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形成的思想脉络、 核心要义及价值底蕴

2024-04-24 08:14杨丽曹雅琪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三农情怀

杨丽 曹雅琪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是在接续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吸收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自身实践经验之后,与中国“三农”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并不断深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其“三农”情怀的核心要义就体现在爱农、重农、兴农情怀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基于人民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价值底蕴之上,形成了相互联系、彼此贯通的价值体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

关键词:“三农”情怀;思想脉络;核心要义;价值底蕴

中图分类号:D422.6;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4)01-0001-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他多次强调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他“知之深,爱之切”的“三农”情怀。这份情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凝结,对于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厚植“三农”情怀,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形成的思想脉络

習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是在接续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吸收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并总结自身实践经验之后,与中国“三农”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深化的。

(一)理论基石: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赓续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基础上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三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三农”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在他们的多部著作中均有关于农业、农村及农民的相关论述,“三农”思想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之中。第一,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深刻分析了农业的基础地位。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134人民对于衣食住行的需要首先必须是建立在“食得饱”的基础之上。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并在解决其国内实际问题时明确指出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产品是粮食。第二,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经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实地考察,充分肯定农民是革命最天然的同盟军,同时肯定了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力量。列宁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盟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3]第三,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认为要通过工农结合以实现城乡融合,“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2]173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次强调“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系统提出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农”思想在理论立场和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三农”思想精髓,并根据中国“三农”工作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

2.发展了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有关“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探索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过程中多次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为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一,毛泽东肯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性。他强调:“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4]“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5]130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他明确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5]37。第二,邓小平将“三农”问题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他指出“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6]。第三,江泽民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他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7]第四,胡锦涛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他指出:“我们将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8]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的形成是对十八大以前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继承和发展。

(二)历史承继:基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重农”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深深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之中,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的内生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讲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歷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9]他还在其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古代重农典故。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的形成与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农本、民本思想密不可分。

1.农本思想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为根本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政策,农本思想始终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占据主流地位。孔子提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0],强调粮食生产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墨子提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11],强调农业在国家稳定中的作用。历代封建王朝也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制定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如秦国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等。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其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坚持并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2.民本思想

中国历代王朝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还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倡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2]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出“仁”“礼”思想;荀子认为“君舟民水”,提出“平政爱民”[13]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4],提倡“民贵君轻”思想。中国古代先贤这些论断高度肯定了农民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表明了中国古代对农民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吸收了中国古代重民思想,在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三)实践考察:基于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的人生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根植于浓厚的“黄土情结”和深厚的实践基础,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升华的产物。青年时期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河北、福建和浙江的地方从政经历以及党中央领导人的伟大实践对其“三农”情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影响。

1.萌芽于陕北的“三农”历练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上山下乡,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培养了他热爱农村、心系农民的“三农”情怀。梁家河七年岁月的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锤炼了他的品格,确立了他的理想信念。他曾在给梁家河村民的回信中表示:“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15]

2.沉淀于地方的从政经历

198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当时的正定县被誉为“高产县”,但因国家的“高征购”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成了“高产穷县”。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提出“半城郊型”的经济方案,成功解决了“河滩地”改造的难题,引领正定县找到适宜的经济发展道路。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于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将扶贫作为工作的重点。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将闽东比作一只“弱鸟”,指出宁德要想脱贫,一方面要从思想上脱贫,扶贫先要扶志,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另一方面走“大农业”的路子。推动宁德多产业融合发展,帮助农民实现增收。2002年到2007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省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的论述:一是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生态产业的思路;二是提倡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16]等农村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制定结对帮扶制度,将扶贫细化到干部个体,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工作。

3.成熟于中央的治国理政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治理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推动“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处理我国“三农”问题上以系统思维科学谋划、以战略思维谋篇布局、以辩证思维彰显智慧、以底线思维规定原则,他提出坚持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不动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重要论断,要求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

二、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调 “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17]20,其“三农”情怀的核心要义就体现在爱农、重农、兴农情怀之中。

(一)爱农情怀——“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怀着不忘初心、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农民脱贫、增收、赋能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农情怀。

1.将“脱贫攻坚”作为历史使命的爱农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的爱农情怀,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凝成千金之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9]这份情怀,彰显历史自觉,体现不变初心,凸显为民本色。一是亲自举旗定向。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调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激发农村活力。培养贫困群众积极的奋斗精神,扶贫更要扶志。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20]另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仍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发生。

2.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1]作为实施路径的爱农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2]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保障农民收入,开拓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多种渠道。一是走共同富裕之路。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农民有更加稳定、多元的收入来源。二是以实现产业兴旺为重点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不仅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更有助于让农业兴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根本立场的爱农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将人民立场贯穿至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彰显了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爱农情怀。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作用,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最终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

(二)重农情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心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念兹在兹。“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17]5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切的重农情怀。

1.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农情怀

农业是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如何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问题,探索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三权分置”改革,在改革方向上指出做到“三个坚持”,为加快实现农业强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2.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农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农情怀还体现在要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23]他表示,一要发展高效农业。充分利用资源,开发高科技以达到优化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目标,促进农民增收。二要发展智慧农业。利用互联网新技术赋能农业等传统产业,提高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3.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的重农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24],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任务的强烈认同。一方面他深刻阐发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5],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另一方面他强调要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要抓住种子这个要害,确保“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

(三)兴农情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6],充分体现了“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7]的兴农情怀。

1.“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兴农情怀

面临乡村产业匮乏,老人、小孩和妇女留守乡村,青年人“背井离乡”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28]作为融合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一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二要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保障。

2.“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9]的兴农情怀

随着我国农村环境的逐步改善,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建设物质富裕、安全便利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维护好人类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要满足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优化生存环境,保护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乡村风貌。

3.“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30]的兴农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的战略层面,努力为实现农业农村治理现代化开辟新路径。一方面以创新乡村治理體系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另一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支部这个“火车头”要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指引方向,坚持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三、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的价值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基于人民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价值底蕴之上,形成了相互联系、彼此贯通的价值体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

(一)人民性——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相统一,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用心用力用情地解决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价值品格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之上,强调“三农”发展要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民生疾苦。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对解决农民最关心问题的现实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守着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的遵循,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推动我国“三农”事业不断创造新成就、谱写新篇章。

(二)民族性——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的民族性建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之上,在新征程上推动实现农业大国的复兴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民族性的重要体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脱贫致富,更离不开农民的安居乐业。实践证明,农业大国的伟大复兴必须书写好“三农”这一重要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保障了中华儿女实现自己的梦,充分彰显了“三农”情怀民族性的价值底蕴。

(三)国际性——共建美好世界的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重农、爱农、兴农的“三农”情怀,不仅根源于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践,也是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三农”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确保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和战略擘画,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新选择。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是站在历史潮头洞察世界大势,以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责任担当推动世界共同进步的天下情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9.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

[7]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19.

[8]胡锦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二十七届亚太区域大会开幕试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04-05-20(01).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26.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144.

[11]吴毓江.墨子校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3:36.

[12]邓启铜.尚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6.

[13]荀况.荀子[M].谢丹,书田.译注.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73.

[14]孟子.孟子[M].牧语,译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232.

[15]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346.

[16]廖运生,兰东莹,戴幼玲.论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怀[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5(2):10-15.

[17]习近平.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8]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N].人民日报,2020-05-24(01).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38.

[2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0.

[21]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82.

[22]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N].人民日报,2018-06-15(01).

[23]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興战略 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N].人民日报, 2020-07-25(01).

[24]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N].人民日报, 2022-04-14(01).

[25]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5.

[26]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61.

[2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74.

[2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88.

[29]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6

[3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基金项目: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2022XWH142);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类)(2023SJGLX167Y)。

作者简介:杨丽(1972―),女,河南信阳人,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曹雅琪(1997―),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工业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治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三农情怀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走进三农》电视栏目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少年情怀总是诗——“酿”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