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

2024-04-24 08:14仇志芬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问卷思政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机制至关重要。对安徽省9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状况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存在着核心内容融入不够、学生接受度不高、教师课程思政融入能力不足、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不够显著等问题。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为重点,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科研促教改,提升教学实效;以沟通为桥梁,提升学生的课堂满意度和获得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4)01-0014-05

2014年,上海市基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的多年实践,开始在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1]。此后,全国高校陆续拉开了探索课程思政路径的序幕。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已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学界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基础理论、科学内涵、主要特征、问题与挑战、实践路径等[2]。其中,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多侧重于探讨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且多采用理论阐述的方法,实证分析研究相对匮乏。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具体实践中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尤其是针对高职院校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基于此,立足于对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实践数据的把握,通过对安徽省9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状况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来源

学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对象,从学生角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研究将安徽省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查阅安徽省75所高职院校官网数据,获取各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制度、成果、活动开展等相关情况,据此框定研究对象。其次,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最终选取安徽省3所示范高职院校、3所普通高职院校、3所民办高职

院校共9所高职院校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对象年龄在18~23岁之间,此次研究不区分性别差异。为了体现调查数据的科学性,样本选择充分考虑到地域性影响因素。选取的学校位于皖南地区的有3所,位于皖北地区的有2所,位于合肥地区的有4所;研究对象遍布安徽全域。

(二)问卷内容与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工具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为保证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问卷的编制紧扣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及其对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方面的制度设计。同时,也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除了解测试者的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这些基本信息外,调查问卷着重围绕“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课程思政核心内容的融入情况”“学生观念的改变情况”“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问题的反馈”“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议”五个方面设计了24个题目。调查问卷采取李克特5级量表模式:1-5的评分分别代表“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其中,最后4个问题分别设置了一个开放性选项,以便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30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853份,问卷总有效率为95.10%。本研究采取“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纸质问卷现场发放等不同途径进行问卷发放和研究数据采集,运用SPSS22.0专业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质量进行处理,并利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学特征和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必要性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大学生是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越高,课程育人的效果就越好。问卷开始设置了三个问题“在本问卷明确课程思政的概念以前,我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我认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有必要”“我认为老师的课程思政教育对自己有影响”,以此来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认知和接受程度(见表1)。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认为课程思政很有必要,并且认为老师的课程思政对自己有较大影响。这说明课程思政已经在高职院校多门课程中得以广泛实施,课程思政理念渗透较好。

2.学生对课程思政核心内容的融入反馈总体较好

分析所有样本,从不同维度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五个方面的融入情况整体反馈较为理想(见表2)。回答“一般符合”“比較符合”“完全符合”的学生占比均超过90%,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宪法法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方面融入情况较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教育、法治教育的融入方面,均有超过45%的学生回答“完全符合”。但是,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指标“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融入略显不足。

3.学生观念的改变较为明显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宏观目标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其微观目标,即最直接的目标是对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而宏观目标的实现,完全依赖于微观目标是如何贯彻和落实的[3]。为了从学生的角度了解课程思政直接目标的实现情况,根据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确定的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在问卷中设计了相关评价指标,以了解学生观念的改变情况。调查发现,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学生在关注时事政治,坚定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有为青年等方面成效凸显(见表3)。这说明课程思政核心内容在课堂上的渗透作用明显,能使学生逐渐内化于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但也有部分学生回答“一般符合”“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这说明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思政课和其他课程都能够“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协同发力,有效推进。

4.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这个主渠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实践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不仅在问卷中设置了相关题目,还通过现场座谈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问卷调查结果和现场座谈来看,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不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比较生硬、与专业课结合不紧密,以及教师示范作用发挥不够等,还有17.4%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只讲专业知识和技能,无课程思政内容(见表4)。这说明,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能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缺乏认同感

“实施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以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为前提,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成效。从问卷调查来看,对“在本问卷明确课程思政的概念以前,我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的回答,“不太符合”占9.94%,“完全不符合”占8.77%;对“我认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有必要”的回答,“不太符合”占9.01%,“完全不符合”占3.61%;对“我认为老师的课程思政教育对自己有影响”的回答,“不太符合”占7.82%,“完全不符合”占2.76%。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不感兴趣,认为课程思政可有可无,对自己的影响有限,甚至没有影响。结合表3数据来看,部分学生在观念上对课程思政的不认同使其在课堂上缺乏获得感,课程思政教育对其观念的影响也就较为有限。

2.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并未全面融入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课程思政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内容供给。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5]。根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中,必须围绕其核心内容来开展。从表2数据可以发现,尽管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总体融入较好,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不太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尤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融入方面,回答“完全符合”的比例相较于其他选项偏低。可见,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很好地领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未能将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全面融入,也未能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塑造,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融什么?怎么融?”仍然不能很好地把握。

3.教师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教学能力不足

综合调查问卷中课程思政核心内容的融入情况、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课堂的满意度等方面的数据来看,在核心内容的融入方面主要存在融入不够全面、不能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问题;学生反馈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不多、与专业课结合不紧密、教师自身示范作用发挥不够等方面;从对课程思政课堂的满意度来看,选择“非常满意”的只占39.75%。值得注意的是,在问及“专业课老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有17.4%的学生选择了“只讲专业课,无课程思政内容”。我们认为,调查问卷反映出的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反馈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不多、融入方式比较生硬,甚至完全没有课程思政的内容等,都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思政认知、责任意识、专业水平、思政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制约了课程思政的整体推进。

4.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待提升

近年来,安徽省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都制定了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安徽省75所高职院校官方网站获取的信息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重视课程思政的宣传,部分高校官网展示的有关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申报、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等成果较为丰富。但从9所高职院校学生反馈的数据来看,课程思政实践成果较为丰富的高职院校和其他普通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满意度方面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异。说明部分高职院校教科研成果转化、示范课堂引领等可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并不显著,也有可能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各项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在育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应围绕这个目标,在落细落实各项工作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实效上下功夫,在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上下功夫。

三、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

为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要在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强化教科研支撑以及增强师生互动上下功夫。

(一)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程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与前提。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就不可能有好的成效。高职院校应围绕培养目标,在推进“三教改革”的过程中按照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加强课程建设。首先,在确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构建评估标准、建设教学资源等环节,突出价值引领。尤其是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要充分结合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规定的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明确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使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能够全面融入课堂。其次,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在培养目标、教学特点和学生特征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职业定向性、教学实践性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等因素,将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与学校的办学优势、专业特色相结合,在课程思政实施中注重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核心内容的融入,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引领,各专业共同推进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二)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为重点,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在课程思政全面推进过程中,教师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6]课程思政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首先,教师要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提升课程思政意识。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路径等,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增强课程思政实施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其次,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和人文情怀。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正确解读国家政策的能力;加强实践锻炼,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和国际大事,培养对社会的敏感性;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杜绝师德师风方面的失范行为,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身作则。再次,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合能力。一方面,要在吃透课程内容基础上,充分挖掘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要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另外,在挖掘和融入的过程中,要多学习多实践,培养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感知力,从不同角度或者某个特定的领域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衔接,而不是思政元素的生硬植入。

(三)以科研促教改,提升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要取得实效,有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要用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成果支撑日常的教学活动。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但在具体科研实践中,一些教师有时候为了快速出成果,往往偏重于对一些概念进行阐释性研究,不注重实践研究,或者课题与专业理论、教学活动无关。有些教师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示范课程建设、名师工作室建设等方面花了大量时间写材料、汇报、总结,往往忽视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导致科研工作与教学活动出现“貌合神离”的状态。科研支撑课程思政教学才能提高课程思政的影响力,推动教学创新,从而提升教学实效。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科研成果提出的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贯穿于实际教学过程、运用于实际教学环节,切实推动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

(四)以沟通为桥梁,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介质,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运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课程传递、建构与内化的活动与过程,是师生间对话、沟通、交往的活动与过程。”[7]师生互动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进而影响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成效。但是,從教学实际来看,教师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情感、价值观方面的交流,以致学生缺乏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认同,课堂参与度和满意度较低。因此,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诉求,与学生增进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应多些关心和关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四有”好老师标准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四、结语

综上,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不仅要健全管理体制、宣传课程思政理念,还要从实践上探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模式。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完善课程思政协同机制等。

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不平衡性。安徽省高职院校官网资料显示,民办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实施方案、教学实践和成果等方面都与公办普通高职院校有差距,与示范类高职院校差距更大些,问卷数据分析结果同样支持这一点。这说明民办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实施能力较弱,成效不佳。因此,如何切实推进民办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其育人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宗爱东.课程思政:一场深刻的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22.

[2]白舒娅,金伟.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4):148.

[3]田洪鋆.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与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83.

[4]董慧,杜君.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21(5):7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08-11].

http://m.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

[7]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13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类)(2022AH053066)。

作者简介:仇志芬(1980―),女,安徽阜阳人,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问卷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