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内省”文化融入高职师范生道德人格 培养研究

2024-04-24 08:14白静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内省师范生君子

摘要:“内省”是实现高等师范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是高职师范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儒家“内省”文化融入高职师范生道德人格培养有助于高职师范生养成独特、稳定、健康美好的人格。高职院校应以“仁爱”思想强化师范生理想信念,以“重义轻利”价值观念培养师范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以“修身为本”精神培养师范生勤奋好学的品质,以“刚健自强”理念铸就师范生砥砺奋斗的精神。

关键词:道德人格培养;高职师范生;内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4)01-0019-04

青年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职师范生未来要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使命,面对未来教书育人的职业需求,应做到“三观”端正、情绪稳定、心理健康,持之以恒地塑造和优化人格[1]。当前高职师范生既有自我培育不足的问题,即由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和升学压力突转到高职院校相对宽松的教育和管理环境中,人生目标模糊导致积极进取的担当责任意识下滑,笃实躬行、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减弱,也有高等教育未能激发其内在自觉性的问题。鉴于此,探究儒家“内省”文化中铸造理想人格的修身哲学,将儒家“内省”文化融入高职师范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工作可为高职师范生的道德建构以及职业理想、人格培育等确立丰富的内容体系和清晰的目标导向。

一、“内省”文化融入高职师范生人格养成的可能性

(一)“内省”是实现高等师范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以大学生的心性完善、完美人格为最高目标。高职教育类专业是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以培养合格的教师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高职师范生具有大学生的共性特征,属于青年知识型群体,心理发展处于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阶段,在知、情、意和人格上尚未定型,自我意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内省”是对自身心灵的反观,是一种自我剖析的理性思维活动,是塑造知、情、意内在精神动能、完善理想人格的内源。合理运用“内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驱动力,是培养高职师范生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内省”意识的主动融合下,有效激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能量,可以促使大学生逐步养成具有社会生存力和社会改造力所需的本领(包括道德素养、思想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

(二)“内省”是高职师范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

1.高职师范生应正确认知自我身份特征

高职师范生是基础教育的未来师资,是受教育者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者,是关系基础教育质量的生力军。培养合格的高职师范生是关系国家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高职师范生专业选择上受限,心理上存在落差,其角色定位和社会使命亟待唤醒。高职院校应提升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使其全面准确地自我定位,客观认识自身的社会功用。正如王国维所说:“教育所不可缺之资格,成人也。即须以身、心成熟,而于社会尚处独立之地位者为之。”[2]陶行知先生也提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3],这些都说明教师素养不仅需要文化知识储备,更需要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素养。

2.内省是高职师范生实现职业理想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4],本我是自然性的,自我是社会性的,超我是理想性的、是人性最大程度的体现。儒家将“内省”作为道德的修养方法,明确修身应面向自我,对照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德性情理,应向内用力。爱因斯坦曾言:“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5]高职院校依据师范生的核心培养目标,应强调师范生不仅在学业上要具有专业的综合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求其在精神和品格上是一名健康的人,这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内在尺度。合格的人民教师应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当属超我的人格层次。内省要求师范生从内心的底层静观自我,在理性思维的导向下用心灵辨恶善、析真伪,在自我反省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持续不断的源动力。

二、“内省”文化融入高职师范生人格培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高職师范生养成独特性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品格,它由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能力、智力等因素所构成,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言行和整个精神面貌,包含信仰、情操、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它是以自然性为基础,以个人的社会关系为基本内容的个性特征。人格的差异是由人的思维差异造成的,是由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评价不同所引起的,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人格。而每个人的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具有差异性,因此人格特点因人而异成了必然。

“内省”意识融入高职师范生并形成稳定的的思维方式是高职师范生人格培育的关键。人格属内在的综合品质,人格养成重在“本我”,主体自主自愿地进行自修才能使理想人格具备实现的条件。正如杜威所言:“虽然我们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他饮水。”[6]将“内省”相关的传统文化施教于高职师范生,从审美的角度积极开展自我反省教育,在情感和心理上将美与善播撒到高职师范生的心间,可以丰富学生情感、点燃学生热情、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人格素养。师范生在专业素养上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等,更要掌握通识类知识,以适应未来教学工作的需要。对师范生进行“内省”审美意识的培养,推进师范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水平的提高可以辅助其专业知识与通识类知识的感悟内化,促使师范生在主观意识的驱动下有意识地选择并发展自己的爱好,在提升自己整体素质的同时有倾向地对自己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从而完善自我综合素养,逐渐养成独特性人格。

(二)有助于高职师范生形成稳定的人格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表示其一经形成就一成不变,相反,在不同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因素(包括外界和内在)的变化,人格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人格的可塑性。高职师范生的综合素养相对单薄,而部分高职院校忽视美育相关课程的开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师范生的人格稳定性,加之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情关系等方面的干扰,一些师范生出现审视自我的意识缺乏、意志力薄弱等问题。少数在情感和心理上没有得到良好教育和疏导的师范生,在遭遇挫折、磨难等种种逆境时,相对稳定的心理很容易被摧毁。

高职师范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成年初期及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高速发展阶段,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美好的人生蓝图,筑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人生价值。他们的性格也在不断地变得成熟,需要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人格。高等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将儒家“内省”文化的精神内容融入高职师范生教育,并作为重要的内容应用于人格培养,对师范生稳定人格的养成是有利的。

(三)有助于高职师范生健康美好人格的统合

马克思指出“人格是自由发展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建构的”[7]。人格是在智力、情感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每个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影响人格的稳定性。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格发展需要落实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应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并实现包含真、善、美统一人格的构建。个体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与其人格是否完整密切相关。

高职院校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高职师范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独立、开朗、热情、和谐的状态是其积极健康人格特质的主观呈现,在学习生活中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望、创新精神也是其美好人格的流露。但是高职师范生人格的发展既具有持续性和历史承继性,又存在多变性。高职师范生如果不能保持相对稳定、协调的状态,缺失情感能力或审美能力等就会表现出偏执、沟通困难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这是人格缺失最直观的表现,也是高职师范生的人格统合培养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借用传统文化因素对其进行针对性地引导,将时代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教育使人“化性起伪”。唯物辩证法所示外因需通过内因起作用,传统文化的育人精粹要与自我教育紧密结合,从内心唤起师范生的情感,啟动师范生的内驱力,剥离异化自身的因素,统合理想人格所拥有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使师范生做自己的主人,实现其精神世界的和谐。

三、儒家“内省”文化融入高职师范生人格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以“仁爱”思想强化师范生理想信念

孔子提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明确君子应该具备“仁”“智”“勇”且“仁”为首位。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即君子人格的内在德行要求是“仁”,只有仁者才能做到“好善而恶恶”,肯定“仁”是人们心灵深处真实无伪的道德情感,将“仁”置于蕴涵温情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审美体系之中,通过个人与群体的不断实践构建理想的生命境界。对高职师范生进行人格培育,应着力提升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融合度,把孔子的仁爱思想融入高职师范生教育,强化师范生理想信念,筑强师范生入学的“初心”,使师范生在职业理想的追求中逐渐浇筑人民教师的抱负和担当并付诸实践。

(二)以“重义轻利”价值观念培养师范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在先秦儒家看来,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十五》),“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可以说,“义”是君子的首选,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利”是个人的私欲。义与利并非是互相矛盾的存在,物质生活是人生存的合理需求,正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这里肯定了“利”对个人价值的意义,而且君子的“利”是合理的,不会超出道德的规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因此,只有当个体行为不仅满足个体的利益需求,又与社会道德规范保持一致时,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并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对高职师范生进行理想人格教育时,同样要辨证地对待“重义轻利”的问题。一方面要夯实师范生人格与品德的培养,塑造其集体道德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师范生个体生存的物质需求。高职师范生成长于各种文化共存的社会环境中,运用“重义轻利”价值观念对师范生进行理想人格教育时,应帮助他们辨识合理的利益追求,让他们深刻认识自身在社会发展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并将这一理念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相结合,培养师范生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健康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中培养其意志力。

(三)以“修身为本”的精神培养师范生勤奋好学的品质

中国传统道德观注重人的自我修养,提出了“养性”“修身”观念,强调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不断扩充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主张,即认为个人应注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的伦理规范。在“修身”的方式上,孔子指出“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认为坚持不懈学习是自我修养至君子之道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思结合”是提升人格修养的重要方法,学是基础,思是学的升华,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文?为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学固然重要,反思和反省更不可偏颇,两者紧密结合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状态。

高职师范生将来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从传统文化的理念中汲取养分,不仅要成为儒家所谓的“博士之学”,拥有扎实的学识素养,更要争取实现“士大夫之学”的理想。在道德精神的主题构建过程中,应自主探求多维度的知识,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求真知,在教学技能课中培养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在“通识知识”的追寻上,积极思考人生价值,自觉构建主体认知,锤炼良好品格,将君子修身立德作为自己学习的内驱力,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四)以“刚健自强”的理念铸就师范生砥砺奋斗的精神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9]。儒家经典集中表现了“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这是君子人格的传统基因,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追求的人生态度。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处处碰壁,仍然保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拼搏精神,坚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的人生态度,说明艰苦的环境能够锤炼人的意志,更利于彰显君子道德人格。孔子倡导人应有独立的意志,生活中勿取“磋来之食”。大学生在人生旅程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砥砺奋斗。为了理想人生砥砺奋斗方是“刚健自强”的正面呈现。

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涵的坚韧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对高职师范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依据学情着重将儒家独立自主的内在状态与坚韧、自强的奋斗精神相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师范生的责任感,促使师范生养成良好的人格。

四、结语

儒家“内省”文化的精神实质可谓是“求诸己”,强调君子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高职院校應将儒学崇尚的自修和反思的良好思维习惯与高职师范生的人格塑造相融合,在人才培养中以儒家“内省”文化支撑高职师范生的心理和价值观的建构,引导高职师范生将君子人格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促使师范生潜心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树立良好的“内省”意识,在思想上明“责”,在实践中履“行”,不断追求真知、探求真理、升华精神人格。

参考文献:

[1]许文曲.新时代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J].大理大学学报,2021(5):56-60.

[2]王国维.教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14.

[3]黄正平,刘守旗,刘毓航.教师职业道德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208.

[4]席美云.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发展探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279.

[5]赵中立,徐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75.

[6]卢建筠.教育思维方式转向之透视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64.

[7]侯惠勤.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当代阐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45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21102);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重点项目(SK20220007)。

作者简介:白静(1983―),女,安徽蚌埠人,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猜你喜欢
内省师范生君子
理性主体的内省原则及内省扩展分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一三七”内省法助力学生高质量学习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君子无所争
原本性体验 内省中歌唱
有君子之道四焉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如何书写民族内省视角的藏族电影——探赜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剧本的自觉性藏族书写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