27

  • 良心、信仰和律法:基督教良心观解析
    研究良心、信仰和律法:基督教良心观解析张庆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摘要】基督教的良心观受希腊-罗马的斯多亚学派的影响,主张良心好似内在的审判官,判断每个人的意念和行为的是与非。人应该顺着良心做事。良心是一种内生的道德情感。当一个人做了道德上应该做的事情时感到愉悦和安宁,当他做了道德上不应做的事情时则感到内疚和痛苦。然而,在涉及良心的来源问题时,基督教与斯多亚学派的观点是不同的。斯多亚学派认为良心来自人的自然本性,道德律的依据是自然法。虽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12-17

  • 黎明的时候《圣经》二题
    被抓到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怎样说呢?”他们说这话是要试探耶稣,要找把柄来控告他。耶稣却弯下身,用指头在地上写字。他们不住地问耶稣,他就挺起身来,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他就可以先拿起石头打她。”于是又弯下身在地上写字。他们听了这话,就从年老的开始,一个一个地都离开了,留下的只有耶稣和那个还站在那里的妇人。耶稣挺起身来,问她:“妇人,他们在哪里?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走吧,从现在

    上海文化(新批评) 2016年1期2016-11-25

  • 迈蒙尼德的宇宙生成论-先知论
    《迷途指津》和《律法再述》中,就宇宙生成论和先知论问题作出了两种相互歧异的观点表述。就前者论,《律法再述》持宇宙永恒观,而《迷途指津》则系统批判宇宙永恒论而支持从虚无创世说;就后者看,《律法再述》暗示先知是人类理智与道德德性完善的自然结果,《迷途指津》则着重指出神握有阻止具备资质之人成为先知的否决权。实际上,两书的宇宙生成论-先知论表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分别代表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一神论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理论立场。迈蒙尼德为何在两部著作中持不同观点,他究

    学海 2016年5期2016-10-26

  • 丛斌:司法改革是为了公平与正义
    受到法律的存在、律法的价值和法律的社会功效,让他们信法才能守法,最后上升到尊法。中共十八大以后,国家开始新一轮的司法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当中,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我觉得这句话切中了多年来在我们司法改革思路上不清晰的问题,因为,我们只有通过一个一个的司法案件,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律法的价值和法律的社会功效,让他们信法才能守法,最后上升到尊法。人民群众的信法、守法和遵法,也是全面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社会文化基础。

    民主与科学 2016年2期2016-05-18

  •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旨在通过追寻罗马律法的源头探讨西方文明源中之源,重新审视和发现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影响与传播。关键词:西方文明;西亚文明;赫梯文明;律法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西方中心主义的受到的挑战20世纪八十年代末,马丁· 波纳尔发表《黑色的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源泉》前两卷,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它引起了西方学界的震动,备受争议。作者摒弃传统观点:“希腊文明是来自北方、充满活力的说印欧语的人或雅利安人

    人间 2016年7期2016-05-14

  • 因为和所以
    称“包青天”,以律法为上,三口铡刀惩治无数奸佞邪恶之人;明代海瑞,不畏强权,按律办事,使社会风气为之改变;当代任长霞以法为重,一心为民,打击犯罪……正是心中有律法,他们才能够为民请命,惩恶扬善。民族大义是因,舍生忘死是果。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吞毛咽雪;“戊戌六君子”力主维新,以死明志;秋瑾面对敌人,宁死不屈……正是民族大义给了他们从容赴死的决心,他们才能够不畏艰险,直面生死。因为心中有志向,所以我们自己逐渐进步;因为心中有律法,所以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稳定;因

    同学少年 2016年2期2016-04-14

  • 述行与叙事:巴特勒的又一副面孔
    为,通过对规范、律法、权力等的征引而达成目的。巴特勒对叙事的界定与其对述行的界定有明显的一致性。巴特勒不仅揭示了述行假借叙事将自身合理化的诡计,而且,她关于述行可能面临失败的论述,开辟一个颠覆的领域,提供了一种反抗的可能性。述行;叙事;巴特勒;性别;身体一朱迪斯·巴特勒具有多副面孔。她首先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在学术界登场,不仅因为她的博士论文《欲望的主体:20世纪法国哲学的黑格尔反思潮流》(1987)以法国哲学为对象,而且她后来的几乎所有著作都可看作哲学。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3-15

  • 倒错:齐泽克的法罪辩证观
    统一”为例论及,律法不仅激生犯罪,其本身就是犯罪。另外,齐泽克所说的法与罪的“辩证反转”或绝对同一恰是超越倒错的途径,接近拉康的实在界伦理学或“独一的新型倒错”。齐泽克拉康圣保罗倒错超我“Perversion”这一概念在汉语学界通常被译为“变态”“倒错”“反转”①“反转”这一译名,可见杨慧林教授的相关论文《“反向”的神学与文学研究——齐泽克“神学”的文学读解》、《反向的观念和反转的逻辑:对齐泽克神学的一种解读》等。。它源自拉丁文,最早是一个有军事内涵的概念

    天府新论 2016年5期2016-02-12

  • 维也纳古典乐派低音提琴调律法的发展与作用
    典乐派低音提琴调律法的发展与作用潘原钏(深圳大学,广东 深圳 518060)18世纪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低音提琴演奏技巧日益成熟,低音提琴被纳入交响乐团编制,大量独奏作品问世,随之带来的演奏要求促使各种调律法产生和兴起。本文从古典乐派低音提琴调律方法论出发,阐释调律法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剖析维也纳调律法对演奏实践的重要影响,从而探究调律与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相互作用。维也纳古典乐派;低音提琴;调律法维也纳调律法首次记载于维也纳音乐学家Johann Jacob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2016-02-04

  • 清代新疆律法研究的典范文献 ——《回疆则例》
    人文学院清代新疆律法研究的典范文献 ——《回疆则例》王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回疆则例》是清朝统一新疆后,为规范律法体系,有效治理新疆而钦定的律法规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司法等诸多领域,对清朝治疆固边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参考。《回疆则例》是研究清代新疆律法体制的典范性史料文献。本文试通过研究探析《回疆则例》这一标本性史料文献对清代新疆律法中的一些问题,来研读清代新疆的律法文化及维吾尔族律法观的发展构建。《回疆则例》;清代;新疆;律法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4期2015-07-21

  • 文学律法的伦理光照:卡夫卡《审判》新论
    文学律法的伦理光照:卡夫卡《审判》新论廖奕在《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2期撰文指出,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法律的技术和意象,文学作品中的法律主题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谱系,在这种文学传统中,法律往往以悖论形式存在,在被辛辣嘲讽的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秩序参照。对卡夫卡而言,文学不是为了法律写实,成为一种普法工具——恰好相反,法律叙事是为了铺垫映衬文学故事——这在卡夫卡的《审判》中得到了坚持和升华。从创作背景来看,只有将卡夫卡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其独特的

    学术交流 2015年7期2015-02-25

  • 人格尊严权的基督教论证*
    因此上帝立下种种律法来保障人的人格尊严。可见,基督教从来源、主体、保障三个方面对人格尊严权进行了堪称系统的论证。在这种意义上,现代各国所谓的“人格尊严神圣不可侵犯”,表面上看来自宪法的宣示,骨子里却来自基督教不厌其烦的论证和教徒发自内心的信仰。人格尊严;尊严;平等;圣经;基督教;神学;上帝关于人格尊严权的渊源,学界做过诸多探讨,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人格尊严权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①参见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1-23

  • 弗莱彻“爱”的境遇伦理思想述论
    固有的道德原则与律法框架出发,对此,美国著名伦理学家弗莱彻提出了境遇伦理,他认为应该从人的境遇出发,秉承“爱”的原则去作出体现最大爱心的道德抉择,如有曰:“某一道德决定的善恶对错,不是由先验的规范原则来定,而要以当时时空境遇来定,只有具体的境遇才能作为道德的评价标准。”[1]由此看来,超越规范,在境遇中以“爱”的良知良能进行道德抉择对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生活展开具有重要意义。一、“爱”的境遇伦理思想的提出变幻莫测的现实生活使人们时常陷于极其复杂的道德境遇之中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4-06

  • 从阿里斯托芬作品看城邦与诗
    很容易触及当时的律法和传统的底线。而喜剧则可以通过荒诞手法直接构思出超越现实社会的虚幻场景,在这种场景中,可以把各种不同的对立深刻的表现出来。在《和平》中,主人公出于对战争的恐惧,爬在一只屎壳郎的背上升到了天上,他见到了宙斯,发现是宙斯的行为引发了人世间的战争。受宙斯控制的战神将和平女神埋在地下,宙斯命令谁敢掘出女神,谁就将犯死罪。最终,主人公反抗了宙斯的命令,成功挖出和平女神,给雅典带来了和平。阿里斯托芬运用荒诞的表现手法,轻而易举地把人世间的生活和城邦

    学理论·中 2013年10期2013-11-26

  • 《圣经》中的法律思想
    经》;法律思想;律法;审判《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种崇拜上帝和耶稣基督的宗教信仰体系,也内含了一定的精神价值、道德伦理和法律思想。其中,关于律法、审判、立约等方面的记述,就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圣经》对法律的一些认识和观念。特别是《圣经》的《新约》,还明显地表露出法律思想的自然法思想特征。一、关于律法《圣经》中关于律法的事情俯拾皆是,特别是《旧约》的内容几乎为律法所充斥。如《出埃及记》记述了上帝通过摩西所颁布的“十诫”①“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2012-04-07

  • 美能否成为民族国家自由生活的价值律法
    家自由生活的价值律法李咏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美的理想或美的原则,如果要成为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自由价值律法,那么,必须得到政治、经济和法律的支持,因为公民权利的保证、经济生活的富足、法律对环境与自由的保护,是美成为普遍律法的基础。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个体生活的自由才会以审美为目的,才会真正保护环境与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个体生活的美丽与民族国家的美丽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美应该而且可以成为民族国家自由生活的价值律法。美;民族国家;律法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2011-03-19

  • 从睡虎地秦简看秦档案及库房的管理
    础上制定了严厉的律法对档案进行管理与保护。一、秦档案管理人员及其特点依据《睡虎地秦墓竹简》可知秦档案的主要管理人员是內史、御史和令史。1.內史——专管文书档案及库房秦的內史这种官职很有特点,不仅是专职,而且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其职务的规定比起以前的王朝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秦的内史是专职,其他人就是有内史所具有的书写能力,也不允许当内史这种官职。《睡虎地秦墓竹简·內史杂》记载:“下吏能书者,勿敢从史之事。”秦政府专门设有培养史官的学校,而且明文规定只有是史

    黑龙江史志 2010年9期2010-08-15

  • 犹太教在当代北美的表现
    上帝的信仰和对其律法的遵从。由于对上帝的信仰只是被视为是犹太教的前提,犹太教一向不注重对上帝本质的论述,因此,对其律法的遵从便成为犹太教事实上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践行律法是犹太教有别于其他一神信仰的主要标准,也是判断一个犹太人是否守教的主要标准。当今北美犹太人在践行犹太律法中表现出的“多样性”突出体现了犹太教这一“自由”解读律法以及在自身内容上添加新思维的传统。了解犹太教在当代北美的新表现有助于认识犹太教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关键词:犹太教律法北美犹太人多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2期201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